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自我效能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第三節 自我效能

一、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1.自我效能的定義

Bandura (1977)認為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於自己完成某項特定任務的能力判 斷,Bandura (1986)定義為個人對於自身完成某一特定工作能力的信念。自我效 能是一個人對於自身完成特定任務能力的判斷 (Marakas, Yi, & Johnson, 1998)。

自我效能包含對於自身能力的判斷與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與信心,而非僅是個人 擁有的技術能力。Bandura (1991)提到: 「人對於自己本身效能的信念會影響他們 所做的選擇、他們的抱負、下多少心力在一特定任務上,以及面對困難及挫折時 能夠堅持多久」。

Bandura (1982)將自我效能的性質歸納如下:

1. 自我效能是動態的,而並非固定不變或被動消極。

2. 自我效能具有特殊性,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也會有不同的效能。

3. 自我效能是多個向度的組合,而並非單一的概念。

4. 自我效能具有個別性,不同個體具有不同之自我效能。

5. 自我效能具有統整行為之力量,是一種衍生性的能力。

6. 自我效能具有發展差異性,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之效能。

7. 自我效能可以被訓練的,藉由效能訊息之提供,以增進個人之自我效能。

8. 自我效能為認知機制的一種,是影響行為改變的要素。

2.自我效能的來源

根據 Bandura (1986)所述,人們對於自己的才智和能力的自我效能的信念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自於過往的成就(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替代的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言語的說服(verbal persuasion)、情緒的激發(emotional arousal)這四 個資訊來源。個人從這些來源得到自我效能的資訊,而這些資訊形成對本身能力 的自我評價,產生了自我效能。

(1) 過往的成就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過去成就表現是個體通過自己的親身行為所獲得的關於自身能力的直接經 驗,過去成就表現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響最大,也最可靠,因為那是自己親身 經歷而得到關於自身的認識。成功的經驗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個體對自己的 能力充滿信心;反之,經歷多次的失敗會降低對自己效能的評估,其自我效能的 預期會降低。另外,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會受制於個體對自我形成行為表現成敗的 各個因素(如:任務的難度、個人的努力程度、外界援助的多寡等)的權衡,並且 自我效能會因反覆的成功經驗而建立的越來越穩固,當遭遇到偶爾的失敗時,不 但不會造成負面影響,反而會激發決心去克服困難。

(2) 替代的經驗 (vicarious experience)

對於自己沒有親身經歷之事,透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與經驗,所獲得的間接經 驗,稱之為替代的經驗。而根據他人成敗的經驗而反過來判斷自己的能力,會影 響自我效能的形成。例如看到同事順利地完成老闆交代的某項任務,會認為自己 也能完成同樣的任務,而自我效能也會提高;反之,若目睹了同事的失敗,會覺 得自己也可能失敗,自我效能即會降低。若是順利完成任務的觀察目標與自己能 力相似,更會提高觀察者的自我效能預期。

(3) 言語的說服 (verbal persuasion)

說服性的建議、勸告、引導等,會改變人們的知識與態度,而影響人們的自 我效能形成。言語說服簡便易行,因此時常可在生活中所見,然而由於沒有自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或他人的經驗基礎,形成的自我效能往往是短暫而微弱,缺乏牢固性。

(4) 情感的激勵 (emotional arousal)

此種因素主要來自於個人生理上與心理上的反應,如緊張、壓力、焦慮、疲 勞、疼痛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個人對其自我效能的評價,例如當個人在從事 某一任務時,若感受到自己的緊張、焦慮等情緒,則可能會對自己的表現預期較 低,造成自我效能的下降,而完成任務產生的喜悅可能使自我效能感提升。

二、電腦自我效能 (Computer Self-efficacy)

資訊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影響了許多研究者投入資訊領域的相關研究,而關 於行為特質與資訊科技的研究,近年來有許多學者引入了 Bandura 的自我效能概 念,發展成了電腦自我效能,並探討電腦自我效能與使用者行為之間的關係。

1.電腦自我效能的定義

Murphy, Coover, and Owen (1989)認為電腦自我效能是指一個人對於自我使 用電腦的能力的自我判斷,是一種對自己電腦能力去完成某種任務的信心。

Kinzie and Delcourt (1991)認為電腦自我效能是使用者使用特定資訊科技能 力的信念。

Torkzadeh and Koufteros (1994)指出電腦自我效能所注重的是個人在許多不 同但是與電腦相關的情境中所認知的能力。

Compeau and Higgins (1995)將電腦自我效能定義為個人對其電腦能力的判 斷,強調電腦自我效能為反應出個人知覺其使用電腦完成任務的能力,而非實際 操作電腦的技術,電腦自我效能也會影響個人對於使用電腦產生結果的期望,並 且對於個人過去的行為不在乎,在乎的是他未來可以執行何種行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綜合以上學者,本研究整理出電腦自我效能的定義:

電腦自我效能來自於個人對其電腦能力的知覺判斷與其使用電腦完成任務 的信心,而非個人真正擁有的電腦操作或電腦相關技能。

2.電腦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

一些研究探討了電腦自我效能和各種使用電腦行為之間的關係 (Burkhardt

& Brass, 1990; Gist, Schwoerer, & Rosen, 1989; Hill, Smith, & Mann, 1986, 1987;

Webster & Martocchio, 1992, 1993)。例如電腦自我效能和在大學裡選修電腦課程 有顯著關係(Hill, et al., 1987)、和採用高科技產品有顯著關係(Hill, et al., 1986)、

電腦自我效能和創新之間的關係(Burkhardt & Brass, 1990),以及和軟體訓練表現 之間的關係(Gist, et al., 1989; Webster & Martocchio, 1992, 1993),這些研究也都認 為需要進一步的探究,去充分發掘自我效能在使用電腦行為裡扮演的角色。

Levine(1997)指出信念對行為有決定性的影響力,電腦自信會對於學習者所 投注學習心力有很大影響,實際操作所產生的效能感除了與個人未來的使用情況 有關,也會影響個人是否願意更深入瞭解使用,如果個人電腦自我效能低落,可 能會產生抗拒使用電腦或出現電腦焦慮等情形。

Compeau and Higgins(1995)的研究結果指出裡,電腦自我效能會影響個人的 感覺和行為,當個人有更高的電腦自我效能時,他使用電腦會得到更多的樂趣以 及較少的焦慮。

Lu and Su(2009)則是利用自我效能來衡量個人操作行動裝置完成某項任務 的能力判斷,並探討行動裝置之自我效能對行動購物意圖的影響。

因此本研究想以行動裝置之自我效能為調節變數,探討其調節效應對消費價 值與下載意圖關係之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