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評鑑模式與評鑑指標 評鑑模式與評鑑指標 評鑑模式與評鑑指標 評鑑模式與評鑑指標 一、 評鑑的意義與目的

「評鑑」(evaluation)的意義與目的,依時代與研究者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 普通字典裡,評鑑乃是有系統的評估某一對象(包括教育的和訓練的方案、計畫和 有形物質)的價值或優點,此與教育評鑑標準聯合委員會(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 Evaluation)所採用的定義相同(黃光雄,2005)。

評 鑑 (evaluation) 一 詞 , 含 有 評 價 之 意 , 是 正 確 而 有 效 的 價 值 判 斷 (value judgments),亦即對事項加以審慎的評析,以評定其得失及原因,據以決定如何改 進或重新計劃的過程(謝文全,1987)。評鑑係指有系統的評估某一對象的價值或 優缺點,並指向優點和缺點的確認,藉以提供改進的方向與積極回饋的複雜工作(黃 光雄, 1989)。秦夢群(1997)指出,評鑑是對於教育現象或活動,透過收集、組織、

分析資料,加以描述及價值判斷的歷程。趙志揚(2002)認為,評鑑是確立目標,

搜集及解釋有關之資料,並據此做成決策的過程。

由上述定義,指出評鑑的目的有三:一是決策之參考;二是提供記錄以為提供 改進與積極回饋之用;三是增進對研究對象的了解。另一方面,指出評鑑不是一個 事件,而是一個過程,此過程包括劃定、獲取和提供資訊等步驟。綜合上述,評鑑 乃是有系統地評估某一對象的價值或優缺點之歷程。而為了進行有系統的評估,必 須廣泛蒐集有用的資料,據以描述事實並加以判斷,並可作為決策之參考。

評鑑可以廣泛運用在各種領域之中,無論是公共政策、社會福利措施、教育政 策、教育行政視導、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教師或其他專業人員的工作表現等,均需 要評鑑來決定其績效或品質(林天祐等,2003)。因此,評鑑可由中央或地方教育 當局的層次來執行,也可以由學校、或學校內部課程組織、甚至以班級為單位的層 次來實施,而「高中以下學校家庭教育評鑑」即是一種以學校層級為主的評鑑歷程。

教育評鑑係教育行政機關透過系統的方法來蒐集、分析和解釋學校各種資料,

並進行價值判斷,以作為改進教育缺失,謀求教育有效發展(林天祐等,2003)。

若將教育評鑑的概念加以引申應用,「高中以下學校家庭教育評鑑」係指對高中以 下學校實施家庭教育表現所作的評鑑活動,以了解其品質的優劣,一方面提供改進 教學與專業發展之回饋,另一方面亦作為績效之參考。由此可知:「高中以下學校 家庭教育評鑑」是以「學校」為評鑑對象,以「家庭教育課程與活動」為評鑑範圍,

透過多元資料的蒐集、分析、詮釋與判斷,藉以瞭解高中以下學校實施家庭教育的 品質。

二、 評鑑模式

回顧教育評鑑模式甚多,包括 Tyler 的目標達成模式(goal-attainment model),

根據方案的目標與實際結果之間的一致性進行評鑑;Stufflebeam 的 CIPP 模式為一 系統化評鑑,包括背景、輸入、過程、成果四個部分;Scriven 的無目標評鑑模式(goal free evaluation model)為評鑑者有意忽略方案原訂清楚的目標進行評鑑,意在尋找 方案的「實際效果」,找出預期及未預期的正負效果;Stake 的全貌模式(countenance model)認為評鑑的面貌是整個圖像,主張評鑑需做充分的描述與判斷,而非只注 重目標或結果,亦非只反映少數人的意見;Wolf 的司法模式(judicial model)乃將

司法審判的組織和程序,運用到評鑑上,即是成立對立的團體,使其針對同一問題,

表達呈現出不同主張(引自黃光雄,2005)。

良好的評鑑包括執行過程的評鑑和執行結果的績效評鑑。前者著力於如何從背 景環境中獲得足夠且適當的資源,在良善的組織氛圍中,透過縝密合理的流程,執 行組織設定的目標,進行後續管理工作的依據(賴榮飛,2005)。因此,要探討高 中以下學校家庭教育評鑑指標,除了要兼顧教育評鑑與組織績效管理的內涵外,也 必須著重行政運作與課程專業兩方面的表現,如此才能建構一套具備階段性回饋改 進機制的形成性評鑑,以及產出績效的總結性評鑑。CIPP 評鑑模式兼重形成性與總 結性的功能,且評鑑過程系統化,據此,CIPP 評鑑模式的優點最能符合本研究之目 的。

綜觀上述評鑑模式,其中以 CIPP 評鑑模式歷經多年多次的修正,其適用領域 與效用均獲得各界的肯定,國內教育領域的評鑑大量運用 CIPP 評鑑模式進行實務 評鑑(曾淑惠,2004)。CIPP 評鑑模式由 Stufflebeam 等人提出,包含背景評鑑(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鑑(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鑑(process evaluation)、成果 評鑑(product evaluation)等,因而取四個英文字母第一個字,縮寫為 CIPP。

CIPP 是 1965 年美國公布「初等及中等教育法」(America’s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簡稱 ESEA )時,聯邦政府評鑑所有接受該法補助方案所 使用的方法。其架構為以背景評鑑(context evaluation)來幫助目標的選定,以輸入 評鑑(input evaluation)來幫助計畫的修正,以過程評鑑(process evaluation)來引 導方案的實施,以成果評鑑(product evaluation)來提供考核性決定的參考。茲分別 說明如下:

(一)背景評鑑(context evaluation)

背景評鑑通常可用來評鑑一個機構、一個計畫或一群人。其基本取向在於確 認某研究對象的長處及缺點,並提供改進的方向;同時也用在審查各種現有目標 及重點是否符合所欲服務對象的需求(黃光雄,2005)。背景評鑑乃在某特定情 境中,評估需求、問題、有利條件及機會(蘇錦麗,2005)。背景評鑑的方法包 括對研究對象作各種測量,並加以分析,而其目的即在審視所欲評鑑者的地位與 環境(秦夢群,1997)。故背景評鑑其具體做法是定義與計畫有關的環境,描述 此環境所包含的理想情境及實際情境,並診斷有礙需求達成及妨礙機會運用的問 題,且至少必須包含:政策背景、界定實施機構或學校之環境背景及確認對象及 其需求之需求背景,共三大要素。

(二)輸入評鑑(input evaluation)

輸入評鑑的用意即在幫助其在需求及環境的前提下,考慮各種可能的方案策 略,並發展一種適用的計畫。主要目的簡而言之,即在審度需投入的人力、物力、

與財力是否能夠配合(黃光雄,2005)。輸入評鑑其目的在於決定該用何種資源 來達成目標,其實施方式為界定與評量承辦機構的能力、達成計畫的策略及履行 策略的設計。輸入評鑑其目的在決定該用何種資源來達成目標,故輸入評鑑至少 要包含:工作計畫、設備、經費、人力資源。

(三)過程評鑑(process evaluation)

過程評鑑基本上是對一個實施中的計畫作連續不斷的查核,其目的之一是在 對管理人員及執行人員提供回饋,以了解方案的進度如何,是否依原訂計畫實 施,以及是否有效地利用可用的資源。過程評鑑的紀錄也是評鑑績效的有用資

料,同時此種評鑑在解釋成果評鑑所得的資訊時頗為重要,因為在考慮一個方案 為何得出某些結果時,應先了解在執行方案時,真正實施的內容究竟如何(黃光 雄,2005)。過程評鑑考核定期提供回饋給執行計劃人,其目標有三:計劃執行 中偵測或預測設計之缺失;提供計劃決策所需之資訊;持續計劃進行之程序。藉 由了解原先之計劃,並探知進行過程或進行中的活動特色,以追蹤最初計劃之改 變,並提供資料確保其效率與成果即是過程評鑑。過程評鑑在確認或預測程序設 計或實施上的缺點,記錄及判斷程序上的各種事件及活動,故包括:實施的過程、

互動的情形等。

(四)成果評鑑(product evaluation)

成果評鑑的目的是在測量、解釋、以及判斷一個方案的成就。對於成就的回 饋,不論在方案執行的過程之中,抑或結束之時均相當重要,而成果評鑑往往更 應擴及於長程效果的評估。成果評鑑的一項主要目標,是在確定方案符合需求的 程度,並廣泛地檢視方案的效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以及正面的與負面的 效果。成果評鑑的基本功用在於確定一項特定的方案是否值得繼續實施,或重複 實施,或擴展到其他的場所(黃光雄,2005)。實施方式是界定目標的操作型定 義,評量目標活動的準據,將針對預設的絕對標準或相對標準所作評量加以比 較、運用背景、輸入、過程等資訊,將結果合理解釋,並提供考核性決定的參考,

故成果評鑑包括:品質與效益的考核等。

CIPP 評鑑模式在教育領域的主要目的是協助主管機關、學校、校長、行政人員 及行政措施進行改良,以發展優良課程並達成各教育方案的目的。因此本研究採用 CIPP 評鑑模式對中等學校實施家庭教育進行評估,期望能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學

校、校長、行政人員及教師等改良家庭教育實施方案之參考,以確保達成中等學校 實施家庭教育成效與品質的目的,使其成為家庭教育持續推展的重要基石。

三、評鑑指標

所謂指標(indicator),牛津字典(Oxford dictionary)對指標的定義是能夠指 出或是直接注意到某件事;偉伯字典(Webster dictionary)對指標的定義是或多或 少正確性地指出某件事。由此可知,指標是由某些現象,即可知事物的基本特質。

趙志揚(2002)認為指標是指對某項表現的預期結果的描述。郭昭佑(2001)指出,

教育指標在教育發展上應用已日益普遍,其主要的功能包括:陳述教育期望,能使 眾人瞭解教育的期望,並導引學校或教育機構朝此方向發展;管制與評鑑教育品 質,教育指標不僅可以瞭解教育現象,也能檢視教育的背景、過程與結果各層面的 表現;提供教育決策資訊,可為分配教育資源或決定教育政策執行與否之參考;提

教育指標在教育發展上應用已日益普遍,其主要的功能包括:陳述教育期望,能使 眾人瞭解教育的期望,並導引學校或教育機構朝此方向發展;管制與評鑑教育品 質,教育指標不僅可以瞭解教育現象,也能檢視教育的背景、過程與結果各層面的 表現;提供教育決策資訊,可為分配教育資源或決定教育政策執行與否之參考;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