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討論-不同貨幣政策選擇下的波動性差異

Chapter 5 實驗結果

5.3 討論-不同貨幣政策選擇下的波動性差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擇」或「最差選擇」之中,例如FullyA 與FullyB、RegularA與RegularB,ScalefreeA 與ScalefreeB等,表示在本文的網路結構總體模型架構中,央行採用權衡式貨幣 政策或者法則式貨幣政策的效果差距並不大。以上結果為後續研究增添了另一個 思考空間:長久以來,權衡與法則孰優一直是文獻中爭論的議題,但結合社會網 路與代理人基特色之總體模型的政策模擬卻顯示,權衡或法則可能不是影響經濟 波動的主要因素;或許,隱藏在總體經濟社會背後的網路結構才是影響政策執行 成功於否的先決條件。以上推論僅建構於本次代理人基模型與參數設定下的模擬 結果,由於本次實驗的工具為簡化後的總體模型,參數設定上仍有諸多限制,若 想強化「網路結構重於貨幣政策選擇」此論證的可信度,未來必須擴大模擬的模 型範疇與嘗試更多可能的網路結構,並考慮多重參數設置來印證。

5.2.6 改變網路結構的可行性

就計算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透過程式模擬,研究者可以隨心所欲改變網路結 構的形式,利用多次實驗選出效果最佳的網路結構與貨幣政策組合。回到現實層 面,當某國家、社會的網路結構並非理想情況,執政者有改變它的機會嗎?

在學術領域,專家們能夠透過模擬與觀察,歸納出隱藏於各領域內多樣化的網路 結構及其特徵,了解什麼樣的網路結構可減少經濟波動;但面對現實社會中已存 的網路型態,卻不一定能透過技術由內而外的調整真實社會網路結構,以接近理 想狀態。因此,往下本文將討論重心點轉向政策層面,討論在網路結構既定且無 法調整的情況下,是否能透過央行的政策選擇,達成穩定經濟的目標。

5.3 討論-不同貨幣政策選擇下的波動性差異

5.2 節針對不同網路結構造成的波動度進行排序式分析,可歸納出幾個對經 濟活動具有特殊影響的網路結構。但由於表 5.5 中政策 A 與政策 B 的效果差距 很小,所以排序式分析主要能顯示的是不同網路結構造成的效果差異;為了詳細 比較不同貨幣政策下的差異性,以下針對每一個網路結構分別比較權衡政策與法 則政策下產出缺口、通貨膨脹與利率的波動性,探討在既定的網路結構下,什麼 樣的貨幣政策有助於穩定經濟波動,並將結果與過去的論證文獻相對照。

Volatility (output gap)

intensity of choice

Circle

intensity of choice

Circle

intensity of choice

Circle

PolicyA PolicyB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以下先以環狀網路之圖例作基本說明。由圖 5.4 與圖 5.5 可初步發現,法則 政策 B 明顯在穩定產出缺口波動上領先權衡政策 A;而就穩定通膨波動目標來 看,政策 A 的效果略勝於政策 B。另外,由圖 5.6 可知權衡政策會造成較大的利 率波動,這樣的結果也在本次實驗的預期之內,因為權衡政策頻繁的調升(降)泰 勒法則的參數,所以權衡政策下的利率波動性自然的大過於法則政策。有了初步 了解,往下本文將變數鎖定於通貨膨脹與產出缺口,透過表格,在相同網路結構 與固定λ之下,比較權衡政策(A)與法則政策(B)產生之變數平均波動值,造成較 小波動值的政策用深色底色表示。完成兩政策之波動值比較後,本研究持續對兩 組貨幣政策下的產出缺口與通貨膨脹之平均波動值進行檢定,在大樣本條件下以 p-value判斷虛無假設H02y A,2y B, (or σπ2,Aπ2,B )是否為真。若H0為真,該組 合之波動值以斜體表示。比較結果列表如下:

表 5.17 貨幣政策波動性比較-環狀網路(Circle)

以表 5.17 環狀網路(Circle)為例,上表顯示政策 B 降低產出缺口波動的效果 較好,反之政策 A 降低通貨膨脹波動的效果較好;另外,統計上之平均波動度 檢定的 p-value 很大,一致顯示H0為真,所以就產出缺口與通貨膨脹波動來看,

政策 A 與政策 B 的平均波動度並無顯著不同。往下依序呈現各網路結構之比較 結果。

Policy λ =0.1 λ =0.3 λ =0.5 λ =0.7 λ =0.9

2

σy A 0.44102 0.43839 0.43653 0.43464 0.43289

B 0.43659 0.43320 0.43080 0.42803 0.42589 p-value 0.5127 0.4403 0.3912 0.319 0.2892

π2

σ A 0.56049 0.51257 0.46834 0.43122 0.40245 B 0.56285 0.51446 0.46980 0.43233 0.40334 p-value 0.8403 0.8522 0.8677 0.885 0.896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根據上列十個波動性比較表,可得到一致性的結論: (1)就統計意義而言,各 網路結構在所有 λ 值之下的平均波動值檢定皆顯示H0為真,表示兩政策下的平 均波動度無顯著性差異;這樣的結果可能與模擬參數之設定有關。為了分析比較 兩貨幣政策的差異,往下略過統計上的顯著性討論,改由直觀的經濟意義著手。

(2)就經濟意涵來看,權衡政策 A 可有效降低通貨膨脹波動,但對於產出缺口波 動的穩定效果很差;法則政策 B 可有效穩定產出缺口的波動,但對通貨膨脹穩 定的效果就沒有權衡政策 A 來的佳。以上結果顯示產出缺口與通貨膨脹存在某 種程度上的抵換關係。將比較結果整理如下:

表 5.27 不同貨幣政策與變數波動性的關係

由此可知,在本次實驗選用的各個網路結構下,權衡政策或法則政策皆無法 同時兼顧產出缺口與通貨膨脹的穩定,沒有任何貨幣政策在單一網路結構中是絕 對有效的;此結果也與 Taylor(1979)的實證結果相符。Taylor(1979)的實證文獻描 述了產出缺口標準差(σy)與通貨膨脹標準差(σ )之間的負向關係。一般而言,產π

出缺口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負向的抵換關係(tradeoff),只要央行欲穩定其中某一 變數之波動而採行單一政策,勢必會加劇另一個變數的波動情況。若央行願意犧 牲其他經濟變數來穩定某單一經濟目標,大可使用單一的權衡或法則政策來施政,

但這樣的做法同時也承擔了經濟巨變的風險。

因此,就同時穩定產出缺口與通貨膨脹的目標來看,本次實驗模型架構下的 權衡與法則皆無法成為絕對有效的支配策略。未來,研究者可嘗試以不同的衡量 標準,持續比較不同貨幣政策模擬效果的優劣性,在特定衡量基準下歸納出各網 路結構中表現最佳的政策選擇。

產出缺口(Output) 通貨膨脹(Inflation) Variance VA>VB VA<VB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Chapter 6 結論

為了研究社會網路與總體貨幣政策的關係,本文以 Chen et al., (2012)的結構 出發,結合社會網路結構與改良後的新凱因斯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Social Network based DSGE model),透過程式模擬總體變數資料,再進一步對不同網路 結構與不同貨幣政策搭配下產生資料的波動性進行討論分析。整理第五章的實驗 結果,本章將結論以兩階段方式呈現。

6.1 網路結構與總體經濟

首先,社會網路對總體經濟社會的波動影響,可能取決於該網路本身的結構 與特徵。就網路統計指標之群聚性與平均路徑來討論,群聚性越高,平均路徑越 短的網路結構,越有機會降低經濟體系的波動性。進一步考慮特定的社會網路結 構,本研究發現完全連結網路(Fully)穩定經濟情況的效果最好。假定完全連結網 路(Fully)接近古典經濟理論中資訊完全流通的形式,另將實驗中其他社會網路結 構視為資訊不完全流通下所衍伸出來的經濟情況,透過網路結構偏離性比較可以 發現,結構上偏離完全連結網路越遠的社會網路,資訊流通速度越慢,造成總體 經濟波動的可能性也越大;若社會上存在的網路結構形式接近完全連結網路的設 定,可能有較高的群聚程度,讓資訊能以更快速度傳遞,有助於經濟穩定。

另外考慮網路統計指標的中心性特徵(Centrality),本研究推測,由於無標度 網路(Scalefree)強大的中心性,故該網路為經濟體系帶來的波動幅度遠大於其他 網路結構。這樣的結果可能與無標度網路內節點的特殊連線方式有關。在無標度 網路內,某些節點擁有的連線數量特別多,容易成為擁有高度中心性的指標性節 點;當網路中指標性節點的行為選擇改變,會連帶影響一群為數眾多的節點。當 網路結構的中心性越大,其影響程度也越明顯。由於無標度網路的中心性大於其 餘網路結構數倍,所以各個指標性節點占地為王,各自主導許多小點的情況頻繁,

使無標度網路內節點決策選擇的不確定性大幅高於其餘網路結構,重複這樣的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7

環模式,長期下來經濟體系呈現最劇烈的波動情況。結合理論與實際,未來研究 者或許可用無標度網路結構強大的中心性特徵來解釋某些總體經濟的情況。

以上是關於網路結構特徵性的推論。由於本次模擬實驗的模型依據為簡化後 的新凱因斯動態隨機模型,且實驗中載入的網路樣本並不多,故以上推論的效度 與信度仍有許多改進空間;未來,透過擴大模擬實驗的網路樣本數與參數設定,

配合迴歸分析等驗證方法,相信能有效地強化網路結構特徵分析的價值。

進一步觀察本次代理人基網路總體模型的模擬結果,本研究發現,在某種程 度上央行採用權衡式貨幣政策或法則式貨幣政策的效果差距不大,表示貨幣政策 的改變不一定是影響經濟波動的主要因素;實驗結果也指出,在某些特定的社會 網路結構下執行政策,可以有效率的達成經濟穩定的目標。因此,隱藏在總體經 濟社會背後的網路結構,或許才是影響政策執行成功於否的先決條件。但,同前 段所述,由於本次實驗的模型依據與參數設定仍存在諸多限制,若想強化「網路 結構重於貨幣政策選擇」此論證的可信度,未來必須擴大模擬的模型範疇與嘗試 更多可能的網路結構,同時設置多組參數來印證。

6.2 單一網路結構下的政策選擇

本研究後半針對個別網路結構進行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在本次 實驗採用的十個網路結構中,沒有一個網路結構可讓本模型下的權衡與法則成為 絕對有效的支配策略。只要央行欲穩定其中某一變數的波動,勢必會加劇另一個

本研究後半針對個別網路結構進行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在本次 實驗採用的十個網路結構中,沒有一個網路結構可讓本模型下的權衡與法則成為 絕對有效的支配策略。只要央行欲穩定其中某一變數的波動,勢必會加劇另一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