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職化、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親職化、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壹、 親職化與依附風格相關研究

親職化子女在尚未準備好時即被迫承擔家務、照顧手足與成為父母知己等親職行 為,Byng-Hall(2002)認為不安全-解離依附和不安全-矛盾型依附關係的個體較容易

有破壞性親職化的行為傾向。認為親職化個體在家庭中易發展成不安全依附的型態,

由於不安全-解離依附型的個體處常處在趨避衝突的情境下,他們的父母通常具有許 多未竟事務,可能像是失去伴侶、經歷創傷事件,這些負向經驗使其成為父母後,無 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對父母角色感到迷惑、手足無措,甚至畏懼成為父母。使得 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和其父母相處,他們期待得到父母的關懷,卻又擔心會受到傷害,

所以開始學習給予父母正向的關懷和溫暖,期待引導父母能像自己照顧父母一般提供 子女正向的關心。長時間後父母會感到失去信心,在關係中失衡,喪失父母效能感,

久而久之,使得親子角色的反轉更加劇烈。

而不安全-矛盾型依附則是父母自身有許多尚未被解決的情緒,他們可能過於早 熟,在過去的依附經驗中曾不斷提供父母情緒上的支持,而忽略自身需要被照顧的需 求,使得在成為父母時,只能間接性的提供子女情緒上的照顧。子女不斷的要求父母,

或表現出期待被照護的渴求,一直想辦法尋求父母的注意,呈現渴求更多關懷的姿態 面對父母,來維持不穩定的親子關係。因此他們必須黏著父母,在此狀況下也喚起父 母曾經未被滿足的過去經驗。當這樣的相處模式久了以後,孩子會感到強烈的不公平 感,父母也會認為子女是過度的要求,失落的情緒經驗又開始重複並且遺留給下一 代。另外,Bourassa(2010)發現童年為情緒性親職化行為的個體,在青少年晚期和 成年早期時在親密關係中也會呈現不安全依附型態。

親職化特質與共依附特質具有許多共通點,像是過度的以他人為主與他人共生,

無法情緒獨立、不能照顧自己的需求,總是以他人的肯定和讚美,藉此論定自己存在 的價值,他們總是為了要保持和父母的連結,孩子會犧牲和隱藏真實的自我,然後滿

40

足父母的需求(引自 Wells, Glickauf-Hughes & Jones, 1999),使得他們總是習慣忽略 自己內心所需。而學者認為親職化和共依附會具有相同的特質,是因為他們來都自於 相同的發展模式(Goglia, Jurkovic, Burt & Burge-Callaway, 1992)。

綜觀以上研究,若以 Boszormenyi-Nagy 所提出的脈絡治療理論說明親職化的形 成,不難看出世代遺留下來的家庭債務對父母與子女間的情緒干擾與行為表現,而使 得親職化子女形成了不安全依附風格類型,而這樣的內在運作模式會反應在個體的行 為模式與和他人關係表現上。

貳、 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相關研究

繼 Hazan 與 Shaver 提出成人依附風格理論後,許多學者開始研究依附風格和愛 情關係間的相關研究,試著探討不同成人依附風格在愛情關係上呈現何種狀態,釐清 不同依附風格的個體在關係中行為模式的差異和對愛情關係的滿意感受,以下將整理 出依附風格和愛情關係滿意度的相關研究。

張儷馨(2005)表示安全依附型在情感親密、認知親密、社交親密、休閒親密、

身體親密、精神親密與整體親密感均高於焦慮依附與排除依附,因安全依附者在依附 經驗中可感到依附對象溫暖、親近和安全的照顧,進而使安全依附者能發展正向的親 密關係(Mikulincer, Shaver, & Pereg, 2003;Robert, 2003),且安全型依附個體在關係 中會使用較多的策略增加彼此的情感,面對衝突時可以統整有效的方法溝通解決

(Waston-Currie, 2004),使得安全型依附風格個體對愛情關係滿意度較高。

而排斥型依附者,他們不喜愛接近伴侶,對於依賴需求較少,對於常和伴侶相處 感到厭惡,他們使用保持距離的方式保護自己,甚至否認自己有親近他人的需求,用 以避免自己遭遇到負向經驗(黃碧慧,2002;Laspsley & Edgerton, 2002),而逃避依 附者則對於伴侶常具有敵意,不易給予對方承諾、支持與信任,容易產生衝突和問題,

難有長久的親密關係,因此在關係無法感到滿意(McCarthy, 1998;Steuber, 2005)。

焦慮型依附的個體則具有強烈的忌妒心和憤怒與擔憂,因此在愛情中常會經歷衝 突和矛盾,難以在愛情關係中得到滿足(黃碧慧,2002),因此不安全依附個體的愛

41

情關係滿意程度較低。

依附風格不但會影響個體在親密關係的發展,也影響個體在愛情中投入的勇氣和 滿意度,不同依附類型的個體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和信念,個體會因過去的依附經驗來 選擇為未來的依附伴侶(Mikulincer, Shaver, & Pereg, 2003)。依附風格影響了個體 在關係中的因應衝突模式,也用不同的觀點看待關係,安全型依附的個體對於親密關 係有較高的滿意度,而非安全依附型的個體在親密關係上大多呈現較低的分數,可見 依附風格對於親密關係滿意度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參、親職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相關研究

親職化個體通常具有鬆散或過於僵化的界線、過度的以他人為主或依賴他人,將 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肯定上等特質,可能在關係中過度揭露或有過多的防備

(Schoppe-Sullivan, 2007;Well, Glickauf-hughes, & Jones, 1999),吳端靜(2012)在 其研究發現,親職化中的不公平性對於愛情關係適應是具有預測力的,其中親職化程 度高的個體有較多的衝突矛盾現象,或是和伴侶共生依賴的關係存在;而兒童和青少 年早期具有破壞性親職化經驗的個體,他們在關係上也會有較多的困難(Levine, 2009);另外,莊慧美(2012)發現,親職化女性在婚姻關係中,常經驗到施與受的 矛盾中,會有不敢給、不敢要、過度給、過度要的困擾,對親密關係感到無法信任,

或難以給而對方承諾。可見親職化個體對愛情關係中具有負面影響,像是在關係中會 呈現過度的照顧者特質、掌控對方、難以情緒獨立、過度以他人為主,這些都使個體 在愛情關係中難以感受到正向的感受,使得愛情關係滿意度與對關係的評價呈現較低 的水準。

但許多研究有不一樣的觀點,像是黃宗堅、周玉慧(2009)發現承擔親職角色任 務分數較高的男女大學生,在愛情關係中的自主彈性上呈現較高的分數,衝突矛盾感 受也較少,雖身處在三角關係中,但可學習擔任溝通與傳達訊息的角色,習得調解家 庭衝突的技巧,將此應用在愛情關係中,不僅可以減低和另一半的衝突,也增進了關 係間的和諧感,使親職化個體有較高的親密關係滿意度;莊慧美(2012)研究指出親

42

職化女性在親密關係中習慣性的付出,若是這樣的行為模式得到伴侶的認同、讚賞與 回應,可增加親密關係的滿意度。親職化行為在親密關係中有正向影響,可能是因為 在華人文化下,照顧家人和為他人付出是被認同和肯定的,尤其是在提倡孝道的東方 社會下,親職行為可能內化成是一種子女應盡的孝道責任,而這樣的行為模式複製和 套用在親密關係上,可能讓對方感受被照顧、被關愛,而增加了親密關係的滿意度(黃 宗堅,2010)。

鑑於以上的研究結果,可知親職化對於親密關係滿意度皆具有正反影響,但是仍 以負面影響偏多,親職化個體界線過於緊密或鬆散,和他人若即若離的相處模式,難 以和伴侶建立信任與安全感,因此在親密關係中有較多的不滿和衝突,不容易在關係 中感到滿意,但也可能因親職化的行為,而得到伴侶的認同與回應,反而增加對關係 的滿意度。因此研究者欲探討親職化、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並了 解依附風格是否對親職化、愛情滿意度具有影響。

4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