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狀況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臺灣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狀況探討

為達到維持口腔健康狀況以及有良好的功能,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 正確的口腔保健行為(吳秀英、賴辛癸、張粹文、林孫旋、洪百薰、蕭美 玲,2008)。在口腔保健行為方面,依邱清華等(2005)所著的「口腔疾病 與保健」一書中對口腔保健行為的基本定義為:「為了使口腔組織與功能 健全而採用的各種預防及控制口腔疾病發生與流行的方法以達口腔組織 與功能健全之各種方法」。當然,若以探討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來說,一 般均會調查觀察的指標行為包括:刷牙次數、牙線使用、漱口水使用、

甜食攝取及定期口腔檢查等五項(馬懿慈,2004;游尚霖,2001)。在姚 振華主編之「牙科公共保健學」的預防牙醫學一章中,對於齲齒的預防 方法可分為:(一)定期口腔檢查、(二)均衡飲食、(三)潔牙、(四)氟化物使 用、(五)牙面及溝裂封填。其中潔牙包括刷牙、牙線使用、漱口水應用以 及其他輔助性口腔清潔工具之使用,主要目的在於用機械化或化學性的 方法來清除牙菌斑、食物殘渣等有害牙齒健康的物質,以達到預防齲齒、

恢復牙齒及口腔正常功能的目的。

國際間牙科與保健預防領域的專家學者有非常明確的陳述:刷牙方 面以每日兩次為基本維持口腔健康的次數,且一定要搭配含氟牙膏進行 刷牙的動作;漱口方面則強調每次進食之後使用大量清水漱口,也能有 效清除口中食物殘渣,且專家建議使用含氟成分的清潔劑之後,也應該

17

大量使用清水漱口以減低氟成分殘留在口中對人體造成的副作用;若是 使用含氟成分的漱口水,建議使用成分含量為每日0.05%氟化鈉或每週 0.2%氟化鈉的漱口水產品,此舉對兒童及青少年來說在預防齲齒方面非 常有效,刷牙技巧方面也應該遵照牙醫師的建議,使用貝氏刷牙法或其 他經專家醫師認定的方法清潔口腔(Davies, 2003)。

含氟牙膏為局部氟化物裡最普遍被使用的方式,在許多國家,市場 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為成分含 NaF或 SnF 或 APF 之含氟牙膏,在未飲水 加氟地區,含氟牙膏被認為是一個理想的齲齒預防方法( Murray,1993)。

Zusman SP. (2005)調查以色列共1327 名12 歲兒童口腔狀況,結果發現有 加氟化物地區之DMFT index 1.39 較未加氟化物地區之DMFT index 1.83 低。

Macgregor, Balding & Regis (1998) 對全英國244所中學12-16歲青少 年進行分析,以便獲得關於使用牙線的頻率。研究結果指出,牙線的使 用頻率隨著年齡的增長其使用頻率越高。

青少年齲齒等的口腔保健預防方法,最常著手在「行為」的改變與 建立。2001年,蔡蔭玲等對臺灣 6-18歲人口之口腔狀況調查研究結果顯 示:12-18 歲人口中無蛀牙的對象在口腔保健行為方面的盛行率分佈狀 況如下:參加國小含氟漱口水活動21.9%;使用含氟漱口水13.4%;每天刷 牙兩次56.3%;刷牙使用含氟牙膏50.2%;定期換牙刷52.7%;吃甜食

18

與零時的頻率:每週2-3 次47.9%,每週5-6 次(含)以上45.7%;定 期接受口腔檢查47.1%;固定牙醫師檢查47.5%;有使用牙線習慣6.5%;

有使用含氟漱口水13.3%。12-18 歲人口中無蛀牙的對象在口腔保健行 為方面的盛行率分佈狀況即顯示牙醫門診使用情形影響著青少年口腔保 健行為:定期接受口腔檢查47.1%、固定牙醫師檢查47.5%。

儲柏勤(2002)於南投縣高中生口腔保健狀況之探討發現,每天刷牙次 數愈多和使用牙線者,其罹患牙周疾病愈低,使用含氟牙膏者其 DMFT index 指數較小。

Zhu et al.(2005)有定期使用牙科健康檢查的青少年在口腔保健行為 上會有較好的表現;深入探討這些會定期至牙醫門診檢查的青少年,其 口腔清潔的刷牙方法及技巧上也會有較高的機率遵照專家及牙醫師的建 議進行,在含氟牙膏的使用比率上也相較沒有定期使用牙醫門診的青少 年高。

蘇若蘭等(2006)研究結果顯示,針對原住民國中生教學活動介入 後使用貝氏刷牙法的實驗組學生,與一般刷牙法的對照組學生加以比較,

可以發現實驗組學生牙菌斑堆積指數明顯較對照組學生低。

陳弘森等(2007)在臺灣地區兒童及青少年口腔狀況調查中發現,等 到牙齒痛才去看牙醫的青少年比每 1-3 個月定期做口腔檢查的青少年齲 齒率高了 9.29%。顯然,國高中青少年在忙於課業之際,又沒接受定時

19

檢查的習慣,口腔狀況出現問題,往往沒有立即就醫,而是等到牙齒會 痛才去看牙醫。

陳弘森等(2007)臺灣地區兒童及青少年口腔狀況調查發現,每天於 早晨起床後與晚上睡覺前和吃東西後刷牙 3 次或以上的青少年,其齲齒 齒數 DT 1.34 顯著低於偶爾才刷的 2.15。3-6 個月接受一次口腔檢查,青 少年的 DT 為 1.29,顯著低於會痛才去看牙醫的 2.12。

余慧容等(2008)對於臺灣東部6-12歲國小學生齲齒狀況與飲食習慣、

口腔保健習慣之探討發現,在刷牙次數方面,學童每天刷牙1次比每天刷 牙3次及3次以上者的齲齒齒數及齲齒經驗指數高。

吳秀英、賴辛癸、張粹文、林孫旋、洪百薰、蕭美玲( 2008)從牙 醫就診情形來比較口腔保健行為之探究發現,因預防性原因就診者之口 腔保健行為最好、治療性原因就診者次之、從未就診者最差。

范群忠(2010)針對臺北縣國中生之研究發現,半年內有看過牙醫的人 其所採取口腔保健行為要比半年內沒有看過牙醫的人來得正向;使用貝 氏刷牙法的人,口腔保健行為要比使用橫擦法、馮尼氏法與隨意的刷牙 方式來得正向。

由上述結果可知,擁有良好的口腔保健行為,與口腔健康的維持是 有顯著關係的。然而臺灣升學主義濃厚的社會氛圍中,青少年在邁入高 中職階段之後,開始面臨升學及技能證照的養成及取得等壓力,在求學

20

2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