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調節焦點理論與時間距離(Regulatory  focus  and  temporal  distance)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7   調節焦點理論與時間距離(Regulatory  focus  and  temporal  distance)  11

Pennington與Roese學者在2003年提出如果改變時間觀點,同時也會改變 追求目標時,採用的自我調節策略。在時間距離較遠的未來目標,促進焦點會成 為主導優勢;而在時間距離較近的未來目標,人們會傾向平衡促進焦點與預防焦 點的考量。Higgins在1998年也提出,至目標達成的時間距離也會影響要用促進 焦點還是用預防焦點來建構相關目標考量的程度。而當時間距離目標越近時,使 用促進焦點與預防焦點考量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小,然而也讓預防焦點在時間越 近於現在時,相對的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促進焦點牽涉到極大化目標(maximal goals),然而預防焦點牽涉極小化目 標(minimal goals) (Brendl & Higgins, 1996; Freitas, Liberman, Salovey, &

Higgins, 2002; Idson, Liberman, & Higgins, 2000)。極大化目標反映個人最渴 望、想要得到,而極小化目標反映個人最低限度的必要需求與個人最小可在舒適 狀態容忍的限度。可用個人專注在潛在可能變動高於目標水準或是低於目標水準,

也就是說在極大化目標時,個人會專注於最高界線(upper boundary)—超過目標 水準,達到更高更好的結果之範圍,例如:一位奧林匹克運動員,會努力奮鬥為 了站上領獎台,想像得到銅牌、銀牌、金牌的樣子,甚至打破世界紀錄;相反地,

極小化目標,個人努力維持不要低於最低可接受的結果,專注於不要留在較差可

能的結果範圍外,例如:一位奧林匹克運動員努力為他的國家維持榮耀,不要在 一場比賽中得分低於平均分數。易言之,極大化目標牽涉無上限追求理想可能性 的範圍,而極小化目標的行動範圍牽涉到不想要的可能性之最低範圍。

以上論述可連結調節焦點與時間距離,由於時間是一種資源,時間提供更多 的資源可達到極大化目標,個人可自由的想像最佳的結果、考量替代策略和廣泛 的調查資訊。當時間資源縮短時,促進焦點同樣的也會減弱,個人相反的會轉換 成自我保護和維持現況。若與此假設一致,當靠近時間期限或時間限制時,個人 行為反應出較多的預防焦點,像是較少廣泛地去搜尋資訊、考量替代方案有較多 的限制、降低風險愛好(risk taking)、更專注在負面的資訊和在資訊處理上有更 高的篩選(Ariely & Zakay, 2001; Liberman, Idson, Camacho, & Higgins, 1999)。

然而促進焦點與預防焦點想像的時間界限也不一樣,極大化目標提供一個無 邊界的上限,意思是他們用極小的程度去限制抱負,因此促進焦點比起預防焦點 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準備,更多的時間去執行,更多的時間去完成,所以促進焦點 的人希望能表現更好,而非固守現況,使得他們比較容易將事件想像在距離現在 較遠的時間點上去完成它。且個人在此時會去預期任務很快即可完成,忽略潛在 的阻礙(Newby-Clark, Ross, Buehler, Koehler, & Griffin, 2000)。

人們傾向視未來時間距離較遠的目標具較多的樂觀與信心(比起較近的時間 距離),因為他們在特定任務上,對自身達到成功的能力具有較高的自信

(Shepperd et al., 1996; Taylor & Shepperd, 1998)。在不同時間點,人們建構 事件的解釋水平程度也不同,在遠的事件上,人們會用高解釋水平建構

(high-level construal)之,即抽象的、概要的。然而在馬上發生的事件上,人們 會將其建構在低解釋水平(low-level construal),較專注在任務特定的屬性、脈 絡化的(Liberman & Trope, 1998)。因此在事件即將來到的同時,發生阻礙的細 節與其具體性將會很顯著,因而跟較遠的事件比起,會降低人們的信心。結論,

在高的促進焦點目標與較遠時間距離的事件時,人們會主導發起相關行動,且自 我鼓勵具相當的熱忱,忽略陷入細節中。而在高的預防焦點與較近的時間距離事 件時,人們的反應會變得不斷增加焦慮程度,且專注強調事件的特定事項,同時 評估事件的促進因素與阻礙因素。

2.8 研究假說

根據解釋水平理論,事件發生的時間距離(temporal distance)越遠時,個人 容易使用高解釋水平(high-level construal)的資訊、去脈絡化的方式建構事件的 全貌。且隨時間距離越遠,通常會使個人促發更多的信心。在越近的時候,由於 細節資訊更為豐富,個人容易使用低解釋水平(low-level construal)。的資訊、

具體化的方式建構事件。學者Liberman與Trope也証實,在時間距離較遠的時 候,個人會重視一活動事件的理想性(desirability),即事件的最終狀態,屬於高 解釋水平(high-level construal)的方式觀看事件;而在時間距離較近的時候,個 人反而會重視一活動事件的可行性(feasibility),即事件該如何去完成,屬於低 解釋水平(low-level construal)的方式觀看事件。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調節變數為調節焦點(Regulatory Focus)。學者Lee等人,

提出促進焦點的人,易使用高解釋水平的方式建構事件,而預防焦點的人則易使 用低解釋水平的方式建構事件的發生。並且Pennington與Roese學者在2002年 提出調節焦點與時間距離的關係,他們證實,時間距離較遠的時候,促進焦點的 人會主導所選的偏好,個人較注重符合促進焦點的目標追求,但時間距離較近時,

個人會漸漸平衡促進焦點與預防焦點的權重比例,也就是說,促進焦點的目標追 求會隨著時間越近而慢慢下降,然而預防焦點的目標追求,非隨著時間越近而比 例增加,而是不管在時間距離遠或近的時候,符合預防焦點的目標追求是屬於一 個穩定不變的狀態。

結合各方理論,本論文推論,在時間距離較遠(distance future)的時候,促 進焦點(promotion focus)的人偏好活動的理想性(desirability),即高解釋水平 (high-level construal),而忽略可行性(feasibility),即低解釋水平(low-level construal),他們會傾向選擇高理想性,低可行性的選項。而隨著時間距離的靠 近(near future),個人在做選擇的時候,會平衡一些預防焦點帶入考量,使得選 擇低理想性,高可行性的比例增多。另就預防焦點(prevention focus)的人來看,

預防焦點的人不管隨時間遠近,他們個人內在目標追求的考量較為一致性,且較 為平衡不變,所以本論文推論,不管時間距離遠或近,預防焦點的人都會傾向選 擇高可行性,犧牲理想性,而選擇低理想性高可行性的選項。因此推論出以下假 說:

H1:時間距離會影響個人對不同解釋水平高低的偏好選擇。

H2:調節焦點會影響個人對不同解釋水平高低的偏好選擇。

H3:時間距離會透過調節焦點的調節來影響個人對不同解釋水平高低的偏好選 擇。

H3a:對促進焦點的人而言,在時間距離較遠的情境下,較偏好選擇高理想性,

低可行性的選項,更勝於低理想性,高可行性的選項。

H3b:對預防焦點的人而言,在時間距離較遠的情境下,較偏好選擇低理想性,

高可行性的選項,更勝於高理想性,低可行性的選項。

H3c:對促進焦點的人而言,在時間距離較近的情境下,仍是較偏好選擇高理想 性,低可行性的選項,更勝於低理想性,高可行性的選項。且選擇低理想性,高 可行性的人數比例會顯著增加。

H3d:對預防焦點的人而言,在時間距離較近的情境下,仍是較偏好選擇低理想 性,高可行性的選項,更勝於高理想性,低可行性的選項。且選擇低理想性,高 可行性選項的人數比例會顯著增加。

在學者Lee (2009)的研究中發現,當產品資訊或事件資訊是以高解釋水平水 準描述時,促進焦點的個人較易被吸引,因為此群體容易將資訊建構於高解釋水 平,由於促進焦點的自我調節目標(self-regulatory goals)屬於追求目標極大,

並且追求理想中的我,他們不怕投入的錯誤,而會去避免疏忽的錯誤,以求擊中 目標,故當完述一個目標追求的過程中,促進焦點的人容易專注於目標最終狀態 的理想性,而忽略達成目標過程中的困難度。然而時間解釋水平理論中亦提到,

個人在離未來發生的事件時間距離還尚遠的時候,個人容易建構事件於高解釋水 平上,亦即重視最終目標的理想性、在意是否能有所成長。加上促進焦點的在時 間距離較遠時,他們擁有更多的自信認為自己有很強的能力可以達到目標,同時 時間距離較遠的時候,時間資源同樣也具備較多。本研究因而設計情境為,若在 一個月後要出發去國家公園玩,選項A為高理想性低可行性,即採用高理想性描 述事件的方式為「景點有海岸線綿長,夏日碧海藍天,擁有砂灘、裙礁、多采多 姿的珊瑚,水上遊憩活動多。」;然而低可行性描述事件的方式為「需開車五個 小時,步行穿越的道路小且崎嶇,沒有停車場。」本研究推論,促進焦點的個人,

在事件發生的時間距離很遠下,會傾向偏好選擇高理想性低可行性的選項。故推 論出假說H3a:對促進焦點的人而言,在時間距離較遠的情境下,較偏好選擇高 理想性,低可行性的選項,更勝於低理想性,高可行性的選項。

同樣在Lee學者(2009)的研究中亦提出,預防焦點的人易使用低解釋水平的 方式建構產品資訊與事件的發生,他們會對低解釋水平的資訊產生較大的注意力 與偏好。由於預防焦點的個人,在意應該完成的義務,成為社會、父母認為的應 該的我,他們希望避免從事不能符合該盡的責任與義務。故在追求目標時,傾向 使用避免、警慎的手段,而低解釋水平理論可提供更多細節資訊,使預防焦點的 個人對低解釋水平方式描述的資訊會產生較大的注意力。同時在時間解釋水平理 論中提到,事件發生在較遠的未來時,由於不確定性很多,事件的細節也尚未明 確,對預防焦點的人來說,不明確的資訊與事件,會使他們缺乏安全感,故本研 究推論,在較遠的未來事件時,預防焦點的個人傾向選擇低理想性高可行性的選

同樣在Lee學者(2009)的研究中亦提出,預防焦點的人易使用低解釋水平的 方式建構產品資訊與事件的發生,他們會對低解釋水平的資訊產生較大的注意力 與偏好。由於預防焦點的個人,在意應該完成的義務,成為社會、父母認為的應 該的我,他們希望避免從事不能符合該盡的責任與義務。故在追求目標時,傾向 使用避免、警慎的手段,而低解釋水平理論可提供更多細節資訊,使預防焦點的 個人對低解釋水平方式描述的資訊會產生較大的注意力。同時在時間解釋水平理 論中提到,事件發生在較遠的未來時,由於不確定性很多,事件的細節也尚未明 確,對預防焦點的人來說,不明確的資訊與事件,會使他們缺乏安全感,故本研 究推論,在較遠的未來事件時,預防焦點的個人傾向選擇低理想性高可行性的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