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親職化、成人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親職化、成人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Copied!
1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羅明華博士

大學生親職化、成人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

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劉宸言 撰

中華民國一零二年十一月

(2)

I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親職化、成人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關係。研 究者以臺灣地區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非隨機叢集便利取樣共 923 名具有戀 愛經驗之大學生,研究工具包含「親職化量表」、「成人依附風格量表」、「關係適 應-滿意成長分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結構方程模式進行統計分析檢 定。研究結果統整如下: 一、親職化量表、成人依附風格量表、關係適應-滿意成長分量表具有良好信效 度。 二、大學生親職化、成人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結構方程模式結果 (一)安全型依附風格在大學生功能性照顧親職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完全中 介效果。 (二)安全型依附風格在大學生情感性照顧親職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部分中 介效果。 (三)焦慮型依附風格在大學生情感性照顧親職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部分中 介效果。 (四)功能性照顧親職化對安全型依附風格、焦慮型依附風格、愛情關係滿意度 具有直接效果。 (五)情感性照顧親職化對安全型依附風格、焦慮型依附風格、愛情關係滿意度 具有直接效果。 (六)不公平感對焦慮型依附風格、逃避依附風格、排斥型依附風格具有直接效 果。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和諮商實務工作提出建議,作為後續 研究參考之用。 關鍵字:大學生、親職化、成人依附風格、愛情關係滿意度

(3)

II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arentification, adult attachment style , and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s the study method. Participants consisted of 923 college students from four area across Taiwan.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Past Parentification Scale”, “Adult attachment Scale ” and “Love Satisfaction Scale”. The research data were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Parentification Scale, Adult Attachment Scale, and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Scale showed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2.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ere as follows:

(1) Secure attachment style acted as a mediator between instrumental caregiving and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2) Secure attachment style was an important mediator between emotional caregiving

and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3) Axiety attachment style was an important mediator between emotional caregiving

and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4)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instrumental caregiving on secure attachment style,

anxiety attachment style and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 (5)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caregiving on secure attachment style ,

anxiety attachment style and lov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 (6)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unfairness on anxiety attachment style , 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and dismissing attachment style was significant. Finally, the advanced discussions and futher suggestions are addressed based on

(4)

III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Keyword:Parentification, Adult Attachment Style , Love Relationship

(5)

III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親職化定義、內涵與理論 ... 9 第二節 依附定義、內涵與理論基礎………..………..20 第三節 愛情關係滿意度定義、內涵與理論 ... 32 第四節 親職化、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的使用 ... 47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大學生親職化、成人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現況分析……… 53 第二節 親職化量表、成人依附風格量表與愛情關係滿意度量表信效度分 析………56 第三節 大學生親職化、成人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結構方程模式路 徑分析………7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貢獻與建議……… 95

第一節 研究結論………95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建議………97

參考文獻 ... 99

中文文獻 ... 99 英文文獻 ... 103

附錄 ... 109

附錄一量表使用同意書 ... 109

(6)

IV

(7)

V

表目錄

表 2- 1 國內外親職化概念量表之向度類別彙整 ... 13 表 3- 1 研究正式樣本分佈來源 ... 45 表 4- 1 各潛在變項、觀察變項常態分析圖 ... 53 表 4- 2 大學生親職化平均分數 ... 54 表 4- 3 大學生成人依附風格平均分數 ... 54 表 4- 4 大學生愛情關係滿意度平均分數 ... 54 表 4- 5 功能性照顧分量表各適配度指標 ... 58 表 4- 6 情感性照顧分量表適配度指標 ... 60 表 4- 7 不公平感分量表各適配度指標 ... 62 表 4- 8 安全依附風格分量表各適配度指標 ... 64 表 4- 9 焦慮依附風格分量表各適配度指標 ... 65 表 4- 10 逃避依附風格分量表各適配度指標 ... 67 表 4- 11 排除依附風格分量表各適配度指標 ... 69 表 4- 12 愛情關係滿意成長分量表各適配度指標 ... 71 表 4- 13 大學生功能性照顧、安全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結構方程模式適 配檢驗表 ... 75 表 4- 14 大學生功能性照顧、焦慮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結構方程模式適 配檢驗表 ... 76 表 4- 15 大學生功能性照顧、逃避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結構方程模式 適配檢驗表 ... 77 表 4- 16 大學生功能性照顧、排除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結構方程模式 適配檢驗表 ... 78 表 4- 17 大學生情感性照顧、安全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結構方程模式 檢驗表 ... 82

(8)

VI 表 4- 18 大學生情感性照顧、焦慮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結構方程模式適 配檢驗表 ... 83 表 4- 19 大學生情感性照顧、逃避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結構方程模式適 配檢驗表 ... 84 表 4- 20 大學生情感性照顧、排除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結構方程模式適 配度檢驗表 ... 86 表 4- 21 大學生不公平感、安全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結構方程模式適配 檢驗表 ... 89 表 4- 22 大學生不公平感、焦慮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結構方程模式適 配檢驗表 ... 90 表 4- 23 大學生不公平感、逃避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結構方程模式適配 檢驗表 ... 91 表 4-24 大學生不公平感、排除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結構方程模式適配 檢驗表………..93

(9)

VII

圖次

圖 2-1 內在運作模式圖 ... 22 圖 2-2 依附風格類型圖 ... 27 圖 2-3 Sternberg 愛情三角 ... 33 圖 2-4 愛情色輪圖 ... 34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43 圖 4-1 親職化量表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圖………..57 圖 4-2 未修正功能性照顧分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58 圖 4-3 修正後功能性照顧分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 59 圖 4-4 未修正情感性照顧驗證性因素分析圖………..60 圖 4-5 修正後情感性照顧驗證性因素分析圖…...…….………61 圖 4-6 未修正不公平感驗證性因素分析圖..…...……….62 圖 4-7 修正後不公平感驗證性因素分析圖……….……… 63 圖 4-8 未修正安全依附分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64 圖 4-9 修正安全依附分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65 圖 4-10 焦慮依附風格分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66 圖 4-11 未修正逃避依附風格分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68 圖 4-12 修正後逃避依附風格分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68 圖 4-13 未修正排除依附風格分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70 圖 4-14 修正後排除依附風格分量表驗證性因素分圖..………70 圖 4-15 愛情關係滿意成長量表驗證性分析圖………..………72 圖 4-16 修正後愛情關係滿意成長量表驗證性分析圖………...…….……..72 圖 4-17 功能性親職化、安全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路徑分析圖…....…75 圖 4-18 功能性親職化、焦慮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路徑分析圖..…76 圖 4-19 功能性照顧、逃避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路徑分析圖..……77

(10)

VIII 圖 4-20 功能性照顧、排除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路徑分析圖..………..79 圖 4-21 情感性照顧、安全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路徑分析圖……..82 圖 4-22 情感性照顧、焦慮依附風格對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路徑分析圖..………..83 圖 4-23 情感性照顧、逃避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路徑分析圖..……85 圖 4-24 情感型照顧、排除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路徑分析圖………..86 圖 4-25 不公平感、安全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路徑分析圖…………89 圖 4-26 不公平感、焦慮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路徑分析圖………....90 圖 4-27 不公平感、逃避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路徑分析圖…………92 圖 4-28 不公平感、排除型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路徑分析圖…………93

(11)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親職化類型、成人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 究,欲了解大學生之親職化類型、成人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何種影響。本 章分為三小節,第一節主要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說明研究問題與假設,第三 節則為研究相關重要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近年來婚姻型態與家庭結構不斷轉變,根據內政部統計處報告指出離婚率從 2008 年的 6.63%攀升至 2011 年的 7.32% (內政部,2013),離婚率上升可能導致單 親家庭急速增加,造成家庭失功能的機率升高,因此若家庭環境的改變,使父母其 中一方長期缺席,而無法給予孩童穩定生活與適當照顧時,可能使孩童成為替代性 配偶,成為照顧父母、協助家庭的主要對象(簡匯育,2011),當孩子身心尚未成熟 下給予不適切的家庭任務和情緒負擔時,會使孩童必須犧牲自己的需求與被照顧的 權利,而承擔家庭責任並滿足家庭需要,進而影響孩童的心理、情緒上的發展,此 孩童則被稱作為親職化兒童(parental children)。親職化兒童是由 Minuchin 和其同 事提出(Minuchin, Montalvo, Guerney, Rosman & Schumer, 1967),係指在代間關係 中,孩童肩負起父母需要提供的支持照顧和溫暖關懷,親職化小孩雖彌補了家庭系 統的失功能使家庭可順利運作,無形中卻剝奪了孩子滿足自身需求的機會,這些過 程可能嚴重威脅孩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Boszormenyi-Nagy 與 Spark 於 1973 年提出親職化(parentification)一詞,認為 親職化是不適當的跨代家庭動力,家中的兒童或青少年被指定擔負起父母應當扮演的 家庭角色與任務(引自吳婷盈、鄧志平、王櫻芬譯,2012)。而親職化的行為在東方

(12)

2 重視的價值觀,每年政府更是公開舉辦孝行獎選拔,欲公開表揚對家庭盡心盡力之孝 行者,也藉此倡導孝道觀念發揚孝道風氣,而在這樣的孝道脈絡下,對兒童和青少年 來說親職行為不僅能受到父母與長輩的肯定、稱讚,也藉此行為增加與父母間的親密 程度(石芳萌,2007;黃宗堅、李佳儒、張勻銘,2010)。 由 Erickson 的社會發展理論可知大學生正值青少年期的自我認同對角色混淆階 段轉換至成年前期的親密對孤立階段,此時追求愛情和具有穩定的戀愛關係是此時重 要發展課題;Well 與 Jones(1996)指出親職化子女經常具有強迫照顧性格,凡事過 度以他人為焦點的特質,而吳端靜(2012)亦表示個體在極度順從、過度付出和控制 的愛情關係中,會逐漸失衡,而使關係失敗,Burt(1992)也認為親職化程度較高的 大學生界線可能過度鬆散或僵化,因此在愛情關係上會呈現較低的滿意度,但黃宗 堅、周玉惠(2009)的研究中卻顯示親職化大學生愛情關係滿意度高,這樣不一致的 研究結果,更使得研究者好奇,在這個發展親密關係尤甚重要的階段,身處以家庭與 孝道觀念為重的東方社會下的個體,在家庭中習得不斷付出、以他人為中心等親職化 行為,是否也在愛情關係中展現犧牲自我的行為模式,而這樣的方式是否會直接或間 接地影響個體對於愛情關係滿意度呢?那不同親職化類型的大學生在愛情關係滿意 度呈現何種不同的樣貌呢? 依附(attachment),是人和人之間強烈、持久的情緒連結,嬰兒在出生與其主要 照顧者會產生第一個情緒依附(鄭昭明、陳億貞譯,2006);依附理論表示嬰兒會與 他人建立一種強烈的情感連結,此發展於人生早期而對個體具有終身深遠影響,也影 響了個體與他人間的情感連結(涂妙如、黃迺毓,2004;Bowlby, 1982)。在不同的生 命階段中皆可建立依附關係,像是朋友、情人、配偶等(陳怡憓,2009),而 Hazan 和 Shaver 早在 1987 年研究中發現個體小時候和主要照顧者依附關係與其戀愛對象依 附類型極為相似,具有安全依附經驗的個體在戀愛經驗、親密關係中感到快樂、友善、 和比較多的信任,而在王郁茗、王慶福(2007)研究中也發現不同的人際依附風格之 個體對其愛情關係適應具有影響,Cohen(1998)認為依附風格影響著個體在愛情關

(13)

3 係中對伴侶的看法、以及對伴侶的行為表現和知覺感受,不同的依附風格對愛情關係 滿意度是具有顯著差異的,安全型依附風格個體的愛情關係滿意度高於其他依附風格 的個體(陳怡憓,2009)。 由上可知,親職化、成人依附風格會影響個體在愛情關係中的滿意程度,但國內 相關研究稍顯不足外,尚未對「親職化」個體之依附風格樣貌之進行探討,而讓研究 者好奇,不同親職化類型的成人依附風格會呈現何種樣貌?親職化個體的成人依附風 格是否直接影響著愛情關係滿意度,成人依附風格在親職化對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 研究中,是否為中介效果? 綜合以上說明,本研究擬瞭解與東方華人社會的大學生之親職化程度,並探討親 職化、成人依附風格、愛情關係滿意度之概念與意涵,分析不同親職化類型其成人依 附風格,和親職化現象、成人依附風格、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性,最後探究不同親 職化類型、成人依附風格對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何種影響,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和結果供助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作為參考,並充實國內與親職化相關概念之實證研 究。 貳、研究目的 一、驗證親職化量表、成人依附風格量表與愛情關係滿意度量表之信效度。 二、欲瞭解大學生親職化、成人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現況。 三、探討大學生「成人依附風格」對不同親職化類別、愛情關係滿意度變項間結構關 係。

(14)

4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壹、研究問題 根據以上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探討問題如下: 一、瞭解目前大學生親職化、成人依附風格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現況為何? 二、親職化量表、成人依附風格量表與愛情關係滿意度量表是否具有良好信效度? 三、探討大學生「成人依附風格」對不同親職化類別、愛情關係滿意度變項是否具有 中介效果? 貳、研究假設 假設一、本研究使用各量表皆有良好信效度。 1-1:親職化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 1-1-1:功能性照顧分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 1-1-2:情感性照顧分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 1-1-3:不公平感分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 1-2:成人依附風格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 1-2-1:安全型依附風格具有良好信效度。 1-2-2:焦慮型依附風格具有良好信效度。 1-2-3:逃避型依附風格具有良好信效度。 1-2-4:排除型依附風格具有良好信效度。 1-3:愛情關係滿意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假設二:大學生「成人依附風格」在親職化對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中介效果。 2-1-1:「安全型依附風格」在「功能性照顧」對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中介效果。 2-1-2:「焦慮型依附風格」在「功能性照顧」對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中介效果。 2-1-3:「逃避型依附風格」在「功能性照顧」對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中介效果。 2-1-4:「排除型依附風格」在「功能性照顧」對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中介效果。

(15)

5 2-2-1:「安全型依附風格」在「情感性照顧」對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中介效果。 2-2-2:「焦慮型依附風格」在「情感性照顧」對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中介效果。 2-2-3:「逃避型依附風格」在「情感性照顧」對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中介效果。 2-2-4:「排除型依附風格」在「情感性照顧」對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中介效果。 2-3-1:「安全型依附風格」在「不公平感」對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中介效果。 2-3-2:「焦慮型依附風格」在「不公平感」對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中介效果。 2-3-3:「逃避型依附風格」在「不公平感」對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中介效果。 2-3-4:「排除型依附風格」在「不公平感」對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中介效果。

(16)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大學生 本研究大學生係指國立、私立大專、獨立院校等之學生,而本研究以臺灣北、中、 南、東區具有戀愛經驗之大學生為主要樣本對象。 貳、親職化 親職化意旨父母化,也就是孩童或青少年生理、心理尚未發展成熟時,因家庭、 社會等背景因素而承接了家中父母的角色任務,親職化行為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為 工具型的親職化,孩童或青少年可能成為了父母家中經濟、協助家務的主要對象,另 一種為情感型的親職化,孩童或青少年成為父母的伴侶、密友,給予父母情感上的支 持或者陪伴,成為父母的知己,三為不公平感,表示個體在擔任親職角色時,對此角 色任務感到不公平之感受,親職化使得孩童與青少年無法做個真正的孩童和青少年, 反倒像是家中的父母。 本研究使用謝喆瑋(2008)所修訂之「親職化量表」為研究工具,量表內涵分為 三個面向討論,分別為「功能性照顧」、「情感性照顧」、「不公平性」三個向度。本研 究以此量表欲測得受試者過去在家庭中親職化程度,並了解受試者在親職化不同面向 得分情形。 參、成人依附風格

成人依附風格(Adult attachment style),意指個體在成年時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

的方式,如同幼兒時期和父母建立情感連結般,是一種持久穩定的人際親密傾向,會 影響個體和伴侶間的互動模式(Bowlby, 1982),本研究以王慶福(1995)修訂之「人 際依附風格量表」為施測工具,量表具有四個分量表,分別為安全型依附、排除型依 附、逃避型依附、焦慮型依附四種依附風格傾向,受試者在該分量表得分最高者表示 傾向該種成人依附風格。

(17)

7 肆、愛情關係滿意度

愛情關係滿意度是個體對於自身處於戀愛關係中的主觀感受,也就是個體在戀愛 關係中對於關係品質的滿意程度(Hendrick & Hendrick, 1997),本研究係指大學生 對戀愛關係的滿意程度。 本研究使用王慶福(1995)關係適應量表之滿意成長量表,得分越高代表個體在 戀愛關係中滿意成長程度越高,在愛情關係中得到的滿意感與成長越多。

(18)

8

(19)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目的為探討本研究相關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各分節說明如下:第一節 為親職化定義、內涵與理論,第二節為依附風格定義、內涵與理論,第三節為愛情關 係滿意度定義、內涵與理論,第四節為親職化、成人依附風格、愛情關係滿意度相關 研究。

第一節 親職化定義、內涵與理論

壹、 親職化定義、內涵與理論 一、親職化定義、內涵 親職化由 Boszormenyi-Nagy 與 Spark 於 1973 年提出,是指親子角色倒轉,孩子 遵循父母的期待,實行了父母的角色任務,兒童或青少年承擔了父母親的角色任務, 例如:家事、煮飯、經濟支持、情緒支持等(引自吳嘉瑜,2005)。Minuchin 和其同 事 認 為 親 職 化 是 孩 子承 擔 了 父 母 的 經 濟 任務 和 社 會 責 任 ( Minuchin, Montalvo,

Guerney, Rosman & Schumer, 1967),Jurkovic(1997)認為親職化是個體將家庭責任

攬至身上,個體承擔起照護家庭的責任,Well 與 Jones(2000)認為親職化是假定父 母未能在祖父母身上滿足其需求、了解、支持,轉而向其孩子索取過往未被滿足的了 解、支持、需求。 由上述可知,親職化是一種角色上的倒轉,父母可能過去未能從家庭中滿足的需 求,轉而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要求子女,承擔起經濟上的幫助、家事任務,或成為家 庭中的情緒調解者。親職化在家庭中主要會以照顧者的角色出現,是為了減低家中的 衝突和緊張情緒;親職化個體擔心若無法滿足家庭的需求,會失去父母,所以他們像 是忠誠的客體,把家庭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永遠以家庭至上,而忽略自身的 需求和渴望(DiCaccavo, 2006);Boszormenyi-Nagy 與 Spark 認為親職化通常具下列

(20)

10 兩種角色任務(引自 DiCaccavo, 2006): (一)功能性照顧:個體主要的任務是擔負家中經濟、照顧手足生活起居、協助手足 完成課業、協助家事,像是煮飯、洗衣等,這些較容易被定義和可觀察的顯性行為。 (二)情感性照顧:這類親職化個體主要是供給情緒上的支持與照顧,可能是當父母 情緒不好時,成為支持父母或聆聽父母心事的角色,也可能是出面緩解父母間緊張的 衝突,他們滿足家庭成員情緒上的需求,成為調解者、拯救者或是父母的知己,情緒 性的照顧較容易造成傷害與威脅。 而 Jurkovic(1997)從另一種觀點看待親職化,他將親職化分為兩種:第一類是 適應性親職化,第二類是破壞性親職化。適應性親職化是指親職化行為是為了因應家 庭中突發狀況,而出現的角色任務,適應性的親職化是暫時性的,個體不會因長時間 扮演而沉溺於照顧者角色;至於破壞性親職化,是指個體過度的使自己成為工具上或 情緒上的照顧角色,且將自我認同與自己對家庭的付出劃上等號。也就是當個體在工 具或情感性兩種角色任務上付出愈多,個體對自我認同感愈高,個體是否會因親職化 而受到傷害,視個體在關係中的對等與平衡程度,亦即個體對於自己在家庭中的付出 是否感受到平等、平衡,在實行其角色任務時是否有感受到家庭的互惠或關懷,若個 體對於親職化過程是感到公平且平衡,沒有不公平的感受,則這樣的親職化行為較不 易對個體產生傷害,反而有利於個體的自我認同。 綜觀以上,可見親職化大致可從外顯行為和內隱感受兩種層面區分,外顯行為是 可透過觀察得知個體對家庭所執行的角色任務,像是對家庭、父母、手足等對象的親 職行為,而內隱感受則是個體對於執行角色任務所引發的內在主觀感受,像是不公平 感、自我認同感、罪疚感等。外顯親職行為是判別個體是否為親職化的評估依據,但 親職化是否對個體產生負面影響與傷害,則需視個體對於親職化行為的內隱感受,若 個體不因親職行為而感到不公平感,親職化並不一定對個體有害,反之,若個體在執 行親職行為時知覺到負面情緒,則親職行為對個體具有負面影響。

(21)

11 二、親職化現象之理論概念

(一)Minuchin 結構家庭治療理論

Minuchin 和其同事提出父母化兒童(parent child)的概念,此概念源於貧民窟 中的孩子,因父母經常在外工作,在這樣社會文化脈絡下,孩子和父母相互調換了角 色,孩童承接了父母的角色任務,擔起照顧手足的責任(Minuchin et al., 1967)。因 此,從結構家庭學派的觀點來解釋親職化之概念,即是在不穩定的社會、家庭環境下 造成父母(夫妻)次系統的失功能,使得家中孩子遞補了父親或母親其中的一個位置, 由於孩子從手足次系統躍升至父母次系統,接下父母親的任務,成為家中經濟來源或 情緒支持對象,使得權力和責任增加,比同系統中的手足大,與父親、母親權力倒置, 界限開始模糊不清,家庭結構也開始崩解。孩子也從親職化的過程中感到混亂,當他 坐上父母親的位置卻無法順利完成任務,會難以形成健全的自我認同,將對個體身心 健康造成妨害(莊慧美,2012)。 (二)脈絡治療理論 脈絡理論是由 Boszormenyi-Nagy 所提出,認為親職化是錯誤的跨代家庭動力而 形成的,意謂家庭中的青少年或孩子承擔了父母應提供的責任義務(引自楊佳穎, 2008),親職化是世世代代的遺訓,多世代家庭造成的問題,卻由這代孩子償還的家 庭帳務(family ledger),孩子被牽扯進家庭總帳裡,有意識、無意識地承接了父母有 形或無形的期待,而在執行這些帳務時,若個體對於父母的關心和行為感到不公平或 失去信任時,個體會期待有一天可獲得賠償,但若家庭遲遲無法滿足個體的需求或未 得到應得的賠償,家庭會失去平衡開始出現問題(吳婷盈、鄧志平、王櫻芬譯,2012)。 「親職化」為家庭中帳本中的一條帳務,父母可能因為幼時被其父母所剝削,而 形成了一種債,當他們成為父母時,無形中會向其孩子勒索自身被剝奪的童年以及渴 望能被滿足的心理需求,要求孩子償還上一代所積欠的債務,以平衡家庭帳本,複製 了上一代父母的行為模式,而在這代的親子關係中期待被滿足,使得孩童展現隱形忠 誠,不斷給予父母關懷、情緒陪伴,或是替父母照顧其他兄弟姊妹,當起家中經濟支

(22)

12 柱,為了達到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孩童可能失去自我發展的權利,而這樣一再地付出, 會記載在家庭帳本中世代的傳遞下去(溫乘瑄,2011)。 (三)Bowen 家庭系統治療 Bowen(1978)於提出三角關係之理論概念,其學者認為三角關係是維持情緒系 統穩定的最小單位,通常指的是父-母-孩子,當夫妻兩人的情緒系統面臨壓力時,無 形中會將第三者拉進系統內,減緩兩人原本的焦慮和緊張情緒,使家庭系統可以再度 獲得穩定。 Kerr 與 Bowen(1988)認為親職化是子女非常積極且主動的介入父母親的爭執 當中,期許自己能減少父母的爭執,父母為了維持適當舒適的距離,也默許子女處於 父母中間,或是讓子女放在與自己同高的位置,甚至是比自己更高的位置上;父母會 找尋子女可以擔負責任的線索,像是要求子女承擔照顧父母或手足的親職化外顯行 為,或是像伴侶角色般提供情緒上支持、關心或調停等內在心理支持,而父母和子女 的位置倒逆,使得子女過於早熟,阻礙其追求真實的自我感(Brotherton, 1989)。因 此,親職化的子女為了要減低家庭中的緊張性和衝突,可能出現外顯的照顧弟妹、幫 忙家事、協助經濟收入的工具型的親職化行為,也或者隱晦的表現出情緒性的親職化 照顧行為,像是安撫父母的情緒、成為父母一方的好友,來減緩父母間的衝突。 各家理論皆從不同觀點闡述親職化的概念,但綜上所述可知親職化可能是家庭中 的失功能或父母角色任務的缺失而使得子代必須承接其角色位置,而扮演的角色行 為,像是功能性、情感性的親職行為,協助家庭系統的平衡,但孩童這樣的犧牲不但 有害身心健康,這樣的親職行為和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更可能成為家庭帳本,世代的 遺留下去。 貳、親職化之測量工具 有關親職化行為之樣貌,許多研究者根據理論和實務經驗編制親職化測量工具, 並將親職化分成不同向度,期待透過受試者的填答,能有效的了解和呈現其於親職化 的不同向度與類別,研究者將近年來諸多學者對親職化量表的向度分類和其使用對

(23)

13 象,整理如表 2-1 所示。 表 2- 1 國內外親職化概念量表之向度類別彙整 研究者(年份) 量表名稱 量表向度 研究對象 Goodsall & Jurkovic(1995) 親職化問卷-青少年版 (Parentification Questionnaire-Youth,P Q-Y) 1. 功能性照顧 2. 情感性照顧 3. 不公平性 10-17 歲青少年 Jurkovic & Thirkield(2000) 親職化問卷(Filial Responsibility Scale-Adult, FRS-A) 過去和現在 1. 功能性照顧 2. 情感性照顧 3. 不公平性 18 歲以上成人 蔡縈娟(2005) 親職化量表 1. 角色職責 2. 職責時間與界限 3. 內化程度 4. 超齡行為 5. 價值觀與協助對象 6. 擔憂對象 大學生 石芳萌(2007) 親職化量表 1. 功能性照顧 2. 情感性照顧 3. 不公平性 高中職生 侯季吟(2008) 親職化量表 1. 守護手足 2. 承擔父母的情緒 3. 內化親職角色 4. 類化照顧行為 國小中年級、高 年級和國中生 謝喆瑋(2008) 親職化量表 1. 功能性照顧 2. 情感性照顧 3. 不公平性 大學生 王家琦(2009) 親職化量表 1. 功能性照顧 2. 情感性照顧 國中生

Joseph, Becker & Regel(2009) 多向度照顧活動評估 檢核表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Caring Activities Checklist ,MACA-YC1 1. 個人照顧 2. 手足照顧 3. 家事照顧 4. 情緒照顧 5. 家務照顧 6. 財務或生活協助 兒童至成年早期 (續下頁) (續下頁)

(24)

14 8) 簡匯育(2011) 親職化量表 1. 非特定家庭責任 2. 父母的配偶 3. 手足的父母 4. 父母的父母 5. 不公平感 6. 羞愧感 7. 罪疚感 高中職生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依照年代順序)。 由上整理可知,大部分的學者將親職化分成三個向度,分別為功能性照顧、情感 性照顧、不公平性三類,其中 Jurkovic 與 Thirkield(2000)加上時間的軸向,希望了 解個體在過去和現在的親職化程度的差異情形,另外,像是簡匯育(2011)在情感性 照顧面向方面有更細膩的分類,至於測量的對象則發現從兒童至成人皆有相關研究。 本研究旨探討大學生親職化程度,因而選擇謝喆瑋(2008)編製之親職化量表,此量 表採用 Jurkovic(1997)提出理論為依據,將親職化分為功能性照顧、情感性照顧、 不公平性三個向度,且翻譯並修訂施測於本國大學生,經其預試、正式施測皆呈現良 好的信效度,因而選擇本量表作為親職化量表之施測工具。 參、 親職化相關研究 一、親職化對關係的影響 親職化個體的特質是不斷的在關係中給予、付出,這樣的行為模式對於關係的利 弊得失,過去已有許多研究對此議題進行探討。由於親職化個體從小就學習照顧手 足、協助家務、成為父母親的知己,因此具有早熟的特質,這可能使他們過度的嚴肅, 或者過度壓抑,但另ㄧ方面,也可能使個體在家中因親職角色獲得權力,而濫用習得 的權力角色和同儕相處,易形成疏離,或是他們可能無意識的將家庭中的模式複製於 人際關係上,變得難以拒絕,久而久之,在關係中感到疲憊不堪(吳嘉瑜,2004;陳 慧珊,2009;Jurkovic, 1997),葉致芬(2005)研究即發現親職化的個體在人際關係 中感到困難,而且使用諮商次數較多。

(25)

15 但親職化對照顧角色的熟悉性,也使得他們較能表現出溫暖、關懷他人和討好他 人的人際行為,因為他們的樂於助人,和在家庭中習於當調停者的角色,可有效的在 關係中化解衝突,並有效的回應他人的需求,因此能得到同儕、長輩的稱讚,讓個體 感覺到自己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王如梅,2012;吳嘉瑜,2004)。而張虹雯(1999) 探討親子三角關係和兒童問題行為的相關性研究中,也發現兒童的親職化程度和其問 題的行為發生率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親職化程度越高的兒童,他的問題行為就越少。 Jurkovic (1997)認為親職化是否對關係產生負面的影響,要視親職化行為是否 為適應性親職化,適應性親職化可讓個體感受到家人支持與平等的對待,不會產生被 剝奪的感覺,這樣的親職行為反而對個體具有正面影響,因為個體可以感受到家人的 支持,也可適度的培養照顧他人的能力,而在往後生活中,得知如何回應他人需求, 有助於個體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莊慧美(2012)在親職化女性及其對婚姻關係施與受的研究中,發現親職化女性 在婚姻關係中可能會呈現渴求親密感,但也可以獲得滿足,願意為對方付出也可得到 認同,但也會在關係中感受到矛盾與拉扯,難以信任對方而無法給予長期承諾,並在 孝道和婚姻的天秤上難以達到平衡。 由上可知,親職化對於個體在關係中的影響,端視於個體的親職化的適應程度, 縱使親職化可使個體具有早熟、體貼他人的特質,但若個體無法在親職化過程中感到 適應,則會使個體在關係中產生內在心理壓力,而無法在關係中自在相處,進而影響 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另外,也需視他人對於個體親職化行為的反應,是否予以接受 並給予回饋、讚賞,可見親職化可能對個體帶來正負向的影響。 二、親職化對人格特質之影響 親職化個體最可讓人預期的是,他們可能具有習慣性地照顧他人的特質,因為他 們經常生長在具有特殊狀況或父母失功能的家庭,子女可能會犧牲自己滿足家庭、父 母,他們為了維持家庭的穩定,而成為家中調解者、保護者、滋養者的角色(West & Keller, 1991),但是這樣的行為反而傷害了子女的身心健康,子女常把焦點放在他人

(26)

16

身上,而忽略自身的需求、權益與被照顧的渴望,他們習慣於先滿足別人,才想起自 己,若先想到自己時,他們會產生罪惡、羞愧感(Valleau, Bergner & Horton, 1995), 郭孟瑜(2003)在研究中發現親職化程度和成人期的羞愧感具有相關,簡匯育(2011) 針對華人子女為研究對象,也發現在東方社會的期待下,若未盡到孝道責任,個體會 感到羞愧、罪疚感,因為他們內化了父母親過多、錯誤和不合理的期待。縱使親職化 行為可以習得如何親近他人、和他人建立關係,但卻難以拒絕他人,無法建立良好的 界線,進而對自己不滿意(Tyber, 2000)。而羞愧、罪疚感受易使他們感到憂鬱、無 價值感、焦慮、絕望、沮喪(Jurkovic, 1997; Well & Jones, 1999)。Jurkovic(1997) 認為具有此特質的子女,長大後可能會出現強迫性的照顧行為和自我挫敗的人格疾 患。 除了羞愧感、罪疚感外,研究發現親職化的兒童,有較高的比例在成年期時會呈 現無價值感,因為他們從小就不斷的壓抑、犧牲自己的需求,過度的以他人為主與他 人共生,總是以他人的肯定和讚美,藉此論定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們總是為了要保持 和父母的連結,而犧牲和隱藏真實的自我,不斷的去滿足父母親的需求,期待可以達 成父母的期望(Wells, Glickauf-Hughes, & Jones, 1999),但當父母期望越來越高, 親職化子女難以達成父母的期待時,他們開始否定自己,甚至是將過去或現在,被肯 定或讚賞的好表現歸因為外在因素,認為那些成功並非自己努力而來,是運氣造就成 功,而開始了自我否定的循環(Castro, Jones, & Mirsalimi, 2004)。

此外,假冒者特質也是親職化個體可能具有的人格特質之一,假冒者特質意謂個 體認為自己不具備能力,不斷懷疑自己,認為全憑運氣,他們覺得自己像個騙子,並 非像他人所言的優秀,他們無法自我認同,因為這樣的自我懷疑,使他們更努力的向 上;楊佳穎(2008)認為親職化子女會有假冒者特質,可能來自於從小他們在還未有 能力時,就必須面對和承擔家庭中給予的工具與情緒上任務,但這些任務通常都是超 過他們能力範圍,他們在小時候必須要偽裝是個成人的樣子,呈現出成熟、具有能力 的一面;假冒者特質的個體其實是具備一定成就和能力的,但由於他們的自我懷疑,

(27)

17 而使他們更加督促自己,要求自己表現得更加出色。 不僅如此,Well 與 Jones(2000)研究發現親職化行為可以預測自戀型和受虐型 人格特質,自戀性人格特質者常認為自己是較他人偉大的、不凡的且特別的,表現出 誇大與傲慢的態度;而受虐型親職化的個體會放棄自我實現以滿足父母的需求,他們 的人生總是朝著父母的理想投射前進。 綜合以上,可知親職化通常是個體在他們尚未成熟時,家庭強迫他們成熟去因應 家庭的需求,使他們易具有照顧者的特質,他們內化了親職行為,而將同樣行為模式 放在關係上,但經過長久時間習慣性的為他人付出之行為,反而使他們忽略了自身需 求,當他們覺察並意識到自身需求未被滿足時,可能會持續壓抑自己的需求,且對自 己未能對他人著想的想法,出現罪惡、愧疚的感受。另一方面對自己未能被滿足的照 顧需求、關懷的渴望與倦怠於犧牲自我的行為,使他們對自己產生沮喪、絕望、無價 值感,當自己倦怠於付出的狀態而無法再繼續滿足家庭的期待時,他們開始否定自己 的價值。 三、親職化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情緒界線程度低的親職化子女身上發現,他們常因承接過多的工具、情緒性任 務,衍生出許多的負面情感,這些不但影響了個體的身心健康,也使個體具有心理疾 病的可能;許多研究發現在親職化類型中,情緒性任務和不公平感的程度愈高,罹患 身心症、憂鬱症的可能性愈高(石芳萌,2007;柴蘭芬,2007;簡匯育,2011;Jurkovic, 1997)。父母期待子女可持續地為家庭忠誠,而引發他們的罪惡感,這使得情緒界線

低的個體,出現低自信、衝動、防衛、退縮的行為癥狀(Fauber, Forehand, Thomas, &

Wierson, 1990)。石芳萌(2007)指出親職化中的「情感性照顧」、「不公平性」程度

越高,罹患身心症的可能性就越高,但若「情感性照顧」程度高,個體並未感受到不 公平,得到嚴重憂鬱的可能性卻大幅降低,但仍會出現至睡眠問題、焦慮或社會行為 功能問題。而在「功能性照顧」程度高的個體,雖然較少有心理、情緒的問題,但是 勞累的工作仍舊反映在焦慮、身體症狀和睡眠狀況上。

(28)

18 簡匯育(2011)將親職化分成四個種類:高行為角色、高情緒感受為糾葛共生型; 高角色行為、低情緒感受為任勞任怨型;低角色行為、高情緒感受為情緒糾結型;低 行為角色、低情緒感受為不即不離型。探討此四種親職化類型的高中生其身心健康程 度,結果發現糾葛共生、情緒糾結的個體罹患身心症狀最多,亦即高情緒感受的親職 化個體,對其身心健康具有嚴重的負面影響、身心健康不佳。幼年親職化可預測個體 未來的身心狀況,且不同性別具有不同的癥狀,女性容易有憂鬱的傾向,而男性罹患

ADHD 的可能性較高(Jacobvitz, Hazen, Curram & Hitchens, 2004)。Jurkovic(1997)

指出親職化個體常經驗到孤單和被遺棄的感受,他們難以對父母清楚表達自身的感 覺,而造成情緒上的疏離,藉由透過持續性的過度飲食、物質濫用和性濫交藉此宣洩 情緒,另外,Dwyer(1993)研究也發現,小時候親職化程度越高,則在成年期罹患 恐慌症的機率越高,兩者間呈現正相關。 由上述可知,親職化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是具有正負面影響的,地域 性、文化背景、種族的不同,親職化具有不同的意義。然而其中影響個體身心健康最 大的即是個體對於親職化經驗的主觀情緒感受,個體在執行親職化任務時感受到的不 公平感或與家庭間的糾葛共生、情緒糾結都容易使得個體的身心健康不佳,甚至藉由 機轉將內心感受轉化為物質濫用、性濫交等外顯問題行為,故其影響性值得重視。 四、親職化對學業、生涯之影響 在實踐親職化行為時,除了對個體的身心健康、人際關係具有影響外,對於個體 的學習和未來生涯抉擇也是值得關心的重點之一,親職化的子女是否會因為家庭而忽 略課業,或親職化子女在成年時大多會選擇何種行業,都是令人好奇的問題,回溯過 去文獻,Chase(1999)以 360 位成年人為樣本,比較親職化程度以及過去學業成績 表現,發現對家庭肩負愈多照顧責任的個體,較親職化行為少的個體學業表現來得 低,然而侯季吟(2008)和李伊文(2009)卻發現親職化的個體,在學業成就上擁有 不錯的成績,且女性成績優於男性,老大通常成績高於其他手足。顯示親職化子女可 能期待透過追求學業上的高成就,以解決家庭的困境,藉此為家庭帶來榮耀。

(29)

19 至於親職化對未來生涯選擇的影響,莊慧美(2008)發現在幼年或青少年時期有 較多親職經驗的大學生,他們選擇幼教相關科系的比率較高,而 Lackie(1983)也曾 對社工系的學生做過研究,發現居然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在小時候有擔任照顧者的經 驗,可見親職化經驗對於個體選擇未來行業具有重要影響。 經過上述親職化的相關研究探討,發現親職化對於個體的影響廣泛且深遠,但無 論在各個面向上的整理,皆可發現親職化對於個體是助益或有害的,主要視個體在親 職化過程中的主觀感受,若是個體在親職化經驗中有較多負面感受,則無論對關係、 人格特質或身心健康皆可能造成破壞性的傷害,但親職化個體若在執行親職化行為過 程,感受到讚賞且平衡,則親職化並不會只會產生負面的影響,適當性的親職化反而 可增進個體因應困境的技巧,甚至培養個體的韌性,由於個體敏感於他人需求,在與 他人相處的同時,具有較多的同理能力,能夠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增加個體的自尊、 自信,使個體對自己有良好的評價。 因此,親職化對個體影響並非單一的,端視親職行為是否為個體所能承受的,個 體的主觀感受更是影響個體身心健康的關鍵,若個體感到不公平感、罪疚感,親職化 行為將變成壓迫、擊垮個體心理健康的利刃,但若個案在親職化行為中,並未感受到 不公平感、罪疚感,反倒覺得在過程中得到家人讚賞和鼓舞,對親職行為並不感到沉 重,則親職化行為對個體反而是有利的學習經驗。

(30)

20

第二節 依附定義、內涵與理論基礎

本節主要探討依附風格定義、內涵與理論基礎。本節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 依附的定義、內涵,第二部分為成人依附風格理論,第三部分為依附風格分類,第四 部份為依附測量工具,第五部分為依附風格相關研究。茲將分述如下: 壹、 早期依附定義、理論基礎 Bowlby 長期致力於觀察嬰兒和母親分離後的情緒現象,他將研究觀察進一步發 展成依附理論,並提出「依附」名詞,其認為依附是嬰兒和主要照顧者間一種強烈的 情感、愛的聯繫,通常對象是母親,嬰兒會對主要照顧對象尋求親暱的接觸,他們之 間具有緊密的情感連結(Bowlby, 1982)。Lopez(1995)認為依附是個體對單一對象 產生強烈、永久的情感連結,個體建立這樣的連結是為了獲得安全感和親近的需求。 良好的依附不但可以使生理心理獲得滿足,也可建立個體的安全感,也會對個體的自 我概念、社會能力、情緒發展和人格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郭啟瑞,2005),不僅如 此,嬰兒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經驗和情感品質,也會影響個體未來對自己、他人和世 界的看法(Ainsworth, 1989;Shaffer, 2005),而評定依附關係的品質好壞,來自於主 要照顧者對於嬰兒需求的敏感和反應。 Bowlby 在實證研究中,發現嬰兒會主動地吸引照顧者的注意,藉此獲得照顧者 的回應並滿足嬰兒的需求,而經過互動後,嬰兒和照顧者會形成強烈並持續的情感連 結(Bowlby, 1988)。但照顧者可能對於嬰兒發出的訊息會產生不同的敏感性和反應 度,因此嬰兒會對照顧者不同的反應和方式建立其依附關係,這樣的經驗影響了嬰兒 的內在運作模式。內在運作模式是依附理論的核心概念,包含了四個心理內涵,分別 是「自我表徵」、「他人表徵」、「自我與他人的關係表徵」、「情緒處理策略」,自我表 徵指的是個體對自我的看法,他人表徵則是個體對他人的看法,自我與他人的關係表 徵表示個體對兩者互動關係的感受,而情緒處理策略則是個體會選擇的情緒處理方 式,例如:若個體對於自我的看法持正面態度的,對他人也會保持正面的看法,藉由

(31)

21 彼此的互動評估雙方的關係好壞,而選擇適當的情緒處理策略因應(Bowlby, 1973)。 內在運作模式是長久、穩定、獨特且不易變動的,且可延續至成人的依附關係,甚至 可協助個體在未來瞭解和預測他們身處的環境,建立內心的安全感(Bowlby, 1988)。 Ainsworth(1979)擴充依附理論,以陌生情境的實證研究觀察嬰兒和母親間的 互動關係,並提出安全堡壘的概念,若嬰兒在陌生情境下可順利尋求母親的關懷與保 護,則可以形成良好的安全依附;反之,若嬰兒在陌生情境下無法順利地得到母親的 關注與安撫,則個體會形成不安全依附。Ainsworth(1979)進一步將依附分成安全 依附、焦慮矛盾依附、逃避依附三種類型。這三種不同的依附類型反應出不同的人際 互動模式。 因此,可知依附是嬰幼兒時期個體和主要照顧者間的強烈情感連結,嬰幼兒會尋 求並期待得到主要照顧者的注意與關懷,若主要照顧者可敏銳的滿足嬰幼兒之親近需 求,長期互動經驗累積下,漸漸形成嬰幼兒其獨特的內在運作模式;若良好的依附關 係則個體可形成安全型依附;反之,假使主要照顧者無法有效地滿足其嬰幼兒需求, 則可能形成不安全依附,可見依附型態是可有效地預測個體未來的發展,對個體的影 響不容小覷。 貳、成人依附定義、理論基礎 爾後有許多研究開始探討幼年依附關係和成人依附的關聯性,他們認為個體在其 成長歷程中未經歷重大事件的發生,其依附風格會從幼年延續至成年期,它可能會反 應在成人個體現在的親密關係中(孫頌賢、修慧蘭,2007;蘇逸珊,2002;Egeland,

Kalkoske, Gottesman, & Erickson, 1990);成人依附不再侷限於探討嬰兒和主要照顧

者的關係,而拓展至人際、愛情、親密關係,是成人個體和重要他人間的一種強烈情 感連結傾向。成人依附是一種互動、彼此影響的歷程,不像嬰兒只等待主要照顧者單

向的關愛(鄭羽芯,2006)。Berman 和 Sperling 認為成人依附是一種穩定傾向,個體

會主動靠近他認為可以滿足生理、心理、安全感需求的對象,並用早期依附與主要照 顧者的互動模式,套用至現今親密關係中(引用黃瓈箴,2012),Hazan 和 Zeifman

(32)

22 (1994)認為成人個體對於依附對象分離的容忍度有所增加,尤其成人個體較能忍受 分離的痛苦。 Collins 與 Read(1994)提出成人內在運作模式的觀點,它認為成人依附內在模 式可分為四個要素: (一)與依附有關的記憶,在嬰兒時期個體對事件的記憶、詮釋和經驗到的情緒和評 價,以及對於自我和依附對象的看法。 (二)個體對於自我和他人的態度、信念與期待,可能是特定的對象,也可能將這樣 態度、信念和期待,類化至其他人身上和他人相處。 (三)與依附有關的需求和目標,意思是不同依附類型的個體會對於他人有不同的需 求和目標,例如:逃避型的個體會逃避親密接觸,將專注力放在其他領域上,而不喜 愛和他人經營親密關係。 (四)達成依附的計畫和策略,個體藉由內在運作模式評估目前的情感經驗,並藉此 有規則性、方向性的因應模式,個體會用過去的反應模式套用至現今的關係中。亦即, 個體在人際互動中,過去記憶的依附模式會影響著個體的認知、情緒反應,進而影響 個體如何做出行為反應。 圖 2-1 內在運作模式

資料來源:Collins, N. L., & Read, S. J. (1990). Adult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dating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 644-663.

(33)

23 Collins 與 Read(1994)認為成人內在運作模式並非永久不變、永遠一致性的, 它可能透過不同關係的品質和重大事件的發生,而有改變的可能性,Bowlby 也曾表 示個體的內在運作模式會透過個體認知和情感發展隨著時間成熟而有調整和變動,也 就是說個體早期經驗和嬰幼兒發展的依附風格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還是會透過往後 的重大經驗而改變個體的依附風格(Shaffer, 2005)。 綜合以上,隨著個體認知和情感上的不斷成熟與其互動經驗的增加,使得個體 不再像嬰幼兒期單方面的只能靠著主要照顧者的給予和回應,在成人依附關係中,是 需要互相付出和關愛、給予照顧的雙向互動,個體藉由依附行為從中獲得生理、心理 需求和安全感,透過與他人互動產出全然一新的經驗,而有機會調整產出新的依附風 格,間接地改變個體對自我的看法、對他人的態度信念和期待。 成人依附和早期依附有許多共通點,像是情緒特質上的相似性、經驗的延伸性、 時間上的連結性,但幼年不同的是,成人依附是雙向的,個體和重要他人是需要互動、 相互付出照顧,給予彼此安全感。 參、依附與成人依附風格 一、早期依附風格類型 Ainsworth(1979)根據陌生人情境實驗了解嬰幼兒對於陌生人的反應模式,他 在觀察實驗後,歸納出下列三種依附型態: (一)安全型依附:當安全型依附的嬰兒在陌生情境中,他們通常可以順利的與主要 照顧者分離,去探索陌生的環境,他們有信心去探索新的事物,遇到壓力或困難也會 主動求助,他們相信自己不會被拋棄,被他人接納和喜歡。因此安全型依附個體在安 全堡壘的環境中長大,這樣的嬰幼兒會認為自己值得被愛,具有良好的自我價值感, 對他人可產生信任感。 (二)逃避型依附:逃避型的嬰幼兒經驗到的是主要照顧者漠視和拒絕他們的需求, 主要照顧者拒絕給予嬰幼兒親密的互動,對他們冷漠、疏離、失去耐性,或是過於熱 切、喋喋不休。因此嬰幼兒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他們意識到只要有需求會被拒絕、

(34)

24 不受到重視,而他人是不可信任的,逃避型依附的個體碰到困難不會主動求助,他們 認為求助會被拒絕,而感到憤怒、孤獨、不被需要的。 (三)焦慮-矛盾型依附/焦慮-排斥型依附:當焦慮型的孩子當他有需求時,他們渴 望接近主要照顧者,但當照顧者回應嬰幼兒需求時,他們卻抗拒又感到生氣,這樣的 孩子很難在陌生情境下探索,他們感到害怕、焦慮、依賴,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他們 又會感到沮喪、難過。通常焦慮型依附的嬰幼兒,經驗到主要照顧者給予不一致的回 應,使他們無法了解何時需求會被關注、滿足、回應,因此他們對自我和他人通常感 到不確定、矛盾、焦慮,進而產生憤怒和哀傷。 二、成人依附風格類型 眾多研究發現,依附風格是具有延續性的,也就是說嬰幼兒至成年,若個體在生 命歷程中沒有重大事件的影響,幼年的依附風格和成年的依附風格會是呈現一致性的 (England, Kalkoske, Gottesman, & Erickson, 1990),但也有研究指出幼年和父母連結 的依附風格與成年和伴侶間的依附風格,並無顯著關聯(Brennan & Wamboldt, 1990; Hickie, Wilhelm, Boyce, Hadzi-Pavlovic, Brodaty, Mitchell, & Parker, 1990;Weinfield,

Sroufe & Egeland, 2000),然而,近幾十年來成人依附風格探討的不再是只關注於在

早期依附時期嬰幼兒和主要照顧者的單向親密互動,而是廣泛去了解成人的人際關 係、親密關係間的雙向互動模式(林佳玲,2000),因此使用早期依附型態用來測量 成人依附風格的適用性和面向,可能有其限制,為此許多學者開始提出成人依附理論 與類型,以區隔並了解早期依附和成人依附的差異。 (一)Hazan 與 Shaver 的愛情依附理論 Hazan 與 Shaver(1994)提出愛情關係的依附理論,認為愛情是一種依附過程, 情侶相處在一起會感到開心、放心,但要分開時會感到焦慮和不捨,就如同生命早期 的嬰兒和照顧者的情感一般;Hazan 與 Shaver(1987)根據 Bowlby 的理論和 Ainsworth 依附類型分類方式作為延伸,建立了成人的愛情依附理論,分別為下列三種類型:

(35)

25 點,可讓他人依賴,也能放心的依賴他人,可以親近他人也能讓他人接近,當情人離 去會感傷,但重回情人身邊又可感到喜悅,較能和伴侶建立良好、穩定的關係。 2.焦慮矛盾型依附(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容易進入和過度的涉入愛情關 係中,會對對象產生強烈的佔有慾,想要和他人親近但又擔心會被拋棄,常會產生焦 慮和矛盾的情緒,對於關係的滿意度較低,他們在關係中會感受到嫉妒、害怕、寂寞, 難以信任對方,需要對方不斷地給予承諾,經常關注自己情感上的需求,容易忽略對 方的感受與想法。 3.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對關係感到逃避、防衛,和別人親近時會感到 不舒服,難以給予伴侶承諾,和情人分離時不會感到難過,相聚時反而會表現冷淡和 逃避,而讓對方感到不知所措,他們用逃避的方式面對關係,藉此讓自己降低失望的 可能性。

Hazan 和 Shaver(1987)以 Ainsworth 的依附分類為基礎,探討愛情依附風格, 發現成人依附風格的比例和幼年時期的依附風格比例極為相似,分別是安全依附比例 為 56%,焦慮矛盾依附是 19%,逃避依附為 25%。研究也發現安全依附的個體,認 為自己與父母的關係良好,可感受到父母的溫暖,呈現在戀愛關係中,則是對自己持 正向的看法,對愛情較不易產生懷疑,在愛情經驗中感到快樂自在、和善和值得信任。 另一方面,在親子關係中焦慮矛盾依附的個體,他們對愛情有較多的懷疑,難以對他 人產生承諾,甚至對愛情不信任,因此戀愛經驗通常是負面的,感到自己具有極端的 情緒。至於逃避依附的個體,可能在過去經驗中感到母親是冷漠和拒絕自己的,他們 可能是害怕親密,難以接受愛情,甚至懷疑愛情的真實性。Feeny 與 Noller(1996) 認為雖然此研究測量方式不盡周全,測量和回答過於簡短,但仍可知早期依附的品質 對於愛情關係是具有影響的,可見依附風格的解釋不僅適用於親子關係,更可拓展和 延續到愛情關係中。 (二)Batholomew 與 Horowitz 愛情依附類型

(36)

26 也對依附風格類型提出的不同看法,他們訪談的方式研究 77 位成人探討其友誼和愛 情關係中的依附風格,結果發現,逃避依附的類型中,又可分作為兩類,一種是個體 渴求有一段穩定的關係,但是他們擔心被拒絕而無法相信別人,另一種則是他們喜歡 獨自生活,不喜愛被拘束的感覺。因而以多向度量尺分成自我和他人的兩種內在模 式,以正向和負向兩種知覺向度,將成人依附風格分作四種類型(如圖 2-2),分別為: 1.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表示個體對自己和他人皆持有正面意象,認為自 己是值得被愛的、自我價值感高,可對他人產生信任和喜愛,較容易維持穩定的關係。 2.焦慮依附型(preoccupied attachment):個體對自己持有負面意象,而對他人抱持正 面意象,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是不值得他人喜愛的,可是覺得他人是具有價值的, 通常這類型的人會尋求他人的支持和接納,他們需要透過認同才能自我肯定。焦慮依 附類型的個體總是將太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他人身上,因此個體可能會過度關注依 附對象,則可能造成關係中的耗損,對關係造成傷害。 3.害怕依附型(fearful attachment):對自己和他人都抱持著負向意象,他們是低自我 價值感,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的,也認為他人不夠好,雖然他們仍然渴望有穩定的關 係,但是他們卻害怕他人拒絕,而逃避親密關係。 4.排除依附型(dismissing attachment):意即個體對自己是持有正向意象,但對他人 抱持負向意象,因此個體具有高價值感,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但是卻不認為他人 具有價值、可以親近的,他們難以信任他人。因此這類型的個體總是常拒絕與他人相 處,避免任何與他人親近的機會,這樣的拒絕反而可以讓他們減低對他人的失望而為 自己帶來的傷害,因此,他們總是保持著獨立自主不易親近的態度。

(37)

27 圖 2-2 依附風格類型圖

資料來源: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226-244.

回顧以上文獻可知,Ba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以 Ainsworth(1979)所提 出的依附類型加以修改,使用多向度量尺將自我和他人的兩種內在模式,正向和負向 兩種知覺向度區分,將成人依附風格分作四種類型使依附風格的分類更加趨於完整和 精細,而無論是 Hazan 和 Shaver(1994)或 Ba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的理論 與依附風格類型,都可看出,安全依附類型的個體在關係中可感到較多的安全感,能 保持一段較穩定且健康的關係。相較於正向他人意象和正向自我意象的安全依附類 型,對他人或自我抱持著負向意象之依附類型個體,可能在愛情關係中感到疏離、過 於黏膩、想要靠近又不敢靠近的心理狀態,而無法享有一段舒適自在的愛情關係,使 得個體在愛情關係中經常感到受傷,難以維持一段長久穩定的情感關係,可見依附風 格對於愛情關係是具有重大影響力的。 但依附風格並非永久不變,它可透過重大事件和長期穩定的關係改變其個體的依 附型態(Collins & Reads, 1994),或者是透過自我覺察和機會性的調整,使個體改

變自我的內在運作模式(Main, 1991),進而改變個體的愛情關係品質。 安全型依附 排斥型依附 焦慮型依附 害怕型依附 自我模式(依賴性) 正向(依賴低)負向(依賴高) 正 向 ( 逃 避 低 ) 負 向 ( 逃 避 高 ) ( 逃 避 ) 他 人 模 式

(38)

28 肆、成人依附風格的測量 成人依附風格和嬰幼兒的依附風格向度十分類似,但在人際互動模式與對象上仍 有所差異,就成人依附測量來看,測量的對象和重點是放在愛情關係和同儕間人際互 動上,透過成人的主觀知覺評估其依附風格,而主要評估愛情關係、同儕友誼依附風 格的測量工具如下:

(一) 依附原型自填問卷(Attachment Style Self-report)

Hazen 與 Shaver(1987)設計此問卷主要使用在青少年或親密關係中之個體,他 們根據 Ainsworth 等人(1979)的分類概念,透過自填問卷形式將受試者分為三種類 型,分別是安全型依附、焦慮矛盾型依附、逃避型依附,透過描述句方式形容三種依 附類型,自行勾選相似情境之答案,藉以分類與評估個體的依附風格類型。

(二) 成人依附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 AAS)

由 Simpson(1990)設計成人依附量表,依受試者主觀對伴侶的感受,勾選其七 點量表之敘述句,題數共 13 題。

(三) 修訂成人依附量表(Revised Adult Attachment Scale, RAAS)

由 Collin 與 Read(1990)所修訂之成人依附量表,受試者填答對於愛情關係的 感受想法,共有 18 題。 (四) 人際關係問卷量表(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RQ) 由 Ba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提出,人際關係問卷量表仍延續七點量表之 形式,用在評估一般人際關係和特殊關係上,或是了解在關係中對他人的看法,藉由 測量工具可以了解自身依附類型。

(五) 同儕依附晤談(Peer Attachment Interview, PAI)

仍是 Ba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所提出,此份量表不同之處在於,使用半 結構訪談方式,了解個體在親密關係或愛情關係中的人際互動模式,每次測驗時間約 一個半小時。

(39)

29 (六)依附風格量表

由黃于娟(1994)以 Hazan & Shaver(1987)三種類型的依附風格理論作為基 本架構,經翻譯與修訂的依附風格量表,修訂成適合國內使用的文句,受試者依自行 感受填答(引自黃于娟,1994)。 (七)人際依附風格量表 王慶福(1995)根據 Ba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四種類型的依附風格所編 製,量表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共有 24 題,第二部分為個體對自我的依附風格 類型順序之排序,此份問卷可評估在愛情關係與一般人際關係之依附類型。 根據以上量表整理,鑑於國情與文字上的理解,研究者則使用王慶福(1995)所 編製之人際依附風格量表,除了母群體樣本較為相近外,向度上也較廣,因此選取此 量表作為測量工具,作為大學生依附風格評量。 伍、依附風格相關研究 一、依附風格對關係的影響 (一)依附風格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安全型依附個體在關係中有較多的安全感,對他人和自己持正向意象,能建立穩 定的友伴關係且在情感親密、認知親密、社交親密、休閒親密、整體親密感與社會技

巧較佳(Weimer, Kerns, & Oldenburg, 2004)。不僅如此,安全依附者情緒智力、自

我揭露也高於其他依附類型之個體,自我揭露越多,愈能有機會被他人了解與接納, 則會感到自身的人際關係較佳(楊凱文,2006;蘇逸珊,2002;Adams & Baptist, 2

012)。而焦慮型依附的個體在人際衝突次數高於其他依附類型,特別是女性在逃避型 因應分數較高,女性較易使用逃避的方式面對人際衝突(馮喬琳,2006)。 由上可知安全型依附較其他不安全依附類型,有較良好的溝通與衝突因應技巧, 也呈現其具有較高的親密感,使得安全型依附的人際關係、人際親密能力皆優於不安 全依附類型的個體。

(40)

30 (二)依附風格對愛情關係的影響 依附風格對個體對愛情影響廣而深遠,研究發現安全依附類型的個體在愛情關係 中較不易攻擊伴侶,也不易接受攻擊,安全依附風格類型的個體在發動和接受攻擊量 表中的得分顯著低於焦慮型、逃避型、排除型依附風格的個體,安全型依附個體也因 此有較好的愛情關係滿意度(劉玫英,2011)。黃玲喬(1998)也表示安全依附的個 體在面對分手、衝突時會在適當的時機尋求資源,主動積極的採取建設性方式面對。 另有研究指出,焦慮型依附的個體在愛情關係中大多呈現遊戲愛、佔有愛、奉獻 愛的愛情態度(詹毓玫,2013),不僅如此,焦慮-矛盾型依附風格的個體會將分手和 衝突的原因全歸咎於自己或是對方,會自我傷害、自虐或是試圖報復對方的方式因 應,因此經常性地使用情緒性因應方式面對問題。而拒斥型的個體則可能使用淡出的 方式遠離或退出關係中,以消極的態度面對關係中的衝突和問題(李家蓁,2011)。 逃避型依附的個體則會使用逃避的方式面對,像是心理逃脫、行為逃脫、情緒的聚焦 與發洩來面對問題,在情感上他們常感到壓抑、退縮(黃子琳,2010)。然而也有文 獻指出逃避型的個體遇到分手事件時,相較於其他依附類型,情緒起伏會是最大的, 會經歷較長的悲傷時間,也需要最長久的時間復原(陳寶釵,2006)。 不同依附類型的個體在愛情態度、衝突與分手因應方式皆有不同的行為模式,安 全型依附可具有穩定且良好的愛情關係,進而對愛情關係有較高的滿意度,反之,不 安全依附個體在愛情關係上會面臨較多的困難,個體也較易用不成熟的因應方式面 對,難有順利、滿意的愛情關係。 (三)依附風格對婚姻關係的影響 在依附風格對婚姻關係的相關研究中,可知安全型依附個體,在婚前對未來的婚 姻意向、婚姻長久性、婚姻感受性具有正相關,若個體是逃避型依附,則在婚姻意向、 婚姻長久性、婚姻感受性具有負相關(鍾珮純,2007)。 而婚後安全型依附風格之夫妻,感受到的婚姻品質、親密感顯著高於其他不安全 依附類型(李怡萍,2006;林宛宜,2009),可見依附風格類型對於婚姻中的親密關

(41)

31 係具有直接影響。 二、依附風格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安全型依附個體較能知覺到社會支持,則矛盾與逃避依附的個體較易感到焦慮和 憂鬱的情緒(池妮聲,2011;黃若涵,2012;劉奕蘭,2002;Vivona, 2000),另外, 安全型依附的個體在社交自我效能得分較高,憂鬱分數較低,且生活適應良好,也感 受到較多的幸福感(范孜筠,2012;Armsden & Greenberg, 1987);許多學者皆指出 依附風格對於自尊是具有預測力的,其中安全型、排除型依附自尊高於焦慮型、逃避 型依附,而焦慮型、逃避型依附對於自尊具有負向的預測力,亦即個體若在焦慮型、 逃避型依附得分愈高,則其自尊愈低(Shaver & Mikulincer, 2007;Veld, Vingerhoets, & Denollet, 2011)。 綜觀上述,可知依附風格對於個體的影響層面廣泛,不僅對於個體在人際關係、 愛情關係、婚姻關係與心理健康具有高影響力,安全型依附個體在眾多面向上的表 現,皆優於不安全依附之個體,因此,依附風格對於個體的影響值得重視。

數據

圖 4-10  修正後焦慮型依附風格分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
圖 4-11  未修正逃避型依附風格分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
圖 4-13  未修正排除型依附風格分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
圖 4-16  修正後愛情關係滿意成長量表驗證性分析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Given different levels of homeroom teacher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regarding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Students have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Mainland Chian tourist as survey respond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expertise,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The study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measure human foot volume using 3D scanning range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oot length, width, height and ankle circumference, to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work stress,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and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

This study combines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ACSI) with Europe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ECSI), and measures the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 ru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