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爭時期臺灣與朝鮮神社建造之比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戰爭時期臺灣與朝鮮神社建造之比較"

Copied!
1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蔡錦堂. 戰爭時期臺灣與朝鮮神社建造之比較. 研究生:金雅蘭 中華民國一○三年八月.

(2) 戰爭時期臺灣與朝鮮神社建造之比較 指導教授:蔡錦堂 學生:金雅蘭. 摘要 國家神道是從明治維新之後到終戰爲止,透過皇室崇拜及神社信仰的融合成為 國家統合的道具。其影響到日本統治的殖民地,如:臺灣與朝鮮也都被建造神社, 而在日治時期且戰爭擴大的期間這角色更為重要。雖然終戰以後國家神道消失了, 但在與日本完全不同的殖民地上建造日本神社,這點被當作有趣的殖民地研 究主 題。不過現在關於殖民地神社的研究是,大部分在日本、臺灣、韓國等各國家進行 單方面的研究,而且在比較研究上探討的較為淺。因此需要透過比較研究來鑽研並 深入探討更明確的殖民地神社建立之意義。 如此本論文在日治時期且戰爭擴大的期間,於1936年神社政策的整備前後來進行 臺灣與朝鮮的神社建造的比較。比較的內容是以神社政策、神社數量、祭神、神社 社格等…為主題來進行比較。除此之外,神社建造對臺灣與朝鮮舊有信仰之影響也 進行比較。像是台灣的寺廟整理運動和朝鮮村落祭祀利用。還有因神宮大麻奉齋有 關的臺灣正廳改善運動與朝鮮家庭祭祀縮小也進行研究。即使臺灣與朝鮮的舊有信 仰不同,但因神社建立的出現,這個歷史事實在透過比較的過程中又讓神社建立有 不同意謂的見解。 因此本論文研究1936年以前臺灣與朝鮮的神社建造及戰爭擴大時期神社建造之比 較,在共同點上會把握明確的歷史事實;而在不同點上將會賦予特別的意義。 關鍵字 殖民地神社、臺灣與朝鮮之神社、臺灣與朝鮮之神社政策、神社與舊有信仰.

(3) Comparis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lonial Shrines in Taiwan and Chosun during the War Time Period Student: Aran Kim. Advisor: Dr. Chin-Tang Tsai. Natio na l Ta iwa n N o rma l U nive rs ity ABSTRACT State Shinto (國家神道) had existed 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national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emperor worship and the unification of state religion from the Meiji Restoration to the end of the Pacific War. It greatly influenced on Japanese colonialism as Japan expanded their territories in the war and a large number of shrines were erected in Japanese colonies under the policies of the Japanese Government-General. Based on the fact that shrines were constructed in colonies, which did not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State Shinto at all, it has been an interesting subject among historians studying on Japanese colonialism, although it disappeared after the Pacific War. Most existing studies on colonial shrines were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each colony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on shrines in different colonies have been minimal. Academic requests for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lonial shrines, therefore, have been continuously grown. In this context,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construction of colonial shrines in Taiwan and Chosun before and after 1936, when the war time period was expanded and the policies on shrines were modified, and topics such as policies on shrines, number of shrines, and gods of shrines were adopted for the comparison. In addition,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lonial shrines are defined in this study considering a variety of criteria such as the change of Japan’s system of ranking Shinto shr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patriot shrines, shrine worships, shrine services, and wedding before the altar.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lonial shrines on traditional beliefs of Taiwan and Chosun, the historical events such as the use of Chosun’s Village Rites, Japanese Paper Amulets (神宮大麻), Taiwan’s Religious Reform (寺廟整理運動), Taiwan’s Main Hall Reform (正廳改善運動), and Chosun’s Ancestor Worship (家庭祭祀) were also compared in this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fact that traditional beliefs of Taiwan and Chosun were different. Keywords: Colonial shrines, Shrines in Taiwan and Chosun, Policies on colonial shrines, and Shrines and traditional beliefs.

(4)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1. 二. 相關文獻回顧……………………………………………………………………3. 三. 史料研究法……………………………………………………………………12. 四. 論文架構……………………………………………………………………… 14. 第二章 1936年以前臺灣與朝鮮的宗教政策與神社概況 …………… 17 第一節. 臺灣之宗教政策與神社概況 …………………………………………… 18. 第二節. 朝鮮之宗教政策與神社概況 …………………………………………… 28. 第三節. 臺灣與朝鮮的神社概況之異同 ………………………………………… 37. 第三章 戰爭時期臺灣與朝鮮的神社建造情況…………………………69 第一節. 臺灣的神社建造情況 ………………………………………………………70. 第二節. 朝鮮的神社建造情況 ………………………………………………………79. 第三節. 臺灣與朝鮮神社建造的情況之比較 ……………………………………92. 第四章 戰爭時期神社建造對臺灣與朝鮮舊有信仰之影響 …………111 第一節. 臺灣寺廟整理運動與朝鮮村落祭祀之利用 …………………………112. 第二節. 臺灣與朝鮮之大麻奉齋和家庭信仰之變化 ………………………… 128. 第三節. 戰爭時期臺灣與朝鮮舊有信仰改變之比較 ………………………… 141. 第五章 結論…………………………………………………………… 147 參考書目 ……………………………………………………………… 151.

(5) .1..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 本論文起自於日治時期台灣宗教史專題研究課程,主要研究日治 時期殖民地的神社。加上經過實際調查,看到臺灣留下來的日治時期 的神社遺跡以後,更確切想要研究這個課題。此外,筆者出身於韓國, 韓國和臺灣皆曾經歷過日本統治時期,且臺灣和朝鮮缺少兩者比較的 研究,所以決定研究此議題,試圖從比較研究來理解殖民地神社的特 徵。.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以神道的宗教精神統合國家,創造以天皇為 中心的國家神道,並以此傳入臺灣與朝鮮。在臺灣與朝鮮方面,國家 神道的發展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不僅日本内地,各殖民地皆強 調國體明徵和敬神崇祖。1937年中日戰爭以後,因在國際上受到孤立 等因素,於是日本以神社政策為中心,試圖藉此重新統合國家意識。.

(6) .2.. 延續上述的歷史脈絡來看,研究殖民地的神社有何重要的學術價 值?神社在殖民地上作爲支配方法的一種道具,出現了哪些歷史課 題?關於這些問題,不僅殖民地支配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 必須要研究的。雖然目前學界研究成果豐富,但有鑑於研究單個殖民 地神社有所限制之故,勢必要考慮兩個殖民地以上的個案研究。唯有 如此,才能清楚比較出各殖民地神社的本質和特徵。. 關於日治時期朝鮮神社政策的推行,並未出現良好的影響。如民 衆在朝鮮神宮前被強迫參拜,或批評被抹殺民族宗教和民族本體等, 使朝鮮民衆對此產生不滿的情緒。因此1990年代以後的學者,大多研 究殖民地神社的意涵、反抗神社參拜、以社會統合視覺爲主的神社特 質。 另外,神社建造在殖民地都市空間上的議題,主要是分析神社的 祭神,海外神社的性質和日本内地神社關係等,再進行多樣性的研究。 但前人研究之中,缺少透過各個殖民地神社的比較。臺灣雖然有多方 面的研究成果,但是還是缺乏臺灣和朝鮮之間比較性的研究。. 所以,若能從彼此的互動關係,討論戰爭時期臺灣與朝鮮神社政 策之間的比較,以及觀察各殖民地神社的政策特質及過程等異同點, 將有助於深入解析日治時期總督府神社政策的形成、轉折及其意義。. 此外, 本文除了微觀分析之外,也試圖將研究放入宏觀角度的脈.

(7) .3.. 絡中。由於近年來亞洲流行研究東亞歷史,筆者認爲朝鮮與臺灣同樣 具有日本殖民的歷史經驗,可提供探討日治時期朝鮮與臺灣在東亞史 的交錯點。加上現今東亞歷史之研究,重視臺、韓、日等地之歷史背 景與互動關係。其次,韓國學界的研究大多側重日治時代經濟、政治、 社會史,對於神社政策之研究略有不足。綜合以上所述,筆者希望透 過此次研究,在日治時期的臺灣與朝鮮研究比較,能提供新的觀點。. 二 、相關文獻回顧. 本論文因探討殖民地臺灣和朝鮮之故,參考了臺灣、韓國、日本 的文獻。所以在本節將分爲臺灣、韓國、日本之三個國家進行文獻回 顧。. (一)、臺灣. 臺灣關於日治時代臺灣的神社之研究相當豐富,可從多樣的角度 來進行研究。其中和本論文之相關論述可分二類,一爲宗教政策與神 社之相關研究,二為以建築與古跡為角度研究日治時代的神社,此分 爲述如下:.

(8) .4.. 蔡錦堂之《日本帝國主義下臺灣の宗教政策》一書,討論將日本 國家神道引進的過程。蔡氏認爲以戰爭擴大皇民化時期,並認爲因戰 爭的擴大,日本内地強調敬神崇祖的精神,而殖民地更是需要這樣的 精神。因此,臺灣以涵養皇室尊崇、國體明徵、敬神崇祖的皇室、國 體、神祗三位一體的國民教化運動的呈現為主。其具體的方案,以神 社為中心的生活,大麻奉齋等。中日戰爭之後,所推動的皇民化運動, 於臺灣全島造營神社,引起以神棚為中心的家庭正廳改善運動和寺廟 整理運動1。至於探討以神棚為中心的生活面,比前人更側重對於神社 建造的研究。. 陳玲蓉之《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一書,以精神 統治面的國家神道體制為中心,探討日治時期之臺灣傳統宗教(包含 外來宗教)的摧毀2。因此,在臺灣無法自由傳教的情況下,只得依靠 國家政策之推行,而國家神道也因國家政策而發展。到了皇民化時期 積極推展,建造神社、奉祀神宮大麻、改善家庭正廳等。. 另有臺灣對日治時期神社之研究方面,主要以臺灣地區為中心的 研究成果。徐正武《日治時期臺南州神社之研究》3碩士論文是其中之. 1.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臺灣の宗教政策》(東京:同城社,1994),頁84-85。. 2.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文化出版部,1992),頁 4-5。. 3. 徐正武,〈日治時期臺南州神社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

(9) .5.. 一。從日治時期臺南州的神社面貌,和光復以後日本的神社破壞和變 化等面向著手。其中研究範圍因只屬於臺南州之故,對臺南州的神社 與人民生活、社會、經濟的關聯性等,有很詳細的研究內容。另外, 對於臺灣舊有信仰和神社的相似之處的詮釋,亦有所價值。雖然對臺 南州的神社研究方面很有貢獻,但是缺乏地方的神社情況與全臺灣的 神社之關聯性如何。. 在殖民地臺灣的神社研究成果方面,以神社建築和空間中心論 述,如黃士娟〈日治時期臺灣宗教政策下之神社建築〉碩士論文4。主 要分析神社鎮座地的特質,還有殖民地神社建築樣式和神社平面配 置,藉此分析殖民地臺灣的神社之特性。但是研究對象針對神社建築 而已,亦未加以說明神社建築對於臺灣殖民地的關係如何。又陳鸞鳳 〈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神社的空間特性研究〉5,探討神社給予臺灣殖民 地社會的意義,以及更深入地研究臺灣各地區神社與都市空間上的意 義、神社建立和學校之關係,並談到終戰後的用途。另外,曾景斌〈日 治時期臺灣神社研究〉6,也是以神社空間和建築為中心研究,但研究 對象限定臺灣神社。雖然研究範圍限臺灣神社,但是由集中研究神社 之故,提供日治時期在臺灣總鎮守臺灣神的重要意義。可是此三者的. 4. 黃士娟,〈日治時期臺灣宗教政策下之神社建築〉,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1998. 5. 陳鸞鳳,〈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神社的空間特性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6. 曾景斌,〈日治時期臺灣神社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碩士論文,2010. 年。 2007年。 年。.

(10) .6.. 研究皆缺乏神社和日治時期臺灣舊有信仰等社會文化之間變容。. (二)、韓國. 韓國對於日治時代朝鮮的神社之相關研究比較,偏向於神社參拜 的硬性規定與基督教?。筆者也發現在韓國缺乏日治時代神社政策和 朝鮮舊有信仰之相關研究,但仍有學者對於日治時代朝鮮的神社政策 之研究如下:. 孫禎睦之〈朝鮮總督府的神社普及·神社參拜強要政策研究〉一 文,討論宗教政策對朝鮮基督教和學校強迫神社參拜的問題 7,著重於 基督教的反抗跟神社政策關係。另有,研究對氏子(在神社登記信徒 叫氏子)的活動跟參拜人數關係,總督府爲了使朝鮮人能參拜神社, 因而利用氏子 8來增加神社對社會的作用力。如1933年到1936年氏子的 例祭活動當中,,在整個行事上只有朝鮮人之氏子奉仕(無論是神社 的營建、改建、鋪參道、神林的樹木栽植、神社境內的清潔打掃、勞. 7. 孫禎睦,〈朝鮮總督府的神社普及·神社參拜強要政策研究〉,《韓國史研會》,58,(首 爾: 韓國史研會,1987),頁105-162。. 8. 在朝鮮氏子團中最大的是,1933年10月16日成立「朝鮮神宮奉賛會」。《朝鮮神宮年報》, (朝鮮神宮社務所:1933),頁140-141。由於招募朝鮮會員(氏子),到皇民化時候使 他們推動敬神崇祖。《朝鮮に於ける敬神思想の趨向に就いて》〈神社協會雜誌〉,4月 號,(朝鮮總督府:1939年),頁40-41。.

(11) .7.. 動服務等)。9. 又金承台對日治時期朝鮮宗教政策(包含神社政策)跟基督教關 係之研究成果有所貢獻,作者直接訪問日本學者們所收集的資料,而 現在也不斷的進行研究活動。其博論〈日制的殖民地宗教政策與韓國 基督教界的對應:1931-1945〉10,將日治時期朝鮮宗教政策分成三個階 段,第一階段為1910-1919差別、統制,第二階段1920-1930懷柔、分裂, 第三階段1931-1945統制、彈壓,並論述三段時期對基督教影響及反抗。 此外,金承台〈朝鮮總督府的宗教政策與神社〉11,究明整個日治時期 神社政策的國家統制。雖然作者提到一些神社政策,但是論文焦點仍 在於反抗神社參拜或日本政府控制宗教等研究觀點。. 12. 金大鎬〈1910-20年代朝鮮總督府的朝鮮神宮建立與運營〉 ,作者 認為以前對朝鮮神社政策研究,多集中於1930年代神社參拜的強迫 性,此與日治時代初期到1930年代的神社政策無法連接。且未能說明 日本在朝鮮想要建構國家神道體系之目的,而時段性的殖民地情況變. 9. 孫禎睦,〈朝鮮總督府的神社普及·神社參拜強要政策研究〉,《韓國史研會》,58,(首. 10. 金承台,〈日制的殖民地宗教政策與韓國基督教界的對應:1931-1945〉,首爾:韓國學研. 爾:1987),頁122。 究院博士論文,2006年。 11. 金承台 ,〈朝鮮總督府的宗教政策與神社〉,《韓國基督教歷史研究所消息誌》,第79 號 (首爾:韓國基督教歷史研究所,2007),頁61-72。. 12. 金大鎬,〈1910-20年代朝鮮總督府的朝鮮神宮建立與運營〉,首爾:首爾大學大學院國史 學科博士論文,2003年。.

(12) .8.. 化也不夠清楚。筆者認為須重新審視朝鮮殖民地初期,總督府以朝鮮 神宮造營為中心的日治初期神社政策,以及總督府如何利用國家神道 及其意義等根本問題。. 除了上述的研究著作外,韓國關於日治時期朝鮮的神社之研究, 幾乎與基督教之人物、學校、教派和神社參拜衝突有關。但本文並未 討論神社信仰和基督教之相關關係,只是目前韓國研究成果極大,只 好將其整理後放入研究回顧中。因為戰爭時期朝鮮總督府對神社參拜 行爲看法是國民儀禮,可是基督教信仰觀念是信唯一神之故,無法尚 神社祭神參拜。於是當時朝鮮的基督教學校、牧師們、外籍傳教士們 難免產生衝突,也因此有不少學者著手這方面的研究 13。. 13. Lee jeong ho,〈日帝末期關於慶南地域基督教之神社慘敗反對運動之研究〉,首爾:崇實大學 校基督教大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Jeong dong sung,〈日帝強占期神社參拜問題與韓國長老教會〉,首爾:崇實大學校基督教大學院 碩士論文,2007年。 Hwang sung ho,〈關於日帝下韓國天主教與神社參拜之現代教會史的考察〉,光州:光州天主教 大學校大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Lee sang jun,〈日帝下神社參拜運動研究〉,京畿道:加爾文大學校大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Bea ju sung,〈關於日帝下神社參拜日本基督教與韓國基督教之對應方式之比較考察〉,首爾:總 神大學校神學大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Jang seong teak,〈關於全北基督教之神社參拜對應樣態之研究〉,全州:全州大學校傳教神學大 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Lee teak hee,〈日帝末期韓國監理教指導者們的樣態研究:以神社參拜問題為中心〉,首爾:監 理教神學大學院神學大學院碩士論文,1996年。 鄭東勳〈關於日帝強占期下之韓國天主教會與神社參拜之考察〉,首爾:天主教大學校大學院碩 士論文,1994年。 Kim mi sun,〈日帝時代神社參拜問題之考察:以朝鮮基督教界為中心〉,首爾:首爾大學校大學 院碩士論文,1985年。.

(13) .9.. (三)、日本. 日本對於殖民地的神社之相關研究相當豐富。特別是日本由於支 配過臺灣與朝鮮之故,對於臺灣和朝鮮之比較研究成果頗有著力。此 外,日本在朝鮮日治時期神社政策之相關研究,也較韓國更為多元、 豐碩,這些成果對於本文的研究基礎有有助益。. 韓晳曦《日本の朝鮮支配と宗教政策》14,為日治時期朝鮮宗教政 策作全面考察,作者不但敍述朝鮮合併以後的宗教政策以外,並研究 朝鮮的佛教和基督教關係。關於神社政策的部分,韓晳曦於第三章「神 社參拜の強要と抵抗」,便涉及在皇民化時期之前,發生人民反抗的歷 程,即日本總督府對學校及基督教的強迫性政策。. 青野正明對朝鮮的神社建造至相關研究極大。九一八事變以後, 被世界孤立的日本,爲統合朝鮮國民的愛國精神,在1935年開始施行 心田開發政策,此政策對1936年朝鮮神社制度改革有影響。青野氏在 〈朝鮮總督府の農村振興運動期における神社政策-心田開發政策に 関連して-〉 15,以全體性來探討朝鮮神社政策如何進行。青野認爲當. 李周禧,〈日帝下神社參拜据否運動之研究:以基督教界神社參拜据否運動與其民族主義性格為 中心〉,首爾:誠信女子大學校教育大學院碩士論文,1995年。 14. 韓晳曦,《日本の朝鮮支配と宗教政策》,(東京:未來社,1988)。. 15. 青野正明,〈朝鮮総督府の農村振興運動期に於ける神社政策 : 「心田開発」政策に関連.

(14) .10.. 時神社制度改革之目的是,列格國幣神社和神祠增設。又〈朝鮮總督 府の神社政策における國幣小社列格-國魂大神奉齋を中心に-〉16,主 要分析透過戰爭時期,從朝鮮國幣社列格出現的國魂大神之特點和性 質。另外和國幣社之相關的〈植民地期朝鮮における国幣小社とその 祭神 : 「天照大神」と「国魂大神」の合祀〉,17研究國幣小社天照大 神和國魂大神合祀理由。. 接下來青野研究神社制度改革第二目的神祠增設部分,〈植民地 朝鮮における農村振興運動期の敬神崇祖-朝鮮總督府の神社政策に 関連して-〉,18他認爲在1930初期朝鮮農村振興運動時期,日本的農本 主義概念給朝鮮農村的農村自治、自力更生之影響,所以出現官製村 落祭祀。另有研究官製村落祭祀和神祠之關係、朝鮮的神祠之研究著 作,〈朝鮮總督府による神社‧神祠の增設政策 ― 一面一神社‧神 祠設置方針を中心に―〉19,研究朝鮮日治時期,農村進行運動跟家族 祭祀、村落祭祀,傳播神道教和神社增設等。 宇坦總督(從1931年6 月到1936年8月)擔任第6代朝鮮總督,此時期在日綫融合、內鮮一體. して〉, 《國際文化論集》,37,(大板:桃山学院大学,2007.12.10),頁217-276。 16. 17. 18. 青野正明,〈朝鮮総督府の神社政策に於ける国幣小社列格 : 「国魂大神」奉斎を中心に〉, 《桃山学院大学人間科学》, 35,( 大板:桃山学院大学 ,2008.7.7),頁107-139。 青野正明,〈植民地期朝鮮に於ける国幣小社とその祭神 : 「天照大神」と「国魂大神」 の合祀〉,《国際文化論集》,38,(大板:桃山学院大学,2008.7.25),頁39-74。 青野正明,〈植民地朝鮮に於ける農村振興運動期の「敬神崇祖」 : 朝鮮総督府の神社政策に 関連して 〉,《桃山学院大学総合研究所紀要》 33(3),(大阪:桃山學院大學,2008.3), 頁285-306.. 19. 青野正明,〈朝鮮總督府による神社·神祠の ·神祠設置方針を中心に―〉,《國際文化論.

(15) .11.. 的口號之下,不但要傳播敬神崇祖,而且將神道利用朝鮮舊有信仰的 政策,以朝鮮舊有信仰觀點來論述神社政策為重點。又〈朝鮮総督府 による神社・神祠の増設政策(後編)江原道の「里洞祠の復古改新」〉20, 完成關於朝鮮的神祠之研究。. 青井哲人《殖民地神社と帝国日本》 21,運用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並以殖民地的神社與殖民地都市空間的角度,研究臺灣以及朝鮮的神 社。作者先整理殖民地神社境内和殖民地神社空間之基礎内容,然後 研究在殖民地都市上支配和被支配空間,所呈現的神社意義。這不僅 提供在殖民地都市研究上的重要基礎,而且在日治時期殖民地神社之 比較論述方面亦有所助益。但作者對於殖民地神社政策與舊有信仰的 觀點並無多加著墨,實有可補充之處。. 山口公一〈戰時期(1937-45)朝鮮總督府制神社政策〉 22 ,1937 年後在戰爭展開過程當中,用國民統合運動的觀點研究朝鮮總督府神 社政策。作者認爲神社政策不但維持治安,也是協助宗教團體的一種. 文集》,41,(大阪:桃山學院大學,2009,12),頁133-185。 20. 21 22. 青野正明,〈 朝鮮総督府による神社・神祠の増設政策(後編)江原道の「里洞祠の復古改 新」〉,《國際文化論文集》,47,(大阪:桃山學院大學,2013,3),頁5-34。 青井哲人,《殖民地神社と帝国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2005。 山口公一,〈戰時期(1937-45)朝鮮總督府制神社政策 〉,《韓日關係史研究》,8,(首 爾:韓日關係史學會,1998),頁128-157。.

(16) .12.. 手段23;另一方面,以官民一體之國民運動的觀點。神社政策在固定化 的過程當中,活用皇民化時期的愛國班 24,教育一般民衆神道教的敬神 崇祖的精神。所以作者認爲在這段時期,朝鮮總督府將天皇意識形態 移植到朝鮮民衆。. 菅浩二以在日治時期有關海外神社之研究為中心,以神道教的觀 點研究海外神社,並出版《日本統治下の海外神社― 朝鮮神宮、臺灣 神社と祭神 ― 》一書。主要探討以朝鮮神宮和臺灣神社祭神問題為 中心,理解近代日本社會的他者認識和自己認識 25。透過祭神和祭神變 化過程的觀察視角,可推測在日治時期各時段神社政策的特質。. 三、史料與研究法. 本研究主要用歷史學研究法,對搜集的史料進行爬梳與歷史學詮 釋。由於針對臺灣與朝鮮的神社建造進行比較,因此亦採行對兩者的 比較論述討論分析兩者的異與同。. 23. 山口公一,〈戰時期(1937-45)朝鮮總督府之神社政策〉,頁146-147。. 24. 朝鮮以發生滿洲事變一週年為契機,在1938年6月22日成立「國民精神總動員朝鮮聯盟」, 除了全朝鮮與各道聯盟以外,於行政單位行上最基礎的町洞里部落聯盟組織一組約10戶的 愛國班。《每日申報》,1938年6月18日。. 25. 菅浩二,《日本統治下の海外神社― 朝鮮神宮、臺灣神社と祭神 ― 》,(東京:弘文堂, 2004),頁4-5。.

(17) .13.. 在神社之相關資料運用方面,臺灣方面利用《臺灣總督府官報》、 《臺灣日日新報》 ;朝鮮方面利用《朝鮮總督府官報》 、 《每日申報》和 《東亞日報》 。另有臺灣和朝鮮神職會的雜誌,如臺灣神職會出版《敬 慎》,朝鮮神職會出版《鳥居》。朝鮮神職會的《鳥居》1932年出版的 第7本主要的内容是,希望讓朝鮮了解日本神社,如宣傳涵養敬神崇 祖、各地方神社的消息等。1935年第3卷是心田開發運動時期,教育涵 養敬神崇祖的内容比較多。神職會資料是以神社信仰為主論述之故, 可利用跟官方不同觀點的比較分析,還有神社奉仕、神前結婚、神社 參拜等跟直接神社有關係的資料也可利用。. 另外,文獻資料是在日治時期日本的殖民地和神社之相關學術著 作。1933年著作小笠原省三的《海外の神社: 並にブラジル在住同胞の 教育と宗教》26與《海外神社史(上卷)》27、1941年岩下傳四郎《大陸神 社大觀》 28、1943年近藤喜博《海外神社の史的研究》 29等,研究海外 神社之研究。本文基於日治時期臺灣與朝鮮的神社概況,主要參考這 三本書,亦包含小山文雄《神社と朝鮮》30,以朝鮮為主,研究殖民地 神社。. 26. 小笠原省三,《海外の神社: 並にブラジル在住同胞の教育と宗教》,(東京: ゆまに書 房, 1930)。. 27 28. 小笠原省三,《海外神社史 上卷》,(東京: ゆまに書房, 1953)。 岩下傳四郎, 《大陸神社大觀》,(東京:大陸神道聯盟,1941)。. 29. 近藤喜博,《海外神社の史的研究》,(東京:明世堂書店,1943)。. 30. 小山文雄 著 、《神社と朝鮮》,(京城 : 朝鮮佛敎社, 1934)。.

(18) .14.. 四、 論文架構 關於論文章節的安排,除了第一章緒論和第五章結論之外,主文 分爲兩章。本論文是臺灣與朝鮮之比較研究,每章前一、二節探討臺 灣和朝鮮,然後在第三節把第一、第二節的内容做比較。. 第二章〈1936年以前臺灣與朝鮮的宗教政策與神社概況〉,探討 1936年以前未完成神社制度前、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國家神道的定義, 及臺灣與朝鮮殖民時期如何推展國家神道。 以1936年作爲基準點(向 見第19頁)主要探討臺灣與朝鮮的宗教政策、神社政策、1936年前神 社建造之情況,以及把臺灣與朝鮮神社數量和祭神進行數值化的比較。. 第三章〈戰爭時期臺灣與朝鮮的神社建造之情況〉 ,由於日本要克 服從1929年來所造成的世界經濟危機,及1931年發生的滿洲事變,日 本内地與殖民地也轉入戰時體制,開始在全國各地強調以天皇為中心 的精神交化運動。如在臺灣方面,於1936年推廣「民風作興運動」 ,其 目的是國體觀念明徵和敬神崇祖。朝鮮方面,在1935年1月宣布「心田 開發運動」31 ,此基於臺灣與朝鮮改革神社制度,試圖進行神社增設、. 31. 宇垣一成 著,角田順編註 ,《 宇垣一成日記(1931年6月6日-1939年)》(2)(東京: み すず書房 ,1970),頁801。在1935,1月以後,宇坦總督開會心田開發運動是,農村進行 運動的一環,透過獎勵產業、鼓吹勤勞,爲了朝鮮的物質的安定。同時爲以宗教復興的精 神作興,喚起民衆的信仰。《施政三十年》,(朝鮮總督府,1939), 頁918-919。.

(19) .15.. 神社昇格,如在臺灣建造第二代臺灣神宮、在朝鮮建立扶餘神宮。加 上戰爭擴大之故,建立護國神社等,故本章另加探討從神社崇敬延伸 出來的神社參拜、神社奉仕、神前結婚之情況。. 第四章〈戰爭時期神社建造對臺灣與朝鮮舊有信仰之影響〉 。1937 年中日戰爭以後,總督府爲了殖民地的皇民化,希望讓臺灣和朝鮮民 衆以敬神崇祖為中心的生活,殖民地的神社建造影響到臺灣與朝鮮的 舊有信仰。例如:臺灣在「國有神社、家有神棚」32的標號之下,臺灣 的神社建造,及寺廟之間出現寺廟整理,還有大麻頒布和設置神棚對 家庭信仰之正廳亦遭遇改善的情況。本文在第四章第一節探討臺灣的 情況,接下來第二節探討朝鮮的共同體信仰之一,村落祭祀和家庭祭 祀的變化。最後在第三節比較研究臺灣與朝鮮之異與同。. 32. 原文是 「 國に神社、家に神棚」 此口號在朝鮮相關文獻上看不到, 但是1932年朝鮮神職 會出版的《鳥居》第13號刊載有「日本の隆昌は神社より、家庭の幸福は神棚より」,筆 者認爲這應是朝鮮版的「國有神社、家有神棚」。.

(20) .16..

(21) .17.. 第二章 1936年以前臺灣與朝鮮的宗教政策 與神社概況 本章研究欲探討日治前期臺灣和朝鮮的宗教政策,主要分析1936年 前臺灣與朝鮮神社概況之異同。日治前期神社的神祠數、祭神、社格等 之比較,在本章分為「日治前期臺灣之宗教與神社概況」 、 「日治前期朝 鮮之宗教政策與神社概況」及「日治前期臺灣與朝鮮宗教政策和神社概 況之異同」三部分。本文之所以將1936年作爲分期點,乃因臺灣與朝鮮 受日本殖民的時期不同,故難以區分歷史現象時期的前後。然而,兩地 在神社改革時期相當接近,如在臺灣推行敬神崇祖和以神社為中心的精 神涵養,在1934年9月18日由總督府文教局長向各州廳知事廳長,頒布 33. 「神社建設要項関する件」 (文社第504號 )通牒 ,即「一街庄一社」, 培養以神社為中心的敬神崇祖思想。朝鮮則從1936年8月1日開始進行改 革,即「一道一列格社」34之神社改革,以及制定神社的神祠‧神饌‧ 幣帛料供進制度35。 因此,本文以1936年作爲臺灣與朝鮮神社建造改革 基準點。. 33.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の臺灣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頁131。. 34. 朝鮮總督府 ,《施政三十年史》,(京城:朝鮮總督府,1940),頁769-770。. 35. 〈府令第76號〉,《朝鮮總督府官報》,(京城),1936年8月11日。.

(22) .18.. 第一節 臺灣之宗教政策與神社概況. 日本治理臺灣初期,以臺灣人抗日實力的平定、財政的獨立、產業 經濟的發展爲主,期望達成殖民地臺灣的資本主義化。在宗教層面,爲 了維持臺灣民心的安定,基本上採取所謂舊慣溫存的發展方針,對於臺 灣傳統存在的寺廟,或臺灣人之内在精神構造、信仰,並不作太多的干 涉或統制。此一舊慣宗教政策的本質,並非對臺灣舊有宗教信仰的尊 重,而是基於當時的時空背景及以平定治安、發展業產經濟為優先課題 所致。. 一、臺灣傳統宗教. 臺灣的傳統宗教,大多是明末清初以來,隨著福建、廣東移民人潮 而傳入。移民人渡海時所遇到的危險,以及渡海以後臺灣的氣候風土不 穩、瘴癘疾病及原住民襲擊等,這些都需要自力自保,因此政府與民衆 以神佛為中心的生活,成為臺灣移民人之精神中心。. 在此發展背景下,宗教信仰成為臺灣人日常生活的一環,即「生活 的宗教」。寺廟位置大多在聚落的中心地,而日常生活也密切地與市場 作結合,民衆去市場順便常常拜神。此外,寺廟亦成爲休息、社交、部.

(23) .19.. 落集會及民衆教育的場所,甚而是寺廟祭日成為聚落的休息日,可知臺 灣民衆以寺廟為中心的生活。再者,臺灣的宗教信仰特色,逐漸形成以 道教為中心三教混合的形態。例如:「寺」本來屬於佛教,但是僧侶不 在寺,佛像和道教神或神仙一起安置,或是在廟、宮的道教建築物中, 以觀音地藏、菩薩等爲主世尊的崇敬對象,可謂「神佛無差別、道儒同 架」。又建築物分成寺廟與齋堂,寺廟是儒、道以及出家佛教的宗教建 築物的總稱,譬如:宮、寺、廟、祠、殿、府、壇。祭祀團體有神佛或 祭祀祖先的信徒們,以他們共同信仰對象為中心組織的團體。寺廟有公 共的、地方的、固定的性質;祭祀團體是私人的、社交的、娛樂育英的。 神明會是同樣身份的人,例如:同業者、同鄉者、同姓者等幾個或幾百 個人一起醵出,購置神佛像、祭祀用品等團隊,謀求親睦、育成獎學、 社會救濟等事業。. 此外,另有祭祀團體、組織,如祖公會是同樣的祖先之信徒們一起 組成,一起出醵形成財產,和祭祀公業類似的團體。父母會是會員尊屬 死亡後,互相補助葬禮費用的組織。共祭會是連接一街庄或數街庄的全 住民和某種族,一起奉祀神佛的團體。神明會等祭祀團體的寺廟建築物 不多,只有團體的財產和祭神而已,但是這些團體的祭祀方式逐漸改 變,形成特殊的經濟組織。1939年全臺灣祭祀團體的祭祀次數是6200 次,會員數超過30萬,且和祭祀團體相關的人數約佔了全臺灣戶數的.

(24) .20.. 50%,36祭祀團體財產可說是巨產。. 此時期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依獨特的生物學原則調查臺灣的風俗習 慣,認定臺灣社會的特殊性,進而建構統治基礎。對於臺灣傳統宗教法 規,首先在1899年7月11日發布總督府府令第59號「舊慣ニ依ル社寺廟 宇等建立廢合手續」37,按照舊慣在臺灣建立寺廟、齋堂,或是設立神 明會和祖公會之時,必須獲取管轄地方長官的許可,而且廢合、變更名 稱、移轉寺廟齋堂等,也須受到地方官的許可。同年7月總督府對於地 方廳發布訓令第220號: 「寺、教務所、説教所及本島ノ舊慣ニ依ル寺廟、 齋堂等又ハ神明會、祖公會等建立、設立又ハ廢合等ニ關スル事項取扱 方」。38總督府根據各祭祀組織的財產,藉此掌控臺灣宗教的發展狀況。 然而1905年後,總督府因財政獨立問題,需要巨大的財產,在同年11月 10日發佈府令第84號「神社、寺院又ハ本島ノ舊慣ニ依ル寺廟等ノ所屬 財產處分方ニ關スル件」39,管理臺灣宗教的財產,但此法規並不包含 擁有巨產的祭祀團體、神明會,故1906年10月11日再發布府令第84號中, 明示齋堂和神明會的項目。總而言之,總督府對臺灣傳統宗教的態度 是,在財產方面的管控外,維持比較溫存、籠絡的態度。. 36. 臺灣總督府,《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臺北:臺灣總督府,1943),頁36。 〈府令第57號〉,《臺灣總督府報》,(臺北),1899年7月11日。 38 臺灣總督府文敎局,《現行臺灣社寺法令類纂》,(臺北:帝國地方行政學會臺灣出張所, 1936),頁511-516。. 37. 39. 臺灣總督府文敎局,《現行臺灣社寺法令類纂》,頁518-519。.

(25) .21.. 二、内地宗教的傳入. 本節探討在日本統治臺灣之「内地」宗教傳入的情形。所謂「内地」 指的是相對於臺灣、朝鮮等外地的日本本土(含本州、四國、九州、北 海道、沖繩等地) , 「内地宗教」意義來自日本「内地」的佛教、基督教、 教派神道,以及神社神道(或謂國家神道)等宗教。本文先就佛教、基 督教、教派神道的傳入,簡單加以敘説。. (一)佛教. 在臺灣的内地佛教,主要時從日本征伐軍的「從軍布教師」開始傳 入,此時僅止於慰問出征軍人而已,並沒有日本各宗派的傳教。臺灣被 佔領之後,各個内地佛教派,如淨土宗、真宗本願寺派、曹洞宗、臨濟 宗、真宗大谷派、真言宗等,開始計劃在臺灣的傳教行動,以及設置布 教所、國語講習所等。此外,在臺灣傳統宗教,佛教分為在家佛教、出 家佛教,出家佛教和日本的臨濟宗相似。曹洞宗、臨濟宗由於在臺灣試 圖擴張他們的勢力,將出家佛教的寺廟或在家佛教的齋堂當作末社,為 了避開總督府的稽查及繼續保持彼此間的聯絡關係,這類寺廟和齋堂又 稱為「聯絡寺廟」。1937年曹洞宗、臨濟宗的「聯絡寺廟」數目各為50.

(26) .22.. 所、130所。40. (二)基督教. 日本統治臺灣以前,已設有天主公教會和長老教,在南部有英國長 老會、北部有加拿大長老教會,在各地設立學校、醫院等擔任傳教工作。 日本基督教屬於此兩個長老教會的教派,在1895年7月第10會大會表決 通過開始在臺灣傳教案件、臺灣信徒慰問和宗教視察派遣案件。翌年 1896年6月正式開始在臺傳教,傳教對象為居留臺灣的日本人和在地原 住民41。. (三)教派神道. 教派神道是一些神道家和民間宗教者利用社會危機和民心不安等, 建立起以創始者為核心的民眾信仰團體,這就是教派神道。通常指日本 幕府末期至明治初期發展起來的神道教的13個教派。它們(以公認年度 為排序)是黑住教、神道修成派、神宮教(現神宮奉賛會、東京大神宮) 、 大社教(現出云大社教) 、扶桑教、實行教、大成教(現神道大成教)、 神習教、禦嶽教、神道(現神道大教)、神理教、禊教、金光教、天理. 40.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臺灣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頁30。.

(27) .23.. 教。42原本是14個,但是神宮教在1899年解散了。. 教派神道有自己的教祖,教義和儀禮,是一個脫離了神社的獨立宗 教實體。二是改革了神道以祭祀為主的宗教活動形態。教派神道注意弘 揚教法,而且努力喚起民眾的注意與支持,因而在民眾中發展很快,其 教義也植根於民眾生活之中。43從這一點看來,教派神道的誕生,不僅 促進了神道從禮儀宗教向教義宗教的發展,而且也有助於神道的民眾 化。44. 在1918年宗教調查的時候,在臺灣的教派有天理教、金光教、實行 教、禦嶽教、金光教、神習教、扶桑教、大社教、神理教、神道45,其 中天理教布教活動最為活躍46。天理教臺灣人信徒比日本人信徒多兩倍 以上,當時日本天理教的山名分教會,在日本東北地方布教的時候,因 發生甲午戰爭和歉收等天災,處於停滯狀況,進而在新領有地臺灣開始 布教。1897年9月12日天理教本部,承認山名分教會在臺中設置教會的 申請書,翌年4月23日臺灣地方廳也予以承認。5月7日在臺灣設立了天. 41.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の臺灣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 頁31 。. 42. 村上重良,《國家神道と民衆宗教》,(東京:吉川弘文館,1982),頁85。 村上重良,《國家神道と民衆宗教》,頁86。 張大柘,〈日本的教派神道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 宗教研究所,1998.2 ),頁150。 臺灣總督府官房統計課編 ,《臺灣總督府第四十六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942), 頁77。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の臺灣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 頁30 。. 43 44. 45. 46.

(28) .24.. 理教。天理教在語言、風俗、習慣等不同的臺灣地上布教,開始建立教 堂,以教堂建築物為信仰基準,這是天理教海外布教的想法。天理教在 1900年和1904年設立臺北教會、臺南布教所,在臺的布教變得活躍,1941 年末天理教的説教所增加為66處,臺灣人信徒增加為五千人47。. 三、1936年以前臺灣的神社. 日治時期在臺灣最初建立的神社不是臺灣神社,而是開山神社。照 調查在日治時期前全臺灣的鄭成功廟被稱為「開山廟」 、 「開山王廟」 、 「開 臺聖王廟」。48其中位於臺南市東安坊内油行尾街的「開山廟」,在1875 年清朝勅許改稱「延平郡王祠」 。1896年7月25日臺南縣知事磯貝静蔵建 議改稱「開臺神社」,同時列格為國幣社。在1897年1月13日列爲縣社, 並設號亦改爲「開山神社」。49. 臺灣日治初期開山神社的下一個神社是「臺灣神社」,日本在帝國 會議提出臺灣神社創立議案。1896年1月13日第9回帝國議會貴族院,臺 灣神社以官幣社為列格,奉祀能久親王。同年3月25日衆議院也提出建. 47.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の臺灣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頁30-31。. 48. 伊能嘉矩,〈臺灣漢人の廟といへる名詞〉,《東京人類學雜誌》,9,(東京:東京人類 學會,1914),頁29。 山田孝使,《縣社開山神社沿革志》,(臺南:縣社開山神社社務所,1915),頁53。. 49.

(29) .25.. 意,臺灣神社以別格官幣社為列格,奉祀能久親王。50 基於上述,雖然 選社格方面的意見不同,但是都同意以新皇土萬萬嵗安寧鎮護臺的能久 親王為祭神。貴族院和衆議院通過臺灣神社的建議後,1897年9月1日乃 木希典總督由設立「故北白川宮殿下神殿建設取調委員會」,審查神社 位置和經費等,神社建設位置原先預計為能久親王死亡之地—臺南,而 後又改為總督府所在地—臺北,51 1901年10月27日鎮座臺灣神社。社格 是官幣大社,祭神是開拓三神和能久親王。鎮座祭後臺灣總督府在每年 10月28日設為臺灣神社例祭日,列為全島休假日,且天皇敕使、臺灣總 督以下文武百官、民間士紳要參拜。其後,在基隆(1915) 、新竹(1918) 、 臺中(1912) 、彰化(1927) 、嘉義(1915) 、臺南(1923) 、高雄(1920)、 花蓮港(1916)、臺東(1911)、澎湖(1928)等地皆設立神社。同時日 本傳統民間神道信仰也進入臺灣民衆,如一般有關食物、農耕、稻作的 稻荷神社。這些神社具有濃厚日本傳統信仰色彩,但大多並非官方認可 52. 的「神社」,僅具有「社」的社格而已 。. 50. 臺灣神社社務所,《臺灣神社誌》,(臺北:臺灣神社社務所,1935),頁42-44。. 51. 臺灣神社社務所,《臺灣神社誌》,(臺北:臺灣神社社務所,1935),頁46。. 52. 蔡錦堂,〈日本治台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宜蘭文獻雜誌》,50期,(宜蘭,2001, 03 ),頁22。.

(30) .26.. 圖2-1:臺灣神社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閲覽組編, 《日治時期的臺北》,(臺北:國家圖書 館,2007) ,頁252。. 所謂「社」 ,1920年總督府官方發布的法令,其定義為: 「非屬於神 社,但有奉祀有神祗,公衆參拜的建築物」 。53爲了維持「神社為國家宗 祀的尊嚴」 ,所謂「神社」必須具備有「本殿、拜殿、社務所、手水舍、 鳥居及其它祭典必備的設施」 。54一般日本人聚落中的「神社」常因創設 的經費有限,無法維持官方對神社的要求,故多建立「社」。在臺的第 一個「社」是以倉稻魂神為祭神的臺中稻荷社,直到1923年總督府發布 「社、遙拜所ニ關スル件」,開始行政管理。55此後社的數亦逐漸增加, 特別在原住民所在之「蕃地」 ,爲了進行宗教信仰滲透所見的「神社」,. 53 54 55. 臺灣總督府文敎局,《現行臺灣社寺法令類纂》,頁359。 臺灣總督府文敎局,《現行臺灣社寺法令類纂》,頁373。 臺灣總督府文敎局,《現行臺灣社寺法令類纂》,頁359-364。.

(31) .27.. 因財力不足、設備簡陋,不符合神社法令規範之故,幾乎都是屬於這一 類的「社」。. 四、1936年以前臺灣宗教政策與神道政策. 臺灣總督府以舊慣溫存的宗教政策,亦對神道教的普及有所影響, 初期的神社建造,崇拜具有一半日本人血統的鄭成功,其躋身為臺南「延 平郡王祠」,1897年改為「開山神社」,以及1901年以國費建設之臺灣總 鎮守官幣大社「臺灣神社」外,全臺之神社數量並不多(1915年以前僅 9所) ,且大多集中在日本人集中居住之地區,有關神社、宗教之法令制 度亦不完備。1915年以徐清芳爲首,高舉「大明慈悲國」旗幟,廣發抗 檄文,號稱日本治臺20年已「氣運為終」的臺南西來庵事件發生,事件 擴展到山林原野,加上林野調查為日本人收奪之噍吧哖地方,演變成全 村抗日之噍吧哖農民叛亂事件。此二合一事件死亡者上千人,且被判死 刑者高達903人,震驚了日本統治當局。56由於事件起因與西來庵齋堂信 徒之宗教迷信有關,因此,總督府即開始對全臺進行大規模的宗教調 查。在1918年宗教調查事業結束以後,在6月設立管制神社、宗教行政 的「社寺課」。神社與其他宗教(含臺灣之在宗教、日本内地佛教、教 派神道與基督教)事務分離,亦即近代日本政府之「神社為國家之宗 祀」、「神社並非屬於宗教」,在臺灣開始被正式採擇。1923年神社與宗.

(32) .28.. 教之法規亦正式分離。本來對於臺灣神社和宗教政策混合在一起,於 1899年6月16日府令47號「神寺、教務所、說教所建立廢合規則」和 「事 項取扱」 ;1905年11月10日府令第84號「神社、寺院又ハ本島ノ舊慣ニ依 ル寺廟等ノ所屬財產處分方ニ關スル件」規則,皆表示二十年間神社和 宗教政策之混合。到1923年6月發布府令帝56、57號「縣社一下神社ノ 創立、移轉、廢止、合併等ニ關スル規則」和「取扱規程」,57才把神社 和宗教法規分離。. 第二節 朝鮮之宗教政策與神社概況. 在朝鮮傳統宗教歷史上佛教的歷史最深遠,但因高麗(918-1392年) 佛教弊端,朝鮮(李氏朝鮮)開國(1392年)以後,佛教的力量愈來愈 低。而基督教從中國傳來(後敘參見30頁),由於基督教的教理與以儒 教基礎開國的朝鮮在信仰基礎上並不一致,導致基督教常常受到迫害。 民族宗教在日治時期之後發展起來(後敘參見31頁)。因爲,含民族性 的宗教可以被利用於朝鮮的獨立運動。由於朝鮮時代後期民心不穩定, 民間宗教也隨之發展。日治時期開始之後,由於總督府的宗教政策,日 本宗教逐漸發達。朝鮮總督府感到宗教政策的必要性,1936年以前不斷 的修改,後來神社和宗教也分開管理。因此,本節先就1936年以前朝鮮. 56 57. 臺灣總督府文敎局,《現行臺灣社寺法令類纂》,頁506-511。 臺灣總督府文敎局,《現行臺灣社寺法令類纂》,頁357-359。.

(33) .29.. 的傳統宗教和内地宗教的情況,進行簡單敘説再針對朝鮮總督府的宗教 政策和神社建立情況加以探討。. 一、朝鮮傳統宗教. 朝鮮的佛教從三國時代開始發展,但是到高麗時代,佛教跟權力勾 結,逐漸腐敗。朝鮮時代改以「抑佛崇儒」政策,寺院數量減少,佛教 跟一般社會關係也漸行漸遠,連僧侶也變世俗化58,朝鮮佛教立案停滯 甚至沒有影響力。. 日本治理朝鮮前,當地的基督教分為「舊教」和「新教」,舊教是 天主教,新教是基督教。舊教在18世紀後期,士大夫藉此取代朝鮮理學 的思想。在一般民衆社會,傳統的身份秩序也逐漸崩潰,以平等思想為 基礎的西學受到歡迎。另外,因1882年「韓美條約」,天主教在朝鮮時 代被當作異端,教徒全部受到極刑,相關書籍也被燒掉。1795年北京主 教派來的神父周文謨來朝鮮傳教,已有一萬多位信徒。1801年發生辛西 的大邪獄,很多神徒被處刑,許多著名政治學者也被苦難。雖然取締天 主教更嚴重,但神徒們不屈。1839年又受到第二大追害,可是多數傳教 師繼續傳教。之後,朝鮮最初神父金大建殉教事稱爲第三大受難,然後 在1866年第四大迫害時,神徒們減少了兩万兩千八個。這時候在朝鮮的.

(34) .30.. 天主教、神父被死刑,有幾個人逃生。但是,朝鮮和日本「江華島條約」 簽定以後,自然而然默認天主教布教,到日治時期持續了傳教。. 朝鮮的基督教歷史在1882年8月朴泳孝領導的修信使之中,李樹庭 在1883年4月東京露月町教會接受洗禮,向美國邀請傳教雜誌和派遣傳 教師等。在1885年4月5日美國北長老教會的安德伍德(underwood)和北 監理教會(衛理公會)到朝鮮仁川。日韓合併時期朝鮮咸基督教會有20 萬信徒、800以上學校、超過3萬的學生、900以上的教會及集會所。指 導人之外國傳教師270個、朝鮮人教職2300人、其他包含醫院、孤兒院 等巨大的組織。所以,不是單純的宗教,而有影響力的宗教。. 在民族宗教方面概況如下,朝鮮末期政勢不安,時勢變遷的出來的 是民族宗教團體,如1869年崔濟愚的「東學」,而後分成「天道敎」和 「侍天敎」。日本領朝鮮以後,天道教、大倧教、侍天教、青林教、普 天教、太乙教、太極教、太宗教、關聖教等,民族宗教達到70多個,規 模比較大的是大倧教(壇君教)、天道教、侍天教及普天教等。日治時 期所謂民族宗教被稱爲類似宗教和新興宗教,依1915年發布的「布教規 則」 ,這些宗教都不為官方所認可。59因此,按1907年的「保安法」和1910 年8月25日發布的「關於集會取締之件」 ,這些宗教都被嚴重地取締。另. 58. 朝鮮總督府 ,《施政三十年史》,(京城 : 朝鮮總督府,1940),頁103。. 59. 朝鮮總督府 ,《施政三十年史》,(京城:朝鮮總督府,1940),頁106-107。.

(35) .31.. 外,在1912年3月25日發布的「警察犯處罰規則」60,對於強迫別人加入 團體者、進行不穩(不當)演説、散布不穩文書、不穩圖畫者、對病人 禁厭治療或給神符、神水者等,處以拘留或罰款。朝鮮總督府即以如此 的法規來規範朝鮮民族宗教。. 二、内地宗教的傳入. 本節探討在日治時期朝鮮的内地宗教傳入的樣態。. (一)佛教. 在朝鮮布教的内地佛教最早是在1340年文祿之役(壬辰倭亂)開 始。到1878年眞宗大谷派進入朝鮮的釜山,日蓮宗、淨土宗也進入朝鮮 開教。1910年日本領有朝鮮之後,在1915年公布「布教規則」,日本内 地佛教設置寺院、布教所設備等逐漸增加,布教活動盛行。於朝鮮布教 的内地佛教,除了眞宗大谷派以外,還有19個教派,各個宗派以在鮮内 地人爲中心布教。1927年末期内地佛教有88所寺院、296布教所、528布. 60. 〈府令第40號〉,《朝鮮總督府官報》,(京城),1912,3,25。.

(36) .32.. 教者、18萬餘信徒,其中9千2百位信徒為朝鮮人。61. (二)基督教. 日本基督教個派布教以朝鮮内地人爲中心傳教。1884年創設日本組 合教會、1885年日本監理敎會、1907年日本基督教會。1923年9月東洋傳 教會的至善論派(Holiness)敎會的日籍傳教師來朝鮮,在朝鮮南部開始 布教。此派的一個美國籍傳教師組織清潔教會,在京城設置大本營開始 朝鮮布教。原本的朝鮮基督教以外國人為中心布教,但是在1918年元長 老派傳導師,在黃海道鳳山群組織朝鮮基督教會,1922年日本組合基督 教會對朝鮮人傳教委託柳一宣,設立朝鮮會衆基督教會62。. (三)教派神道. 齋藤實總督府時期(1919-1927)神道有金光教等,其中神理敎、大 社敎、天理教、金光教日治時期前已經開教。1927年後期,神道教布教 所177所、布教者323人、神徒7萬8千4百多,朝鮮人神徒有一萬一千兩. 61. 朝鮮總督府 ,《施政三十年史》,(京城 : 朝鮮總督府,1940),頁102。. 62. 朝鮮總督府,《施政三十年史》(京城:朝鮮總督府,1939),頁210-220。.

(37) .33.. 百多個人63。. 三、1936年以前朝鮮的神社. 1936年以前朝鮮的神社歷史從17世紀中開始。現在在於韓國東南部 的釜山,當時是朝鮮的倭館的龍頭山神社,就是日本最初海外神社,而 且是朝鮮最初日本神社。龍頭山神社原本是奉祀金刀比羅神和大物主 神,起源海路的居留民之守護神的神社。1678年3月對馬領主宗義真到 釜山之後造營祭,再合祀住吉大神後繼續合祀多樣的神。其後被稱呼金 刀比羅神社到1895年7月改稱居留地神社,到1900年改稱龍頭山神社64。 龍頭山神社以外,在1883年元山設置神宮遙拜所(後來府供進社元山神 社)開始,1890年在仁川也設置居留民神社,此外京城(1898)、鎮南 浦(1900)、群山(1902)、龍川(1905)、大邱(1906)、大田(1907)、 城津、馬山 (1909)、木浦(1910)12所。. 朝鮮總督府在1910年日朝合併以後,提出朝鮮神宮建立的必要性。 於是朝鮮總督府從1912年排定預算,1925年於現韓國首爾南山建立朝鮮 神宮。. 63. 朝鮮總督府,《施政三十年史》(京城:朝鮮總督府,1939),頁209。. 64. 小笠原省三, 《海外神社史 上巻》,(東京:ゆまに書房,2004),頁39-40。.

(38) .34.. 圖2-2:朝鮮神宮表參道 資料來源:朝鮮神國社務所編,《朝鮮神宮寫眞帖》, (京城:朝鮮神國社 務所,1930) ,頁5。. 圖2-3:朝鮮神宮社殿全景 資料來源:朝鮮神國社務所編,《朝鮮神宮寫眞帖》,(京城:朝鮮神國社 務所,1930) ,頁25。.

(39) .35.. 四、1936年以前朝鮮之宗教政策與神社政策. 日本領朝鮮之前,對於宗教布教上沒有任何的統制。設置統監府以 後,在1906年11月17日發布統監府令第45號「宗教ノ宣布ニ関スル規 則」,是最初的宗教政策,在朝鮮發展傳教活動。其中第四條是,如果 布教者想要管理朝鮮寺院的話,由統監認可的内地佛教管理朝鮮佛教。 由於各宗派競爭愈來愈激化,1911年6月3日發布制令第7號 「寺刹令」 7月8日府令第84號發布「寺刹令施行規則」 ,65總督府可直接統制朝鮮佛 教。因此,總督府直接管理朝鮮全國1300以上寺刹和30個本山,成爲本 末寺關係,連寺院主持也由總督任命。此外,寺刹廢合、處分財產及寺 法制定也需要總督府的許可。. 在日治前期朝鮮的基督教具有民族性的色彩之故,總督府對基督教 的看法不可放任。加上基督教存有外交問題,朝鮮總督府趁著「寺内總 督暗殺未逐事件」66,使朝鮮基督教畏縮。另外為彈壓基督教學校,在 1915年3月改正「私立學校規則」 ,在學校禁止教聖經、禮拜,以及使日 語來上課,藉此排斥傳教師的教師職分。由於基督教的教育方式跟天皇 制不合,彈壓基督教私立學校和基督教。之後,朝鮮總督府在1915年8. 65 66. 朝鮮總督府,《朝鮮法令輯覽》,第7輯(京城: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16),頁24。 當時民族指導者安明根和尹致昊等基督教信徒。他們收到寺內正毅總督在1910年12月27日 參加在鴨綠江鐵橋竣工式的情報,在宣川驛計劃暗殺在1911年1月被捕,其他105個人也 被捕捉。於是,總督府利用這事件壓迫基督教,又名105人事件。.

(40) .36.. 月16日發布府令第83號「布教規則」。在本令上宗教的範圍是,教派神 道、佛道及基督教。所謂公認宗教跟日本内地一樣,宗教限定教派神道、 佛教、基督教。於是,朝鮮總督府登記傳道師資格和履歷,設立變更教 堂、説教所、講義所,一定得總督府的許可。違反的話,都要付罰款。 因此,以「布教規則」徹底地統制朝鮮的宗教團體。. 朝鮮總督府到1919年遇到朝鮮民衆的獨立運動「3.1運動」以後,無 法持續「武斷統治」 ,1919年8月總督交替齋藤實總督,以新政策變化獻 計。齋藤實總督標榜所謂「文化政治」,實施智能的殖民政策。在宗教 方面的政策,1919年8月20日發布訓令第30號改總督府事務分掌規定, 在學務局新設「宗教課」67,分開了内務部第1課所擔任的事務,如神社、 寺院及宗教、亨祀等。又爲了避免彈壓「3.1運動」的國際批判輿論平息, 並懷柔傳教師,廢止1915年發布的「私立學校規則」 。1920年3月1日發布 府令第21號對於「宗教教育規則」的去除,1920年4月7日發布府令第59 號 「布教規則改正」68,設置教堂、布教所等的時候,不用許可申請就 可以,除去罰款項目。但教堂、説教所或講義所,若干擾安寧、秩序的 話,朝鮮總督可立刻統制。統制佛教的「寺刹令」也在1922年12月更徹 底地固守。. 朝鮮日治時期對於神社政策是,居留民地一定要設立神社奉祀,寺. 67. 朝鮮總督府,《施政三十年史》(京城:朝鮮總督府,1939),頁83。.

(41) .37.. 院也一樣。但由於維持神社、寺院的方法還沒確立,需要設備體制和改 善。因此,發布1915年8月16日「神社寺院規則」20條(同時發布布教 規則) ,並於10月1日開始施行,所有朝鮮的神社存廢,一定要總督府的 許可。691917年3月22日發布府令21號 「神祠關スルノ件」,70 總督府保 護育成神祠。總督府亦神社和神祠之兩個政策為漸漸地建立以神社為中 心的環境。. 第三節 臺灣與朝鮮的神社概況之異同. 臺灣與朝鮮被日本佔領到1936年以前,神社建造不算總督府的主 要事業。但是,臺灣神社和朝鮮神宮等,殖民地總鎮守神社都在其時 建立,不斷的建立神社。於是,神社數量也越來越增加,出現多樣的 祭神和社格等。因此,本節臺灣與朝鮮各個探討神社數量、祭神、社 格的大致的概況。然後,以分析異同探討臺灣與朝鮮神社建立之特殊 性。. 一、1936年以前臺灣與朝鮮的神社和社(神祠)數量之異同. 68. 《東亞日報》,1920年4月7日。. 69. 朝鮮總督府,《朝鮮法令輯覽》,第7輯,頁12。 朝鮮總督府,《朝鮮法令輯覽》,第7輯,頁23。. 70.

(42) .38.. 以1936年前神社和社數量為比較,研究日本統治初期的神社建造 之特殊點。. (一)神社數量之比較. 臺灣在1899年6月16日府令47號「社寺教務所說教所建立廢合規則」 71. 以後,開始建立神社。其神社建立規則的内容是,建立神社之前必須. 要臺灣總督府的許可,以及神社社號、祭神、建立地名、建築物境内坪 數、維持方法等等,可謂已經完成臺灣的神社政策之基礎。1900年内務 省告示81號發布官幣大社臺灣神社創建,1901年臺灣神社竣工。建立臺 灣神社以後,暫時處於觀望的狀態。1905年臺灣總督府發布「神社寺院 及本島ノ舊慣ニ依ル寺廟等ノ所屬財產ニ關スル件 」,72神社(臺灣神 社除外)、寺院或寺廟(臺灣原有)所有財產進行賣出、讓與、交換等 行為,或作為擔保者,須有氏子、檀家或信徒總代等2人以上連署,並 由神職、住職或管理人提出申請,取得臺灣總督之認可,此也是臺灣總 督府管理神社財產利用在神社建立上的經濟基礎。因此,有關神社的基 本制度上,臺灣的神社逐步的增加。到1923年發布「縣社下神社ノ創立、 移轉、廢止、合併等ニ關スル件」以後,確立臺灣的神社制度。1931年 改正1899年「社寺教務所說教所建立廢合規則」之第17條制定細則的權 限移到知事或廳長。從1897年開山神社開始,到1935年每年增加沒有超. 71. 〈府令第47號〉,《臺灣總督府官報》,(臺北),1899年6月16日,頁28-29。.

(43) .39.. 過4所,在1936年以前臺灣的神社是總共31所。. 朝鮮在1936年以前的神社總共53所。1910年日韓合併以後,到1915 年發布「神社寺院規則」。之後不僅在朝鮮的神社逐漸增加,而總鎮守 官幣大社朝鮮神宮於1925年鎮座。發布「神社寺院規則」的1915年以後, 從1915年到1916年增加17所、從1916年到1917年增加14所。爲何急劇的 增加呢?在朝鮮的日本神社從日韓合併以前已經存在。由於江華島條約 (1900年)以後朝鮮開港,以日本居留民地區為中心建立神社。它們被 稱居留地神社。合併之前在朝鮮存在的居留民神社是,龍頭山(1678)、 元山(1882) 、仁川(1890) 、京城(1898) 、鎮南浦(1900) 、群山(1902)、 龍川(1905)、大邱(1906) 、大田(1907)、城津、馬山 (1909) 、木浦 (1910)12所。 在1915年發布「神社寺院規則」以後,此12所神社都馬 上被公認,又建立20所神社。發布規則以後兩年之間神社共有32所,在 朝鮮的神社急劇增加。. 以上,分析了臺灣與朝鮮在1936年以前神社數量,臺灣神社數量 比朝鮮多。若以人口和面積來分析的話,結果並不一樣。1936年以前臺 灣的人口是5,315,642人,神社數量是31所。人口除以神社數量,臺灣人 口比神社數量是0.0000058所。換句話說,17萬人會接觸到1所神社。朝 鮮人口是22,899,038人,神社數量是53所。43萬人會接觸到1所神社。跟. 72. 〈府令第84號〉,《臺灣總督府官報》,(臺北),1905年11月10日,頁16。.

(44) .40.. 臺灣差兩倍以上。以面積來計算的話,也是一樣面積除以神社數。臺灣 是每一萬平方公里有8.6所神社,朝鮮是2.4所而已。雖然朝鮮以日本領 朝鮮之前,日本居留地神社來增加朝鮮的神社數量,但是比不上早已經 確立神社之相關制度的臺灣。臺灣日治時期開始的時期比朝鮮早的影響 也有。 表2-1:1935年臺灣與朝鮮的人口、面積相比神社數量 1 萬平方公里上神社. 1 個人接觸到神社數. 數量. 量. 31 所. 8.6 所. 0.0000058 所. 53 所. 2.4 所. 0.0000023 所. 面積. 人口. 神社數量. 臺灣. 35973.7 ㎢. 5,315,642 人. 朝鮮. 220769.04 ㎢. 22,899,038 人. 資料來源:朝鮮部分參考朝鮮總督府1939年出版的《施政三十年史》,頁457 與 臺灣的部分參考1936年《臺灣事情》頁1、頁22。. 圖2-4:到1935年臺灣與朝鮮總督府認可之神社數.

(45) .41.. 資料來源:日本拓務省·内務省,〈終戰に伴朝鮮臺灣及樺太に於げる官國幣社 廢止關係〉, 《本邦神社關係雜件》,46卷,(東京:拓務省·内務省 1945) 頁 286-289。原件來源是廣瀨順皓, 〈戰中期殖民地行政史料教育、文化、宗教編〉 , 《茗荷谷研修所舊藏紀錄》 ,26卷宗敎編 2 ,(東京:ゆまり書房,2003) 。. (二)、 社與神祠數量之比較. 臺灣除了神社以外,還有「類似神社的神祠佛堂」。臺灣總督府希 望臺灣人多建立神社,但實際成效有限,建立神社者多是在臺的日本 人。因建立神社,需要「本殿、拜殿、社務所、手水舍、鳥居與備 其 他祭典必要設備」等經費,但在臺日本人的經濟情況較一般日本人差, 加上臺灣人沒有意願主動建立,因此出現所謂「類似神社的神祠佛堂」 。 1922年6月神祠18所、佛堂13所總共31所,比當年公認神社17所多14所。 而後,總督府擔心冒瀆國體尊嚴,爲了維持神社的神聖,在神社課分開 神祠和佛堂,即1923年6月23日發布「社、遙拜所ニ關スル件」。此後, 臺灣的「社」在總督府管理下,穩定地建立起來。從1923年開始臺灣社 數量增加率變高。. 朝鮮也存在跟臺灣「社」相似的「神祠」。 據1917年3月22日發布 府令第21號「神祠ニ關スル件」73, 非屬於神社但是爲了民衆參拜奉祀. 73. 〈府令第21號〉,《朝鮮總督府官報》,(京城),1917年3月22日。.

(46) .42.. 神祇的地方稱爲「神祠」74,臺灣比朝鮮晚5年才制定「社」的法規。 「社」 和「神祠」非神社,但在地方民衆難以建立神社,爲了在敬神上的滿足, 特別許可非神社的「社」和「神祠」 。因此, 「神祠」是暫時奉祀神祇設 施。 75由於朝鮮比臺灣早點制定關於神祠之制度,神祠數量比較多。若 以面積和人口來相比的話,也比臺灣的社數量多兩倍。朝鮮可在短期以 内完成以神社和神祠為中心的敬神環境,但比不上早已經開始建立社的 臺灣。. 另外可注意的部分是,依朝鮮神社和社祠曲綫圖來看,朝鮮神社數 增加率開始少時候,神祠數量大幅增加。但是,臺灣方面是一直穩定地 增加。朝鮮神祠數量跟人口、面積相比臺灣少,但是朝鮮神祠建立爲何 突然增加呢?「神祠ニ關スル件」件的條件第2項是,信徒10名以上就 可以許可;臺灣 「社、遙拜所等ニ關スル件」第2項是,崇敬者20名以 上才可以許可76。因此,朝鮮比臺灣容易建立神祠,日人也比較容易建 立,數量也變多了。但是,還是臺灣的社數量比率比朝鮮多。. 74. 另外對於神祠的解釋是,小善文雄在《朝鮮と神社》(1934,頁134)説明了,神祠是小設 備的神社 。還有,在《大陸神社大觀》(1941,頁47)的神祠是等它完成神社規模,之 後當然會公認的。. 75. 岩下傳四郎, 《大陸神社大觀》,(東京:大陸神道聯盟,1941),頁187。. 76. 〈府令第57號〉,《臺灣總督府官報》,(臺北),1932年6月23日,頁70。.

(47) .43.. 表2-2:1935年臺灣與朝鮮的人口、面積相比神祠與社數量 1 千平方公里上神. 1 個人接觸到神社. 社數量. 數量. 98. 2.7 所. 0.000018 所. 227. 1.02 所. 0.000010 所. 面積. 人口. 神祠與社數量. 臺灣. 35973.7 ㎢. 5,315,642 人. 朝鮮. 220769.04 ㎢. 22,899,038 人. 資料來源:朝鮮部分參考朝鮮總督府1939年出版的《施政三十年史》 ,頁457 與 臺灣的部分參考1936年《臺灣事情》頁1及頁22。. 圖2-5:到1935年臺灣與朝鮮總督府認可之神祠、社數 資料來源: 臺灣總督府, 《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臺北市:臺灣總督府, 1943) ,頁19-33。 岩下傳四郎, 《大陸神社大觀》 , (東京:大陸神道聯盟,1941) , 頁552-606。.

(48) .44.. 二、神社祭神之異同. 本章在1936年以前臺灣與朝鮮神社祭神之比較。雖然同樣在日治時 期建立的神社,但是在祭神方面上有明顯的差別。譬如說,臺灣與朝鮮 最高神社(總鎮守的位置)臺灣神社和朝鮮神宮祭神也有差異。臺灣神 社主神是北白川能久親王和開拓三神。另外,朝鮮神宮是天照大神和明 治天皇。以殖民地神社的總鎮守神社為中心以下的神社祭神也差不多。. (一)1936年以前臺灣的神社之祭神. 在1936年以前臺灣總督府公認的神社總共31所,各31所神社奉祀的 祭神數量總共20座。每所神社奉祀1.6座祭神的比率。主要祭神是北百川 宮能久親王24所(75%),開拓三神18所 (56.25%),天照大神10所 (31.25%),其三位神在臺灣最常被奉祀的神。日本皇族,北白川宮家 第二代,1858年賜名為能久親王。1870年赴普魯士修習軍事學7年,1879 年任陸軍兵中佐兼東京地學協會會長,1892年任陸軍中將,1895年任近 衛師團長,受命赴中參戰。臺灣割讓日本後,轉赴臺灣守備。該年5月 底自澳底登陸,6月11日臺入臺北城,之後繼續難進,沿途遭臺灣抗日 民兵激烈抵抗與瘧疾瘴癘侵襲,10月28日即程彌留狀態,雖速送回京, 卻已死亡。能久親王之死,民間一說為日民兵所殺,真相未明。死後敘 功三級並授勳章,升任陸軍大將。1901年臺灣總鎮守臺灣神社建立,祭.

(49) .45.. 神就是能久親王。爾後臺灣各地所見神社,亦多以能久親王為祭神。77 臺 灣神社奉祀能久親王之原因是,明治維新之後產生的「創建神社」,可 奉祀天皇和皇室貴族,以及能久親王在臺灣作的業績有關。. 臺灣神社之另外祭神是開拓三神。開拓三神是大國魂命、大己貴 命、少彥名命的合稱。在日本神話裏面代表國土經營的守護神。在《古 事記》與《日本書紀》皆記載大己貴命與少彥名命在天孫降臨之前建國 並經營國土。因該三神具有國土開拓、經營的性格,所以在日本的新領 土北海道(札幌神社) 、臺灣(臺灣神社) 、樺太(樺太神社)的神社, 成為重要祭神。臺灣神社奉祀能久親王和開拓三神一起合祀的意思是領 土開拓跟皇室的結合,給予佔領土地的正當性 78。於是,日本往海外擴 大跟開拓三神常常在一起,臺灣總督府也用日本的海外神社選祭神的傳 統方式來選祭神。. 在臺灣奉祀天照大神的神社比率大約31.25%。特別的部分是,宜 蘭神社以外,9所神社都在臺南和高雄。根據《古事記》、《日本書紀》 神話中,天照大神是最高神,太陽之神,被視爲天皇家的祖神。1936年 前臺南州和高雄州的神社的一半,都在1934年和1935年所建造。其他州 神社主要的神社建造時期,從1901年到1931年,筆者認爲以「9.18事變」. 77. 臺灣神社社務所,《臺灣神社誌》,(臺北:臺灣神社社務所,1935),頁41。. 78. 辻子實,《侵略神社》,(東京:平凡社,2003),頁147-150。.

(50) .46.. 為契機,到1934年以後伴隨島民皇民化之進展,加上國民教化運動的推 動之故,臺灣總督府以日本祖神的天照大神祭神為建立神社。又小笠原 省三認爲,奉祀天照皇太御神是,表現日本民族優秀的性情。79所以, 在臺灣的國民教化運動時期,天照大神被重視化。. 臺灣祭神中最特別的是鄭成功,也是日本海外神社歷史上最特別的 一個。鄭成功在明末時期提出反清復明的口號,以清朝戰爭和臺灣開拓 始祖,受到臺灣民衆的仰慕。但日本不重視鄭成功開拓臺灣漢族的始 祖,而重視日本籍的鄭氏媽媽,即展現日本領臺灣的正統性,利用鄭成 功來建立神社,可以減少臺灣人對國家神道的反抗性。. 另外,奉祀1896年以來在臺灣戰死者、準戰死者、殉職者、準殉職 者、殉難者的建功神社。建立建功神社以前,臺灣爲了戰死者舉行招魂 祭,最初招魂祭在1902年臺南市舉辦,而後1908年也在臺北舉辦。爲了 方便而以獨水溪中心分成南北,獨水溪北部叫臺北、南部叫臺南,每年 舉行一次80,臺北和臺南招魂祭輪流持續了20年。招魂祭即招神靈奉祀 的祭典,結束儀式也舉行升天奉祀。舉行祭典時,不但遺族參拜,而且 一般民衆亦有所表示。由於當時的招魂祭場所是臨時建設的,神座被暴 風雷雨受災、設備不完整等問題。因此,希望建造招魂社的意見,從1902. 79. 小笠原省三, 《海外神社史 上巻》,(東京:ゆまに書房,1953),頁8。. 80. 臺灣總督府,《建功神社誌》,(臺北:臺灣總督府,1928,7,12),頁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rom the above- mentioned perspective, this research paper analyses Buddhist interaction in Taiwan and Hokkien; the ordination of Taiwanese Sangha in Kushan Mountain and, after the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modern centuries of Buddhist Studies in Taiwan, the mainland before 1949,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912~1949), and Taiwan from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In 2006, most School Heads perceived that the NET’s role as primarily to collaborate with the local English teachers, act as an English language resource for students,

5.1.1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views of businesses collected from the business survey, 12 including on the number of staff currently recruited or relocated or planned to recruit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Based on the tourism and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nd lodging industry in Taiwan, this paper conduct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iwan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forwards innovative production networks of conventional industries that could be based o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