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臺灣女性的勞動參與發展歷程與現況

在對家庭因素與女性勞動參與型態進行深入分析之前,本節中將對過去臺灣 女性勞動參與情況及現況進行闡述,以利完整了解其整體樣貌。

二次大戰後臺灣開始進入一系列的經濟重建,自1950 年代進口替代時期帶 動經濟改善及輕工業發展後,女性勞動力陸續從農村釋出;政府於1960 年代推 動自由開放、鼓勵出口之出口導向工業化後,吸引大量外資來台設廠,高雄及台 中加工出口區相繼成立;此等勞力密集產業的發展,使得女性成為廉價勞動力需 求的主要供應來源(張晉芬 2011)。然而 Salaff(1994)指出,由於早期女性受 到來自於傳統家庭責任的壓力較大,加上雇主往往認為單身的年輕女性穩定性較 高,因此女性對勞動市場的投入往往隨著進入婚姻而中斷。

1970 年代中期以後,隨著經濟衰退造成的產業轉型,轉而至 80 年代勞動力 嚴重短缺的情況使雇主逐漸放棄單身條款,並且將對人力的需求轉向當地的已婚 婦女,使得已婚或已生育的女性得以延緩退出勞動市場的時間,同時已婚婦女的 再次投入也使整體女性勞動參與率呈現上升的趨勢(Salaff 1994)。另外,隨著 國民義務教育的推行,整體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也呈現更加穩定的成長趨勢。教育 普及與女性平均教育程度逐年的提升,一方面延遲了女性進入勞動市場的時間,

另一方面,這些女性在接受較好的教育後紛紛投入白領工作,使得工作型態更為 穩定。至90 年代經歷另一波產業轉型以後,大量女性則轉而投入第三級產業。

基於上述勞動市場長期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使得臺灣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得以在 過去40 年間不斷攀升,而主計處(2010)的資料也指出,臺灣兩性勞動參與率 的差距已有逐年縮小的趨勢。

整體女性勞動參與率提升的情況下,研究者進一步針對不同時期各年齡層女 性之勞動參與率進行探討。圖1-1 為 1980 年至 2010 年臺灣女性以年齡分類之勞 動參與率曲線圖(圖1-2 男性勞動參與率曲線圖為對照)。

0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percent

Age

1980 1990 2000 2010

圖 1-1:1980-2010 年女性勞動參與率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percent

Age

1980 1990 2000 2010

圖1-1 顯示,年齡層 15-24 歲間,各時期之女性勞動參與率皆為持續上升的 情況。1980 年的勞動參與率曲線顯示於 24 歲左右到達勞動參與率的高峰,後續 25-34 歲之間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直到 34 歲開始才再度呈現上升。根據 Brinton

(2001)的研究指出,東亞國家包含臺灣、日本及韓國的女性由於受傳統儒家觀 念及父權體制的影響,參與勞力市場中的女性多數於結婚、生育後會以家庭責任 為重選擇退出勞力市場;女性在20-24 歲勞動參與率達到最高峰的同時也開始進 入因結婚、生育退出勞力市場的年齡層,因此勞動參與率的分布型態往往會在 20 至 24 歲期間形成一波高峰,稱為「single-peaked」。然而部份女性在子女成年 後會再次進入勞力市場,因此後續隨子女年齡增長勞動參與率會再度上升,直到 退休年齡為止;因而此期間的勞動參與率曲線會出現另一波高峰,雖然變化幅度 較前一波不明顯。這種女性勞動參與率曲線呈現退出及再進入兩個雙峰的形式一 般稱之為M 型曲線。

1990 年的趨勢與 1980 年代相似,但明顯可以看出 25-34 歲之間勞動參與 率下降的趨勢已經減緩,相較之下34 歲之後上升的趨勢相對不明顯。2000 年及 2010 年的勞動參與率曲線則顯示,女性勞動參與率持續穩定成長至 29 歲,此現 象根據上述臺灣社會經濟情況變遷的概述,除了教育普及影響女性勞動參與率逐 年上升外,高等教育擴張使得女性投入勞動市場時間的延遲以及現代女性晚婚的 情形皆表現於此;過去在24 歲左右受傳統性別角色羈絆,容易因家庭責任選擇 退出勞動市場的下降趨勢,因而向後推延至30 歲,然而其下降的幅度已不如以 往。整體而言,過去30 年間女性勞動參與率變化最顯著的部分出現在 25-29 歲 年齡層之間,約由40%上升至 80%。

許多跨國性比較研究皆指出,相較於多數受雇於大型私人企業的日本及南 韓女性,基於臺灣產業發展型態的特殊性,女性較不需要因為婚育而退出勞力市 場(Lee and Hirata 2001)。同時因為臺灣文化中本身所顯示的兩性平等的程度較 高,加上平均教育程度提升影響性別角態度的改變,臺灣女性因婚育等家庭因素 而必須中斷職業生涯的情況越來越少,女性在結婚或生育後持續就業的情況越來

越普遍(Chang 2007)。因而自 1980 年以後,臺灣女性勞動參與率曲線已逐漸由 M 型發展成倒 U 的形式,朝圖 1-2 所示男性勞動參與率曲線趨近。

然而,即便女性勞動參與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婚育造成的就業不連續 也有所改善,但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9)的調查報告指出,2009年臺灣女性之 勞動參與率仍低於OECD國中位數(53%),此數據顯示為使經濟持續發展,臺灣 於女性人力資源應用上仍有擴展的空間。而調查報告中也指出,臺灣女性勞動參 與率無法持續提升的原因仍來自於照料家庭責任所造成的女性離開勞動市場。根 據行政院主計處2010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的數據結果顯示,15 至64 歲曾 因結婚離職之已婚女性占婚前有工作女性之比率(結婚離職率)為31.2%;而曾 因生育職離之已婚女性則占16.1%,其中生育第1胎離職者占婚後至生第1胎曾工 作女性之22.4%。以上調查結果皆顯示婚育因素長期以來仍持續影響臺灣女性的 工作型態及整體勞動市場之樣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