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討論

本節係依據前述之研究結果加以討論,範圍如下,一、研究對象背 景因素及戒菸相關因素之分佈;二、背景因素及戒菸相關因素與戒菸行 為改變階段之關係;三、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之預測因素。

一、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及戒菸相關因素

在性別方面,研究對象以男性比率居多(81.0%),女性比率佔 19%;

研究對象開始吸第一支菸的年齡集中在14-15 歲(43.1%);每日吸菸量以 1-5 支者居多(39.5%);以開始吸第一支菸的年齡與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 局2009 年所進行之高中職學生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開始吸第一支菸的年 齡在14-15 歲(30.5%)是ㄧ致;每日吸菸量以 2-5 支者居多(31.7%)。在尼 古丁依賴程度方面,研究對象以中度尼古丁依賴程度較多( 53.5 %),與游 育苓(1998)研究發現台北縣高職吸菸學生,以低尼古丁依賴程度較多 ( 72.7%)結論不同。戒菸次數方面,研究對象有 82.9%曾有戒菸經驗,其 中以戒菸一次的比率(37.9%)最高,此與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9 年 所進行之高中職學生吸菸行為調查結果(有 66.6%的學生過去一年曾經嘗 試戒菸)是一致的。

在菸害知識方面,研究對象菸害知識平均答對率為 36.9%,顯示研

究對象菸害知識不足。就各層面來看,「吸菸對身體健康之影響」答對率 為40.0%;「 菸害防制法」答對率為 37.1%;「戒菸知識」答對率為37.1%。

由此可知,研究對象在吸菸對身體健康之影響、菸害防制法及戒菸知識 等三個層面均很薄弱,整體菸害知識方面有待加強,此與張明惠(2004) 研究高職吸菸學生菸害知識較缺乏的結果一致。

拒菸態度方面,研究對象的拒菸態度趨於正向,顯示吸菸學生對戒

菸的看法表示贊同,此結果與邱柔蒲(2008)研究新竹高職學生拒菸態度趨 於贊同相符。

在「吸菸危險知覺」方面,研究對象相當了解吸菸對自己健康的危 害,其次為「吸菸對自己外表的危害」;但研究對象較不重視「吸菸對於 人際關係」及「金錢花費所造成的危害」。

在戒菸自我效能方面,研究對象是否有戒菸的把握程度的平均數為 8.96 ,標準差為 5.85,顯示研究對象對戒菸的信心不足。此項結果與 Woodruff et al. (2006)調查美國高中學生戒菸行為比較,發現他們在戒菸 方面有的自我效能比台灣的高中生要高;研究對象之自我效能最低的三 項依序為:「當你遭遇挫折心情苦悶時,你有多少把握繼續戒菸?」(平均 數2.17)、「當你的好友一起吸菸同歡時,你有多少把握繼續戒菸?」(平 均數2.34 ),「當你出現焦慮、緊張、易怒及煩燥症狀時,你有多少把握 繼續戒菸?」(平均數 2.39 ),顯示研究對象認為在大多數題目所呈現的 情境下,均缺乏想戒菸的信心。是以在做戒菸教育時,應特別設計有關 加強學生壓力調適及情緒管理的教材,用以提升戒菸自我效能。

從朋友吸菸的人數及朋友對吸菸是否持同意的意見來看,有近七成 的朋友會吸菸,有近六成的朋友對吸菸持同意的態度,此結果與Stephens

& Morin(1996)研究發現吸菸學生的朋友大多數都有吸菸的結論一致。

在戒菸行為階段方面,研究對象有 37.1%處於沉思前期,沉思期及準 備期有37.9%,行動期及維持期有 24.9%。本研究顯示研究對象從不考慮 戒菸與考慮戒菸的比率幾乎相等,可見多數研究對象還是有戒菸的想 法,針對這行為階段,如何從研究對象生理上、心理上的需求,配合家 庭及學校教育,設計出一套合宜的教材,是值得深思的問題。至於已在 戒菸的部份(24.9%),與方美蘭(2005)探討某技術學院一年級學生已戒菸

行為階段的比率(23.8%)是一致的。

二、研究對象背景因素及戒菸相關因素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之關係 (一)研究對象背景因素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之關係

探討研究對象背景因素中之性別、學業表現、開始吸菸年齡、每日 吸菸量、尼古丁依賴程度、戒菸次數、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及 父母婚姻狀況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之關係,以卡方檢定進行分析,結果 發現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上述變項並無顯著相關。

(二)研究對象戒菸相關因素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之關係 (一)個人因素

1.菸害知識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菸害知識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沒有顯著相關,表示研究對象具有菸害知 識的高低,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沒有關係。

2.拒菸態度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拒菸態度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呈顯著相關,表示研究對象拒菸態度越正 向,越傾向考慮戒菸或已在戒菸。

3.吸菸危險知覺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吸菸危險知覺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無顯著相關,表示研究對象吸菸危險 知覺高低,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沒有關係。

4.戒菸技巧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戒菸技巧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無顯著相關,表示研究對象過去一週曾使 用的戒菸技巧數多寡,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沒有關係。

5. 戒菸自我效能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戒菸自我效能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無顯著相關,表示研究對象戒菸自我 效能高低,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沒有關係。

(二)家庭因素

1.家人吸菸人數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家人吸菸人數(父親吸菸、母親吸菸與兄弟姐妹吸菸)與戒菸行為改 變階段無顯著相關,表示戒菸行為改變階段與家人吸菸人數多寡無關。

2.家人吸菸態度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家人吸菸態度(父親同意吸菸、母親同意吸菸)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無顯著相關,表示家人是否贊成研究對象吸菸與研究對象戒菸行為改變 階段無關。

(三)同儕因素

1.朋友吸菸人數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朋友吸菸人數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無顯著相關,表示戒菸行為改變 階段與朋友吸菸人數多寡無關。

2.朋友吸菸態度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戒菸行為改變階段的分佈情形不會因朋友吸菸態度之不同呈顯著 差異。表示研究對象的朋友如果持不同意其吸菸的態度,與研究對象戒 菸行為改變階段並無關係。

(四)學校因素

1.研究對象年級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研究對象之年級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無顯著差異,表示戒菸行為改 變階段與年級無關。

2.研究對象就讀學校類別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戒菸行為改變階段的分佈情形會因研究對象就讀學校之不同呈顯 著相關。表示研究對象就讀的學校不同,考慮戒菸和已在戒菸的比率有 顯著差異。

3.研究對象自覺學校對禁菸的態度與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戒菸行為改變階段的分佈情形會因研究對象自覺學校對禁菸態度 嚴格與否之不同呈顯著差異,表示研究對象就讀之學校如禁菸態度嚴 格,考慮戒菸和已在戒菸的比率有顯著差異。

二、研究對象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之預測因素

本研究發現背景因素及戒菸影響因素可以預測研究對象戒菸行為改

變階段。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以「考慮戒菸」與「從未考慮戒菸」來看,

有諸多變項顯著預測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以「考慮戒 菸」與「從未考慮戒菸」(參照組)來看,有諸多變項顯著預測戒菸行為改 變階段;性別為主要預測變項,表示象男性較女性愈傾向考慮戒菸。每 日吸菸量為主要預測變項,表示研究對象每日吸菸量在10 支以上者,愈 傾向考慮戒菸。

尼古丁依賴程度為主要預測變項,表示研究對象尼古丁依賴程度在 低度者,愈傾向考慮戒菸。兄弟姐妹吸菸人數為主要預測變項,表示研 究對象兄弟姐妹不吸菸人數愈多者,愈傾向考慮戒菸。以上結果支持研 究假設六: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可以有效預測行為改變階段。

家人吸菸態度為主要預測變項,父親不同意吸菸者愈多,表示研究 對象愈傾向考慮戒菸;母親不同意吸菸者愈多,表示研究對象愈傾向考 慮戒菸。此結果支持研究假設六:研究對象之戒菸影響因素可以有效預 測行為改變階段。

學校類別為主要預測變項,研究對象在公立高中與私立高職在戒菸 行為階段有顯著差異,表示研究對象在公立高中較私立高職愈傾向考慮 戒菸。此結果支持研究假設六:研究對象之戒菸影響因素可以有效預測 行為改變階段。

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以「已在戒菸」與「從未考慮戒菸」(參照組)來看,

有諸多變項顯著預測戒菸行為改變階段;尼古丁依賴程度為主要預測變 項,表示研究對象尼古丁依賴程度在低度者,愈傾向已在戒菸。父母親 婚姻狀況為主要預測變項,表示研究對象與雙親共同生活者,愈傾向已 在戒菸。以上結果支持研究假設六: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可以有效預測 行為改變階段。

菸害知識為主要預測變項,表示研究對象菸害知識愈高者,愈傾向 已在戒菸。此結果支持研究假設六:研究對象之戒菸影響因素可以有效 預測行為改變階段。

家人吸菸態度為主要預測變項,母親不同意吸菸者愈多,表示研究 對象愈傾向已在戒菸。此結果支持研究假設六:研究對象之戒菸影響因 素可以有效預測行為改變階段。

朋友吸菸態度為主要預測變項,朋友不同意吸菸者愈多,表示研究 對象愈傾向已在戒菸。此結果支持研究假設六:研究對象之戒菸影響因 素可以有效預測行為改變階段。

自覺學校對戒菸態度為主要預測變項,學校對戒菸愈嚴格,表示研 究對象愈傾向已在戒菸。此結果支持研究假設六:研究對象之戒菸因素 可以有效預測行為改變階段。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