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台灣農業環境補貼機制的討論(子計畫一:顏愛靜)

【與談人】

・ 農民代表:

吳雪月(阿美族野菜達人)

張美 (宜蘭三星鄉行健村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主席)

陳慈慧(溪州尚水友善農產公司經理)

・ 學者:

顏愛靜(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

・ 官員代表:

王玉貞(農委會企劃處農地科科長)

黃明耀(前水保局局長)

楊槐駒(宜蘭縣政府農業處科長)

【探討議題】

1. 臺灣農業環境補貼應包含哪些項目、作法及配套措施?

2. 為促進有機農業的轉型,應否依入行時間、年齡及農業經驗熟悉度,採取階梯式的補 助機制?或可採取何種方式促其轉型?

【議題1】

臺灣農業環境補貼應包含哪些項目、作法及配套措施?

新任農委會主委曹啟鴻為強化臺灣農業體質,創新農業價值,提出「建立農業典範」、

「建構農業安全體系」及「提升農業行銷能力」等三大主軸,其中「建立農業典範」主張

「推動對地的綠色環境給付」,台灣現時農業環境相關的具體補貼措施為(1)活化休耕 田,擴大經營規模;(2)有機農業補助;(3)植樹造林補貼等方法;參照德國環境補貼措 施:(1)給予符合交叉遵守規定,維持其土地良好環保及農業經營條件者,給予直接給付 或提供農業環境補貼;(2)獎勵農場/農民採用符合市場與立地條件的土地經營方式來進行 農業生產,強調環境生態與農業結構改善,參與者可獲得農業環境給付,以彌補其因參加 計畫而造成收入減少之損失等。

・ 討論內容摘要 1. 農民代表

張美表示該合作社從民國 98 年開始推行,開開始有社員 11 名,近年來以增加至 28 名,有機耕作面積亦隨之增加,當初推合作社,是希望集結眾人之力,共同面對加工銷 售、設備等問題,並以品質為優先考慮,進而創造出品牌。過程中碰到驗證費太高政府

11 頁,共 145 頁

補助的問題。目前補貼太少,政府應適時提高相關補助,可以從補貼耕作者中增加其投 入的動機,擴大有機面積的經營,並需要外界的力量適時協助之。並給予不遵守農業環 境補貼措施之農民,給與逐步減低農業環境補貼金的方法作為警惕。

吳雪月認為農業環境除了探其生產、生態的面向以外,其背後代表生活的社生系統 恢復與保持更為重要。她認為推痛對地的綠色環境給付,相關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 劃,師行契作補貼、轉契作作物的一連串動作是正確的方向,尤甚以休耕助度對與臺灣 農業環境的危害,造成地主與耕作者兩造不同之意見,建議政府取消之。另,應重視長 輩對於農業環境之建議與意見,適時納入相關的規範中。

陳慈慧說明在營建署水田濕地富裕計畫支持下,以保價收購的方式鼓勵當地農民轉 作有機得到大的迴響,但在銷售管道上,還沒有很穩定的成長,希望尋求企業認養的方 式解決,以達到產銷平衡。另,希望政府多鼓勵農民組成農民的中介組織,可以共同面 對耕作的問題,如有機除草。最後,她提及溪州的水利系統是黑洞,不利發展有善或有 機產業,建議以政府的力量改善之。

2. 官員代表

黃明耀提到政府的善意措施農民在不瞭解法令政策下,無法理解相關政策的用意,

故沒有作後續申請的動作,導致相關政策無法執行,建議兩造多溝通。

楊槐駒提及農糧署為臺灣有機政策支持與分配的輔導單位,休耕轉作有機(地區特 產)是近三年的事,政府對環境友善補貼以外,應對有機農法多一點獎勵,作為具體推 廣環境友善之補貼。

另,休耕政策影響農民栽種的意願,應適時調整之。

政府目前規劃有機農業一公頃補助五萬塊,鼓吹田間種植的多樣性政策,鼓勵農民 朝多樣生產這個方向走。

王玉貞認為討論農業環境補貼前,應先思考產業跟土地間的鍊接,政府該如何帶動 產業,從中讓農民賺錢,應思考生產通路,而市場通路通常比較慢,應從生產端如何去 作,思考消費者要什麼,並善用社會企業創造出來的加值效果。

另,她也提到環境補貼的補助金發下去後,政府責任是否就此結束?應在思考國土 法管制下,如何彰顯實質面,以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另,應該思考環境補貼對於民眾 該如何執行,從慣行到有善如何執行?應該有階段性的作法,先從友善的耕作環境作 起,強調安全農業這一塊,把友善環境營造出來,再往安全環境生產專區。

王玉貞覺得農業環境補貼上,對地的補貼應思考直接給付給耕作者而不是地主。先 把友善的環境經營出來、再逐步進行驗證、安全認證、產銷履歷這幾個部分,之前太著 重產業結構,應回歸土地使用的思考,從中推廣農改場以科學方式教田間管理。

灣的農業結構以小農為主,小農的銷售問題是最要緊的事,應該優先處理。至於通

12 頁,共 145 頁

路方面,王玉貞提出新北市國、中小學校每週一次的有機餐是很聰明的作法,可以間接 影響父母購買的習慣。 她認為機關學校軍隊都應優先進行綠色採購,從中增加有機產品 的銷量管道。

至於田間事務缺人手的部分,王玉貞建議可申請勞動部「鼓勵國民從事農業工作就 業獎勵試辦計畫」,或是薦請勞動部勞力發展署跟勞力派遣公司訂立勞動契約,處理人力 調配的問題。

【議題2】

為促進有機農業的轉型,應否依入行時間、年齡及農業經驗熟悉度,採取階梯式的補 助機制?或可採取何種方式促其轉型?

・ 討論內容摘要

農民代表(宜蘭張美、溪州陳慈慧)認為應對青年農民轉作有機時給予相當的補 助。因青年農民在農耕技術上尚須加強,建議政府給予相關的訓練與生活補貼,給予其 轉作有機的誘因與動力。

另,有機青農還會遇上兩個問題:(1)土地破碎,找不到有機土地或是可耕地不 多。(2)青年農民在農業知識上口才較好,與實際操作上有落差。

官員代表認為政府應在農地銀行與轉作制度上作適時的調整,並 給予農民相當的幫 助(補助硬體設施、驗證費),給予青年農民農業知識上的培訓(ex 透過綠色博覽會近行 教學體驗,或是請勞工處進行綠色種子培訓,聘起退休、有經驗的人士來上課),保價收 購有機食品,在販售通路上給予農民實際的幫助。

最後,政府應鼓勵青年農民成力討論農業技術且固定聚會的團體,從中凝聚共識,

與相互學習相關的農業知識,增其群體對農業向心力。另,中央與地方政府應相互成立 綠色平台,吸引更多想從事有機的民眾進來,並循序漸進地恢復綠色生態。

13 頁,共 145 頁

【圖 1】論壇即景

(資料來源:本研究)

【圖 2】前水保局長黃明耀、政大地政系顏愛靜教授、農委會企劃處農地利用科王玉真科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

14 頁,共 145 頁

【圖 3】彰化溪州陳慈慧、宜蘭三星張美、花蓮吳雪月

(資料來源:本研究)

【圖 4】論壇即景

(資料來源:本研究)

15 頁,共 145 頁

(二) 科學園區設置與農地保護的衝突與整合(子計畫二:徐世榮)

【與談人】

・ 民間代表:

施月英(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

鐘順禹(反彰南產業園區自救會總幹事)

許博任(台灣農村陣線研究員)

林樂昕(台灣農村陣線研究員)

・ 學者:

徐世榮(政大地政系教授)

・ 官員代表:

江昺崙(溪州鄉公所)

【探討議題】

1. 彰南為什麼不適合設置科學園區

2. 土地使用規劃應該要如何來適應這個土地利用衝突的問題?

3. 對於目前政府的作法及相關的法規是否有什麼修正的建議?

【討論內容摘要】

1. 彰化海岸環境不適合開發:近岸漲退潮洋流 vs.汙水排放、潮間帶稀有生態 2. 農漁業產值被低估: 農漁業未納入稅基、普查無法取得真實資訊

3. 區域計畫(草案)之土地使用綱要計畫:沒有農業土地利用計畫

4. 工業週期影響土地開發:工業週期結束使原開發廠址閒置、新開發其他土地 5. 地方建設被科學園區開發綁架:沒有科工,沒有自來水

6. 台糖結合地方政府變更土地使用,便於未來徵收 7. 彰化嚴重缺水:飲用水品質都下降

8. 台糖土地應公共化、釋出供耕作

9. 區域整合問題:需要產業、空間整合,而非各縣市為選舉所開出的政見

 主持人─徐世榮

國科會所提出的為興辦事業計畫,但目前缺乏整合的計畫,是否能用空間計畫做整 合?即以土地使用計畫來整合各部門計劃。國家為促進經濟成長容易忽略其他價值,有 無統整不同價值衝突之整合計畫。

16 頁,共 145 頁

我們是否能透過未來的國土計畫將其整合?目前之區域計畫層級過低,大多僅用來 配合各部計畫,充其量僅為防守計畫,再加上交通部、經濟部等發展部門都十分強勢,

造成經濟與環境產生衝突。面對這種衝突要用何種機制整合?如何妥協並形成共識?形 成共識的場域在哪?今天透過此圓桌論壇,想聽聽各位的意見。

 施月英─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

彰化的潮間帶為養殖專業區,是自然生態所匯集之處,符合世界遺產之標準。此 外,彰化的二水以下為濁水溪沖積扇,此沖積扇於近百年才形成,故土壤非常不穩定,

為土壤液化潛在區,如發生大地震極可能導致土壤液化,於此設置風力發電機、國光石 化或科學工業園區為會有相當大的風險。而國光石化撤案後,潮間帶應被內政部審查通 過列為國際級濕地,但之後被彰南的立委反對被劃為濕地,目前列為濕地的計畫被擱

為土壤液化潛在區,如發生大地震極可能導致土壤液化,於此設置風力發電機、國光石 化或科學工業園區為會有相當大的風險。而國光石化撤案後,潮間帶應被內政部審查通 過列為國際級濕地,但之後被彰南的立委反對被劃為濕地,目前列為濕地的計畫被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