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女性因家庭因素退出勞動市場後重返之分析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三節、 女性因家庭因素退出勞動市場後重返之分析

針對哪些女性會因為家庭因素而選擇離職進行分析後,此節中將針對因家庭 因素退出勞動市場超過三個月以上之女性的重返行為進行分析,試圖使整個女性 的勞動參與型態以更完整的樣貌呈現。

一、 退出後重返勞動市場行為之邏輯迴歸分析

家庭生命週期

根據表4-4 模型三,相較於單身者,家庭生命週期變項僅已婚無子女及育有 最小子女0-6 歲階段達顯著,其中以處於家庭生命週期已婚無子女階段者重返勞 動市場的機率最低。家中育有最小子女6 到 18 歲及 18 歲以上之女性,雖然並未 達顯著水準,但根據迴歸係數可判定前者之重返機率為各階段中最低;後者則為 次高。根據上述結果可以發現進入家庭生命週期之初不但是女性因家庭因素而離 職機率最高的階段,也同時是女性因家庭因素退出勞動市場後重返機率最低的時 候。重返機率最低的因素同樣推測由於此階段包含懷孕之婦女,選擇在懷孕期間 離職者通常會等生育後,甚至等待子女成長至一定年齡後才會準備重返勞動市 場。

而進入育有子女階段後,育有學齡前及學齡後子女兩個階段則分別呈現出工 作家庭衝突性的程度差異。根據上述結果及前一節針對離職情形的分析顯示,育 有0 到 6 歲學齡前子女所帶給女性的工作家庭衝突性確實較高,兩相衝突下,女 性在以家庭為主要考量的情況下在此階段容易選擇離職,同時已退出勞動市場而 非僅轉換工作者也較不容易在此階段重返勞動市場。

當子女年齡成長至6 到 18 歲就學階段時,隨著照顧責任減輕,加上前節提 及家庭經濟壓力的增加,女性選擇重返勞動市場的意願開始提高,重返的機率因 此呈現上升。然而當子女18 歲以上成年後,重返機率又顯示為下降,在此除了 接近退休年齡的因素以外,相較於國外女性,過去因家庭因素退出勞動市場的臺 灣女性,由於兼職機會較少,加上長期脫離勞動市場的影響,因此重返的機率會 呈現相對較低的情況。模型四加入時期變項後其結果仍與模型三相同,顯示家庭 生命週期對女性退出後重返勞動市場的影響不受時期因素有所改變。

總結上述,分析結果顯示進入婚姻不僅影響女性離職行為,也同時影響離職 後的重返行為,特別是在剛結婚到子女學齡前的階段。假設1-B:相對於其他家

表4-4:女性因家庭因素退出勞動市場後重返之邏輯迴歸分析

Log likelihood -2653.144 -2644.259 -2639.085 -2633.063 Number of Event 489 489 489 489

N 97848 97848 97848 97848

*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資料來源:SSM 2005。

庭生命週期階段,家中育有0-6 歲子女對因家庭因素而退出勞動市場後之重返的 機率有負向效果,得到驗證。

教育程度

根據表4-4,模型一在控制其他條件下,相對於高中高職者,教育程度國小 及以下學歷者顯示有負向影響,大學及以上學歷者則有正向影響,兩者皆達顯著 水準。模型二加入工作特質變項,模型三加入生命週期變項後,教育程度的結果 皆與模型一相同;而模型四進一步再加入時期變項後,國小以下學歷者轉為未達 顯著水準;教育程度國中者則轉為正向影響。整體而言模型一至模型四雖然僅有 教育程度大專以上者持續維持穩定的顯著效果,但觀察各模型仍可發現其係數皆 呈現相同的線性關係,也就是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重返勞動市場的趨勢。表示高 學歷女性所具備的人力資本、工作經驗等確實能為女性在找尋工作上帶來正向幫 助。

然而由於高學歷女性在中斷工作後重新取得新工作的機會包括重返原先工 作崗位的機會較多,所以整體而言重返的機率較高。此外,相較於負擔托育經費,

在放棄工作的機會成本相對較高的情況下,也使得高學歷女性具有較高的重返機 率。以上分析結果使針對前述教育程度與重返勞動市場所進行的假設2-B:教育 程度對女性因家庭因素退出勞動市場後重返的機率有正向影響效果,得到驗證。

工作時期

此處模型四同樣再次加入時期變項探討不同時期女性退出勞動市場後重返 的變遷情況。結果發現相較於1980 年代,1990 年代、2000 年以後重返勞動市場 的機率皆呈現正向的效果,但僅2000 年以後之影響效果達顯著水準。1980 及 1990 年代女性在退出勞動市場後的重返行為上雖未達顯著差異,但整體而言仍可看出 女性退出勞動市場後重返的機率確實隨著時期而增加,顯示長期以來社會經濟變 遷、產業結構改變等總體因素確實持續影響女性勞動參與之型態。假設3-B:女

性因家庭因素退出勞動市場後重返的機率會隨時期遞增,得到驗證。

其他控制變項

此處仍針對控制變項中有意義的部分加以分析說明。模型一首先針對個人特 質條件進行控制,結果顯示年齡呈現負向關係,達顯著水準。表示隨年齡增加,

工作機會確實會逐漸減少,致使重返勞動市場的機率隨之下降。其次籍貫屬臺灣 客家人之女性及大陸各省市者,重返勞動市場的機率顯著高於臺灣閩南人。此處 針對籍貫的分析與過去研究所顯示相較於外省人,客家女性於家庭中的自主權較 低,傳統性別角色觀念較重等結果有所落差(陳玉華、伊慶春 2001;Chang 2006), 研究者認為雖然客家女性的傳統觀念較重,但或許正因為客家女性所具備的傳統 勤奮節儉性格,使女性會選擇在家庭責任減輕時重返勞動市場。

模型二至模型四之結果顯示退出前該份工作的職業聲望對於女性在離開後 是否重返並無顯著影響。其次退出前受雇的公司規模及部門同樣並未有顯著效果 產生;然而根據係數仍可判斷相較於由公部門退出者,由私部門退出者較容易重 返勞動市場。由於進入公部門必須經過國家考試,門檻相對較高,離開後要重返 的困難性因而增加,因此公司規模及部門對重返機率的影響有上述結果產生。

未就業持續時間的部分,以往文獻分析所預期隨著退出勞動市場時間的增加 與勞動市場的關係將轉為疏離,長時間與勞動市場脫節的情況下將使得重返勞動 市場的機率下降;而此處根據分析結果確實驗證有此趨勢產生。模型三與模型四 的結果在此皆顯示相較於離職時間僅維持一年以下者,重返勞動市場的機率將隨 著離職時間的增加而呈現重返機率越低的線性遞減趨勢。

二、 退出後重返勞動市場行為依時期劃分之邏輯迴歸分析

研究者為驗證有關社會變遷的研究假設,也進一步將資料以不同時期劃分。

如表4-5 所示。

表4-5:女性因家庭因素退出勞動市場後重返之邏輯迴歸分析-依時期分 Log likelihood -941.087 -1075.039 -598.679 Number of Event 169 196 124

N 34817 40983 22048

*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資料來源:SSM 2005。

家庭生命週期

首先家庭生命週期部份,根據表4-5,相較於單身階段,不同時期中家庭生 命週期各階段對於退出勞動市場後重返情形的影響並沒有顯著差異。但根據係數 可發現,比較育有最小子女0-6 歲階段前後,育有最小子女 6-18 歲階段仍顯示 有較高的重返機率。上述結果除了顯示工作-家庭衝突性的差異轉換在各個時期 仍明確表現在這兩個階段之間以外,也顯示此兩階段之間的衝突性轉換並未隨時 代有明顯的變化趨勢。

教育程度

教育程度部份則仍可看出部分時期變化趨勢。相較於1980 與 1990 年代,教 育程度為大學及以上學歷者的正向影響由未達顯著水準轉變為達顯著水準;顯示 1990 年代以後教育擴張的發展對女性重返勞動市場的行為確實造成影響。除了 高等教育女性本身基於機會成本考量可能具有較高的重返意願以外;產業結構轉 型的影響下,市場本身型態的轉變以及雇主對高學歷女性人力需求增加等因素,

皆使高等教育女性獲得工作的機會大幅提升。根據上述理由,高等教育女性在因 為家庭因素選擇退出勞動市場後,將有較高的機率會重返勞動市場。模型三2000 年以後的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變項雖未達顯著差異,但仍高於1980 年代之係數,

此結果應來自於2000 年以後樣本數較少的緣故;預期在增加樣本之後將可得到 與1990 年代相似的結果。假設 3-D:教育程度對女性因家庭因素而退出勞動市 場後重返機率的正向效果,將隨不同時期而增加,在此得到初步驗證。

其他控制變項

其他變項部分,則以1980 及 1990 年代未就業持續時間此變項的發展較為穩 定,其結果顯示在各個時期中的結果與前一部分分析相同,皆顯示在因為家庭因 素退出勞動市場後,若未就業的時間持續越久,重返勞動市場的機率將隨之遞減。

然而2000 年的部份可能由於樣本數不足並未達顯著水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