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實驗設計

4.2 製作流程與光罩設計

如圖 4.2所示,在實驗一開始,我們先定義出雷射的脊狀波導結構,之後沉 積氮化矽當保護層,之後再定義出金屬電極,接著再蝕刻出布拉格反射鏡,最後 劈裂出雷射鏡面並在劈裂面鍍上高反射膜即可進行量測及分析。

圖 4.2 元件製作流程

39

元件製程步驟

(A)第一道微影

如圖 4.3所示,首先先用丙酮將晶圓表面清洗乾淨,之後再晶圓浸泡於稀釋鹽酸 (HCl:H2O=1:3)之中,藉此去除表面的氧化物,之後在晶圓上旋塗正光阻 AZ6112,

塗佈的條件為第一轉 1000rpm(10 秒) /第二轉 5000rpm(40 秒),之後在 90℃的 烤盤上軟烤 90 秒,並使用深紫外光(DUV)曝光機定義出脊狀波導形狀與 DBR 預留 區域的圖形,曝光時間大約為 1.8 秒,之後再用顯影劑 FHD-5 顯影約 30 秒,並 用光學顯微鏡檢查寬度是否正確。

(B)脊狀波導蝕刻(Mesa Etching)

如圖 4.4所示,以光阻當作蝕刻遮罩,使用硫酸蝕刻液將晶圓蝕刻成脊狀波導結 構,蝕刻溶液的比例為 H2SO4:H2O2:H2O=1:8:80,其蝕刻的深度與磊晶的結構有關,

量子井結構通常蝕刻到主動層上方約 100nm ~200nm,以免因主動層的缺陷產生 非輻射復合;而量子點結構則可以蝕刻到主動層以下,藉此增加光場侷限的效果。

蝕刻完成後不先把光阻移除,留到步驟(E)再將 Si3N4移除。

圖 4.3 第一道微影-Mesa 圖 4.4 脊狀波導蝕刻

40

(C)氮化矽保護層沉積

如圖 4.5所示,將蝕刻完成的晶圓用稀釋鹽酸去除表面氧化後,使用電漿輔助化 學氣相沉積(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在 80℃的 條件下沉積一層厚度約 300nm 的 Si3N4當保護層與絕緣層,藉此保護蝕刻完後裸 露的表面。

(D)移除波導上方氮化矽

如圖 4.6所示,沉積氮化矽的同時,脊狀波導上方也會沉積到氮化矽,因此在步 驟(B)完成時先將光阻留著藉此保護波導上方,等到沉積完氮化矽之後再使用丙 酮將光阻連同氮化矽一併移除。

圖 4.5 氮化矽保護層沉積 圖 4.6 光阻移除

(E)第二道微影

如圖 4.7所示,在鍍金屬之前先需在晶圓上旋塗上光阻 AZ5214E 以定義絕緣位置,

此次塗佈的條件為第一轉 1000rpm(10 秒) /第二轉 4500rpm(40 秒) ,並軟烤 90

℃, 烤 90 秒,再用 DUV 曝光約 2.8 秒,曝完後在 120℃的烤盤上反轉烤 120 秒,

反轉烤完再做一次反轉曝光 13 秒,最後再用顯影劑 FHD-5 顯影約 40 秒,並用光

41

學顯微鏡檢查是否顯影完全。

(F)P-type 金屬蒸鍍

如圖 4.8所示,在蒸鍍金屬前先用釋鹽酸去除晶圓表面氧化物,並使用電子鎗蒸 鍍機(E-Gun)依序蒸鍍上 Ti/Pd/Au,蒸鍍的厚度分別為 30/30/200nm,蒸鍍完後 再將晶圓泡在丙酮中,並用棉棒輕刷晶圓邊緣光阻以增加光阻 Lift-off 的速 度。

圖 4.7 第二道微影-金屬電極 圖 4.8 P-type 金屬蒸鍍

(G)背面磨薄與 N-type 金屬蒸鍍

如圖 4.9 所示,為了使雷射鏡面的劈裂更為容易,需在背面蒸鍍金屬前先用 NH4OH:H2O2=1:3 的溶液來磨薄晶圓背面,磨薄時間約 17 分鐘,磨完後晶圓厚度約 150 ㎛,磨完後用稀釋鹽酸去除背面氧化物後再使用 E-Gun 鍍上 Ni/Ge/Au,厚度 為 30/50/200nm,最後再使用 RTA 將晶圓加熱到 420℃以增加金屬的附著力。

(H)沉積氮化矽(Si3N4) 遮罩

如圖 4.10所示,使用 PECVD 在 300℃的條件下沉積厚度約 300nm 的 Si3N4當作蝕

42

刻 DBR 鏡面的硬遮罩(Hard Mask)。

圖 4.9 N-type 金屬蒸鍍 圖 4.10 氮化矽遮罩沉積

(I)聚焦離子束蝕刻 DBR 鏡面圖案

如圖 4.11所示,鍍完氮化矽之後在 DBR 預留區上使用閎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 聚焦離子束(Focus Ion Beam,FIB)蝕刻出 DBR 的圖樣,此步驟須確定氮化矽被 蝕刻乾淨。

(J)ICP 蝕刻出 DBR 鏡面

如圖 4.12所示,利用 FIB 在氮化矽上蝕刻的 DBR 圖案當硬遮罩,使用感應耦合 電漿離子蝕刻機(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Reactive Ion Etching,ICP-RIE) 將氮化矽上的 DBR 圖形轉換到 GaAs 上,蝕刻所通入的氣體為 Ar 與 SiCl4,其蝕 刻深度大約為 2.5 ㎛-3 ㎛。

43

圖 4.11 FIB 蝕刻硬遮罩 圖 4.12 ICP 蝕刻 DBR

(K)移除硬遮罩

如圖 4.13所示,由於覆蓋在金屬電極上方的氮化矽遮罩是不導電的,因此在 DBR 鏡面蝕刻完成後必須再使用 ICP 將金屬電極上方的氮化矽遮罩移除,此步驟必須 確保金屬電極完全露出。

(L)雷射劈裂與出光面鍍膜

如圖 4.14所示,元件做完後,使用雷射切割機(Scriber)劈裂晶圓,將元件劈裂 出反射率約 32%的平整鏡面,即可做元件特性的基本量測。若鏡面損耗依然過高 導致臨界電流太高,則我們可以使用光學鍍膜機在雷射鏡面鍍上高反射膜(HR coating),藉此提高鏡面反射率。

圖 4.13 移除硬遮罩 圖 4.14 鏡面鍍膜

44

光罩設計

整體元件示意圖如圖 4.15所示,劈裂前元件俯視圖如圖 4.16所示,劈裂完 整組元件的尺寸約為750 ㎛ × 3500 ㎛,光罩採用傾斜式設計,此種設計有三樣 優點,第一點為能有效節省空間上的浪費,第二點為一次就能劈出不同長度,因 此不需要每換一種共振腔長度就進行一次劈裂,最後一點為整組元件寬度為 750

㎛,因此比較容易劈裂,也比較容易放入鍍膜夾具中。但是相對的,此設計也有 兩樣缺點,第一點如第一章所提到的,若劈裂位置有所偏移,則共振腔長度也會 產生誤差,而另一缺點為共振腔長度由光罩設計所決定,因此若想調整共振腔長 度就必須重新設計光罩。

圖 4.15 整體元件示意圖

圖 4.16 元件俯視圖

4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