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第二節、 論文架構

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研究目的以及論文架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針對中國市場、專利、動態競爭相關之文獻做一回顧。

第三章、 研究方法

建立研究之假說、變數、分析方法及模型。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

依照研究之方法進行檢定、分析與比較,並歸納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對實證之結果提出結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無形資產

本節探討企業競爭優勢相關之文獻,包含資源基礎觀點理論、無形資產之重 要性以及專利作為競爭優勢的相關研究。

i.

資源基礎觀點

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View)的核心論點,最早可追朔至

Selznick(1957)提出組織之獨特能力一詞,而後由 Penrose(1959)推翻了新古典 經濟理論,賦予了經濟學上的資源基礎觀點,提出了「企業成長理論」5後來成 為資源基礎理論的基礎。 1984 年沃納菲爾特 Birger Wernerfelt 企業的資源基礎 論”的發表則是資源基礎理論的正式誕生,策略管理的基本問題不再只是組織學 派(Industrial Organization)下的產業結構與市場分析,而是企業應該如何發展、創 造及累積獨特的資源(Resources)與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以建立持續性競 爭優勢。

資源基礎觀點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於企業的核心能耐,而核心能耐是 由一個或多個具備有價值、稀有性等特質的獨特資源所構成,並且受到了企業的 策略應用。資源基礎觀點與過去產業組織學派、組織經濟學派(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最大不同的是,在資源基礎觀點下,競爭優勢並非是一種 市場結果,而是來自企業內在的核心能耐所獲致的成果。核心能耐是由多種或單 一資源在一連串的策略與創新下發展而來(Amit and Schoemaker, 1993;Makadok, 2011)。這些資源可能涵概有形的實體資源亦包括智慧資本或是組合的資源。例 如 Barney(1991)所指出,競爭優勢的是潛在的競爭者無法同步執行該項策略,往 後亦無法複製該項公司在此項策略中所取得之利益,而協助及允許企業能執行策 略者,即為資源。

5 Penrose, 1959,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Resources)或可視同於競爭能耐,進而使企業具有競爭優勢(Maddox, Baldwin, and Markman, 2006)。學界認為,企業的核心資源,通常都具備下列幾項特點6: 資源的要件最為符合,例如 Ross, Pike and Fernström(2006)即指出智慧資本相較

6 吳思華, 策略九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於貨幣資源與實體資源無論在質或量上都具有較高的資訊不對稱性(Information Asymmetry)。而在現今公司競爭環境下,無形資產大都具有外溢效果、不消耗、

乘數、因果關係模糊等等特質,時常符合核心資源之特性。(Collis and Montgomery, 1997)

ii.

無形資產

最重要的策略資源多為無形的(Ross et al.)。在全球倡導「知識經濟」的時代 中,無形資產(Intangible Assets)的價值已經超越一般有形資產,Goldfinger(1997) 指出企業經濟價值和財富的來源主要係仰賴無形資產的創造和運用,而非生產實 體商品。無形資產常被與智慧資本等詞彙混用,然而,它們的定義眾說紛紜,同 時,學界對於無形資產的分類方式也未有統一,彼此之因果關係也並沒有相同共 識。較常見的分類方式,將智慧資本劃分為創新資本、組織資本與人力資源資本 三大類(Lev; Galbraith; Stewart ;Edvinsson and Malone; Edvinsson and Sullivan;

Kaplan and Norton;吳安妮)。在智慧資本之中,創新資本相較於組織資本與人力 資源資本,已累積較多的實證證據,同時,學者在探討智慧資本時,雖然皆強調 人力資本的根本關鍵性,但一般亦都認為,智慧財產、組織流程、品牌等部分創 新與組織資本才是組織所能控制與運用的(Roos et al., 2006)。也因此這部分的資 源常被與組織之競爭優勢、經營績效(Operating Performance)等等相連在一起。

Gallon、Stillman 以及 Coates(1995)在探討核心能力運用時,發現大部分的核 心能力來自技術能耐(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及市場面能耐或稱非技術能耐 (Market-Interface Capabilities),其中又以技術能耐能產生外溢跨越市場邊界、賦 予產品優越性為重要優勢來源。Caves and Ghemawat (1992) 研究造成盈餘差異 的原因,發現到在產業內採用差異化策略(包括創新研發)是造成企業盈餘差異的 主因,而非成本抑減。

另一方面,在研發密集策略的效果探討中,Gilbert and Newbery (1982) 的觀察 則指出,花費最多研發費用的公司,將能持續賺取獨佔租。Banbury and Mitchel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1995) 指出,在心脈起博器產業裡,不斷增加產品研發,對於產業內領導廠商,

將有助於維持以及增加利潤,獲取市場占有率並減少風險。Zahra and Covin (1993) 提供了證據指出,擁有較高營業績效的公司,能夠選擇連貫的技術,產生綜效,

進而成為競爭優勢,此點在成熟的科技產業有更突出的效果。Klette (1996) 的研 究結果顯示,研發活動增加的獲利能力來自外溢效果。Cardinal and Opler (1995) 的研究結果顯示,多角化經營的企業比專注一項產業的企業由於經濟規模的關係 具有更高的研發效率。實例上,如同每年獲取高達近 2,000 項美國專利的 NEC 日本電氣,跨足了許多產業,大走多角化策略,卻獲得成功,即是因為掌握了關 鍵技術的外溢效果。這些對於研發策略相關的研究文獻,大都指出了,高研發活 動的企業通常能透過(1)研發的外溢效果; (2)差異化的產品; (3)經濟規模來維持他 們的持續高績效與地位。

iii.

專利權

專利權為企業在研發技術持續投資的成果,投資的意圖強烈以及技術能耐累 積之能量,是為智慧資本、無形資產之主要構成項目,並為企業所能控制,且具 有價值與財務創造之核心資源。在過去許多研究利用研究發展支出(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s;簡稱 R&D)與專利權作為創新與經營績效的指標,往 往發現創新投資與資本對公司價值與績效具有正面含意(e.g. Lev, Sarath and Sougiannis,2005; Eberhart, Maxwell and Sidique, 2004)Lev, Radhakrishnan and Ciftci (2006)藉由相對的投資密集度將產業內公司劃分為領導廠商與追隨者,發 現領導廠商相較於追隨者有較高的營收與報酬成長以及較高之 ROA。

以R&D作為企業經營績效的代理變數是一項直覺地選擇(Matolcsy and Wyatt, 2008),然而不得不注意地是,R&D轉換為專利權間的過程是一項複雜且高度不 確定性之的過程,不同的企業產出專利權的能力亦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僅以 R&D只能說是創新過程其中一項因素(Matolcsy and Wyatt, 2008)。因此,有許 多研究以創新投資之效率作為經營績效的代理變數,藉此檢視在創新投資上的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功,對經營績效的影響(Gu, 2005)。當然,所謂創新投資的成功,是效率與效 果的總和,在R&D以及產出效率之外,也有許多研究專注在專利的品質上,常 見的方式有專利的被引證數或是國家申請數等等(Ernst, 2001; Hall, Jaffe, and Trajtenberg, 2005)例如: Narin and Noma 研究專利權的數量、專利權被引用的總 次數、專利權被引用的平均次數、專利權數量和引用次數的改變,發現專利權被 引用的平均次數與公司財務績效有顯著的正相關,專利權數量的改變、專利權的 引用數、專利權引用次數的改變,都與公司財務績效有顯著的關係。這兩位學者 認為專利權引用的平均次數與公司財務績效有高度的相關,能夠作為創新和研發 品質的指標。(Ernst, 2001) 研究德國機械製造業,樣本為50 家公司,觀察期間 包含在1984-1992 連續的九個年度,使用時間序列模型,研究結果專利權的應用 會正向影響到後續的銷售約為延遲2-3 年。

專利指標被廣泛應用於學術研究,然而亦有研究指出專利指標之限制。例如:

各地專利申請的時差產生研究內生性問題(Ernst, 2001),企業的規模對專利申請 的態度有所保留與影響(Arundel, A. and J.Kabla, 1998)。Ahuja, G.(2000)、Jesper B, S.& Stuart, T. E.(2000)指出專利指標不能完全反應企業在商業化後的經濟價值,

但仍為較適當的比較性指標。

第二節、 領先企業與追隨者之競爭

產業競爭的基本問題之一,便是企業的經營體質與生存能力如何影響其競爭 行為,組織規模對競爭性行為具有顯著的影響,規模較大的公司通常代表具有較 充足的資源,來發起侵略性的攻擊行動或是反擊他的攻擊者(Singh, 1990),而公 司規模亦會影響研發支出的規模(Cohen et al.,1993)以及創新的能力(Acs and Audretsch, 1988; Hitt et al., 1990)。在實務上,無論單一廠商規模多龐大,仍幾乎 沒有任一個產業的情況是呈現獨占的市場結構,這是由於當大型廠商被迫以大局 為重時,小型競爭對手便可以透過集中火力攻擊某個利基市場而進入產業,而小

是核心僵固(Sticky)的問題(Hannan and Freeman, 1984)。過去的策略文獻已經勾勒 出產業競爭的型態,但對於實證基礎上的研發競爭,卻付之闕如。若干探討賽局 的研究,設計出虛擬模型探討研發競局,Reinganum (1985) 在其實驗中設計出一 虛擬模型,此模型建立在一連串地創新研發上,並將每個新的技術區隔為不同的

7 Richard A. D’Aveni, Hyper Competition; and Carroll, 1984

8 Chen et al., 1995, Speed, Stealth, and Selective Attack: How Small Firms Differ from Large Firms in Competitive Behavi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2): 453-482

在以往對競爭以及策略相關的管理分析之中,主要會藉由 Outside-in 以及 Inside-out 合併考量市場結構以及核心資源對競爭及策略的影響,但大都處在靜

9 Chen Ming-Jer, 1996 “Competitor Analysis and Interfirm Rivalry: Toward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1): 100-134

10 Schumpeter, J 1942 “Capitalism, Socialism & Democracy”

11 司徒達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態的策略形貌以及廠商過去的能耐中,與廠商的實際行為較無關聯。動態競爭理 論則強調在競爭的情境之下,競爭性互動的影響性,然而,透過實證理論研究動 態競爭情況時,則會遭遇到一項最大的挑戰,也就是如何維持 Outside-in 以及 Inside-out 的平衡、同時考量外部及內部的觀點12。這樣的困難替過去預測競爭對 抗的文獻帶來許多研究上的限制,第一: 假設競爭對手為已知,或是假設競爭者 具有同質性; 第二,幾乎所有研究都是規範性或是描述性的,所提出的構念在觀 念層次上雖然十分重要,但在實證研究中卻難以操弄(Zahra and Chaples, 1993)同 時,僅有非常少數的研究者,明確地指出競爭者分析與競爭者行為預測間的概念 性連結(Smith et al., 1991; Zajaz et al., 1991)因此至今,關於競爭分析的最基本問

態的策略形貌以及廠商過去的能耐中,與廠商的實際行為較無關聯。動態競爭理 論則強調在競爭的情境之下,競爭性互動的影響性,然而,透過實證理論研究動 態競爭情況時,則會遭遇到一項最大的挑戰,也就是如何維持 Outside-in 以及 Inside-out 的平衡、同時考量外部及內部的觀點12。這樣的困難替過去預測競爭對 抗的文獻帶來許多研究上的限制,第一: 假設競爭對手為已知,或是假設競爭者 具有同質性; 第二,幾乎所有研究都是規範性或是描述性的,所提出的構念在觀 念層次上雖然十分重要,但在實證研究中卻難以操弄(Zahra and Chaples, 1993)同 時,僅有非常少數的研究者,明確地指出競爭者分析與競爭者行為預測間的概念 性連結(Smith et al., 1991; Zajaz et al., 1991)因此至今,關於競爭分析的最基本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