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的關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的關係

自覺健康狀況係指個人對自己健康情形的評價,自覺健康狀況會 影響個人從事健康促進行為(Pender,1987)。Svedberg, Lichtenstein &

Pendersen 於 2001 年指出自覺健康狀況是一種健康狀態的測量方式,

係指個人對於自己健康所做的整體性評估。Palank(1991)提出自覺 健康狀況良好或普通者,改變行為的動機較強,而自覺健康極佳或健 康差者較缺乏行為的誘因。因為健康極佳者不認為具有容易罹患疾病

26

的特性,或行為改變具有潛在的特性;而健康差者則認為採行正向的 行動已經太遲了。然亦有學者提出自覺健康狀況越佳者,越有動機去 維持該健康狀況,因此會執行較多健康促進行為(王秀紅、邱啟潤、

王瑞霞、李建廷,1992)。

許多研究顯示自覺健康狀況會影響個人的健康行為。

Gould(1990)針對 20 至 86 歲的 349 名成人進行研究,結果顯 示個人自評的健康狀況與其健康行為有顯著相關。

王秀紅等(1992)調查 459 名婦女的健康行為,發現自覺健康狀 況可以有效預測健康行為。

Fardy, White, Clark, Amodio, Hurster, Mc Dermott & Magel(1995)

針對 54 名青少年進行健康促進課程計畫,結果發現越常活動者的自 我健康知覺越好。

李思招(2000)針對護理學生進行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可以 有效預測研究對象的規律運動行為。

林靖斌(2001)對宜蘭縣國中生的研究結果發現,自覺健康狀況 為「好」者,其從事規律運動比率高於自覺健康狀況為「普通」及「差」

者。

劉美媛、呂昌明(2006)對北部某大學大一學生進行研究發現,

自覺健康狀況為佳者,越有正向的健康行為。

27

陳筱蕙(2007)對台北市國中生的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越好,

越會從事規律運動。

溫密欣(2008)探討高雄縣國中生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發現,自覺 健康狀態「很好」者,其課後規律運動情形高於自覺健康狀態為「很 差」、「差」及「普通」者。

胡益進(2009)針對三所國立師範大學新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

研究對象之健康生活狀況可由自覺健康狀況預測。

亦有許多研究針對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進 行探討。

Pender 等於 1990 針對美國中西部 6 家工廠計 589 名員工進行研 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為健康促進生活形態的重要預測因子。

張聖如(2002)針對更年期婦女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進行研究,結果 顯示自覺健康狀況可以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方式。

李秀蘭(2002)針對教學策略對護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成效進 行研究,發現健康自我效能、自覺健康控制、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 進生活方式有關。

林美聲等(2006)針對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進行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的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正相 關,並且可以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8

林思嫺等(2006)對宜蘭縣高中職教師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 研究指出,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正相關,且有顯 著預測力。

陳貞夙(2008)在台灣地區大專院校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亦指出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整體及各層面皆有顯著正相關。

陳昭伶(2008)針對基隆地區 664 名高中職學生進行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發現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和健康 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控握、自覺健康狀況呈顯著正相 關。

李秀珍等人(2009)對台南縣四所國中計 1275 名國中生進行調 查研究,結果發現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形態呈現顯著正相關,

並且能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丁家羚(2010)在新竹市某地區教學醫院 251 名臨床護理人員健 康生活型態進行的研究,結果發現自覺健康狀況為健康生活型態的重 要預測因子。

綜上,自覺健康狀況對於健康行為、健康生活型態是非常重要的 因素,本研究亦探討其與研究對象健康行為間的關係。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