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概念是由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學者Bandura於1977年所提出,為個人評估自己成功完成某特地 行為的把握程度,此種自信心被視為行為的決定因子。Bandura稱個人對 自 己 表 現 特 定 行 動 或 執 行 任 務 之 能 力 的 信 心 為 「 自 我 效 能 預 期

(expectation of self-efficacy)」,包含個人對某一特定行為是否能達成特 定結果的評估的「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ncy)和個人對自己是否有 能力成功地執行該特定行為的評估的「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ncy)

兩項主要內涵。兩者是有所區別的,當個人相信某種行為會導致某種結 果,但是當個人質疑自己執行某種行為的能力時,則將不受到結果預期 的影響(Bandura,1977)。另於2001年提到,當個人對自我效能或成功 期望愈高,個人願意付出的努力也愈大,而且愈持久(Bandura,2001)。

個人 行為 結果

近年來,自我效能理論被成功地應用在醫療、健康行為、教育、人

效能預期 結果期待

力資源等領域上,而其中討論最多的,即是該理論於健康照護上的應用

(李尹暘等,2007),但是對於結核病防治尚未有相關研究,因此,僅 蒐集以其他傳染病或行為與自我效能之研究予以整理。

國內有關自我效能的研究,在柯乃熒等(2004)針對在南部某醫院 應用計畫行為理論預測護理人員照顧SARS病患之意願及行為研究中發 現,在照顧SARS病患意願方面,自我效能、態度、年資及資源獲得等變 項達顯著差異,解釋35%的變異量;洪文馨(2012)在探討台灣之新移 民在返鄉期間採取蟲媒傳染病預防行為的影響因子的研究中發現,中文 程度、旅遊前風險諮詢、較低的疾病易感受性和較高的預防行為之自我 效能可有效地預測新移民在返鄉期間的預防蚊蟲叮咬行為。張章裕(2012)

以苗栗縣竹南鎮村里、鄰長登革熱防治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中發現,

行動線索的「登革熱資訊媒體來源-報紙雜誌」、「登革熱資訊媒體來源

-電台」、「登革熱防治自我效能」對登革熱防治行為的總解釋變異量共 為40.1%;其中又以「登革熱防治自我效能」的影響力最大。

如國中學生的急救的自我效能為急救行為的重要預測變項,可解釋 34.7%的總變異量(李倩淑等,2009);成人氣喘病患自我效能及自我照 顧行為研究中,自我照顧行為與自我效能呈現正相關(r=.46),表示成 人自我效能越高者,其自我照顧行為越好,另發現自我效能為自我照顧 行為的重要預測因子(陳素月等,2009);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中也指出,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概念、

家庭功能、家人對健康活動的支持、強勢他人外控、公私立學校別等六 變項可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其中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為最 佳預測變項(陳昭伶等,2009)。

綜合以上,自我效能理論是一個廣泛被接受的行為科學模式,其理 論模式中的自我效能、結果預期等構念,在國內外的許多研究中都證實 對慢性病的健康行為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李尹暘等,2007)。雖然過去 將自我效能運用在結核病議題的研究不多,但現今民眾對於自我照顧責 任相形重要以及被重視,本研究仍試著透過以自我效能來探討預防結核 病此種慢性傳染病的健康行為關係,期望能提升並增強民眾的結核病防 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