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課程綱要與施政主軸關聯性

一、現代國民

在知識爆炸與知識經濟的時代,現代國民必須要『終身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的進步,

也才不至於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被淘汰,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報告書《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所闡述未來學習的預測藍圖。報告書中並強調,學校教育應該提 供結實的核心知識與技能,使得它能夠成為支持終身學習的共同基礎。而在中小學階段,

此所謂共同基礎的核心知識與能力,咸認為是語文 (包括本國語言和現代外語)、數學和 資訊工具。

數學是科學的語言,也是理性思維的基礎。過去大家總認為,數學是所謂的『科學 之母』,通常只有以科學或工程為生涯規劃的人,才需要多知道一些數學。但今時今日,

數學在更廣的層面影響了更多的人,我們在工作上、日常生活中,甚至是休閒娛樂的型 態上,都已經大量的數位化。隨著計算機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可以處理大量的數據與 資料,這促成了所有的經驗科學學門在進行數量化的革命,如計量經濟、生物資訊等學 門的興起;而傳統的科學與工程學門,則在邁向數學深化的潮流,比如計算物理、計算 化學、計算生物、財務數學…等學門的產生。透過數學模型的建立,計算機的模擬,人 們可以在計算機的虛擬世界裡進行天氣預報、災害防治、星際探索、藥物合成、材料複 合甚至影音藝術的表演等,這些模擬的背後都是數學。尤有甚者,今日的網絡搜尋、風 險管理、通訊保密、國防安全等的關鍵技術,也都是數學。數學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 代國民的影響,遠比過去大得多。因此,要符合『現代國民』的施政主軸,數學在教育 裡面所佔的份量顯得比以前更加重要。

在此認識之下,再比較其他國家的數學科授課時數,我們發現目前台灣國民教育的 數學課時不足。或許各國都已經體認到,如前段所述,要將國民提升成為一個具有全球 競爭力的現代國民,數學的基礎教育比以前更為重要。因此,除了日本以外,各國都是 每天至少有一節數學課;美國加州的「一節」數學課還比其他課程的時間更長:90 分鐘。

而我們從報導中得知日本近日已檢討並開始改變他們的教育措施。所以,就數學課時來 看,我國的中小學課程規劃,若不在課時安排上比照其他國家,實已不能呼應政府『現 代國民』的施政主軸。

另一個與授課時數同等重要的,則是數學科題材內容。目前 92 綱要已大致與世界一 般標準接軌,在高中部分,基於長年的考試領導教學影響,數學學習淪為一堆技巧的堆

積,教學現場充滿了人為刁鑽的難題與許多未能與具體世界結合的題材,並且也完全沒 有使用科技工具。高中課綱設計上並未對此問題詳加規範,這種發展趨勢不能呼應政府

『現代國民』的施政主軸。

在授課時數與題材內容以外,還有基本心算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同。我們曾經有印象,

認為西方國家不太重視孩子的計算能力,只有我們東亞國家比較重視。但是現在我們發 現,美國加州的公立學校在整個小學階段都訂定了心算能力標準,並且施測。英國也已 經開始強調基本計算的能力,在國家級的評量或考試之中,明確規定了每一學段的心算 能力量化標準。中國大陸則是在第一學段 (1—3 年級) 的課程標準中明文規定學童的心 算能力。這些規定有其督促與勉勵作用,而且並沒有過份的要求。例如要求一分鐘能處 理 8 至 10 題一位數與一位數的乘法,只要熟練九九表,人人可以輕易達到此要求。台灣 的數學課程綱要已經比上一版的暫綱更重視基礎心算能力了,但是比較起來仍稍不明 確,我們擔心這對於將來的潛能開發將造成負面影響,而不能呼應政府『現代國民』的 施政主軸。

在教育制度方面,我們發現各國的「全國標準課程」最多就是一至十年級:以十年、

而不是上個世紀常見的九年設計,來完成一般國民的基礎教育。而最遲都是從十一年級 (即是高二) 開始分流。

分流的方式通常就是提供非常多樣性的選修課程。這種教育制度的演變,也反應出 各國政府對於『後期中等教育』的觀點演變:第一、幾乎所有國民都需要後期中等教育,

第二、這段時期的教育將要輔助國民開始個人的生涯規劃,所以應該提供更實際的、更 豐富多樣的課程選擇。就數學課程而言,各國在高二、高三階段盡量提供學生不同深度、

不同目的、甚至不同主題的數學課程。而台灣的體制並非如此。95 暫綱假設學生在高三 才開始分流,顯然與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是不同的。就我國高三的選修課程而言,其豐富 性與多樣性也比不上其他國家。基本上,所謂選修應該是選 A 或選 B (例如韓國綱要之實 施要點就指明,如果要開選修課,就一定要開兩門以上讓學生有所選擇)。但是根據 95 高中暫綱的規劃,我國高三學生的數學課程雖言「選修」,卻是「選」或「不選」數學課 的選擇。這似乎並不符合世界上各個國家對於所謂「選修」的認識和實施辦法。因此,

在後期中等教育的選修制度上,我們認為並不符合政府『現代國民』的施政主軸。

最後,國際比較的文獻資料顯示,各個國家都已經認識到計算機的發展,對於我們 學習的內容,乃至於學習的方法,都影響甚鉅。因此,計算機的能力的掌握,對現代國 民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各國並沒有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開設一門新的課程,來專門 教導學童使用計算機,或是準備將來操作電腦軟體的基礎知識,反而都是把計算機的基 礎知識融入到數學的教育裡面。這個作法是相當合理且自然地,因為計算機的基礎原理 即是數學,而數學的基礎能力有一大部分直接就是將來操作電腦軟體的前置經驗。這方 面的著墨,尤以中國大陸為明確。因此,我們提醒這個概念:考慮在數學課程中,適當 地包含將來能夠用來理解和操作電子計算機的內容,以期更能呼應培育『現代國民』的 施政主軸。

二、台灣主體

台灣要生存,有賴於強大的經濟力與獨立的國防力,現代國家都認為經濟力與國民的數

學素質直接相關,而國防力的重要一環,高科技能力,是以數學為基礎;比如我國的國 防密碼技術,在目前需仰賴進口,而密碼技術實為數學。因此台灣生存的一個要素是國 民有優良的數學素養。

數學是理性思維的基礎,數學中估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證明能力等都可以剔除 傳統文化中非理性不精確的積弊,提升數學教育的品質可以形成新的理性文化內涵。

數學雖早已是全球化的國際語言,但各地方仍保有一些區域化的特色,如度量衡。

但是我們發現新綱要中並不包括我國民間習用的度量衡單位,例如『坪』、『台斤』、『市 尺』等等。刪除這些民間度量衡單位或許是可惜的事。因為這些單位,一方面符合我們 的生活現實,二方面是能提供好的教育機會,很實際地在單位轉換時發生小數乘法或小 數除法的計算需求,而且也造成概算和估算的實際教學課題。

三、全球視野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追求文化的領先與科技的優勢,才不致於被大國宰制。先 進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北歐諸國等都相當重視數學;而發展中國家如中國、

新加坡、印度、俄國、韓國等也都會強調在國家發展中數學的重要性。因此我國數學課 程標準也應向這些國家看齊。

這整份報告有一大部分就是在做國際比較,因此都是關於政府『全球視野』施政主 軸的呼應性檢討。其中數學課時不足是由全球視野中看到我國課綱缺陷之處。其他部分 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四、社會關懷

後期中等教育的選修制度,其意義並不一定在於分流或者能力分班,而是在於「適性教 育」。在這個時期,各國都認為應該要供學生更多的選擇,強調學習的多樣性,尊重個人 的差異性,或者不同地區的差異性。這何嘗不是一種社會關懷?

除了後期中等教育的選修以外,適當、平等 (立足點的平等和機會的平等) 的能力 編班或分組,也都是外國中小學教育的常見政策,他們並沒有將能力分班視為洪水猛獸,

也似乎並不認為那是開民主倒車、開自由倒車的行為。外國實施能力分班或者「跑班制」

的經驗,也許值得更細緻地研究,以便獲得此一議題的另一種意見。我們想要提議,分 流選修與能力編班,或許其實才是政府『社會關懷』的正面回應!

我們以為在中小學階段,教師應鼓勵學習前段的學生協助學習落後的學生,以培養 學生關懷弱勢的情操與互助合作的精神。另外,國家應提供更多資源及優秀的師資去協 助學習落後的學生,比如說在中小學階段,各學區也可在暑期辦理數學科輔導班,協助 學生回到正常學習軌道;在高中職階段,則可規劃程度合適的數學補救課程,提供學生 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