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雷射元件基本原理

2.1 雷射原理

2.1.3 雷射的操作條件

由於受激輻射產生光子之後,必須要有回饋機制來儲存能量,才能達到穩定 的雷射輸出,在討論雷射的臨界條件以前,我們先使用一個簡單的共振腔模型,

並利用雷射光在共振腔中來回振盪後必須保持光學自再現(Self-consistency) 的邊界條件來推導出增益條件。

圖 2.3 雷射在共振腔來回振盪之模型

首先,我們假設共振腔的長度為 L,而共振腔的前後鏡面反射率分別為R𝑓及 R𝑏,雷射行經共振腔時主動層的增益為 g,而雷射增益的光學侷限因子(Optical Confinement Factor)為Γ,Γ為光在有增益的主動層中的體積與總體積的比例,

而雷射在材料中傳播的傳遞波向量為 k,而雷射光在傳遞時所遇到的內部損耗為

6

α𝑖。我們假設雷射從任意位置 A 點發出一強度及相位分別為I0與φ的光,並依序 經由 B、C、D、E 點,最後回到 F 點(即回到 A 點),並觀察雷射在各點的強度及 相位的變化,並整理於表 2.1。

表 2.1 雷射在各個位置的強度與相位關係

如果雷射在共振腔來回振盪一輪後的強度及震幅不相等,那將不會有穩定的 雷射輸出,換言之,若要有穩定的雷射輸出,則 A 點與經過一次震盪後的 F 點的 相位與振幅就必須相等。

我們將表 2.1的強度部分與相位部分分開來做討論,則可以推導出雷射的振 幅條件及相位條件,之後再利用雷射穩定條件的結果來推導出雷射前後鏡面的出 光關係式。

7

(1)振幅條件

由於表 2.1 中 A 點與 F 點的強度必須相等,因此震幅條件可以整理如下:

R𝑓R𝑏𝑒2(Γg−α𝑖)L = 1 (2.1)

再將(2.2)式做移項並取自然對數後可將式子改寫為如下 𝐺𝑡ℎ= Γ𝑔𝑡ℎ = α𝑖 +2𝐿1 ln (𝑅1

𝑓𝑅𝑏) = α𝑖+ α𝑚 (2.2)

上式中𝐺𝑡ℎ為雷射的臨界模態增益,g𝑡ℎ為雷射的臨界增益,α

𝑚為雷射的鏡 面損耗,而此時注入的電流密度稱為臨界電流密度(Threshold Current Density)

(2)相位條件

雷射在共振腔來回振盪一輪後,除了震幅以外,相位也必須相等,我們可以 將表 2.1之震幅關係整理成式(2.3)之形式,並進一步整理成 (2.4)式之形式,

其中 m 為正整數

𝑒j(2kL) = 1 (2.3) 2kL=2mπ (2.4)

利用k = 2n𝑟π/λ,並利用雷射共振腔的縱模由 m 變化到 m-1 時,對應波長 由λ變化到λ+Δλ的條件,則可將式子(2.4)改寫如下

m − 1 = (2𝑛𝑟

λ) L − 1 = (2𝑛𝑟+

𝜕𝑛𝑟

𝜕λΔλ

λ+Δλ ) L (2.5)

上式做些簡化與整理後可得到下式,而Δλ稱為雷射的模距(Mode Sapcing)

8

Δλ=2𝑛λ

𝑒𝑓𝑓𝐿 (2.6)

其中

n𝑒𝑓𝑓 = n𝑟[1 − (𝑛λ

𝑟)∂n∂λ𝑟] (2.7)

𝑛𝑟通常隨著波長增加而縮小,因此𝑛𝑒𝑓𝑓 會比原本的𝑛𝑟還要大。一旦雷射共 振腔長決定了,模距也會跟著定下來,而這些模態表示雷射光中容許存在的發光 波長。

(3)出光比例關係[11,12]

將震幅條件與相位條件推導出的式子(2.1)與(2.3)分別代入表 2.1中,我們 可以知道穩定的雷射光在各個位置的光強度比例,並計算出前後鏡面出光之比例,

分別以數學式表示如下:

P𝑏𝑎𝑐𝑘 = I𝐵− I𝐶 = (1 − 𝑅𝑏)I0𝑒(Γg−α𝑖)d (2.8) P𝑓𝑟𝑜𝑛𝑡 = I𝐷− I𝐸 = (1 − R𝑓)R𝑏I0𝑒(Γg−α𝑖)(L+d) (2.9)

將以上兩式相除後可得 P𝑓𝑟𝑜𝑛𝑡

P𝑏𝑎𝑐𝑘 = (1−R𝑓)R𝑏I0𝑒(Γg−α𝑖)(L+d)

(1−𝑅𝑏)I0𝑒(Γg−α𝑖)d = (1−R𝑓)R(1−𝑅𝑏𝑒(Γg−α𝑖)L

𝑏) (2.10)

再代入震幅條件公式後可整理為:

PP𝑓𝑟𝑜𝑛𝑡

𝑏𝑎𝑐𝑘 =

(1−R𝑓)R𝑏 1

√𝑅𝑓𝑅𝑏

(1−𝑅𝑏) = (1−R(1−R𝑓)√𝑅𝑏

𝑏)√𝑅𝑓 (2.11)

9

當其中一邊鏡面的反射率知道時,我們可以用鏡面出光比例之關係來推算出 另一鏡面之反射率。

除此之外,從式子(2.11)也可以推算出單邊出光強度與總出光強度之關係,

並以式子(2.12)表示之 F𝑓𝑟𝑜𝑛𝑡 =PP𝑓𝑟𝑜𝑛𝑡

𝑇𝑜𝑡𝑎𝑙 = P P𝑓𝑟𝑜𝑛𝑡

𝑓𝑟𝑜𝑛𝑡+P𝑏𝑎𝑐𝑘= (1−R (1−R𝑓)√𝑅𝑏

𝑓)√𝑅𝑏+(1−R𝑏)√𝑅𝑓 (2.12)

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