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相關因素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青少年口腔保健行為相關因素探討

青少年時期正是容易受到周遭人、事、物共同影響的時期,不再像 是兒童時期最主要受到家中長輩與學校教師的影響而已(陳盛發、梁忠 銘,2003)。良好的個人口腔保健行為(包含刷牙及使用牙線潔牙)搭配 均衡的飲食、氟化物的使用、定期口腔健康檢查四大法寶對於牙齦炎及 齲齒的預防非常有效,進而對牙周病控制也有很好的效果(呂佩霖,2006)。

另外,針對青少年的口腔保健行為養成,WHO 也指出,由求學階段開始 的行為養成教育對個人往後在口腔保健行為習慣非常重要,學校及家庭 兩方面都應該提供支持性的環境,包括安全的飲水設備、實施整體性口 腔保健教育計畫及安全的物質環境以降低口腔疾病與傷害的發生等(WHO,

2003)。

整體來說,大多數的口腔健康調查研究報告均明確指出影響口腔健 康狀況的相關因素為何,且在口腔保健行為方面的相關因素上著墨不多,

但仍有文獻支持口腔保健行為在口腔健康管理方面的重要性,以口腔最 常見的健康問題-齲齒為例,齲齒的成因及進展,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例 如社經地位、飲食習慣、刷牙清潔習慣、牙齒氟化物的接觸、牙科醫療 的品質、民眾就醫之習性、國人口腔疾病之預防態度及觀念、父母對兒 童口腔健康之重視與否等,都可以影響到一個人的牙齒健康狀況( Murray, 2003)。

22

以下就各項影響口腔保健行為的相關因素加以探討,依序為一、社 會人口學因素;二、家長社經地位;三、牙醫門診使用情形;四、甜食 攝取習慣。

一、 社會人口學因素 1. 性別

在口腔保健行為表現上,多數研究顯示性別不同,口腔保健行為 也不同(呂 宜珍、金繼春,1999)。Stevens, Maes & Peeters(1992)針對 10-18 歲青少年口腔保健的相關研究發現,在刷牙方面,女生的刷牙習慣比男 生好,男、女生在使用牙線方面都是極少數的。在口腔保健行為上,女 性無論是在含氟牙膏的使用率或是刷牙頻率上均顯著高於男性(楊貴郎,

2003)。

多數研究顯示,女性的口腔保健行為比男性好,諸如刷牙頻率及使用 牙線、漱口水、餐後潔牙等的機率都是女性較高,且在口腔保健行為方 面正確執行的程度也以女性表現較好(周志銜等,2004;曾筑瑄等 ,2003;

方淑娜,2002;李火傳,2002),而在有無使用牙線習慣上,女性較男性 多(呂佩霖,2006)。

Peres, Peres, de Barros, & Victora(2007)研究從孩童時期到青少年時 期的齲齒狀況及口腔健康狀況是否與家庭社經地位有所關聯的研究發現,

女生的齲齒比男生少,女生的潔牙習慣比男生好,女生的牙科就醫行為

23

比男生好。

2. 年級

2001年,蔡蔭玲等人對臺灣 6-18歲人口之口腔狀況調查研究結果顯 示,13歲開始,齲齒率繼續攀升,由80.79%升至18歲的86.59%;DMFT 值的部分: 13-18歲年齡層,DMFT平均值由13歲的3.94升至18歲的 6.01。

張智豪(2002)的調查結果顯示,高雄市5-18 歲年齡層的學生口腔健 康狀況為恆齲齒盛行率在高中之男女生分別為 61.3%和65.3%,而高中生 在牙齦發炎及牙結石盛行率是 26.7%。其中最嚴重的是高三學生,且以 結石及牙齦炎佔絕大多數。

陳弘森等(2007)在臺灣地區兒童及青少年口腔狀況調查發現,恆牙 12-17 歲平均 DMFT 指數分別為 2.58、3.78、4.23、4.52、4.72 與 5.14;

恆牙齲齒率分別為 37.30%、52.17%、54.12%、57.80%、51.94%與 50.69%。

DMFT 指數、齲齒率,均以 17 歲高三生為最高。

然而,也有其他的研究顯示 年級與口腔保健行為並無顯著相關(呂宜珍、

金繼春,1999;張艷鈴,2001)。因此,年級是否會影響學生的口腔保健 習慣有待進一步研究。

3. 學業成績

張雅惠(2010)在青少年口腔狀況對生長發育之影響發現,在校成績表

24

現與恆牙齲齒狀況部份,發現成績表現為「後三分之一」者其齲齒顆數、

與齲齒率皆高於成績表現為「前三分之一」者的齲齒顆數、與齲齒率。

二、 家庭因素

父母親年齡、社經地位 (如低劣的生活環境、低教育程度、缺乏支持 口腔健康的傳統信念等)、口腔保健行為和子女的口腔保健行為息息相關

(Petersen , Yamamoto, 2005)。

1. 父母親年齡

黃淑真(2007)針對臺灣中部兒童及青少年齲齒狀況研究發現,父親年 齡大於50歲者其子女齲齒填補顆數比小於40歲者高。齲齒率、齲齒指數 與齲齒面數指數方面則會隨著父母親年齡愈高而呈現較低傾向,且填補 率較高。

余慧容(2007)針對台灣東部兒童及青少年齲齒狀況研究發現,隨著父 母親年齡的增加,學童的填補率亦隨著增加,而齲齒率有減少之趨勢。

張雅惠(2010)研究指出,在父母親 年齡與青少年恆牙齲齒狀況方面,

隨著父親年齡的增加青少年的齲齒填補顆數隨之增加。

2. 家長教育程度、職業

以教育程度來看,教育程度及職業種類和刷牙頻率、刷牙方式及清 潔牙齒的工具(如漱口水及牙線等)有相關,其中又以專科以上的教育程度 在口腔保健行為的表現較好,職業則以高級專業人員於進食後漱口習慣

25

及每日刷牙頻率等方面表現較好(吳寶琴等,2003;曾筑瑄等,2003;。

方淑娜,2002)。

而Mariri, B.P. & Levy, S.M.& Warren, J.J.& Bergus, G.R.& Marshall,

T.A.& Broffitt, B. (2003)的研究也發現母親的教育程度與兒童刷牙頻率有 關,進一步用來推測兒童的齲齒情形。父母在口腔保健行為上的參與和 支持,與學生口腔保健行為呈正相關(呂宜珍等,1999;張豔玲,2001)。

Nicolau et.al(2005)研究結果顯示,父母親教育程度與兒童之齲齒有顯 著性關係,通常父母親教育程度較低;則其孩童有較差的口腔狀況。

Casanova-Rosado et.al (2005)研究結果顯示,父母教育程度低與社經地位 低的兒童;其齲齒盛行率偏高。

父母親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的口腔健康狀況越好,且填補狀況較 佳(黃淑真,2007)。陳弘森等人(2007)臺灣地區兒童及青少年口腔狀況 調查中發現,父親與母親教育程度為大專或大專以上比國中或國中以下,

齲齒率分別低了 10.06%與 14.31%。

父母親職位越高,其子女齲齒率越低、填補率越高(葉瀞云、胡益 進,2009)。父母親的職位,其子女的齲齒顆數、DMFT index 與齲齒率,

都隨著父母親之職業等級的降低而有增加的趨勢 (張雅惠,2010) 。 3. 家庭社經地位

也因為以上這些由家長的社經地位差異所造成的口腔保健行為差異,

26

使得最後呈現出不同的口腔健康狀況(呂佩霖,2006)。父母親的社經地位 是影響青少年口腔健康狀況及口腔保健行為的重要因子,相關研究也傾 向於父母的社經地位愈高,其子女的口腔健康狀況及其利用牙醫門診服 務的情形會越好(楊貴郎,2003;蔡蔭玲,2001)。高社經、高教育程度以 及好的口腔保健知識、態度和行為與口腔健康呈現正相關(王素真等,

2003;Sanders et al., 2005;Al-Omiri et al.,2006)。

三、甜食攝取狀況

青少年口腔保健的危害行為裡,被認為最具代表性的,為甜食的攝 取習慣,有攝取甜食或相關食品者,要比沒有攝取者有較高的齲齒率(余 慧容等,2008;張雀鳳、楊奕馨,2007;胡益進等,2007)。

含 糖 飲 料 中 的 糖 份 和 酸 性 物 質 將 會 侵 蝕 琺 瑯 質 , 並 造 成 齲 齒 (Erickson et al., 2001),而含糖飲料成分在口腔內分解後產生酸性物質的 致酸性以碳酸類飲料最大、運動飲料其次、乳酸菌飲料,而再其次是果 汁(張怡民,2003)。

Heller et al.(2001)針對美國30,818人研究攝取汽水與齲齒之相關性,

結果發現攝取越多的含糖汽水,其齲齒情形有顯著性增加。

2003 年調查臺灣地區國小學童口腔狀況與甜食攝取之相關性,結果 顯示喜歡吃糖類食品、冰棒類、餅乾類、甜飲料者的恆牙齲齒數及齲齒 盛行率皆比不喜歡者高,攝取甜飲料與糖類對於乳牙及恆牙,皆會提高

27

齲齒增加的機會(張怡民,2003)。

陳弘森等(2007)在臺灣地區兒童及青少年口腔狀況調查 發現,臺 灣不論是國小學童或是國高中青少年,95%以上都常常或偶爾有喝飲料的 習慣,常喝的飲料 87%含糖,而又喜歡點心、糕餅、糖果類的甜食。這 些喜好甜食且食用頻率高的兒童及青少年,有著較多的齲齒齒數與較高 的齲齒率。而常喝飲料習慣的青少年 DMFT 指數比沒喝飲料習慣的青少 年 DMFT 指數多了 1.09 顆。有經常喝飲料習慣的青少年 DMFT指數 比沒喝飲料習慣的青少年齲齒率高 13.73%。

在過去的研究裡,當接觸甜食及甜的飲料頻率越高,若青少年的口腔 保健習慣不好,或是沒有使用氟化物,發生齲齒的風險也因此越高

(Luebke, & Driskell, 2010;Amin, & Al-Abad, 2008;Duggal &Loveren, 2001)。

從上述的文獻可知,社會人口學變項、甜食攝取狀況都是影響口腔保 健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將這些變項納入,加以探討青少年口腔 保健行為的相關因素。

四、 臺灣高中職職學生口腔保健相關課程與活動參與經驗分析

針對本次研究對象於求學過程中,於過去學校所修習有關口腔保 健相關課程與活動參與經驗進行整理,以瞭解研究對象在口腔保健行 為的養成過程中,過去所修習的口腔保健相關課程與活動參與經驗是

28

否有所關連。

(一) 口腔保健相關課程之重要性

蔡蔭玲等(2001)在臺灣 6-18歲人口之口腔狀況調查研究,15-18歲青 少年需要利用口腔保健教育及牙科基本治療來協助其透過自我預防保健 行為掌握與管理改善其齒列之牙齦健康的青少年比率高達 81.8﹪。

陳弘森等(2007)在臺灣地區兒童及青少年口腔狀況調查發現,青 少年口腔保健知識主要來源 42.65%為健康教育課程授課且15~18歲青 少年需接受口腔衛教及牙周病治療高達74%。

在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第三篇焦點團體之主題一:兒童與青少年,

內容中也感受到政府對於口腔保健的注重,說明了兒童及青少年成長階 段(0~6歲;7~12歲;13~18歲),培養良好口腔保健行為是相當重要的健 康議題。而目標之一為:提升兒童及青少年口腔保健知能、強化兒童及 青少年口腔健康宣導教育,這必須結合教育單位,於健康促進學校共同

內容中也感受到政府對於口腔保健的注重,說明了兒童及青少年成長階 段(0~6歲;7~12歲;13~18歲),培養良好口腔保健行為是相當重要的健 康議題。而目標之一為:提升兒童及青少年口腔保健知能、強化兒童及 青少年口腔健康宣導教育,這必須結合教育單位,於健康促進學校共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