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討論

一、國中生外顯自尊、內隱自尊、幽默風格之現況分析

本研究國中生外顯自尊平均數2.89,標準差 .58,此結果與郭蘊忻(2007)以 高中生為研究對象,平均數2.77,標準差 .53的結果相近。

本研究內隱自尊一(自己姓名促發效果)的平均數40.26,標準差38.54。此結 果與余思賢、孫蒨如(2004)以大學生為施測對象所得平均數5.16,標準差39.45 不同。推測國中生對於負向詞和正向詞的反應時間差大於大學生的原因,可能是 國中生認知發展程度較低或是在作答策略上與大學生有落差,大學生已有較多人 生經驗、需作出判斷的機會較多,可能較易精熟姓名促發作業的操作方式;另一 個可能原因是國中生人際互動與生活經驗尚未遭遇太多失落或創傷,比起大學生 較為正面,因此內隱自尊高於大學生。至於內隱自尊二(自己姓名促發效果減去 他人姓名促發效果)平均數20.42,標準差44.86,就研究者目前所調查,國內尚未 有研究以相同的內隱測量方法所得之結果進行此種計算方式;國外促發作業多以

「I」、「me」作為促發詞而非姓名(Bosson et al., 2000; Hetts et al., 1999),因此 無從比較。

本研究之幽默風格以平均數分數高低排序,依序是親和型、自我提升型、攻 擊型、自我貶抑型,和何宜錚等人(2010)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賴建志(2005)

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結果一致,顯示本研究結果的穩定性。

二、國中生外顯自尊與內隱自尊無顯著相關

本研究以 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國中生的外顯自尊與內隱自尊之相關情形,兩 者之間無相關,研究結果支持研究假設一,外顯自尊與內隱自尊分屬於不同運作 系統所產生的構念,與過去研究結果一致(陳學志等人,2002; Bosson et al., 2000;

Krause et al., 2011),符合 Epstein 與 Morling(1995)「認知經驗自我理論」將人 的訊息處理歷程分為有意識的理性認知系統(外顯)與潛意識的感性經驗系統(內 隱)的假設。

有 些 國外 研究結果顯示外顯 自 尊 和內隱自尊間為極低相關 ( Buhrmester, Blanton, & Swann, 2011; Greenwald & Farnham, 2000),和本研究結果無相關不同。

推測可能原因是國外受試者中包含外顯與內隱自尊皆高、皆低或皆趨中的族群造 成低相關;亦可能是因測量方法不同,上述國外研究皆使用 IAT 測量,而非本研 究所使用的姓名促發作業。

三、國中生外顯自尊與三種幽默風格間有顯著相關

本研究以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國中生外顯自尊與四種幽默風格之相關情形,

結果顯示外顯自尊與親和型呈正相關,支持研究假設2-1;與自我提升型呈正相關,

支持研究假設2-2;與攻擊型無相關,支持研究假設2-3;與自我貶抑型呈負相關,

支持研究假設2-4,此結果與何宜錚等人(2010)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詹雨臻等 人(2011)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結果一致,國內也有許多文獻支持。推測其心 理機制,如同文獻探討所述,外顯自尊與親和型、自我提升型皆受社會讚許影響,

外顯自尊高者越傾向表現親和型與自我提升型幽默,也可能是表現此兩種幽默亦 增強了外顯自尊;攻擊型雖屬於社會禁忌,但在青少年次文化中具有社交功能、

不完全是負面意涵,外顯自尊高或低者,可能常用攻擊型,也可能少用攻擊型,

因此使兩變項無相關;自我貶抑型的展現需要個體在意識層面認知到自己的缺點 與不足,可能因此與外顯自尊呈負相關,外顯自尊越低,越傾向表現自我貶抑型 幽默,也可能是表現自我貶抑型幽默亦降低外顯自尊。

此外,關於四種幽默風格之間的相關,本研究中親和型與自我提升型呈正相 關、攻擊型與自我貶抑型呈正相關,此結果也再次驗證兩種善意的幽默風格間彼 此具有正相關,兩種惡意的幽默風格間也具有正相關,本研究以國中生為研究對 象的結果與詹雨臻等人(2011)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結果一致。推測其心理機 制,親和型與自我提升型的表現較需要正向樂觀的心態與思考方式;攻擊型與自 我貶抑型則需要挑出弱點與錯誤,可能是彼此間具有關聯的原因。

但是詹雨臻等人(2011)研究結果亦顯示親和型與攻擊型呈負相關、與自我 貶抑型呈正相關;自我提升型與攻擊型呈負相關、與自我貶抑型呈正相關,此結 果並未在本研究中驗證。本研究親和型與攻擊型、自我貶抑型無相關;自我提升 型與攻擊型、自我貶抑型亦無相關。推測可能原因一方面是樣本數過少;另一個 可能原因是在青少年的次文化中,攻擊型幽默風格或許在某些情況下會傷害他人,

但有時候是一種建立關係的方式,以戲謔嘲諷、尖酸刻薄、粗暴鄙俗的說話方式 與人連結,因此和親和型幽默不見得是負相關。而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需意識到 自己的缺失,但在華人文化中又具有謙遜美德之意涵(Cai et al., 2010),本身的 構念可能同時具有正、負向,因此與需要正向思考的親和型和自我提升型或許較 無明顯關聯。

四、國中生內隱自尊僅與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有正相關

本研究以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國中生的內隱自尊與四種幽默風格之相關情形,

結果顯示內隱自尊與親和型、自我提升型、攻擊型無相關,未支持研究假設3-1、

3-2、3-3;與自我貶抑型呈正相關,結果支持研究假設3-4。內隱自尊與前三種幽 默風格無相關,推測未支持研究假設的原因:

親和型幽默社交性較強,受社會讚許影響大,且言行舉止的內容是對他人的 而非對自我。

自我提升型幽默的對象雖是對自我,但也是較受社會讚許的幽默類型,而且

假若內隱自尊高代表自我內在強度夠強,也就不需常使用此種幽默來讓自己感覺 變好。此外,自我提升是較難表現出來的幽默風格,較需要技術與方法,能展現 的機會也不多。

攻擊型幽默的對象是他人,在國中階段此類型幽默具有社交性,對青少年來 說是促進人際關係、獲得連結的方法,且大部分的幽默類型屬於攻擊型,可能是 與內隱自尊無關的原因。何宜錚等人(2010)研究中提出攻擊型幽默可依對象(自 己人、外人、敵人、陌生人)或情境(有無心儀對象在場、是否面對外團體或敵對 族群等)再加以細分,也可能同時包含正向的玩笑和負向的攻擊成分;王建雅(2009)

研究中將其分為回應攻擊型、主動攻擊型,其中回應攻擊型被認為是正向的,主 動攻擊型被認為是負向的。未來研究可再進一步釐清,若是正負向成分相當,則 也會是與內隱自尊無顯著相關的原因。

至於內隱自尊與自我貶抑型幽默呈正相關,與本研究假設一致,支持本研究 所述華人社會文化下有部分的人在表現自我貶抑幽默時,內在對自我的態度其實 是正向的,可能包含謙遜有禮貌的文化意涵(Cai et al., 2010),或者正因為內在 自我強度夠強,能自我接納,而不介意自娛娛人。但其相關程度並不算高,推測 原因可能是自我貶抑型幽默本身也同時具有正、負面的意涵或構念,因為在詹雨 臻等人(2011)研究中,自我貶抑型幽默和正向的親和型、自我提升型,以及負 向的攻擊型都呈現正相關;而王建雅(2009)研究中亦將自我貶抑型幽默區分出 自我調侃型(正向)與自我貶抑型(負向),認為前者自我調侃是一種正向的幽 默,代表能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後者是負向的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因此,受試 者中可能包含了真正對自己沒自信的族群以及內在能自我接納的族群。

本研究首次以測量反應時間所得之內隱自尊檢驗其與幽默風格的關係,相較 於Stieger et al.(2011)以紙筆式姓名字首字母評分法測量內隱自尊的方式更貼近 內隱自尊「無法以內省方式確認、為非陳述性的記憶、透過自動化歷程展現」的 定義,且不易猜測到測驗目的。進一步深究本研究結果在理論及實務上的價值為:

1. 外顯自尊和內隱自尊無相關,且兩者在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上具有相反的相關 方向,支持外顯自尊、內隱自尊是不同的構念。未來若有更多研究驗證,自我貶 抑型幽默風格可能作為其區辨效度的指標。

2. 外顯自尊與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呈負相關,而內隱自尊與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 呈正相關,推測此結果的涵義為在強調謙遜、婉轉、客套、不直接的華人文化下,

對於個體的內外不一致,內隱自尊的探究可能反映出更多真實的文化意涵。Martin et al.(2003)提出幽默風格理論時,認為自我貶抑屬於有害型的幽默,本研究結 果則擴展對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的正向觀點,在不同文化下,相同的行為是具有 不同涵義的。未來除了在謙遜、自我貶抑行為上可多做探討,也可在傲慢、自負 的特質上加以檢視其關聯性。

3. 本研究發現外顯和內隱自尊與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呈現相反的相關方向,顯示 個體可能同時對自我持有兩種不同的態度,分屬於意識的理性認知層面與潛意識 的感性經驗層面,意識與潛意識可能同時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潛意識是過去長期 生活經驗、人際互動的累積(DeHart et al., 2006),因此在家庭教育、學校教學上,

除了認知思考、知識、技能的傳授,人際互動與感性經驗的影響性同樣重要,例 如:親子/師生關係的品質、家長/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與方式、學校課程中情意 層面帶給學生的感動與經驗等,是升學主義教育現場中常被忽略的重要課題。這

除了認知思考、知識、技能的傳授,人際互動與感性經驗的影響性同樣重要,例 如:親子/師生關係的品質、家長/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與方式、學校課程中情意 層面帶給學生的感動與經驗等,是升學主義教育現場中常被忽略的重要課題。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