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試驗配置與規劃

3.1 砂箱降雨模擬試驗

3.1.2 試驗配置與規劃

在砂箱試驗配置方面TDR 感測器由水平擺設如圖 3- 8所示改由 垂直擺設如圖 3- 9所示, TDR 感測器以垂直方式,且左右對稱埋置 於ERT 二邊測線旁,深度為表層下五公分。

ERT 測線佈設,為了減少 3D 效應的影響因此採用 3D 佈設方式,

測線為對稱矩形,電極棒數為 2*24 支,間距為 2 公分,探測深度為 12 公分,施測方式採用 Dipole-Dipole equatorial

在砂箱試驗配置方面為了讓土壤內部各含水特性參數有足夠的 乾溼變化量,以達到模擬現地在長時間的監測過程中,因受到間歇性 的降雨入滲行為或乾濕季的季節交替等影響所形成的土壤乾溼循 環,使其含水量、飽和度等含水特性大幅度的變化,且為符合現地率 定電阻率與含水特性的目的,因此在砂箱土壤為自然乾燥的狀態下開 始降雨,並控制所模擬的累積降雨量,使電探探測深度10cm 的土層 深度範圍內土壤接近飽和含水量的臨界狀態,以確保砂箱內土壤含水 特性有足夠的變異範圍進行迴歸分析。在整體砂箱試驗的過程當中,

以 TDR 量測系統來監測土壤體積含水量與導電度兩參數值,而地電 阻量測系統則監測土壤三維電阻率剖面的變化。

試驗共分為降雨濕潤(wetting)以及乾燥(drying)兩階段。第 一階段為降雨濕潤,即模擬現地降雨行為,使砂箱土壤由初始乾燥狀

態因降雨而逐漸濕潤的過程,以ERT 與 TDR 儀器監測與擷取土壤電 學性質及各含水特性參數值。而在降雨過程中,由於土壤的乾濕變化 較為快速,因此降雨濕潤期間的資料必須密集量測,以確保後續迴歸 結果趨勢的正確性。為了驗證地電阻的解析度,因此在降雨期間將會 於雨水入滲深度到達四公分、八公分及十二公分時進行地電阻量測,

量測期間將停止降雨且為避免各儀器之間的電場互相干擾降低試驗 準確性,因此 TDR 量測系統亦會同時暫停;另在第一階段的降雨過 程中以TDR 量測系統搭配 Multiplexer 與 Datalogger 的使用,每 4 分 鐘1 次密集量測土壤體積含水量與導電度。

降雨結束後,進行第二階段乾燥過程資料量測,過程中土壤的乾 濕變化不如溼潤時快速,故可逐步拉大量測時間間隔,由數十分鐘增 加到數小時,並同時利用地電阻量測系統進一步監測砂箱土壤隨時間 的電阻率剖面變化,而為避免各量測設備電場效應的互相干擾,各儀 器量測的順序為 TDR、地電阻,依序得到體積含水量、導電度與電 阻率剖面。

表 3 - 1 砂箱地電阻施測相關參數

電極間距 (cm) X 向:2cm,Y 向:2cm 電極數目 48 支

測線展距 (cm) X 向:2cm,Y 向:94cm 施測方式 Dipole-Dipole equatorial

圖 3- 7 砂箱試驗配置平面圖

圖 3- 8 砂箱儀器配置示意圖(TDR cone 平行擺設)

圖 3- 9 砂箱儀器配置示意圖(TDR cone 垂直擺設)

圖 3- 10 砂箱試驗儀器配置完成結果 3.2 砂箱試驗結果與討論

研究中係利用 TDR 量測系統來探測砂箱中土壤之導電度與體積 含水量參數,故在試驗前需先將所使用的兩支TDR cone 感測器之量 測波形,分別對含水量與導電度進行相關率定;另一方面,在率定後,

可藉由 TDR 量測導電度的特性,透過小型率定模建立試驗土樣其含 水量與導電度之基本率定關係,進而得到含水量與電阻率的率定關 係,以做為後續砂箱試驗率定結果之比較與驗證。各相關率定結果如 以下章節所述。

3.2.1 TDR 量測系統率定結果

1. 導電度(電阻率)量測率定

本研究試驗土樣為寶二水庫之粉質砂土,預計其導電度變化範圍 應介於0~400(μs/cm),研究中以純水加入不同鹽分來控制導電度,

進行導電度的率定工作。兩TDR cone感測器率定結果如圖 3- 11與圖 3- 12所示,率定β值分別為β1=0.1405、β2=0.17072,β為TDR感測器探 頭形狀因數,圖中虛線為導電度值1:1 直線,資料點則為TDR率定所 計算之導電度值,兩張圖的結果皆顯示出非常良好的對應關係,TDR 導電度值幾乎完整對應於實際導電度1:1 直線上,因此以兩TDR cone 感測器進行砂箱土壤的量測可得到相當準確的導電度,而再由其倒數 即可推求電阻率

β1=0.1405

β2=0.17072

圖 3- 12 TDR 2 導電度率定結果 2.體積含水量量測率定

在利用率定模率定試驗土樣體積含水量與導電度基本率定關係 的同時,藉由 TDR 感測器於不同含水量下量測土體導電度的過程 中,由於含水量的變化亦會造成感測器波形走時之改變,因此對其 TDR 量測波形進行走時分析,來決定土壤不同含水狀態下的視介電 度(Ka)值,再利用Ka平方根與體積含水量的線性關係(式 2-8)來率 定相關待定參數。

由前期初探結果(姚奕全、2007)可知因本研究土樣的異向性並不 明顯,對於TDR感測器在不同方向下之量測結果差異性不大,因此本 試驗在率定方面將配合小型率定模之限制採用垂直之方向。TDR感測

器對不同體積含水量θ下所對應之Ka值平方根進行率定後,其結果如 圖 3- 13所示。由圖 3- 13可知,其所迴歸出之率定曲線隨著體積含 水量的提高, ka亦逐漸上升,其趨勢具有一致之變化斜率,且迴歸 線的R2值大於0.95 以上,趨近於 1,顯示資料迴歸結果相關性高。而 所迴歸之率定係數a、b,如表 3-2 所示。

表 3 - 2 kav.sθ 之率定係數 垂直向

TDR cone a=1.0874,b=10.613

【註】 Ka =a+bθ

圖 3- 13 θ v.s ka率定結果

3.2.2 砂箱模擬試驗結果

圖 3-14、圖 3- 15為砂箱試驗體積含水量與導電度的監測結果,

由圖 3-14的量測結果可知,兩TDR 感測器於土層中之初始含水量約 等於0.06,當降雨開始後,進入試驗第一階段降雨溼潤(wetting),在 累積降雨約180 分鐘的濕潤過程中,兩土層位置的含水量明顯隨著降 雨時間的增加而上升,當試驗時間到達 180 分鐘後降雨停止,此時 含水量接近整體試驗過程的尖峰值,TDR cone1 尖峰含水量約 0.27,

TDR cone2 則接近 0.3。試驗第二階段則為自然乾燥(drying),在降雨 停止之後讓砂箱土壤自然乾燥至 91 小時,過程中兩土層位置的含水 量值也隨著乾燥時間增加而逐漸遞減,當試驗結束時TDR cone1 的含 水量值為 0.19 與TDR cone2 的含水量值為 0.21。整體而言兩位置的 體積含水量變化皆與降雨歷時有非常一致的變化趨勢。

圖 3- 15則為砂箱試驗導電度的監測結果,兩TDR 感測器的初始 導電度約 0(μs/cm),當第一階段降雨濕潤(wetting)開始後,兩土層位 置導電度隨著降雨時間增加而逐漸上升,在降雨停止之前,TDR cone1、TDR cone2 測得之導電度在約第 150 分鐘便提前出現尖峰值 158(μs/cm)與 198(μs/cm),之後雖仍然在降雨中,但導電度卻逐漸降 低,其變化趨勢與實際降雨停止情形有所出入。而在降雨停止後,試 驗進入第二階段自然乾燥(drying),此時兩位置土層的TDR感測器所

測得導電度隨乾燥時間越長,有緩慢下降的趨勢,試驗結束時TDR cone1 與TDR cone2 的導電度值分別約為 66(μs/cm)與 70(μs/cm)。由 上述的導電度監測結果可知,導電度的變化趨勢有提前到達尖峰值,

且較不若體積含水量來得有一致性,根據吳瑋晉(2008)結論,初步研 判應為TDR cone埋設深度不足所致。

圖 3- 17 TDR cone為垂直擺設與水平擺設所得之體積含水量與 導電度監測資料共同比較,可發現TDR 量測所得之體積含水量與導 電度於乾溼循環中有一明顯之遲滯現象產生,使得土壤由濕到乾以及 乾到溼的迴歸結果會有某些程度的差異性,雖然將TDR cone 垂直擺 設量測可將遲滯圈減小,但仍無法有效解決此一現象。

在砂箱地電阻影像方面,地電阻測線於降雨溼潤過程中於不同入 滲深度(4、8、12cm)與乾燥過程中,觀測砂箱土壤之電阻率分布 隨時間的變化情形,如圖 3- 18、圖 3- 19。砂箱試驗過程中,三維 地 電 阻 監 測 所 得 資 料 經 相 關 反 算 軟 體 (EarthImager 3D ver.1.3.1

(AGI,2007),該軟體分析時已考慮砂箱邊界效應之影響)進行分析,

以獲得砂箱土壤真實的電阻率分佈,地電阻影像分析方面主要是截取 ERT 測線x=1cm 之長條形剖面,來觀察砂箱土壤的電阻率變化情 況,其不同入滲深度所反算之結果與實際入滲過程側視照如圖 3- 18 所示。圖 3- 18最深入滲深度為 4cm 之結果可知,實際入滲情形並非

均勻,而地電阻反算之結果亦顯示電阻值由 350(ohm-m)之高電阻 逐漸降低成200(ohm-m),深度約為3cm,其變化趨勢與入滲側視照 相 符 ; 在最深入滲達 8cm 時,入滲區部份電阻值己降至 200

(ohm-m),深度約 7cm,其變化趨勢與入滲側視照相符;入滲深度 12cm之結果亦皆與實際入滲情形相符。

砂箱試驗後於自然乾燥階段,該階段所涵蓋時間較長,由整體砂 箱試驗時間第 3 小時一直到 91 小時,因此各監測結果經分析整理後,

僅取 3 小時、24 小時、64 小時以及 91 小時等電阻率剖面差異相對較 為顯著的四個時間點,來觀察地電阻法於砂箱試驗中的監測結果。圖 3- 19為x=1cm,於上述四個監測時間所得電阻率差異百分比剖面;由圖 3- 19,自 24 小時的剖面開始,於表層下z=8cm且y=0~35cm的剖面位 置,電阻率有些微上升的趨勢,而隨著監測時間越長,該位置電阻率 值漸增,且電阻率上升區域逐漸向外擴展;一直到 91 小時,深度 8cm 以下的剖面位置電阻率普遍上升,其中又以剖面位置y=0~20cm與 y=25~35cm處的電阻率上升變化較為顯著的區域。顯示砂箱試驗於乾 燥過程中,z=8cm下方土壤電阻率變化較大,可能原因為砂箱下仍有 35 公分的入滲厚度,又入滲速度大於表面的蒸散速度,使的變化速 率較為快速。

0

1 10 100 1000 10000 100000

time(min)

1 10 100 1000 10000 100000

time(min)

σ(μs/m)

cone1 cone2

圖 3- 15 砂箱試驗 TDR 量測結果導電度與時間之關係

0

TDR cone1 TDR cone2 calibration 線性 (calibration)

圖 3- 16 砂箱試驗 TDR cone 垂直擺設 σv.sθ 率定結果 水平 calibration 垂直TDR2 cone2 垂直calibration 垂直TDR1

圖 3- 17 砂箱試驗 TDR cone 水平擺設 σv.sθ 率定結果

圖 3- 18 不同入滲深度電阻率分佈與入滲側照圖

圖 3- 19 不同入滲時間電阻率分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