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桃園縣國中學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桃園縣國中學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Copied!
1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胡 益 進. 博士. 桃園縣國中學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Study on health behavior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ounty. 研 究 生:周 羿 似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06 月.

(2)

(3) 誌謝. 回首四個年頭的修業期間,終於能夠卸下工作與學業兩頭燒的壓 力,內心滿是欣喜。感謝桃園縣政府衛生局同意讓我以公假進修,提 供我完成學位、精進專業的機會。 感謝胡益進老師總是在滿檔的行程中撥冗悉心指導,引導我逐步 完成研究與論文的撰寫,也感謝陳政友老師、呂昌明老師鉅細靡遺的 提供建議,讓我的論文更臻完整,使我受益良多。 在就學期間歷經了工作轉換的適應過渡期,感謝衛生局同仁宜芬、 建錩、梅芳姐、瓊翬、素萍、雅軒的支持與體諒,讓我能夠無後顧之 憂的到學校上課。謝謝慧娟、高助教、容瑜在大小事上總是義不容辭 的幫忙,感謝家鈺學姐、宜芬及淑娟協助我完成問卷設計及調查。 感謝一路走來給予支持的家人、朋友及同事們,有大家的支持跟 鼓勵,讓我能堅持完成碩士學業,並且自我期許未來能貢獻所學。 羿似 謹誌 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

(4)

(5)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桃園縣國中學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 學生:周羿似. 指導教授:胡益進博士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國中學生健康行為之現況,並探討自覺健 康狀況、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行為之相關情形,分析其對健康行為 的預測力。研究母群體為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桃園縣公私立國民 中學學生之全體在學生,以班級為抽樣單位進行分層集束抽樣,利用 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共得有效問卷 464 份,有效回收率為 95.28%。經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結果發現: 一、 研究對象的健康行為,飲食行為中以每天吃早餐表現最好,而 對於食物熱量的關注及喜歡喝含糖飲料的情形仍待加強;休閒 行為以從事康樂型活動比率最高,而運動行為中於運動前進行 暖身運動表現最好,於劇烈運動後進行暖身運動表現最差;吸 菸及飲酒行為中,有 19.6%曾經吸菸,38.8%曾經飲酒;心理 壓力調適,以與同學、朋友保持親密和諧關係表現最好,而有 計畫安排功課並依計畫執行表現最差;事故傷害預防行為,以 遵守實驗室器材、設備的使用與乘坐機車時戴安全帽的表現最 好,而騎腳踏車時戴安全帽的行為仍待加強。 I.

(6) 二、 研究對象之整體健康行為會因父親管教方式、母親管教方式、 學業成就及同儕關係水準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其中母親管教方 式為開明民主者,整體健康行為表現顯著較母親管教方式為縱 容忽視者為好。學業成就越好者,整體健康行為表現越好。而 同儕關係越好者,整體健康行為亦表現較佳。 三、 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行為與飲食行為、運動及休閒行為、心理 壓力調適、事故傷害預防、整體健康行為有顯著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之整體健康行為可由性別、學業成就、同儕關係、身體 質量指數、自覺健康狀況有效預測,其迴歸模式之解釋力為 26.0 %。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未來推動國中學生健康行為改 善策略之參考,以促進國中學生健康行為之形成與維持。 關鍵詞: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自覺健康狀況. II.

(7) Study on Health Behavior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ounty A Master Thesis By Chou Yi-Szu.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tatus of health behavior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ounty.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could be used to plan a promoting health program. A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and utilized to collect the data. All students enrolled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2011 academic year in Taoyuan County were the population. A total of 464 subjects were sampled by a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yield was 95.28%.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health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at we concerned most about eating habits was that those young people did not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calorie issue and drink beverage containing sugar. As for the exercise and leisure aspect, the subjects performed great in warming up, but they need to keep a habit of conducting relaxing exercises after severe workout. Speaking of tobacco and alcohol use, 19.6% of the subjects had ever tried smoking a cigarette, and 38.8% had drunk alcohol. In terms of the stress management, the subjects performed great in keeping good connections with classmates and friends, but their abilities of arranging homework and planning a schedule of studying should be improved. As for injuries prevention aspect, the subjects performed great in following the instruction of device in laboratory and riding on a motorcycle with a helmet, but they should keep a habit of riding on a bicycle with a helmet. 2. The parenting styles of father and mother,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er relationshi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health behavior. Those who had better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er relationship performed better health behaviors. Those whose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was democratic performed better health behaviors than those whose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was permissive-indulgent. 3.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ting habits, exercise behavior, stress management, intentional injuries prevention and health behavior. 4. The subjects’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could effectively predict their health behaviors (R2=26.0). Gender, academic achievement, peer relationships, body mass index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were significant III.

(8) predictors of health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had made for the furture project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health behaviors among junior high students.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ealth behavior,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IV.

(9)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研究目的 ............................................................................................. 3 研究問題 ............................................................................................. 3 研究假設 ............................................................................................. 4 名詞操作型界定..................................................................................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健康行為 ............................................................................................ 11 第二節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的關係 ..................................................... 25 第三節 國中生健康行為之相關因素 ............................................................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3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4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3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行為之分佈情形 ........................................................................................................................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與健康行為之關係 ..................................... 69 第三節 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之關係 ................................. 80 第四節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及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行為之預測 ...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7 第一節 結論 ................................................................................................... 87 第二節 建議 ................................................................................................... 89 參考文獻 ................................................................................................................ 93 一、中文文獻 ................................................................................................. 93 二、英文文獻 ................................................................................................. 99 附錄一 專家效度名單 ........................................................................................103 附錄二 問卷初稿 ................................................................................................105 附錄三. 正式問卷 ................................................................................................ 111. V.

(10) 表次 表 1-1 BMI 判斷值................................................................................................ 6 表 1-2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計算表 ......................................................................... 7 表 2-1 各學者定義之健康行為 .......................................................................... 13 表 3-1 抽樣學校樣本數 ...................................................................................... 44 表 3-2 參考問卷之信度 ..................................................................................... 45 表 3-3 國內研究者參採使用自覺健康狀況量表之信度 .................................... 46 表 3-4 問卷信度分析表 ..................................................................................... 47 表 3-5 研究目的、待答問題、研究假設及統計方法 ....................................... 51 表 4-1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分佈情形 ................................................... 56 表 4-2 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之分佈情形 ....................................................... 57 表 4-3 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量表各題得分之分佈情形 ................................ 58 表 4-4 研究對象健康行為分佈情形 ................................................................... 59 表 4-5 研究對象飲食行為量表各題得分之分佈情形 ....................................... 60 表 4-6 研究對象運動及休閒行為量表各題得分之分佈情形 ............................ 62 表 4-7 研究對象吸菸及喝酒行為量表各題得分之分佈情形 ............................ 64 表 4-8 研究對象心理壓力調適量表各題得分之分佈情形 ................................ 65 表 4-9 研究對象事故傷害預防量表各題得分之分佈情形 ................................ 67 表 4-10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飲食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0 表 4-11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運動及休閒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1 表 4-12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吸菸及飲酒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3 表 4-13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心理壓力調適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5 表 4-14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事故傷害預防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6 表 4-15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與整體健康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9 表 4-16 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 81 表 4-17 自變項之共線性診斷結果 ..................................................................... 83 表 4-18 整體健康行為之複迴歸分析摘要表 ..................................................... 85.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 ................................................................................................. 43. VI.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內容分為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 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及第五節名詞解釋等五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加拿大衛生福利部長 Marc Lalonde 於 1974 年所提的報告指出, 影響人類健康有四大要素:醫療體系、遺傳、環境及生活型態,其中 又以生活型態為最重要的因素(Lalonde, 1974) 。 青少年處於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及認知快速變化的發展階段, 亦是奠定未來能否成為健康成人的關鍵期,因此,在此階段養成與健 康相關的行為習慣,影響其未來的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近年來由於 人們的生活形態改變,許多中、老年常見的慢性病(如:心臟病、高 血壓、肺癌及口腔癌等),多數與青少年時期養成的不健康行為、習 慣、體位及不良的生活型態有關(Scheier & Botvin, 1998;O’loughlin, Renaud, Paraids, Meshefedjian, & Zhou,1998;Mokdad et al., 2003) 。並 且有些疾病已逐漸提早在青少年時期發生(黃松元,1993;李蘭,1998)。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 2010 年的衛生統計資料顯示,國內 15-24 歲青年 人的前三大主要死因依序為事故傷害、自殺、惡性腫瘤,其中明顯可 見其主要死因與生活適應與行為有關。與過去相比,青少年的罹病情 1.

(12) 形與主要死因已有很大的改變,由傳染病轉變為事故傷害與自殺,已 超出生物因素之範疇,成為威脅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並造成嚴重的 影響(李蘭,1998) 。因此,若能針對誘發健康危害行為因素給予即 早控制及改善,在青少年階段所做的關於健康的重要抉擇、態度的發 展及健康的實踐,都不僅讓青少年享有當下的健康,更可將健康延續 至成年,甚或延長至老年期(張素菁,2009) 。 學校是兒童及青少年時期重要的生活適應與知識的學習場所。對 學校而言,照顧兒童與青少年使之成為國家寶貴人力資產亦為相當重 大的責任。1996 年世界衛生組織訂頒「地區健康促進學校發展綱領 ─行動架構」,並定義健康促進學校為「學校社區的全體成員共同合 作,為學生提供整體性與積極性的經驗和組織,以促進並維護學生的 健康」(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1996)。我國在 2001 年由 全國最高教育主管單位教育部頒佈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起,從 2004 年逐步遴選學校試辦到 2008 年已全面推動健康促進學校。健康促進 學校是「由下而上」的推展模式,使學生增能(empowerment),讓 學校能建立更健康的支持環境,使學生在其中能更快樂地生活與學習 (台灣健康促進學校,2010)。因此,實際瞭解學生健康問題、評估 其需求則為健康促進學校推動方向的重要依據。 本研究期透過科學方法來瞭解研究對象的健康行為,以作為未來 2.

(13) 推動健康促進學校之健康政策、健康教學及活動與健康服務方向擬定 的依據,並進一步瞭解研究對象健康行為的相關因素,與自覺健康狀 況對健康行為的影響,俾利研擬可能改善學生健康行為的方案與策 略。.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與重要性,本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瞭解研究對象健康行為的現況。 二、瞭解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及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的關 係。 三、分析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自覺健康狀況對健康行為的預 測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探討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之分佈情形為何? 二、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之分佈情形為何? 三、研究對象的健康行為之分佈情形為何? 四、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與健康行為之關係為何? 五、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之關係為何? 3.

(14) 六、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及自覺健康狀況,是否可有效預測健 康行為?.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研究欲驗證之假設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健康行為,會因社會人口學變項水準不同而有顯著 差異。 (一)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會因社會人口學變項水準不同而有顯著 差異。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及休閒行為,會因社會人口學變項水準不同 而有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的吸菸及飲酒行為,會因社會人口學變項水準不同而 有顯著差異。 (四)研究對象的心理壓力調適,會因社會人口學變項水準不同而有 顯著差異。 (五)研究對象的事故傷害預防,會因社會人口學變項水準不同而有 顯著差異。 (六)研究對象的整體健康行為,會因社會人口學變項水準不同而有 顯著差異。 二、 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有顯著相關。 4.

(15) 三、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及自覺健康狀況,能有效預測健康 行為。.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界定 為使研究範圍更明確,本研究的相關的名詞界定如下: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本研究中將「年級」、「性別」、「身體質量指 數」 、 「父母婚姻狀況」、「父母管教方式」、「學業成就」、「同儕 關係」及「家庭社經地位」定義為社會人口學變項。各項目之 定義如下: (一)年級:分為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 (二)性別:分為男、女。 (三)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是指體內脂肪組織,體 內脂肪組織的含量會隨著年齡而改變。其計算方式為:. 體重. 身高. 本研究將研究對象於100學年度第二學期所測得之身高與體重 計算其BMI值,依據行政院衛生署2002年所公布的「兒童與青 少年肥胖定義」 ,判斷其結果為:過輕、適中、過重及肥胖。. 5. 。.

(16) 表 1-1 BMI 判斷值 男生 年齡. 正常範圍. 過重. 女生 肥胖. 正常範圍. 過重. 肥胖. (BMI 介於) (BMI≧) (BMI≧) (BMI 介於) (BMI≧) (BMI≧) 12 16.4-21.5. 21.5. 24.2. 16.4-21.6. 21.6. 23.9. 13 17.0-22.2. 22.2. 24.8. 17.0-22.2. 22.2. 24.6. 14 17.6-22.7. 22.7. 25.2. 17.6-22.7. 22.7. 25.1. 15 18.2-23.1. 23.1. 25.5. 18.0-22.7. 22.7. 25.3. 16 18.6-23.4. 23.4. 25.6. 18.2-22.7. 22.7. 25.3.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2002)。. (四)父母婚姻狀況:分為結婚且住在一起、父母沒有住在一起(分 居)、父母已離婚、父母親未結婚但住在一起(同居)、父親或 母親已過世,另一位未再婚、父親或母親已過世,另一位已 再婚、父母親均過世等類型。 (五)父親(母親)管教方式:本研究所指父親(母親)管教方式 是由研究對象自評研究對象的父親(母親)對其的管教方式, 分為冷靜忽視、專制權威、開明民主及縱容溺愛四類型。 (六)學業成就:係研究對象自評其學業表現,分為前 1/3、中 1/3 及後 1/3 三種水準。 (七)同儕關係:即研究對象自評其與同儕之間的關係,分為優、 佳、尚可、劣四種水準。 (八)家庭社經地位:參照 Hollingshead 於 1957 年提出之兩因素社 6.

(17) 會地位指數區分法,並依林生傳(2005)參照我國社會實況, 將研究對象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和職業類別分為五類,再依教 育指數乘以 4,職業指數乘以 7,兩者加總計分後即為家庭社 經地位指數。依其指數分為高、中、低三組社經地位。 表 1-2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計算表 教育. 教育. 加權 職業 加權. 等級. 指數. 等級. 家庭社會地位等級(指數). Ⅰ. 5. 4. Ⅰ. 7. Ⅰ 高社經(52-55). Ⅱ. 4. 4. Ⅱ. 7. Ⅱ 高社經(41-51). Ⅲ. 3. 4. Ⅲ. 7. Ⅲ 中社經(30-40). Ⅳ. 2. 4. Ⅳ. 7. Ⅳ 低社經(19-29). Ⅴ. 1. 4. Ⅴ. 7. Ⅴ 低社經(11-18). 二、自覺健康狀況:本研究所指自覺健康狀況為個人自評的健康狀 況,以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問卷「自覺健康狀況」分量表的反 應。 三、健康行為:本研究定義健康行為係指飲食行為、運動及休閒行 為、吸菸及飲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事故傷害預防等五面向。 (一)飲食行為:探討研究對象攝取食物的種類、頻率、用餐習慣、 含糖飲料的攝取等項目。透過本研究所使用研究問卷之「飲食 行為」分量表進行測量,得分越高表示其飲食行為表現越好, 越低則反之。 7.

(18) (二)運動及休閒行為:探討探討研究對象運動的時間、頻率、方式 及強度。透過本研究所使用研究問卷之「運動及休閒行為」分 量表進行測量,得分越高表示其運動及休閒行為表現越好,越 低則反之。 (三)吸菸及飲酒行為:探討研究對象吸菸及喝酒的經驗、頻率及使 用量。透過本研究所使用研究問卷之「吸菸及飲酒行為」分量 表進行測量,得分越高表示其吸菸及飲酒行為表現越好,越低 則反之。 (四)心理壓力調適:探討研究對象於面臨壓力時之應對、尋求解決、 尋求他人支持、自我調適等能力。透過本研究所使用研究問卷 之「心理壓力調適」分量表進行測量,得分越高表示其心理壓 力調適表現越好,越低則反之。 (五)事故傷害預防:探討研究對象事故傷害好發之交通事故、運動、 遊戲傷害等預防能力。透過本研究所使用研究問卷之「事故傷 害預防」分量表進行測量,得分越高表示其事故傷害預防表現 越好,越低則反之。 (六)整體健康行為:指本研究所使用問卷之「飲食行為」 、 「運動及 休閒行為」 、 「吸菸及飲酒行為」 、 「心理壓力調適」及「事故傷 害預防」各分量表加總之總分。 8.

(19)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如下: 一、 本研究以一百學年度桃園縣公、私立國民中學在學生作為研 究對象,故研究結果只能推論至該母群體。 二、 本研究所探討的健康行為,含括飲食行為、運動及休閒行為、 吸菸及飲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事故傷害預防等,結果也 僅限於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工具所涵蓋之範圍。 三、 本研究為橫斷式調查研究,僅能探討變項間之相關性,無法 提供因果關係的直接證據。. 9.

(20) 1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針對本研究相關文獻進行回顧,第一節為健康行為,第二節為自 覺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的關係,第三節國中生健康行為之相關因素。. 第一節 健康行為 一、 健康行為的定義 國內外學者針對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的定義與分類各有 陳述,以下分述說明並整理如表 2-1: Kasl & Cobb(1966)將健康行為分為三類,包括(一)健康行 為或預防保健的方法(health behavior),包含運動、飲食、不吸菸、 不飲酒、預防注射、騎車戴安全帽等;(二)疾病行為或疾病的診斷 治療(illness behavior),即尋求醫療照護等行為;(三)病人角色 行為(sick role behavior),亦即經醫師確診為病人後的角色行為。 Harris & Guten (1979)將生活型態的內容分為五大類,包含(一) 健康行為(health practice),如飲食體重控制、充足睡眠等;(二) 安全行為(safety practice),如準備急救設備、使用安全帽等。(三) 預防性健康照護(preventive health care),如全身健康檢查等。(四) 避免環境中的危險(environmental hazard avoidance) ,如高犯罪率等。 (五)避免有害物質(harmful),如菸酒使用等。 11.

(22) Gochman(1982)定義健康行為,意指個人維護健康、保持健康 或促進健康有關的行為模式、行動或習慣。 Pender, Walker , Sechrist & Frank-Stromoborg(1990)將健康行為 分為「預防疾病」和「健康促進」,預防疾病部分則如事故的預防、 口腔及視力保健、職業安全等;而積極促進良好的健康行為,則如營 養、運動、壓力調適及人際關係。 國內學者李蘭於 1991 年則提出健康行為是預防性與保護性的行 為,是指相信自己是健康而不感覺有任何疾病症狀時,為保有健康所 採取的行動。 李蘭、晏涵文(1997)則提出個體在和其周圍的人或環境交互作 用中所產生的反應,無論是感受、想法、態度或行動,凡與健康有關 者稱之為健康行為。 Ling Shediac-Rizkallah Celentano & Rohde(1999)則將健康行為 分為三類,包括(一)危害健康行為,如吸菸、飲酒、未戴安全帽等; (二)健康檢查行為;(三)健康促進行為,如體適能運動、蔬果攝 取等。. 12.

(23) 表 2-1 各學者定義之健康行為 學者. 年代. 健康行為分類及定義 1.健康行為或預防保健的方法(health behavior): 包含運動、飲食、不吸菸、不飲酒、預防注射、騎 車戴安全帽等。. Kasl & Cobb. 1996 2.疾病行為或疾病的診斷治療(illness behavior): 尋求醫療照護等行為。 3.病人角色行為(sick role behavior):經醫師確 診為病人後的角色行為。 1.健康行為(health practice):如飲食體重控制、 充足睡眠等。 2.安全行為(safety practice):如準備急救設備、 使用安全帽等。. Harris & Guten. 1979 3.預防性健康照護(preventive health care):如全 身健康檢查等。 4.避免環境中的危險(environmental hazard avoidance):如高犯罪率等。. Gochman. 5.避免有害物質(harmful):如菸酒。 定義:個人維護健康、保持健康或促進健康有關的行 為模式、行動或習慣。 組成因素: 1982 1.個人屬性—信念、期望、動機、價值、知覺及其他 認知變項。 2.人格特質,如:情緒的特徵。. Pender,Walker ,Sec 1. 預防疾病。 1990 hrist& 2. 健康促進。 Frank-Stromoborg 李蘭. 李蘭、晏涵文 Ling Shediac-Rizkallah Celentano & Rohde. 定義:預防性與保護性的健康行為稱之,是指相信自 1991 己是健康而不感覺有任何疾病症狀時,為保有健康所 採取的行動。 定義:個體在和其周圍的人或環境交互作用中所產生 1997 的反應,無論是感受、想法、態度或行動,凡與健康 有關者稱之。 1. 危害健康行為:如吸菸飲酒、未戴安全帽等。 1999 2. 健康檢查行為:如醫療檢查等。 3. 健康促進行為:如體適能運動、蔬果攝取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2012。 13.

(24) 綜上各學者對於健康行為的定義,本研究之健康行為乃針對飲食 行為、運動及休閒行為、吸菸及飲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事故傷害 預防等五面向進行探討。 二、 國中學生飲食行為 青少年正值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需要豐富與均衡的營養攝取, 因此,此時期的飲食習慣特別值得重視,特別是會影響到營養的攝取 量及均衡與否的飲食習慣,如三餐是否定時(是否會誤餐)、吃西式 速食的頻率、吃零食點心的狀況等(李明禹,2000),且此時期的飲 食習慣對其日後成人的飲食習慣具有關鍵的影響力,其飲食型態往往 成為日後習慣的模式(袁智芬,2005;陳妍伶,2008) 。 國內外飲食議題的文獻,關於飲食行為所探討的角度包含許多方 面。黃淑貞、姚元青(1999)、張琪敏(2008)將飲食行為分為飲食 型態與飲食內容兩個部分。飲食型態即攝食的狀況,分為偏食、吃過 量、吃零食和不吃正餐的情形。而飲食內容包括攝取高鈉食品、含糖 食品、含脂肪和膽固醇食品以及糙米飯和全麥食品的頻率。由民眾實 際攝取的食物群和營養素組合所代表的飲食型態概念,可反映出真實 的飲食行為模式和內涵(Hu, Rimm, Smith-wamer, Feskanich, Stampfer, Ascherio, Sampson & Willet, 1999)。李明禹(2000)、林姿伶(2000) 與林湜婷(2006)等,也透過對於各類食物的選擇或攝取,所產生出 14.

(25) 的不同食物種類的組合方式,來瞭解個體不同的飲食型態,且李明禹 (2000)更將台灣地區青少年依飲食型態特性分為四個集群:偏差飲 食族群、傳統飲食族群、健康飲食族群及節制飲食族群。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1998)針對國人在 1993-1996 年的國民營養 狀況變遷調查指出,青少年吃飯不定時不定量者約 42%;每天都有 吃早餐者佔 72.5%,比每天吃午餐(89.9%)與每天吃晚餐(92.3%) 比率較低。 青少年攝取油炸食物、汽水、可樂、沙士的情形,均高過其他年 齡層(李蘭,1999)。 國家衛生研究院於 2000 年的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有吃速食的 習慣,只有 15%的青少年從未喝甜飲料,13-17 歲有 92.6%的男生及 95.3%的女生有邊吃零食邊看電視或聊天的習慣。 2001 至 2002 年學齡兒童健康行為調查(HBSC)指出 13-15 歲 學童吃早餐比率為 64.1-67.8%(Candace et al., 2004) 。 蔡淑芳(2004)針對我國青少年營養調查指出,青少年有攝取蛋 白質及之脂肪比例過高的情形,而在鈣、鎂、維生素 B1、B2、B6 與 葉酸的攝取亦有不足的情形。 行政院衛生署於 2006 年規劃辦理「提升青少年正確飲食觀念」 宣導計畫中「Yummy 健康飲食巡迴研習營」 ,從學生飲食記錄結果指 15.

(26) 出,有 98%的研究對象一天的奶類攝取量不足兩杯,82-83%的研究 對象蔬菜水果攝取不足,65%的研究對象以含糖飲料解渴。 吳源美(2010)針對桃園縣某國中 350 位學生的研究指出,僅有 5.1%學生從不吃速食類食物;4.3%的學生從不吃油炸食物;1.1%學 生從不喝含糖飲料。 由上述文獻得知,食物的種類、攝取的頻率、用餐習慣、含糖飲 料的攝取等項目是青少年飲食行為調查的重點,因此本研究將食物的 選擇、用餐習慣作為飲食行為探討的重點。 三、 國中生運動及休閒行為 規律的身體活動可以幫助青少年建立和維持健康的骨骼、肌肉和 關節、控制體重、減少肥胖並有利心肺功能發展,尤其對其身心發展 多有助益;個體透過身體活動的參與,不僅可獲得身體生理、心理及 社會方面的效益,對青少年的人格發展,在經由身體活動的學習與實 際參與的過程中,更可激發青少年正向的自我概念,引導其正面人格 發展(劉建廷、卓俊伶,2007)。 美國衛生福利部(2010)在「全民健康 2010」中建議,將身體 活動列為國民健康的十大指標之一,透過日常身體活動來改善健康、 體適能及生活品質的目標。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16.

(27) 1995)建議,健康的成人應每週執行 3 至 5 次,每次 20 到 60 分鐘, 運動強度達最大心跳數(220-年齡)的 60%至 90%,或是最大攝氧量 50%至 80%之有氧運動,方可改善或維持心肺適能。但須考慮個體差 異性,如遺傳基因、年齡、性別、健康狀況、身體組成等,若無法一 次完成上述標準時,可累計但每次持續時間至少 10 分鐘以上,才有 助生理機能之健康效益(ACSM, 2007)。 我國教育部體育司於 2002 年提出「運動 333 計畫」以推廣學生 規律運動,定義「運動 333」為每週從事運動至少 3 次,每次至少 30 分鐘以上,心跳率達每分鐘 130 次。 我國行政院衛生署(2010)在運動的指引中說明,從事改善心肺 耐力及身體組成的運動,建議規律運動行為頻率能每週至少 3 次,每 次至少 20 分鐘,運動時心跳率應達最大心跳率 60%以上,稍流汗並 自覺有點喘、又不會太喘。 吳淑玲(1995)認為,休閒除了彌補的功能之外還有增加身體健 康、促進心理健康、拓展個人經驗、增加個人知識、促進家庭和諧、 預防青少年犯罪、增進工作效率、提高工作士氣的功能。陳美芬(1996) 從多元角度探討指出休閒活動對青少年具有社會化功能、文化的功能、 增進親子關係、心理、培養獨立能力、生涯探索的功能。 以下針對國中生從事規律運動與休閒行為現況的文獻進行整 17.

(28) 理。 林靖斌(2001)探討國中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發現有固定從事規 律運動者僅佔 21.5%。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6 年針對全國國中學生進行健康行 為調查,結果指出國中學生在調查日過去 7 天內,至少有 3 天(含)做 過連續 10 分鐘以上的中等程度(含以上)運動之百分比有 61.5%,而 於過去 7 天內,在有運動的那幾天之中,平均一天運動多於 30 分鐘 的百分比為 45.6%,然在過去 7 天內,至少有 3 天(含)進行中等程度 (含以上)運動,並且每天多於 30 分鐘之百分比為 32.0%。而在 2008 年全國國中學生的調查則發現在過去過去 7 天內,至少有 3 天(含)做 過連續 10 分鐘以上的中等程度(含以上)運動之百分比有 64.1%,而 於過去 7 天內,在有運動的那幾天之中,平均一天運動多於 30 分鐘 的百分比為 48.6%,然在過去 7 天內,至少有 3 天(含)進行中等程度 (含以上)運動,並且每天多於 30 分鐘之百分比則為 36.1%。 尤秀菁(2008)調查台北縣某國中 501 名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結 果發現有 22.55%的學生每星期除了體育課外至少有 3 次運動,每次 都在 30 分鐘以上,並感覺到身體流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林碧蓮(2010)對台北市某國中 1440 名學生進行規律運動行為 之研究,結果指出研究對象有 16.2%在最近一個月內一直都有從事規 18.

(29) 律運動,有 18.5%則於最近一個月內完全沒有從事規律運動。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6 年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指出, 研究對象在過去 7 天內最常做的至少連續 10 分鐘以上的運動項目依 序為球類運動(43.9%) ,騎腳踏車(18.6%),跑步、健走、爬山郊 遊(16.2%)。而在 2008 年的調查其常做的運動項目次序亦同。 林碧蓮(2010)調查台北市某國中 1440 名學生進行規律運動行 為,結果發現研究對象於最近六個月內最常從事的運動項目前五名依 序為跑步(64.7%) ,爬樓梯(59.1%),打籃球(49.5%),騎腳踏車 (37.3%) 。 綜合上述文獻,針對運動及休閒行為的研究多以運動的時間、頻 率、方式及強度等面向進行探討,故本研究將以此作為研究的重點。 四、 國中生吸菸及飲酒行為 (一)吸菸行為 吸菸問題在國際間廣受重視,全世界每年大約有 290 萬人因為菸 草而死亡,預估至西元 2020 年時,每年因菸害而死亡的人數將增加 到 1000 萬人(WHO,2003) 。目前已有研究證實吸菸與許多疾病之發 生息息相關,如肺癌、口腔癌、鼻咽癌、胃癌、肝癌、心血管疾病、 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與慢性阻塞性肺炎等(Hu et al,2005;Liaw & Chen,1998;Heloma, Nurminen, Reijula & Rantanen,2004)。可見吸菸 19.

(30) 行為對於健康可謂一大威脅。 陳政友(2001)指出吸菸者大多是於孩童及青少年時期開始吸菸。 Breslau & Peterson(1996)則指出 13 歲以前吸菸者到成人時不易戒 菸。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8 年調查全國國中學生吸菸行為, 結果指出國中學生吸菸盛行率為 7.8%,而曾經吸菸的百分比則高達 25.0%。在曾經吸菸的國中學生有 19.4%的比例第一次吸菸年齡在 7 歲以前,有 31.7%的曾經吸菸學生第一次吸菸的年齡在 12-13 歲。 而其第一次吸菸菸品來源依序為同學、同事或朋友(39.2%),偷來 的(24.1%) ,其他(13.6%)。 羅雅玲(2003)調查苗栗縣國中生曾經吸菸的比率為 28.3%。 尤秀菁(2008)以台中縣某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其健康生活 形態,結果發現有 9.98%曾經吸菸。 黃杏彩(2010)調查台中市某國中學生之健康行為,則發現研究 對象有 5.7%曾經吸菸;曾經吸菸者菸品取得的方式以同學、朋友給 的比率最高佔 30.4%,而曾經吸菸者第一次吸菸年齡以小學四~六 年級為最多(34.8%) 。 (二)飲酒行為 飲酒會導致青少年意外死亡或自殺,另外也會伴隨著危害健康的 20.

(31) 行為,如性行為、青少年未婚懷孕以及傳染性病(李大拔,2002) 。 李景美等人(1998)調查台灣地區國中、高中、高職學生,發現 國中生曾經飲酒的比率為 68.7%、高中生為 83.7%、高職生則為 77.0 %;而目前有偶爾及經常飲酒的比率,國中生為 5.9%、高中生為 11.4 %、高職生則為 13.4%。 姜逸群(1999)對台灣地區 5956 名國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 現國中生每個月喝酒至少 1-2 次以上者約佔 15%。 陳政友(2001)探討台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生的健康生活形態, 結果發現高中職學生第一次喝酒的年齡在 10-15 歲者佔 38.8%,並 指出青少年在菸、酒、檳榔及藥物的使用與濫用情形較以往嚴重,且 第一次使用的年齡有呈現下降的趨勢。 劉美媛、周碧瑟(2001)針對台灣在校青少年飲酒行為的研究指 出,16.7%的在校青少年自認有飲酒習慣(每月至少飲酒一次以上者), 國高中(職)男生飲酒盛行率皆高於女生,而高職生飲酒盛行率則高 於國中及高中生。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 2006 年調查全國國中學生飲酒盛行 率為 17.8%,曾經飲酒的比率為 55.0%;而在 2008 年的調查指出其 盛行率為 14.8%,曾經飲酒的比率則為 60.5%。 羅雅玲(2003)對苗栗縣 644 名國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曾 21.

(32) 經喝酒的比率為 43.2%,過去一年內幾乎天天喝酒的比率則為 4.9 %。 綜合以上文獻,可見青少年在吸菸、飲酒行為的盛行情形與過去 經驗,本研究亦針對研究對象之吸菸與飲酒行為的頻率、使用量等面 向進行探討。 五、 國中生心理壓力調適 心理與生理的狀態是一體兩面的,許多慢性疾病的起因可追溯至 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態、壓力因應與心理健康的狀況(江承曉、沈姍 姍、林寶香、林為森,2000) 。 青春期是人格發展與養成的重要階段,也是一個充滿矛盾與掙扎 的時期,鄭照順(1999)指出,當青少年面臨壓力時會產生八種負面 行為類型,包括:攻擊、自我中心、找尋生理滿足、逃避退縮、潛在 發洩、負向轉移、尋求刺激、尋求自殺等,在教育部2010年校園事件 統計分析報告中指出,2010年全國國中於「校園安全即時通報系統」 通報的意外事件裡學生自殺、自傷事件就高達112件(11.23%)。因 此,對於青少年而言,學習調適與面對生活中的壓力事件,乃是一個 重要的課題。 鄭照順(1999)將青少年的壓力來源歸納為:日常困擾(daily hassles) 、生活事件(life events) 、人際壓力源(interpersonal stressors) 22.

(33) 及校生活壓力源(school life stressors)等四項。李欣瑩(2002)則將 壓力分為家庭事件、學校事件、異性交往事件及自我相關事件等四類 型。Strubbe(1989)以「青少年壓力問卷」調查 3,382 名青少年的壓 力事件,結果發現使青少年最感壓力的事件依序為:好友去世、一科 或一科以上不及格、祖父或祖母去世、留級、父親或母親去世、與異 性朋友分手、在全班同學面前演說、家人使用藥物成癮或染上酒癮、 關心個人的外表及轉學。 在面臨壓力之調適行為方面,Fanshawe(1989)針對澳洲七所中 學計 1,664 學生進行研究,結果指出研究對象在遭遇壓力時所採取的 因應策略依序為:聽音樂、設法作決定、試圖獨立計畫處理問題的方 法、設法維持友誼或結交新朋友、試圖改進自我、幻想、看電視、將 事情加以分類組織、和自己所關心的人相處、遵照父母的要求與規定。 江承曉(1991)指出,國中生在面臨壓力時最常使用的因應方式為: 轉移注意力、主動解決與正向情緒處理、逃避延宕與負向情緒處理。 本研究在心理及壓力調適行為則就研究對象於面臨壓力時之應 對、尋求解決、尋求他人支持、自我調適等面向之能力與行為表現進 行探討。 六、 國中生事故傷害預防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 2010 年的衛生統計資料顯示,國內 15-24 歲 23.

(34) 青年人的前三大主要死因依序為事故傷害、自殺、惡性腫瘤,而在各 類事故傷害中,又以交通事故傷害最為嚴重。白璐(1996)更指出交 通事故傷亡的案例中,以機車事故最為常見。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6 年調查全國國中學生健康行為, 發現在過去一年內,曾經因為事故傷害去就醫的比率為 36.7%。而在 2008 年的調查比率則為 24.7%。 教育部2010年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中指出,2010年教育部「校 園安全即時通報系統」統計全國各級學校通報的意外事件中以校外交 通事故發生次數最多計3,424件,佔總意外事件的44.06%,其次則為 其他意外傷害計1,933 件,佔24.87%,運動遊戲傷害計1,429 件,佔 18.39%,顯見交通事故仍為學生意外事件最大主因。而以學制別分析 意外事件發生情形,國中則以其他意外傷害事件發生次數最多計333 件(33.40%) ,其次則為校外交通意外事件計245件(24.57%) ,運動、 遊戲傷害202件(20.26%) 。 王國川(1997)以台灣地區國、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青 少年事故傷害紀錄表」蒐集非致命性事故傷害,結果分析發現青少年 非致命性事故傷害的季發生率為6.37%。 楊淑娟(1997)對台灣地區國中、高中、高職及五專1至三年級 學生進行交通工具使用的調查,國中學生主要以步行及其腳踏車為主 24.

(35) 要使用的交通方式。而從事一般活動時,國中學生有1.02%比率會自 行騎機車。 畢莉莉(2004)針對國中學生進行運動安全行為研究發現,研究 對象於一年內有發生運動傷害的比率為70.24%。而產生運動傷害的 運動項目中,則是以團體活動為主,並以各式球類居多,如籃球、足 球等(Wright,2001;莊美華、劉志華,2002;黃雅文,2005; McQuillan &Campbell,2006)。 黃雅文、梁又照(2005)在進行青少年遊戲活動事故傷害推展模 式成效評估調查中,將校園事故傷害的原因分為五類:不當的態度、 不安全的行為、不熟練的技術、環境中不安全因素及其他。本研究則 將此作為研究對象在事故傷害預防行為表現的基礎,針對國中生事故 傷害好發的交通事故、運動、遊戲傷害等面向進行探討。. 第二節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的關係 自覺健康狀況係指個人對自己健康情形的評價,自覺健康狀況會 影響個人從事健康促進行為(Pender,1987) 。Svedberg, Lichtenstein & Pendersen 於 2001 年指出自覺健康狀況是一種健康狀態的測量方式, 係指個人對於自己健康所做的整體性評估。Palank(1991)提出自覺 健康狀況良好或普通者,改變行為的動機較強,而自覺健康極佳或健 康差者較缺乏行為的誘因。因為健康極佳者不認為具有容易罹患疾病 25.

(36) 的特性,或行為改變具有潛在的特性;而健康差者則認為採行正向的 行動已經太遲了。然亦有學者提出自覺健康狀況越佳者,越有動機去 維持該健康狀況,因此會執行較多健康促進行為(王秀紅、邱啟潤、 王瑞霞、李建廷,1992)。 許多研究顯示自覺健康狀況會影響個人的健康行為。 Gould(1990)針對 20 至 86 歲的 349 名成人進行研究,結果顯 示個人自評的健康狀況與其健康行為有顯著相關。 王秀紅等(1992)調查 459 名婦女的健康行為,發現自覺健康狀 況可以有效預測健康行為。 Fardy, White, Clark, Amodio, Hurster, Mc Dermott & Magel(1995) 針對 54 名青少年進行健康促進課程計畫,結果發現越常活動者的自 我健康知覺越好。 李思招(2000)針對護理學生進行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可以 有效預測研究對象的規律運動行為。 林靖斌(2001)對宜蘭縣國中生的研究結果發現,自覺健康狀況 為「好」者,其從事規律運動比率高於自覺健康狀況為「普通」及「差」 者。 劉美媛、呂昌明(2006)對北部某大學大一學生進行研究發現, 自覺健康狀況為佳者,越有正向的健康行為。 26.

(37) 陳筱蕙(2007)對台北市國中生的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越好, 越會從事規律運動。 溫密欣(2008)探討高雄縣國中生課後規律運動行為發現,自覺 健康狀態「很好」者,其課後規律運動情形高於自覺健康狀態為「很 差」、「差」及「普通」者。 胡益進(2009)針對三所國立師範大學新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 研究對象之健康生活狀況可由自覺健康狀況預測。 亦有許多研究針對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進 行探討。 Pender 等於 1990 針對美國中西部 6 家工廠計 589 名員工進行研 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為健康促進生活形態的重要預測因子。 張聖如(2002)針對更年期婦女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進行研究,結果 顯示自覺健康狀況可以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方式。 李秀蘭(2002)針對教學策略對護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成效進 行研究,發現健康自我效能、自覺健康控制、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 進生活方式有關。 林美聲等(2006)針對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進行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的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正相 關,並且可以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27.

(38) 林思嫺等(2006)對宜蘭縣高中職教師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 研究指出,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正相關,且有顯 著預測力。 陳貞夙(2008)在台灣地區大專院校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亦指出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整體及各層面皆有顯著正相關。 陳昭伶(2008)針對基隆地區 664 名高中職學生進行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發現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和健康 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控握、自覺健康狀況呈顯著正相 關。 李秀珍等人(2009)對台南縣四所國中計 1275 名國中生進行調 查研究,結果發現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形態呈現顯著正相關, 並且能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丁家羚(2010)在新竹市某地區教學醫院 251 名臨床護理人員健 康生活型態進行的研究,結果發現自覺健康狀況為健康生活型態的重 要預測因子。 綜上,自覺健康狀況對於健康行為、健康生活型態是非常重要的 因素,本研究亦探討其與研究對象健康行為間的關係。. 28.

(39) 第三節 國中生健康行為之相關因素 研究者茲整理國中生健康行為與其相關因素之文獻,以下以變項 分述進行探討。 一、 性別 (一) 飲食行為 羅雅玲(2003)針對苗栗縣 669 名國中學生進行研究發現,女 生的飲食行為比男生好。曾美娟(2006)針對桃園縣國中生的調查研 究顯示,國中女生的飲食行為優於男生,女生高熱量食物進食頻率低 於男生,低熱量攝食技巧比男生好。吳源美(2010)針對桃園縣某國 中 350 位學生的研究則發現,男生在均衡飲食的表現優於女生,而女 生的攝食際巧則優於男生。 (二) 運動及休閒行為 陳美娟(2008)針對台南縣某國中之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男 生的身體活動量高於女生。許玳榕(2008)研究指出,國中男生的運 動行為表現上較女生為佳。黃杏彩(2010)針對台中市某國中學生所 進行的研究中亦指出,男生的運動行為較女生表現為好。林碧蓮(2010) 對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進行規律運動行為之研究指出,男生規律運動行 為比率高於女生。 (三) 吸菸及飲酒行為 29.

(40) 張素菁(2009)針對台北市國中學生調查研究顯示,男生吸菸比 率為女生比率的 2.28 倍。並有多數研究指出男生的吸菸、飲酒行為 顯著高於女生(黃惠玲,1995;李景美等,1998;張富琴,2001;黃 靖雯,2010)。 (四) 心理壓力調適 楊瑞珍等(2001)對台北市學生調查研究顯示,性別與人際支持、 壓力處理有關。羅雅玲(2003)調查顯示,女生壓力調適行為比男生 好。陳美娟(2008)研究結果則指出壓力處理因性別有顯著差異。許 玳榕(2008)調查研究指出,女生的人際間支持行為表現較男生好。 黃秀媚(2010)針對台北市某區兩所國中七、八年級學生所進行的調 查亦指出性別與心理調適有顯著差異。 (五) 事故傷害預防 王國川(1997)調查台灣地區公私立國高中職生發現,男生發生 傷害的機會均比女生高。羅雅玲(2003)針對苗栗縣國中生調查顯示, 女生事故傷害預防行為的表現比男生好。劉慧茹(2007)於台北市某 國中進行國中生校園事故傷害研究發現,男生事故傷害防制傾向顯著 高於女生。黃杏彩(2010)針對台中市某國中學生所進行的研究中亦 指出,性別為事故傷害預防情況的有效預測因子。 由上述文獻可知,在國中生健康行為相關研究中,性別對於健康 30.

(41) 行為間有相當的影響及預測力,為一重要變項。 二、 年級 (一) 飲食行為 陳玉欣(1999)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在飲食控制行為方面有差 異,年級較低的國中生飲食行為不良比例較高。羅沁芳(2003)對台 北市某國中學生的研究顯示,一年級營養行為較二、三年級佳。羅雅 玲(2003)針對苗栗縣國中生的調查結果指出,國一學生飲食行為較 國三學生好。尤秀菁(2008)針對台中縣某國中學生調查則顯示,二 年級學生飲食行為較三年級好。黃杏彩(2010)針對台中市某國中學 生所進行的研究中亦指出,低年級的學生飲食行為表現較好。整體而 言,飲食行為隨著年級增加而有變差的趨勢。 (二) 運動及休閒行為 羅沁芳(2003)針對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進行調查研究顯示,一年 級運動行為較二、三年級佳。林碧蓮(2010)對台北市某國中學生研 究指出,七年級學生規律運動的狀況最佳,九年級學生規律運動狀況 最差。黃杏彩(2010)研究亦指出,低年級的學生運動狀況較佳。 整體而言,多數研究均指出國中學生的身體活動情形,會隨年級 上升而有下降的趨勢。 (三) 吸菸及飲酒行為 31.

(42) 尤秀菁(2008)針對台中縣某國中學生進行的研究顯示,三年級 吸菸行為顯著高於一年級。黃杏彩(2010)針對台中市某國中學生所 作的研究則顯示,吸菸行為與年級無關。李景美等(1998)調查台灣 地區國中、高中、高職學生,結果發現隨著年級別增加,學生飲酒比 率有增加的趨勢。而張富琴(2001)研究則發現吸菸、飲酒與行為與 年級無關。李筱惠(2006)針對台北縣某國中學生進行吸菸行為調查 研究發現,年級越高,有吸菸經驗的比率越高。 (四) 心理壓力調適 李欣瑩(2002)針對桃園市國中生所進行的研究指出,年級在主 動解決與正向關係、尋求社會支持因應上有顯著差異。羅雅玲(2003) 所進行的調查顯示,一年級學生壓力調適行為較三年級學生好,與尤 秀菁(2008)的研究結果相同。黃杏彩(2010)針對台中市某國中學 生所進行的研究中,則未呈現顯著差異。 (五) 事故傷害預防 羅雅玲(2004)針對苗栗縣國中生的調查研究結果指出,一年級 學生在事故傷害預防行為的表現較三年級學生好。劉慧茹(2007)於 台北市某國中進行國中生校園事故傷害研究發現,七年級學生事故傷 害防制傾向顯著高於八年級學生。黃杏彩(2010)針對台中市某國中 學生所進行的研究顯示低年級學生在事故傷害預防情形表現較好。 32.

(43) 綜上文獻可之,年級在學生健康行為相關研究中為一重要變項, 以探討其對健康行為的影響與預測力。 三、 身體質量指數 (一) 飲食行為 賴明美等(1997)針對台中市某國中一年級學生的研究指出,體 位正常組三餐固定者佔 91.4%,體位過重者佔 87.3%;每月吃五次 以上速食者中,體位正常者佔 13.4%,體位過重者佔 5.6%;顯示體 位正常者三餐進食時間較為固定,但吃速食次數也較多。黃松元等 (2006)對台北市青少年進行的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過重的研究 對象,有較好的飲食習慣;而身體質量指數對飲食行為無顯著的預測 力。黃杏彩(2010)的研究則顯示,身體質量與飲食行為並無顯著差 異。 (二) 運動及休閒行為 許秀鳳(2004)針對中和地區國中生進行肥胖與非肥胖國中學生 身體活動量之調查結果發現,非肥胖學生的身體活動量大於肥胖學生。 黃松元等(2006)針對台北市少年的研究顯示,BMI 正常者有較高的 身體活動量。 (三) 心理壓力調適 陳美娟(2008)針對台南縣國中學生進行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 33.

(44) 數與國中學生壓力處理有顯著差異。 綜上文獻,顯見身體質量指數在飲食行為、運動及休閒行為研究 中的重要性,而針對吸菸及飲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及事故傷害預防 行為的研究則較少,本研究將身體質量指數變項一併納入,以探討其 與各健康行為的關係。 四、 父母婚姻狀況 (一) 飲食行為 史璦溱(2008)以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父母婚姻 狀況與營養行為有顯著差異,父母共同生活者、父母沒有住在一起(分 居)者其營養行為表現較父母離婚者好。黃杏彩(2010)研究結果發 現,父母婚姻狀況與飲食行為間有顯著關係,其中父母婚姻完整者飲 食狀況得分顯著較父母婚姻不完整者佳。 (二) 運動及休閒行為 黃杏彩(2010)研究發現,國中學生運動狀況會因父母婚姻關係 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父母婚姻完整者運動狀況較父母婚姻不完整者 佳。 (三) 吸菸及飲酒行為 黃惠玲(1995)研究指出,學生的家庭完整性能顯著預測學生使 用菸、酒及非法藥物狀況。羅雅玲(2003)研究結果發現,國中生吸 34.

(45) 菸行為會因父母婚姻狀況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黃杏彩(2010)研究 顯示,父母婚姻不完整者之國中生曾經吸菸比率較父母婚姻完整者 高。 (四) 心理壓力調適 江承曉(1991)的研究顯示,不同家庭結構的研究對象,在壓力 因應方式上有顯著的差異存在。黃靖雯(2010)針對高雄市國中學生 的研究亦指出相同結果。 (五) 事故傷害預防 黃杏彩(2010)研究結果指出,國中學生事故傷害預防狀況會因 父母婚姻狀況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父母婚姻完整者事故傷害預防狀況 得分較父母婚姻不完整者佳。 由上述文獻,父母婚姻狀況在學生健康行為的研究中的重要性, 本研究亦將此變項納入探討。 五、 父母親管教方式 (一) 飲食行為 尤秀菁(2008)調查顯示,國中學生飲食習慣會因父母教養方式 而有顯著差異,父親教養方式採民主式或權威式者之飲食習慣,比父 親教養方視為放任式的學生好。黃杏彩(2010)研究結果發現,母親 管教方式為專制權威、開放民主者,其飲食狀況顯著較母親管教方視 35.

(46) 為冷漠忽視及縱容溺愛者。 (二) 運動及休閒行為 劉淑華(2010)探討台北市高職夜間部學生健康生活型態之研究 發現,父母管教方式為放任者其運動休閒行為較不良,且父母管教方 式最能預測運動與休閒行為。 (三) 吸菸及飲酒行為 陳淑貞等(2004)以北區某國中學生進行吸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 之探討發現,父親採用不同的管教方式會影響研究對象的吸菸態度; 而母親管教方式對於吸菸態度則無顯著差異。父親管教方式為「權威 方式」或「民主方式」者,其拒菸自我效能優於父親管教方式為「放 任方式」者;而母親管教方式與拒菸自我效能則無顯著差異存在。尤 秀菁(2008)調查顯示,國中學生吸菸及飲酒行為會因母親教養方式 而有顯著差異。盧欣吟等(2010)針對屏東縣國小三到六年級學童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父母管教方式與學童吸菸行為有顯著差異,父母採 「專制權威」的管教方式,子女曾經吸菸及嚼食檳榔的情形高於父母 採「寬鬆放任」的管教方式。而父母管教方式與學童飲酒行為則未有 顯著關係。 (四) 心理壓力調適 尤秀菁(2008)調查顯示,國中學生心理壓力調適行為會因父親 36.

(47) 與母親之教養方式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黃杏彩(2010)研究結果指出, 父親管教採開放民主之國中學生,其壓力調適情況得分較父親管教採 冷漠忽視及縱容溺愛者佳;而母親管教方式採開放民主者之壓力調適 情況得分較母親管教採冷漠忽視及縱容溺愛者好。 (五) 事故傷害預防 黃杏彩(2010)研究結果指出,國中學生之事故傷害預防狀況會 因父親及母親管教方式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父親管教方式為專制權威、 開放民主者,事故傷害預防得分較父親管教方式為冷漠忽視及縱容溺 愛者高。 綜上文獻可知,父母管教方式與國中學生健康行為有相當的影響, 本研究則將父親管教方式、母親管教方式分別探討。 六、 學業成就 (一) 飲食行為 張富琴(2001)研究發現飲食行為與學業成績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羅雅玲(2004)調查研究發現,成績甲等生飲食行為顯著較成績為優 等、乙等、丙等和丁等的學生好。尤秀菁(2008)調查顯示,成績越 好的學生飲食習慣越差。黃杏彩(2010)研究結果發現,學業成績較 好的學生,其飲食狀況表現較好,且學業成績能有效預測飲食情況。 (二) 運動及休閒行為 37.

(48) 張富琴(2001)研究指出學業成績在班上後三分之一者,其不足 身體活動顯著高於學業成績在班上前三分之一者。羅雅玲(2004)調 查顯示,成績優等學生的運動行為比成績丁等的學生好。 (三) 吸菸及飲酒行為 高素月(1995)指出個人學業特性與飲酒行為成正相關。張富琴 (2001)研究發現,學業成績在班上後三分之一者的吸菸行為高於學 業成績在班上前三分之一者,飲酒及其他藥物的使用則與學業成績無 關。李筱惠(2006)研究結果指出,學業成就和吸菸行為有顯著關係。 尤秀菁(2008)研究顯示,學業成績越不佳,其吸菸與飲酒行為越顯 著。 (四) 心理壓力調適 羅雅玲(2004)調查顯示,成績優等學生壓力調適行為較成績丁 等學生好。尤秀菁(2008)針對台中縣某國中學生的研究結果指出, 學業成績前三分之一的學生心理調適較後三分之一的學生佳。 (五)事故傷害預防 羅雅玲(2004)調查顯示,成績甲等學生事故傷害預防行為較成 績丙等、丁等者好。黃杏彩(2010)研究結果發現,學業成績為中等 者,其事故傷害預防狀況較好。 本研究亦將學業成就納入探討,瞭解學生課業表現與各項健康行 38.

(49) 為之間的關係與預測力。 七、 同儕關係 (一) 飲食行為 簡介瑞(2002)針對某國小高年級學童飲食行為研究指出,同儕 團體為飲食行為之重要解釋變項。 (二) 運動及休閒行為 黃杏彩(2010)調查結果顯示,國中學生運動狀況會因同儕關係 水準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同儕關係優者運動狀況得分顯著高於同儕關 係差者,且同儕關係佳者顯著高於同儕關係差者。 (三) 吸菸及飲酒行為 張素菁(2009)針對台北市國中學生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同儕是 影響學生吸菸的重要因素,並可顯著預測學生的吸菸行為。 (四) 心理壓力調適 黃杏彩(2010)研究結果,同儕關係優者之國中學生壓力調適狀 況顯著高於同儕關係佳、同儕關係差者。 (五) 事故傷害預防 黃杏彩(2010)研究結果指出,同儕關係優者事故傷害預防狀況 得分顯著高於同儕關係佳者。 本研究則將同儕關係納為研究變項之一,探討研究對象之同儕關 39.

(50) 係與健康行為的關係。 八、 家庭社經地位 (一) 飲食行為 陳玉欣(1999)研究顯示,父親教育程度越高者是飲食行為不良 的相關因子。巫菲翎(2000)研究發現,母親的教育程度是影響飲食 控制行為的因素之一。張富琴(2001)研究發現不健康的飲食行為, 以低家庭社經者顯著高於高家庭社經者。吳源美(2010)研究發現, 家庭為高社經地位學生的均衡飲食狀況優於低社經地位的學生,且在 整體飲食行為上,亦因為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差異。 (二) 運動及休閒行為 吳仁宇(1998)研究發現國中生健康體能會因家庭社經地位不同 而有差異。張富琴(2001)則發現社經地位與身體活動無顯著差異。 羅雅玲(2004)針對苗栗縣國中生的研究指出,中社經地位運動行為 比低社經地位學生好。林碧蓮(2010)研究結果未發現規律運動行為 與家庭社經地位有顯著關係。 (三) 吸菸及飲酒行為 張富琴(2001)研究發現低家庭社經者之吸菸行為顯著高於高家 庭社經地位者。尤秀菁(2008)研究結果顯示,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生 吸菸與飲酒行為顯著高於低社經地位學生。 40.

(51) (四) 心理壓力調適 尤秀菁(2008)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社經地位與國中學生心理壓 力調適並無顯著差異。陳美娟(2008)研究指出,國中學生的壓力處 理行為會因家庭社經地位水準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 事故傷害預防 張富琴(2001)研究發現事故及非事故傷害,以低家庭社經地者 顯著高於中及高家庭社經者。畢莉莉(2004)針對國中生研究發現, 家庭社經地位與運動安全態度呈顯著差異。劉慧茹(2007)於台北市 某國中進行國中生校園事故傷害研究發現,家庭社經地位與事故傷害 傾向無顯著關係。 綜合上述文獻,本研究除探討「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行為間的 關係外,將「年級」 、 「性別」 、 「身體質量指數」 、 「父母婚姻狀況」 、 「父 母管教方式」 、 「父母健康狀況」 、 「學業成就」 、 「同儕關係」歸納為社 會人口學變項,探討其與各項健康行為(飲食行為、運動及休閒行為、 吸菸及飲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事故傷害預防)之間的關係。. 41.

(52) 42.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分為五節,包含第一節為研究設計與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對 象,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步驟及第五節資料處理與統計 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一、 研究設計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採橫斷式研究(cross-section study) ,使用 問卷進行調查研究(survey study) 。 二、 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架構如圖 3-1: 社會人口學變項 性別 年級 身體質量指數. 健康行為. 父母婚姻狀況. 飲食行為. 父母管教方式 學業成就. 運動及休閒行為 吸菸及飲酒行為. 同儕關係. 心理壓力調適 事故傷害預防. 家庭社經地位 自覺健康狀況 圖 3-1 研究架構. 43.

(5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 研究母群體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桃園縣公私立國 民中學學生之全體在學生,母群體人數共 79,730 人。 二、 研究樣本 依 Krejie & Morgan (1970)的抽樣曲線數值分析建議,母群體為 75,000 至 1,000,000 人時,最低樣本數為 382 至 384 人。本研究基於 時間及人力考量,透過分層集束抽樣以班級為抽樣單位進行調查研究。 因考量調查當日出席情形、作答不完整及廢卷情形等,提高樣本數為 450 人。以每班 35 名學生估算,至少需抽出 13 個班級。因此,於桃 園縣 61 所公私立國民中學中,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 5 所國中,分別 於樣本學校一至三年級中以隨機方式各抽取 1 個班級,計 15 班,有 關抽樣學校樣本數及問卷回收情形如表 3-1。 表 3-1 抽樣學校樣本數 學校. 樣本班級數. 樣本數. 問卷回收數. 有效問卷數. 樣本學校 A 樣本學校 B 樣本學校 C 樣本學校 D. 3 3 3 3. 101 97 99 94. 101 97 99 94. 93 93 96 92. 樣本學校 E. 3. 96. 96. 90. 44.

(5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採自編結構式問卷,共分為四步驟,說明如下: 一、 問卷設計 本研究所使用之問卷在健康行為部分參考我國國民健康促進研 究問卷(黃松元等,1999) 、台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生健康生 活形態調查問卷(陳政友,2001)、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健康生活形態 調查問卷(尤秀菁,2008) 、台中市某國中學生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 康行為問卷(黃杏彩,2010)並依據本研究架構與國內外文獻進行修 編。本研究所參考問卷之信度表列如表 3-2。 表 3-2 參考問卷之信度(以 Cronbach’s α 表示) 健 康 行. 研. 為. 運動及休. 吸菸及飲. 心理壓力. 事故傷害. 閒行為. 酒行為. 調適. 預防. 0.75. 0.76/0.76. 0.81. 0.85. -. 0.74. 0.76/0.75. 0.84. 0.88. -. 0.76. 0.79. 0.50. 0.81. -. 0.80. -. -. 0.67. 0.86. 飲食行為. 究 者. 黃松元 (1999) 陳政友 (2001) 尤秀菁 (2008) 黃杏彩 (2010). 本研究所使用之問卷在自覺健康狀況部分則參考 Ware et al. 45.

(56) (1994)所發展的一般性健康知覺分量表(General Health Perception 0f. SF-36 Health Status Scale)進行修編。國內研究者參採使用所得. 之信度整理如表 3-3。 表 3-3 國內研究者參採使用自覺健康狀況量表之信度(以 Cronbach’s α 表 示) 研究者. 研究對象. 信度. 黃毓華、邱啟潤(1997) 高雄地區大學生. 0.84. 仇方娟(1997). 南區 22 所五專學生. 0.71. 宋素貞(1998). 高雄市某醫學中心護理人員. 0.83. 二、 專家效度 問卷初稿完成後,為確保問卷內容之適切性與適用性,函請國內 衛生教育領域專家 7 人進行內容效度考驗,彙整專家審查意見並與指 導教授討論後,進行問卷題目及文辭語意修正。 三、 問卷預試 為瞭解研究對象填答問卷可能產生的問題及施測時可能面臨的 問題,於正式施測前兩週,在樣本學校以外之一所國中於各年級隨機 抽取一個班級,共計 94 名學生作為預試對象,施測時間約 15 至 20 分鐘。 預試問卷回收後,進行問卷各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Cronbach's α) ,分析結果各分量表 Cronbach's α介於 0.712 至 46.

(57) 0.888 間,內部一致性良好(如表 3-4)。 表 3-4 問卷信度分析表 量表名稱. 題數. 預試(n=94). 題數. Cronbach's α. 正式施測(n=465) Cronbach's α. 自覺健康狀況. 6. 0.827. 6. 0.869. 飲食行為. 15. 0.712. 15. 0.670. 運動及休閒行為. 9. 0.777. 9. 0.730. 吸菸及飲酒行為. 6. 0.855. 6. 0.859. 心理壓力調適. 12. 0.888. 12. 0.865. 事故傷害預防. 11. 0.843. 11. 0.851. 四、 完成問卷 正式問卷內容包括「自覺健康狀況」 、 「健康行為」及「基本資料」 三大部分。 (一) 自覺健康狀況 共計 6 題,採李克特(Likert)五點式量表方式填答,填答者依 個人狀況,選擇最符合的答案,從「非常好(完全同意)」 、 「良好(大 部分同意)」 、 「普通(不知道)」、「稍差(大部分不同意)」、「非常差 (完全不同意) 」 ,分別給予 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得分越高 表示自覺健康狀況越好,反之則越差。其中題號 4 及題號 5 為反向題, 以反向計分。 (二) 健康行為 47.

(58) 包含飲食行為、運動及休閒行為、吸菸及飲酒行為、心理壓力調 適、事故傷害預防等五面向。其中飲食行為、運動及休閒行為、心理 壓力調適、事故傷害預防等四種行為面向採李克特(Likert)五點式 量表方式填答,填答者依個人狀況,選擇最符合的答案,從「總是如 此」、「經常如此」、 「有時如此」、「很少如此」、「從未如此」,分別給 予 5 分、4 分、3 分、2 分、1 分。而吸菸及飲酒行為面向則依填得者 所填答之頻率或強度,以反向給分依序給 5 至 1 分。其各面向行為量 表內容分述如下: 1. 飲食行為:探討研究對象攝取食物的種類、頻率、用餐習慣、含 糖飲料的攝取等項目,計 15 題,其中題號 6、7、9、10、11、12 為反向計分。 2. 運動及休閒行為:探討研究對象運動的時間、頻率、方式及強度, 計 9 題。 3. 吸菸及飲酒行為:探討研究對象吸菸及喝酒的經驗、頻率及使用 量,共計 6 題,以反向計分依序計 5 至 1 分,如頻率越強則得分 越低。 4. 心理壓力調適:探討研究對象於面臨壓力時之應對、尋求解決、 尋求他人支持、自我調適等能力,共計 12 題。 5. 事故傷害預防:探討研究對象事故傷害好發之交通事故、運動、 48.

(59) 遊戲傷害等預防能力,計 11 題。 (三)基本資料: 包括性別、年級、身高、體重、父母婚姻狀況、父親管教方式、 母親管教方式、學業成就、同儕關係、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 父親職業類別及母親職業類別等。. 第四節 研究步驟 一、 行政聯繫 施測前與選定施測之 5 所學校聯繫,說明研究目的與施測方式, 經校方同意後,請學校行政教師擔任窗口協助與班級導師聯繫,確認 施測班級施測日期及時間,由班級導師進行施測作業。 二、 正式施測 正式施測時間於 2012 年 4 月 2 日至 13 日進行,施測前先行由協 助施測之班級導師向學生說明研究目的及填答注意事項,強調資料的 保密性,請學生依實際情形進行填答,再使學生進行填答作業,填答 完成後當場全數回收問卷,填答時間約 15 至 20 分鐘。 三、 回收問卷與處理 於班級施測結束後當場回收問卷,同時確認問卷完成度,共計回 收問卷 487 份,問卷回收率 100%,排除填答缺漏之無效問卷 23 份, 實得有效問卷 464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 95.28%。 49.

(6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本節分為兩部分說明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之內容。 一、 資料處理 回收問卷後,逐一檢視並將有效問卷進行譯碼後鍵入及校對,利 用 SPSS for Windows 19.0 版本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二、 統計分析 依研究目的與研究架構,採用統計分析方法說明如下: (一) 描述性統計 描述變項分佈情形,類別變項以次數分配及百分率進行描述;等 距資料則以次數分配、百分率、平均值、標準差等呈現。 (二) 推論性統計 1.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考驗各「社會人口學變 項」與各「健康行為」間的關係。倘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達顯著差 異者,再視組間變異數性質進行事後比較,當組間變異數同質時, 以薛費氏事後檢定進行;而當組間變異數異質時則以 Dunnett’s T3 進行事後比較。 2. 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分析「自 覺健康狀況」與各「健康行為」間之相關。 3. 複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考驗研究對象之「社 5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 aimed at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behavior will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teg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