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課程計畫的相關研究

編寫課程計畫目的在落實學校本位課程、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而書面的課程計畫能 適用於一切活動的並不多,教師為了達成班級、小組或學生個別教學目標,則需自行擬 訂計畫,此種計畫為整個課程計畫的一部分(王文科,2007)。

透過課程計畫的定義與目的、課程計畫的內容,了解課程計畫的意涵與重要性後,

本節將進一步從個別化教育計畫(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IEP,簡稱 IEP)與 課程、課程計畫與課程,以及 IEP 與課程計畫之間的關係來討論。

一、IEP 與課程之關係

IEP 不是一份各科的教學計畫,也不是平日教學的計畫,IEP 是為了確保每一位已 鑑定為特殊學生獲得適性教育服務的事先計畫、過程執行與成效檢討的依據,是做為鑑 定安置與教學輔導等之教育行政和教學管理的工具,是教師擬訂教學目標的依據(教育 部 2013;鈕文英,2002)。IEP 中需明載特殊需求學生在普通環境學習的限制、適當的 評量方式、在普通班級的學習和生活的可能性與所需的支持與資源,引導學生按照自己 的速度學習,學完該學的內容,提供最適當之教育服務,IEP 有助於特殊教育課程的發 展規劃,以達教育目標(教育部,2013;Wasserman,引自何素華、林寶貴,1994,第 7 頁)。2013 年 7 月修正公布之《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第九條中明確規範個別化教育 計畫,係指運用團隊合作方式,針對身心障礙學生個別特性所訂定之特殊教育及相關服 務計畫,其內容應包括下列事項(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13):

(一)學生能力現況、家庭狀況與需求評估

(二)學生所需特殊教育、相關服務及相關支持策略

(三)學年與學期教育目標、達成學期教育目標之評量方式、日期及標準

(四)具情緒與行為問題學生所需之行為功能介入方案及行政支援

(五)學生之轉銜輔導及服務內容

前項第五款所定轉銜輔導及服務,包括升學輔導、生活、就業、心理輔導、福利服 務及其他相關專業服務等項目。

參與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之人員,應包括學校行政人員、特殊教育及相關教師、學 生家長;必要時,得邀請相關專業人員及學生本人參與,學生家長亦得邀請相關人員陪 同。細則第十條明訂身心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學校應於新生及轉學生入學後一個 月內訂定;其餘在學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應於開學前訂定,且每學期應至少檢討一次。

課程是教育的內容,是學習的路程,為達教育目的,學生學習所必須遵循的途徑,

根據「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為了強化身心障礙學生之 IEP 的 功能,將課程與 IEP 做密切結合(教育部,2014;張蓓莉,1999)。

在概念上,教學計畫是指實際教學活動的安排,而 IEP 需要輔以個別化教學活動設 計,也就是教學計畫,個別化教育的理念才得以落實(何華國,1985)。林寶貴(1988)

指出,特殊教育教師必須依照 IEP 設計課程與教學,才能達成 IEP 之目標。林素貞(1999)

認為,IEP 給予教師提供特殊教育學生適當教育的大方向,和教學管理的工具,IEP 是 教學目標的訂定,並非教學設計與教學計畫,內容無須列入教學活動,也不需要包含教 學過程的擬定。

李翠玲(1999)指出,全班共用一份 IEP、IEP 只有教案或幾項要項、無教學目標 和起訖時間、時間不正確、教學目標不夠量化難以評量、IEP 與實際執行分開、將 IEP 當做教學設計等,都是特教教師在編寫與執行 IEP 常見的問題。

林幸台、林寶貴、洪儷瑜、楊瑛、陳紅錦(1994)的研究也提到,多數特教老師在 IEP 的落實容易出現的問題包括,評量結果難落實於 IEP、IEP 與實際教學有差距、在 IEP 上花費時間多、紙上作業行政用途多於教學、缺乏普師參與或被動參與、將 IEP 當 做教學內容。

張英鵬(1998)提出 IEP 在執行會遇到的困難包括:1.IEP 中沒有評量資料,學生 起點行為不確實;2.未依 IEP 設計的目標執行;3.未召開 IEP 會議;4.全班共用一份 IEP;

5.IEP 設計成教案或教學活動設計;6.執行後的評鑑未紀錄或未評鑑。

綜合上述,從法規的觀點來看,IEP 是在界定長期教育目標和短期教學目標的擬定,

沒有要求教學過程的設計,而教法、教材、教具等皆屬於教學設計,和 IEP 的教育目標 無關(林素貞,1999),但是許多特教教師容易把 IEP 設計成教學活動或教案,或是直

接把 IEP 當成教學設計等,都是常見的 IEP 執行問題與迷思(李翠玲,1999;林幸台等 人,1994;張英鵬,1998)。

鈕文英(2002)提到,課程不等於 IEP,我們應依據學生的 IEP 來設計課程。根據

《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1986)第八條「…學校定期評量之調 整措施,應參照個別化教育計畫,經學校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實施」;《特殊 教育法》(2014)第十九條「特殊教育之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應保持彈性,

適合特殊教育學生身心特性及需求;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教師召開 IEP 會 議了解學生的需求,並依照學生需求進行分組,分組後撰寫各組課程計畫書,教師依據 學生 IEP 紀錄該生在普通班學習的限制、優弱勢能力,因應不同學生身心特性及個別需 要,做為課程調整與選擇、自編教材之參考,以充分發揮個別化教育計畫行政與教學規 劃與執行督導之功能(教育部,2014;鈕文英,2002;彰化縣教育局,2015)。個別化 教育計畫與課程之間的關係見圖 2-1。

(每個孩子要學什麼) (教什麼、如何呈現)

個別化教育計畫 →

課程

 內容(教什麼,即教材)

 組織(如何組織課程內容)

 過程(計畫如何呈現課程內容,掌握教學 內容,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圖 2-1 IEP 與課程之間的關係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鈕文英(2002)。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第 5 頁)。高雄: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綜合上述,學校的整體課程,不只是個別年級科目領域的拼湊總和,或是個別課程 計畫之書面資料的呈報,應該是經過整體規劃設計,整合七大學習領域之正式課程內容 與彈性學習節數及學校行事曆的非正式課程活動,並設法融入七大議題的內容,規劃全 校的整體課程(蔡清田,2001),加上九年一貫課程的能力指標是普通教育教學和評量 的依據,特教老師參考分段能力指標作為身心障礙學生的年度與學期目標擬定,除了讓 孩子可以學習普通教育課程外,未來如果改變安置環境,亦不至於有課程無法銜接的問 題產生(教育部,2014)。

二、課程計畫與課程之關係

課程curriculum是由拉丁文currere引申而來,原意為跑馬道,後來演變為學習進程之 意思(王文科,2007)。Tanner (1980)認為課程的定義就是事先預擬好的計畫;Connelly 於1972年提到,課程就是學校提供有系統性的內容或特定教材資料的學習計畫(引自劉 雲傑,2004,第23頁);蔡清田(2001)認為課程是達成學校願景與教育目標的最佳連 結通道,因此必須透過事前課程計畫的慎思熟慮構想,方能有效連結。

Beane, Toepfer 與 Alessi(1986)指出,將課程計畫視為擬定目的和目標、完成課程 計畫及教學等三者所構成範圍,包括課程發展與教學設計的概念,可用學習方案、一系 列活動、程序、手冊、學習進程、綱要、工作單元、套裝學習活動來表示;蔡清田(2001)

認為課程計畫是學校課程發展的要素,學校課程發展的經營團隊,根據社會文化價值、

學科知識與學生興趣,從計畫觀點,針對學校願景、整體課程目標、課程計畫、課程方 案架構與進程等因素,進行一系列選擇、組織、安排,進行課程發展的行動;劉雲傑(2004)

指出學校課程計畫相關的理論,包括課程目標、課程設計、課程範圍、課程實施,以及 課程評鑑等,而且這些理論基礎需不斷的研究和評估,以提供課程計畫修正的依據,符 合學生的經驗課程。

綜合上述,學校可以根據整體課程目標,提出學校課程計畫,規劃課程計畫架構與 進程,特別是找出整體目標的理想與課程現況之間的差距,進而規劃可達成學校整體課 程目標的課程計畫方案(蔡清田,2001)。

三、IEP 與課程計畫之關係

特殊教育為普通教育的一環,為了打破課程分流的情形,朝向與中小學普通教育九 年一貫課程接軌的規劃,教育部從2007年起,開始推動特殊教育課程大綱的修訂工作(彰 化縣教育局,2015);2014年,普通教育課程將九年國民教育調整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並於同年11月公布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做為課程連貫及發展依 據,根據總綱之實施要點提到,「課程發展要能因應不同教育階段之教育目標與學生身

心發展之特色,提供彈性多元的學習課程,以促成學生適性發展,並支持教師課程研發 與創新。學校課程計畫是學生學習的藍圖、課程公共對話與溝通的重要文件;特殊教育 學生的課程必須依據特殊教育法所規範的個別化教育計畫適性設計,必要時得調整部定 修課程,並實施教學」。然而,綜合多位學者(李翠玲,1999;林幸台等人,1994;張 英鵬,1998)的研究,許多特教教師容易把 IEP設計成教學活動或教案,或是直接把IEP 當成教學設計等,都是常見的IEP執行問題與迷思。

由 IEP 的角度來看,教學應事先經過評估後就 IEP 紀錄該生在普通班學習的限制,

做審慎課程計畫及調整,以因應特殊教育學生多元身心特性及個別需要(林信言,2013;

陳麗如,2004);但反過來從課程與課程計畫觀點切入,確定學生需求後,教師依照課 程進度計畫及各種可取得資源,擬訂 IEP 初稿,並依照訂定的目標進行教學,促進特殊

陳麗如,2004);但反過來從課程與課程計畫觀點切入,確定學生需求後,教師依照課 程進度計畫及各種可取得資源,擬訂 IEP 初稿,並依照訂定的目標進行教學,促進特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