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貝多芬的生平與《第七號交響曲》

第一節 貝多芬的生平概述

一、童年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生於波昂(Bonn)。出生於音樂世家,祖父 擔任宮廷男低音歌手,而父親除了擔任男高音之外,在鋼琴以及小提琴方面也展露出才 華。他的父親受到莫札特(W. A. Mozart, 1756-1791)成功的影響,殷切地期盼著自己的兒 子也能成為一位音樂家。未料貝多芬不僅成為一位成功的音樂家,他的音樂創作也同時 當地的管風琴師尼弗(C. G. Neefe, 1748-1798)學習鋼琴以及作曲。在學習作曲的過程中,

貝多芬開始對音樂產生熱愛,除了研究對位與和聲之外,也開始接觸其他音樂家的作 品。受德國狂飆運動以及法國啟蒙思想影響的尼弗,很早便看出貝多芬在音樂方面的天 份,除了引薦貝多芬擔任宮廷樂隊的副風琴師、大鍵琴師之外,也對年僅十二歲的貝多 芬表達看法:「他演奏起鋼琴來既靈巧又有力,他看了譜就能當場彈奏,即使是J.S. 巴

哈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也難不倒他。」11783 年尼弗又在音樂雜誌上公開讚賞貝多芬

因而成為貝多芬第一位贊助者,貝多芬之後寫了鋼琴曲《華德斯坦》(Piano Sonata No. 21, in C major, Op. 53, Waldstein, 1803-1804)題贈給這位公爵。

然而師 生關係只維持了短短的兩個星期,貝多芬因收到母親病危的消息,急忙地返回波昂。母 親逝世後,父親因酗酒惡習日益嚴重,貝多芬便一肩扛起生活大計。

1 奧泰克爾(Philippe A. Autexier)《貝多芬:完成生命的意志》(Beethoven, la force de l’absolu),周克 希譯(台北:時報文化,1994),16。

2 宋尼克(O. G. Sonneck)《貝多芬其人其事》(Beethoven - Impressions of Contemporaries),張冕譯(台北:

世界文物,1995),20。

3 All About Beethoven, http://www.all-about-beethoven.com/beethovenchildhood.html (accessed February 10, 2012).

4 同註 1,23。

三、維也納時期

1792 年海頓(F. J. Haydn, 1732-1809)從倫敦回到維也納的途中,由華德斯坦公爵從中 邀請,特地在波昂停留並欣賞了貝多芬演奏的作品。之後並由選帝侯的推薦,貝多芬於 是悄悄轉向申克(J. Schenk, 1753-1836)學習作曲。1794 年在海頓前往倫敦之際,將貝多 芬介紹給艾爾雷其伯格(J. G. Albrechtsberger, 1736-1809)學習對位,然而艾爾雷其伯格和 海頓一樣過於忙碌,無法專心教導貝多芬在音樂上的創作。話雖如此,貝多芬仍在這裡 學到了柔軟音質的運用。

貝多芬早期的作品,是依照海頓的風格來創作,雖然這位曾讓貝多芬氣急敗壞,並 否認為其恩師的海頓,6

1794 年貝多芬的耳朵逐漸感到不適,除了 1799 年寫作的鋼琴奏鳴曲《悲愴》(Piano Sonata, No. 8, in c minor, Op. 13, Pathétique, 1799)表達內心的痛苦與折磨之外,也可以從 與出版商往來信件中發現貝多芬的痛苦難耐:「請原諒我遲遲才復函,許久以來我接連 不斷地生病,並被商務搞得不知所措,加上我不是一個最勤勉的通信人,所以,這可以

卻無形中開啟貝多芬對於主題發展以及變奏的作曲方式。

5 博客(John N. Burk)《貝多芬的命運和創作》(The Life And Works Of Beethoven),梁友梅譯(台北:

天同),16。

6 陳志垣,〈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1),25。

算作一個額外的藉口吧。…」7

貝多芬因 1802 年完全失聰,使得他在強大的壓力之下有了自殺的念頭,頹廢的在 海里根鎮(Heiligenstadt)寫下海里根鎮遺書(Heiligenstadt Testment)。儘管寫了遺書,耳疾 的病痛卻帶給貝多芬另一種新而堅定的創作手法,他將所見所聞全部化為譜上的音符。

《第二號交響曲》(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Op. 63, 1801-1802)便是其中完成的作品 之一。貝多芬在這無數的勞苦歲月裡學會了如何去征服命運,他將憂鬱的思想一掃而 空,生命的沸騰掀起了樂曲的終曲。

1800-1812 是貝多芬創作的巔峰期,貝多芬寫作《費黛里奧》歌劇(Fidelio, Op. 72, 1804-1806)、《柯里奧蘭》序曲(Coriolan Overture, Op. 62, 1807)《艾格蒙》序曲(Egmont Overture, Op. 84, 1809-1810),以及八首交響曲等作品。在萊比錫的《普通音樂報》上刊 載《費黛里奧》歌劇的長篇且新穎的文章,這些文章中,貝多芬第一次被說成是音樂的

Schiller, 1759-1805)之詩《歡樂頌》(Ode An die Freude, 1785),於 1825 年完成第九號《合 唱交響曲》(Symphony No. 9, in D major, Op. 125, 1822-1824)。

1826 年貝多芬罹患肺炎,隔年逝世於維也納,結束他這充滿傳奇的一生。貝多芬因 耳疾而激發了他內心的真實面,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化為音符,是首位完全地透過音樂 來表達內心情感的作曲家。他崇尚民主自由,也主張作曲家應有自己的創作權利,而不 再只是受僱於貴族、為雇主的需要作曲,可說是音樂史上第一位獨立的職業作曲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