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荀子王道思想中的時間意識

第二章 天有其時:荀子的時間意識 …

第二節 荀子王道思想中的時間意識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活躍於戰國晚期的荀子,他以氣為基底的宇宙觀與同時代的主流思想其實相 去不遠。41荀子雖然不若《呂氏春秋》、《管子》、《禮記‧月令》直接以「氣」解釋 自然現象的變化,但是他的「氣」仍是造成自然現象之所以「變化」的重要元素。

職此,荀子的時間感知模式與同一時代以「物」觀「時」的時間觀應會有所類似 之處,下一節將從荀子王道思想中的「合時」觀念,闡釋荀子的時間意識。

第二節 荀子王道思想中的時間意識

(一) 「合時」與王霸之道

從孫長祥對《禮記‧月令》的研究當中,可知「陰陽四時─身體感官─內在性 情」的認知結構是個人「時間意識」的重要來源。《呂氏春秋》、《禮記‧月令》的

「時─令」配屬圖式,其實正是一套天人關係圖式,人必須觀察時空變化,制定生 活作息。有趣的是荀子〈天論〉便指出人之所以能理解「天」及其含藏的自然規 律,仍是從時間變化上開始的,他說:

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 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天有其時,地有 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42

「天職」是人力無法干預的存在,「天」無人格意志可干涉支配人事,在明於天人 之分的立場下,天與人各有其職分,只是這不代表「人」與「天」斷為兩橛而毫 無相涉。「天有其時……夫是之謂能參」便指出人對「天」此一存在仍有可施為之 處,「參」所指為何,《荀子》各家注本甚少特別解釋,李滌生以為「參」即是「治 理」之意,而非精神上的融合,人的職責在於治理天地。43李氏的注釋抬升荀子的 理性色彩,「天」更加像是一個純粹客觀物,可由人們支配主宰。

本文以為,此處「參」的字面義涵可能較為樸素,意指對原本混沌的天地人 等對象進行分析與理解,了解天有時、地有財、人有治,在理解的階段完成後,

才能進一步觸及「治理」的問題。因此關鍵在於「天」之所以能「參」,是因為人

41 廖名春有類似的論點:「荀子可能就是因為通過對雲氣的觀察而受啟發,並結合他所熟悉的思想 史料,而以”氣”這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來解釋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見氏著:《荀子新探》(臺北:

文津出版社,1994 年),頁 177-178。

42《荀子集解‧天論》,頁 308。

43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學生書局,1994 年),頁 365。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們了解原來自然萬物在時間流逝中發生的種種變化,其實皆是有跡可循。既然人 能理解「天」在於「天有其時」,那麼「天」的概念和「時間」實是一體之兩面。

換言之,「天」亦是一種時間性的存有,如此一來,才能推出荀子屢言「人參天地」

更深層的義涵,也就是人和宇宙萬物共享著相同的時間,因而人本來就無所遁逃 於自然時間的包覆,當人活著的時候,他就必須在現實世間中,在時間一點一滴 的流逝中,面對自然與人事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人文活動的秩序安排、資源分配,也就是政治活動,都必須建立在對時間的 充分掌握之上,〈彊國〉便指出:

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

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於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其縣日也 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縣日也淺,其為積也小。故善日者王,

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 後戚之。亡國至亡而後知亡,至死而後知死,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

霸者之善箸焉,可以時託也;王者之功名,不可勝日志也。44

此段文獻歷來討論者幾稀,但頗為重要,看似講求為政者必須仔細處理日常事務,

強調平時積累的工夫,但文中卻將王道與「時間」連繫在一起,揭示了王道與時 間的關係。荀子認為若要實現王道,為政者必須對於時間有高度的敏銳感。此處 的「月」、「歲」皆指一個時段的時間,是時間的單位,而文中的「日」較「月」

的時間短,「月」又較「時」的時間短,「時」又比「歲」的時間短,依此推論,

文中的「日」應指一天的時間,而「時」最有可能便是指四時。楊倞注「善日者 王」之「善」為「愛惜」之意45,意指實行王道之人應當愛惜時間,而王道與霸道 之別便是王者較霸者更加珍惜時間。珍惜時間的觀念,隱藏的是時間必然不斷流 逝的事實,因為時間從來不等待人,是故「日」與「時」在此不僅標示著特定的 時間段,更代表人對於時間的感受。「善日者王」、「王者敬日」陳述的思想,是王 者應當提高對於時間流逝的敏銳度,在日常生活中知覺時間的變化,形構人的生 活方式。此段的「大事」、「小事」雖然指涉具體的事務,但每件事務背後都有其 人、事、地、物的特殊脈絡,所以人在時間中處理各項事務,其實同時象徵人與 其周遭環境應對進退的細細思慮,自己究竟該以怎樣的方式生活在這個世間。

對於時間的操心必須濃縮到以「日」為單位,為政者「善日」、「敬日」方能 成就王道,一旦錯失時間,理想的王道也許就無法建立。只是,為何時間竟是造

44 《荀子集解‧彊國》,頁 304。

45 《荀子集解‧彊國》,頁 304。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成王霸之異的原因?若要回答這個疑問,必須再從荀子的王道論述當中尋找答案。

荀子以國家情勢、處境的層次劃分開展他有關王道政治的論述。他將國家的 處境區分為數個層次,如〈王霸〉將國家區分為「王」、「霸」、「亡」三個層級,〈彊 國〉〈天論〉區分為「王」、「霸」、「危」、「亡」四層,〈君子〉〈堯問〉等篇則區分 為「王」、「霸」、「存」、「亡」四層,〈王制〉區分為「王」、「霸」、「安存」、「危殆」、

「滅亡」五個層級。荀子往往先行陳述國家之處境,再說明什麼樣的政治作為將 導致這樣的處境,這種論述方式幾乎貫穿《荀子》所有以外王為主題的篇章。職 此,荀子的政治思想可說是以國家處境作為論述的主要進路。

不論荀子將國家處境區分出幾個等級,總的來說,荀子的國家層次可至少歸 納為「王」、「霸」、「亡」三個層次。這三層次的分別,從其實踐方法來看是相當 明確的,如〈王霸〉:「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46、〈王制〉:

「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47、〈彊國〉:「隆 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亡。」48等,大抵而 論,王道施行禮義仁政,道德教化,善待人民,使其安居樂業;霸道雖然不及王 道的境界,但霸道在於嚴明政令律法,政府執法公正不阿,足以取信於民,亦能 維持一國政治清明,在亂世中保障人民生存權利;最下等的國家則汲汲營營於爭 奪權勢利益,有權者中飽私囊,荀子認為國家必然將步向滅亡。

由此可知,荀子的國家層級觀並非單一的二元論,而有其逐層遞進的思維,

所以王道的層次雖然高於霸道,但荀子對於霸道的態度並非一味排斥,從其王霸 時常並舉來看,一國之君主若能做到霸道的層次,已經是頗為不容易的事了。誠 如鮑國順所說:「荀子在王霸的問題上,擇主尊王而不賤霸,與孟子不同,反而較 能上契孔子之用心。」49然而,王道仍是儒家政治的理想,這對荀子來說也是極為 分明的,所謂:「粹而王,駮而霸,無一焉而亡。」50無非表示王道才是儒者理當 追求的目標。

王道以禮樂教化等仁政為中心,固然是王霸之道的區別,但假如從結果效益 來觀察的話,王道的層次之所以高於霸道,在於王道才是讓一國福祉能超越時間 限制的長久之道,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得以獲得保障,過著安定而幸福的生活。正 如「重法愛民」的霸道值得被肯定,在於統治階層不會因為權謀鬥爭導致一國滅

46 《荀子集解‧王霸》,頁 302。

47 《荀子集解‧王制》,頁 153-154。

48 《荀子集解‧彊國》,頁 291。

49 鮑國順分析荀子對齊桓公的評價,指出孔荀對於齊桓公的態度頗為一致,見氏著:《荀子學說析 論》(臺北:華正書局,1987 年),頁 122-125。

50 《荀子集解‧彊國》,頁 304。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亡,王道之所以優於霸道的主因,也是在於霸道雖然可保持國家一時不墜,但是 單憑律法和軍力維持國家穩定,終究不如王道能維繫一國的永續生存。〈王制〉說:

「王、霸、安存、危殆、滅亡之具也。善擇者制人,不善擇者人制之。善擇之者 王,不善擇之者亡。夫王者之與亡者,制人之與人制之也,是其為相縣也亦遠矣。」

51明白告示人們應該慎選治國之法,若沒有作出妥當的選擇,只有走向滅亡。雖然 荀子羅列國家處境的五個層級,但很顯然他認為「王道」才是治國的最理想方式。

荀子的核心思想向來多被論者以「禮義」所概括,將荀子納入儒學脈絡審視,

論者也多以荀子彰顯儒家「外王」思想傳統與孟子之「內聖」一路進行區隔。綜 觀《荀子》,專論政道治術的篇章為數眾多,即使非以政治思想為主題的篇章,如

〈勸學〉、〈修身〉等個人修養或〈天論〉、〈解蔽〉等思辨知識論題的文章,究其 論述宗旨也無不與「王道」有著直接過間接的關連,「王道」可說是荀子思想的核 心關懷之一。荀子的王道以禮義之道為其核心,只是上位者實現王道,必須建立 在對時間有一份特別關照之上。荀子在〈王制〉中具體闡釋實踐王道的原則與方 法,以「請問為政」開篇,其文如下:

請問為政?曰: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元惡不待教而誅,

中庸雜民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則有昭繆。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 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 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故姦言,姦說,姦事,姦能,遁逃反側之民,職 而教之,須而待之,勉之以慶賞,懲之以刑罰。安職則畜,不安職則棄。

中庸雜民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則有昭繆。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 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 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故姦言,姦說,姦事,姦能,遁逃反側之民,職 而教之,須而待之,勉之以慶賞,懲之以刑罰。安職則畜,不安職則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