• 沒有找到結果。

肆、綜合討論

在文檔中 教學方式 (頁 21-31)

以 下 分 別 就 不 同 教 學 方 式 以 及 不 同 社 會 學 習 領 域 學 業 成 績 二 種 變 項,逐一探討其影響受試者在批判性思考能力測驗整體表現,以及分項 測驗表現之原因。

一、不同教學方式對受試者批判性思考能力之影響

(一)受試者批判性思考能力測驗之整體表現

本節單變量共變數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接受批判性思考教學之實驗 組學生,其批判性思考測驗總分顯著優於控制組。此項研究結果與宋慧 娟(1995)、紀淑琴(1998)、張玉成(1992)、陳萩卿(2000)、陳瑩燕

( 2001)、 黃 鳳 雀 ( 1996)、 潘 裕 豐 ( 1992)、 Bibb(1973)、 Glick(1981)、

Baldwin(1987)、Bamvakais(1981)、Isaacs(1991)、Kwak(1980)的研究結果一 致,並印證了諸多學者(周淑卿,1997;洪久賢、蔡長艷,2004;張玉 成,2005;陳麗華,2002;溫明麗,2002;歐用生,2002;Ennis, 1987; Freseman, 1990; Paul, 1993; Siegel, 1988)的看法,即教師若能引導學生在開放的教 學情境中主動進行探究問題,並且使其接受適當的思考技巧之訓練,則 將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推測本研究教學模式能夠提昇實驗組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可能有 下列因素:

1.民主開放的教室氣氛

本研究社會領域批判性思考教學模式,不同於一般以教師為中心教 學模式,僅以教師講述教材內容為主要教學活動,學生則偏重理解與記 憶教材既有事實與概念,而是強調學生為主體,營造互相尊重、安全、

溫暖的討論氣氛,一方面鼓勵學生敢於自由表達意見的習慣,另一方面 也培養專注傾聽他人意見的態度。在此種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下,實驗 組學生在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展現,可以獲得頗大的發揮空間。

2.對話與論辯的互動模式

本研究社會領域批判性思考教學模式,並非如一般教學模式,僅侷 限於師生之間單向傳遞與接收知識的互動形態,而是提供學生同儕之間 多面向的對話與論辯的溝通機會,使多元的意見與經驗充分交流。此種 對話與論辯之互動模式,旨在激發學生追尋真相或合理性的熱情,使學 生在多元思考的交互激盪中,不斷地思索自我或他人的觀點,因而有利 於其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鍛鍊。

二、受試者批判性思考能力各分項測驗之表現

(一)質疑分測驗

本節多變項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在「質疑」分測驗的後測成績上,

實驗組之高學業成績學生顯著優於控制組之高學業成績學生,但是實驗 組 之 低 學 業 成 績 學 生 與 控 制 組 的 低 學 業成 績 學 生 之 間 , 則 沒 有 顯 著 差 異。推測在高學業成績學生中,實驗組與控制組產生顯著差異之原因,

除如前文所探討,可能係導因於本研究批判性思考教學模式中,強調民 主開放的教室氣氛以及學生對話與論辯的互動之外,研究者於每一單元 之回饋與講評階段中,均就該單元之討論議題,進一步提出挑戰學生價 值觀的問題,以激勵學生提問,亦可能是提升實驗組學生質疑能力因素 之一。

有關實驗組低學業成績學生與控制組低學業成績學生之間,未產生

顯著差異之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本研究後測工具之「質疑」分量表難 度較高(0.41),無論實驗組或控制組之低學業成績者,均有得分偏低的 現 象 , 可 能 因 此 導 致 壓 縮 實 驗 組 與 控 制組 低 學 業 成 績 者 之 間 的 得 分 差 異,而不易達到顯著水準。其次,本研究實驗組之教學模式,採用異質 分組進行小組討論,但從諸多研究結果或教師的教學經驗來看(王德鵬,

2006;何俊青,1993:46;陳 濤,2006;陳瑩燕,2001;齊繼新,2006;

黃俊儒,2000;蔣佳玲,1999),在學生小組討論的歷程中,異質分組一 般容易形成智力、成績或口語表達能力強的學生,主導整個小組討論過 程的現象,導致反應較慢、成績較差、沉默的學生,在表達意見的意願、

機會和自信心方面相對較低。本研究在實驗教學初期也發現實驗組高學 業成績學生有主導討論過程,而低學業成績學生發言機會偏低的現象(教 學反省札記,2005/09/22,附錄 4-1)。經過研究者不斷提醒與鼓勵,並且 訓 練 主 持 小 組 討 論 的 同 學 , 儘 可 能 為 低學 業 成 績 學 生 多 製 造 發 言 的 機 會,雖然上述負面現象已有所改善,但實驗組低學業成績學生的發言狀 況,仍然明顯不比高學業成績學生踴躍(教學反省札記, 2006/01/09,

附錄 4-1)。實驗組低學業成績學生,可能在對話與論辯機會較少的情況 下,所接受實驗處理的強度不足,導致質疑、詰問能力的鍛鍊不夠充分,

因此在「質疑」分量表後測分數上,未能與控制組低學業成績學生產生 明顯差異。

(二)反省分測驗

本節多變項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在「反省」分測驗的後測成績上,

無論是在高學業成績學生層面或者低學業成績學生層面,實驗組與控制

組之間均無顯著差異。此項結果與郭郁智(2000)、陳萩卿(2000)、陳 燕瑩(2001)的研究結果一致;與洪久賢(1995)、陳密桃(1995)、黃 鳳雀 (1997)、潘裕豐(1992)的研究結果部份一致;與 Bamvakais(1981)、

D'Angelo(1978)、Isaacs (1991)的研究結果不一致。推測此項結果之可能 原因有二:其一,可能係教學實驗處理與測驗工具內容之間的差異所致。

本研究自編之社會學習領域批判性思考能力測驗,在「反省」分量表上 係包含「演繹」(deduction)、「歸納」(induction)以及「逆推」(abduction)

三種推理形式的題目,雖然,研究者在實驗教學初期曾就前述三種形式 的推理技巧舉例介紹說明,然而整個學期的實驗教學過程中,無論在學 生分組討論的活動中,學生較常運用的推理的方式,實際上係以歸納法 居多(教學反省札記,2006/01/15,附錄 4-1)。此外,研究者在每一個議 題結束前的回饋與講評,大多僅針對學生對話中的推論謬誤加以提醒與 糾正,因此,除了歸納法以外,在演繹法和逆推法上,研究者較少為學 生提供示範與練習的機會。可能基於前述原因,造成實驗組在反省的各 項次級能力上所接受的教學實驗處理有強弱不均的狀況,因而導致實驗 組在反省分量表後測成績上與控制組的差異未達顯著水準。

(三)解放分測驗

本節多變項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不論在高學業成績或者低學業 成績的層面上,實驗組的「解放」分測驗後測成績均顯著優於控制組。

上 述 研 究 結 果 亦 印 證 了 溫 明 麗 ( 2002 )、 Lipman(1991) 、 Kuhn(1993) 、 Paul(1993)等諸多學者所主張的師生間或同儕間的「對話」與「互動」,

有助於個體脫離僵化價值觀的束縛,而能採取不同的規準,使其對爭議

問題的觀點更具變通性與周延性。推測產生此項結果之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如前文所探討,本研究批判性思考教學模式強調學生互換立場進 行對話與論辯之互動,此種教學方式與一般辯論活動的不同之處,即在 於要求每一個學生均須為議題的正、反面立場進行辯護,期望學生在多 面向地深思各種觀點之後,透澈理解正、反立場論據的強弱之處,以修 正自我原先錯誤的觀念。此一教學理念,不同於一般辯論活動,往往流 於只求辯贏對方,而形成堅持己見的心態。此外,研究者於每一單元之 回饋與講評階段中,均就該單元之討論議題,進一步提出挑戰學生價值 觀的問題,使學生再度面臨價值系統的矛盾與衝突,以促進學生的價值 觀不斷重組與改造,故此教學活動亦可能是提升實驗組學生解放能力因 素之一。

(四)重建分測驗

本節多變項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在「重建」分測驗的後測成績上,

實驗組之低學業成績學生顯著優於控制組之低學業成績學生。但是實驗 組 的 高 學 業 成 績 學 生 與 控 制 組 的 高 學 業成 績 學 生 之 間 , 則 沒 有 顯 著 差 異。上述研究結果與潘裕豐(1992)、黃鳳雀(1997)的研究結果部份一 致。推測前述實驗組與控制組之低學業成績學生重建後測成績,產生顯 著差異之原因,可能與本研究批判性思考教學模式之佈題內容有關。本 研究批判性思考教學模式,在學生中互換立場進性辯論之後,進一步提 出「超越衝突之問題」(例如:在你思考過正、反雙方的意見之後,你認 為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解決「原住民狩獵」這個爭議問題呢?),並要求實 驗組學生在兼顧對立雙方價值觀的前提下,針對爭議性問題解決方法進

行思考與討論。可能因上述佈題內容,而促進實驗組之低學業成績學生 能夠做出正確、合理抉擇以及提出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

前述實驗組與控制組高學業成績學生之間,其重建後測成績並未產 生顯著差異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與「重建」分測驗題項之誘答力不足 可能有關。本研究編製社會學習領域批判性思考能力測驗,係以溫明麗

(2002)所提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理論為基礎,根據該理論的分析,「重 建」能力為「解放」能力的必要條件,若欠缺「解放」,則無法「重建」

(溫明麗,2002:269)。根據前述原則,欲測驗受試者是否具有「重建」

能力,則須測驗受試者是否能拒絕不合理的價值觀,而能選擇統合對立 立場的價值觀。因此,本研究「重建」分測驗在選項內容的設計上區分 為三類:1.基於正方立場的解決方法;2.基於反方的解決方法;3.兼顧正 方和反方的解決方法。然而,上述選項內容的設計模式,在受試者能夠 清楚掌握題意的情況下,誘答選項與正確選項之間可能較容易區別,因 而減低誘答選項的似真性或合理性。

其次,本研究之實驗組係採異質性分組(heterogeneous group)方式 進行小組討論,但實際上,異質分組是否對高學業成績學生有益,一直 是爭論的議題,故異質性分組對於高學業成績者重建能力的學習,亦有 可能缺乏促進的效用。諸多研究指出,高學業成績學生在異質性分組中,

其次,本研究之實驗組係採異質性分組(heterogeneous group)方式 進行小組討論,但實際上,異質分組是否對高學業成績學生有益,一直 是爭論的議題,故異質性分組對於高學業成績者重建能力的學習,亦有 可能缺乏促進的效用。諸多研究指出,高學業成績學生在異質性分組中,

在文檔中 教學方式 (頁 21-3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