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與朝鮮的神社概況之異同

第二章 1936年以前臺灣與朝鮮的宗教政策與神社概況

第三節 臺灣與朝鮮的神社概況之異同

臺灣與朝鮮被日本佔領到1936年以前,神社建造不算總督府的主 要事業。但是,臺灣神社和朝鮮神宮等,殖民地總鎮守神社都在其時 建立,不斷的建立神社。於是,神社數量也越來越增加,出現多樣的 祭神和社格等。因此,本節臺灣與朝鮮各個探討神社數量、祭神、社 格的大致的概況。然後,以分析異同探討臺灣與朝鮮神社建立之特殊 性。

一、1936年以前臺灣與朝鮮的神社和社(神祠)數量之異同

68 《東亞日報》,1920年4月7日。

69 朝鮮總督府,《朝鮮法令輯覽》,第7輯,頁12。

70 朝鮮總督府,《朝鮮法令輯覽》,第7輯,頁23。

以1936年前神社和社數量為比較,研究日本統治初期的神社建造 之特殊點。

(一)神社數量之比較

臺灣在1899年6月16日府令47號「社寺教務所說教所建立廢合規則」

71以後,開始建立神社。其神社建立規則的内容是,建立神社之前必須 要臺灣總督府的許可,以及神社社號、祭神、建立地名、建築物境内坪 數、維持方法等等,可謂已經完成臺灣的神社政策之基礎。1900年内務 省告示81號發布官幣大社臺灣神社創建,1901年臺灣神社竣工。建立臺 灣神社以後,暫時處於觀望的狀態。1905年臺灣總督府發布「神社寺院 及本島ノ舊慣ニ依ル寺廟等ノ所屬財產ニ關スル件 」,72神社(臺灣神 社除外)、寺院或寺廟(臺灣原有)所有財產進行賣出、讓與、交換等 行為,或作為擔保者,須有氏子、檀家或信徒總代等2人以上連署,並 由神職、住職或管理人提出申請,取得臺灣總督之認可,此也是臺灣總 督府管理神社財產利用在神社建立上的經濟基礎。因此,有關神社的基 本制度上,臺灣的神社逐步的增加。到1923年發布「縣社下神社ノ創立、

移轉、廢止、合併等ニ關スル件」以後,確立臺灣的神社制度。1931年 改正1899年「社寺教務所說教所建立廢合規則」之第17條制定細則的權 限移到知事或廳長。從1897年開山神社開始,到1935年每年增加沒有超

71 〈府令第47號〉,《臺灣總督府官報》,(臺北),1899年6月16日,頁28-29。

過4所,在1936年以前臺灣的神社是總共31所。

朝鮮在1936年以前的神社總共53所。1910年日韓合併以後,到1915 年發布「神社寺院規則」。之後不僅在朝鮮的神社逐漸增加,而總鎮守 官幣大社朝鮮神宮於1925年鎮座。發布「神社寺院規則」的1915年以後,

從1915年到1916年增加17所、從1916年到1917年增加14所。爲何急劇的 增加呢?在朝鮮的日本神社從日韓合併以前已經存在。由於江華島條約

(1900年)以後朝鮮開港,以日本居留民地區為中心建立神社。它們被 稱居留地神社。合併之前在朝鮮存在的居留民神社是,龍頭山(1678)、

元山(1882)、仁川(1890)、京城(1898)、鎮南浦(1900)、群山(1902)、

龍川(1905)、大邱(1906)、大田(1907)、城津、馬山 (1909)、木浦

(1910)12所。 在1915年發布「神社寺院規則」以後,此12所神社都馬 上被公認,又建立20所神社。發布規則以後兩年之間神社共有32所,在 朝鮮的神社急劇增加。

以上,分析了臺灣與朝鮮在1936年以前神社數量,臺灣神社數量 比朝鮮多。若以人口和面積來分析的話,結果並不一樣。1936年以前臺 灣的人口是5,315,642人,神社數量是31所。人口除以神社數量,臺灣人 口比神社數量是0.0000058所。換句話說,17萬人會接觸到1所神社。朝 鮮人口是22,899,038人,神社數量是53所。43萬人會接觸到1所神社。跟

72 〈府令第84號〉,《臺灣總督府官報》,(臺北),1905年11月10日,頁16。

臺灣差兩倍以上。以面積來計算的話,也是一樣面積除以神社數。臺灣 是每一萬平方公里有8.6所神社,朝鮮是2.4所而已。雖然朝鮮以日本領 朝鮮之前,日本居留地神社來增加朝鮮的神社數量,但是比不上早已經 確立神社之相關制度的臺灣。臺灣日治時期開始的時期比朝鮮早的影響 也有。

表2-1:1935年臺灣與朝鮮的人口、面積相比神社數量

面積 人口 神社數量 1 萬平方公里上神社 數量

1 個人接觸到神社數 臺灣 35973.7 ㎢ 5,315,642 人 31 所 8.6 所 0.0000058 所 朝鮮 220769.04 ㎢ 22,899,038 人 53 所 2.4 所 0.0000023 所

資料來源:朝鮮部分參考朝鮮總督府1939年出版的《施政三十年史》,頁457 與 臺灣的部分參考1936年《臺灣事情》頁1、頁22。

圖2-4:到1935年臺灣與朝鮮總督府認可之神社數

資料來源:日本拓務省·内務省,〈終戰に伴朝鮮臺灣及樺太に於げる官國幣社

廢止關係〉,《本邦神社關係雜件》,46卷,(東京:拓務省·内務省 1945) 頁

286-289。原件來源是廣瀨順皓,〈戰中期殖民地行政史料教育、文化、宗教編〉

《茗荷谷研修所舊藏紀錄》,26卷宗敎編 2 ,(東京:ゆまり書房,2003)。

(二)、 社與神祠數量之比較

臺灣除了神社以外,還有「類似神社的神祠佛堂」。臺灣總督府希 望臺灣人多建立神社,但實際成效有限,建立神社者多是在臺的日本 人。因建立神社,需要「本殿、拜殿、社務所、手水舍、鳥居與備 其 他祭典必要設備」等經費,但在臺日本人的經濟情況較一般日本人差,

加上臺灣人沒有意願主動建立,因此出現所謂「類似神社的神祠佛堂」。 1922年6月神祠18所、佛堂13所總共31所,比當年公認神社17所多14所。

而後,總督府擔心冒瀆國體尊嚴,爲了維持神社的神聖,在神社課分開 神祠和佛堂,即1923年6月23日發布「社、遙拜所ニ關スル件」。此後,

臺灣的「社」在總督府管理下,穩定地建立起來。從1923年開始臺灣社 數量增加率變高。

朝鮮也存在跟臺灣「社」相似的「神祠」。 據1917年3月22日發布 府令第21號「神祠ニ關スル件」73, 非屬於神社但是爲了民衆參拜奉祀

73 〈府令第21號〉,《朝鮮總督府官報》,(京城),1917年3月22日。

神祇的地方稱爲「神祠」74,臺灣比朝鮮晚5年才制定「社」的法規。「社」

和「神祠」非神社,但在地方民衆難以建立神社,爲了在敬神上的滿足,

特別許可非神社的「社」和「神祠」。因此,「神祠」是暫時奉祀神祇設 施。 75由於朝鮮比臺灣早點制定關於神祠之制度,神祠數量比較多。若 以面積和人口來相比的話,也比臺灣的社數量多兩倍。朝鮮可在短期以 内完成以神社和神祠為中心的敬神環境,但比不上早已經開始建立社的 臺灣。

另外可注意的部分是,依朝鮮神社和社祠曲綫圖來看,朝鮮神社數 增加率開始少時候,神祠數量大幅增加。但是,臺灣方面是一直穩定地 增加。朝鮮神祠數量跟人口、面積相比臺灣少,但是朝鮮神祠建立爲何 突然增加呢?「神祠ニ關スル件」件的條件第2項是,信徒10名以上就 可以許可;臺灣 「社、遙拜所等ニ關スル件」第2項是,崇敬者20名以 上才可以許可76。因此,朝鮮比臺灣容易建立神祠,日人也比較容易建 立,數量也變多了。但是,還是臺灣的社數量比率比朝鮮多。

74 另外對於神祠的解釋是,小善文雄在《朝鮮と神社》(1934,頁134)説明了,神祠是小設 備的神社 。還有,在《大陸神社大觀》(1941,頁47)的神祠是等它完成神社規模,之 後當然會公認的。

75 岩下傳四郎, 《大陸神社大觀》,(東京:大陸神道聯盟,1941),頁187。

76 〈府令第57號〉,《臺灣總督府官報》,(臺北),1932年6月23日,頁70。

表2-2:1935年臺灣與朝鮮的人口、面積相比神祠與社數量

面積 人口 神祠與社數量

1 千平方公里上神 社數量

1 個人接觸到神社 數量 臺灣 35973.7 ㎢ 5,315,642 人 98 2.7 所 0.000018 所 朝鮮 220769.04 ㎢ 22,899,038 人 227 1.02 所 0.000010 所

資料來源:朝鮮部分參考朝鮮總督府1939年出版的《施政三十年史》,頁457 與

臺灣的部分參考1936年《臺灣事情》頁1及頁22。

圖2-5:到1935年臺灣與朝鮮總督府認可之神祠、社數

資料來源: 臺灣總督府,《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臺北市:臺灣總督府,

1943),頁19-33。 岩下傳四郎, 《大陸神社大觀》(東京:大陸神道聯盟,1941)

頁552-606。

二、神社祭神之異同

本章在1936年以前臺灣與朝鮮神社祭神之比較。雖然同樣在日治時 期建立的神社,但是在祭神方面上有明顯的差別。譬如說,臺灣與朝鮮 最高神社(總鎮守的位置)臺灣神社和朝鮮神宮祭神也有差異。臺灣神 社主神是北白川能久親王和開拓三神。另外,朝鮮神宮是天照大神和明 治天皇。以殖民地神社的總鎮守神社為中心以下的神社祭神也差不多。

(一)1936年以前臺灣的神社之祭神

在1936年以前臺灣總督府公認的神社總共31所,各31所神社奉祀的 祭神數量總共20座。每所神社奉祀1.6座祭神的比率。主要祭神是北百川 宮能久親王24所(75%),開拓三神18所 (56.25%),天照大神10所

(31.25%),其三位神在臺灣最常被奉祀的神。日本皇族,北白川宮家 第二代,1858年賜名為能久親王。1870年赴普魯士修習軍事學7年,1879 年任陸軍兵中佐兼東京地學協會會長,1892年任陸軍中將,1895年任近 衛師團長,受命赴中參戰。臺灣割讓日本後,轉赴臺灣守備。該年5月 底自澳底登陸,6月11日臺入臺北城,之後繼續難進,沿途遭臺灣抗日 民兵激烈抵抗與瘧疾瘴癘侵襲,10月28日即程彌留狀態,雖速送回京,

卻已死亡。能久親王之死,民間一說為日民兵所殺,真相未明。死後敘 功三級並授勳章,升任陸軍大將。1901年臺灣總鎮守臺灣神社建立,祭

神就是能久親王。爾後臺灣各地所見神社,亦多以能久親王為祭神。77 臺 灣神社奉祀能久親王之原因是,明治維新之後產生的「創建神社」,可 奉祀天皇和皇室貴族,以及能久親王在臺灣作的業績有關。

臺灣神社之另外祭神是開拓三神。開拓三神是大國魂命、大己貴 命、少彥名命的合稱。在日本神話裏面代表國土經營的守護神。在《古 事記》與《日本書紀》皆記載大己貴命與少彥名命在天孫降臨之前建國 並經營國土。因該三神具有國土開拓、經營的性格,所以在日本的新領 土北海道(札幌神社)、臺灣(臺灣神社)、樺太(樺太神社)的神社,

成為重要祭神。臺灣神社奉祀能久親王和開拓三神一起合祀的意思是領 土開拓跟皇室的結合,給予佔領土地的正當性78。於是,日本往海外擴 大跟開拓三神常常在一起,臺灣總督府也用日本的海外神社選祭神的傳

成為重要祭神。臺灣神社奉祀能久親王和開拓三神一起合祀的意思是領 土開拓跟皇室的結合,給予佔領土地的正當性78。於是,日本往海外擴 大跟開拓三神常常在一起,臺灣總督府也用日本的海外神社選祭神的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