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資料分析之方法

第五節 第五節 資料分析之方法 資料分析之方法 資料分析之方法 資料分析之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的行動研究為主,輔以半結構式的問卷收集,整個研 究過程對於資料的收集與分析皆同時持續地進行,以下就資料分析的方 法與進行過程做說明:

壹、 重複閱讀、檢視已蒐集到的資料:

仔細閱讀所有的資料,包括訪談資料、會議記錄、現場筆 記、學習單與歷程檔案、教學記錄及學生的回饋問卷,列出資 料中呈現的每一主題或概念,並一邊寫下自己的想法。其中教 學記錄也請合作教師中的其他教師、指導教授與研究室夥伴觀 看,並請他們提供觀看後的感想、心得或解釋,和資料蒐集的 建議。

貳、 初步將資料分類:

將所蒐集的資料依其呈現的主題,儘可能的建立許多類 別,並持續檢視、比較新的資料,將類別不斷地擴張、合併和 修訂。在資料分類的過程中,也請合作的教師、指導教授和研 究室夥伴對我所發展的資料類別,提供他們的想法和建議。

參、 歸納出包含各種類別的編碼:

分析、修正與整合這些類別,發展歸納出編碼的類別,檢 查、比較和統整這些編碼類別並建立編碼的類別定義,過程中 也是請合作的教師、指導教授和研究室夥伴提供他們的想法和 建議。再將這些編碼類別拿去檢視資料,更進一步的調整和修 訂。

本研究所出現之代號呈現如下表 3-5-1:

表 3-5-1 所使用資料分析之代號意義

代號 意義

AW、AL、AH 分別代表 A 學校接受訪問之 W、L、H 自然科 教師

BY、BT 分別代表 B 學校接受訪問之 Y、T 自然科教師 CW、CH、CL 分別代表實施試教學校之 W、H、L 自然科教師 DS、DW、DP 分別代表接受訪問之其他學校自然科教師 EL、EG、EC 分別代表接受訪問之其他學校生活科技科教師 HSH、HSL、LSH、

LSL

分別代表接受試教學校 H、L 教師所推薦授課班 級中學習成就較高與較低之學生

會、訪、札、觀、

分別代表會議記錄、訪談記錄、省思札記、教 室觀察日誌、學習單

肆、 撰寫報告:

比較、分析和描述這些已編碼的資料,了解資料的脈絡與 整體結構,摘述資料中呈現的結論,回答研究過程中所修訂的 研究問題,呈現教師有效實施本研究所設計出之教學模組的可 行途徑,以作為往後此統整課程設計的依據,並說明影響此統 整課程實施的因素,最後陳述本研究統整課程的實施,對學生 學習自然科與生活科技領域效果的影響。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第六節 融入式教學模組 融入式教學模組 融入式教學模組之 融入式教學模組 之 之設計 之 設計 設計 設計

本節主要呈現研究者將生活科技融入自然科教學內容之設計的程 序。首先,先經過分析了現行國中七~九年級生活科技之教科書內容,

再將其與力學概念有關的單元獨立出來,之後根據所得之資料融入自然 科八年級下學期之課程,進而發展出課程架構以及教學活動,再根據所 設計之教學活動來設計活動之學習單與評量,最後將設計完成之教學模 組,請現任職於各國中之自然科與生活科技科教師給予回饋,進而修 正。在設計之過程,可分為五個步驟,如圖 3-6-1 所示:

圖3-6-1 融入式教學模組設計之程序

壹壹

壹壹、、、、 分析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內容分析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內容分析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內容分析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內容

在分析現行國中所使用之生活科技教科書的過程中,發現其內容豐 富、多元,足以融入絕大部分自然科中力學之概念,而自然科教材的部 分,則鮮少提及有關生活科技之部分。此外,與力學有關之知識,自然 科與生活科技科兩者在教授之時程上並無太多交集。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 生活科技教科書內容分析

國中階段生活科技科教科書共分六冊,現行北北基採統一版 本,選定為康軒版,七年級之第一冊及第二冊為兩個章節,八、九

發展課程架構 發展教學活動 設計學習單

書之力學相關概念擷取生活科技教科 然科力與壓力單元將相關概念融入自

年級第三~六冊則為一個章節,以下就其內容與自然科力學單元有

二、 自然科教科書內容分析

根據本研究所選定之自然科之範圍,其章節如下表 3-6-2 所示:

表 3-6-2 國中自然科力與壓力單元章節表

冊別 單 元 名 稱 節 次 與 內 容 6-1 力與平衡

6-2 常見的力 6-3 壓力 6-4 大氣壓力 第

四 冊

第六章 力與壓力

6-5 浮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其中學習重點第一節在介紹了力的效應與種類,當中較為重要 之部分為虎克的彈性定律,第二節則介紹了一種非接觸力—「萬有 引力」與一種接觸力—「摩擦力」,當中摩擦力因較與生活貼且易 於觀察,因此著墨較多,第三節則在探討壓力,共分為固體壓力與 液體壓力,而有關氣體壓力(包含大氣壓力)則於第四節中介紹,而 這章節中提及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最後第五節則在探討浮力 的定義,以及影響浮力的因素,了解阿基米德原理與物體的沉浮原 理。

在其內容與生活科技有關之部分為,在第四冊中介紹力的效應 時,當中提及彈性體及彈性之材料以及黏土材料的塑性,在摩擦力 則舉例說明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至於其他章節則較無與生 活科技相關之內容。

貳 貳 貳

貳、、、、 將相關概念融入自然科教學內容將相關概念融入自然科教學內容將相關概念融入自然科教學內容將相關概念融入自然科教學內容

在研究者分析了現行自然與生活科技之教科書內容後,發現可將生 活科技內容融入自然科第四冊第六章力與壓力之部分,因為此部分為自 然科教授力學之開始,對學生而言,若能一開始對於力學的學習就能與 生活做結合,對於其原理原則之應用也更能貼近生活,落實課程目標中 所提及的學習科學與技術的探究方法和基本知能,並能應用所學於當前 和未來的生活,因此對於所欲融入之部分及方式做以下說明。

一、 研究者提出初步之構想

研究者根據表 3-6-1 生活科技教科書有關力學之內容中之 分析,初步構想將可融入之部分如下表 3-6-3 所示:

表 3-6-3 初步融入構想表

單 元 名 稱 融 入 之 生 活 科 技 內 容

第一節 力與平衡

 建築材料與結構

 防震、阻尼器

 新材料:彈性體

 材料的機械性質

 活動:跳傘大賽

 活動:撼動天地 第二節 常見的力  新材料:奈米

 鑽木取火:摩擦生熱 第三節 壓力

 千斤頂

 門弓器

 活動:機器手臂 第四節 大氣壓力  氣壓計

第五節 浮力

 潛水艇沉浮原理

 水路、航空運輸交通工具

 活動:浮沉子

二、 教師回饋後之修正

針對研究者初步融入之構想發展完成後,接下來便請數位 現任本國合格之國中生活科技教師與自然科教師給予回饋及 建議,再根據教師之回饋與建議,本研究所設計之教學模組作 了以下之修正:

(一) 在力與平衡部分:

根據教師們的回饋,在建築結構、防震的部分,著重 在力的合成與分解,而材料的部分則著重在彈性,至於活 動的部分,需結合力的合成與分解、力的平衡、彈性這三 大部分,阻尼器則在談論防震時當做補充的資料。

(二) 在常見的力部分

這部分,原先研究者之構想與利用荷葉無法留住水滴 的現象,進而介紹奈米材料在摩擦力上的應用,但大多教 師對於此部分較不採用,因此,對於奈米材料與摩擦力之 部分予以修正,在設計活動時需將焦點放在全部的知識應 用,不可太過集中於部分。

(三) 在壓力部分

誠如各教師們給的回饋,這部分大多覺得融入得很適 當,只是融入的深度會引影響上課時數的分配,這點在設 計教學活動時要特別注意授課時數上的分配。

(四) 在大氣壓力部分

在研究者分析自然科教科書時亦發現,在此單元自然 科教科書中便有較多的例子舉出大氣壓力在日常生活中 的應用,因此本節所欲融入的部分,以教科書中之舉例為 主,適時加入更深入的介紹即可。

(5)在浮力部分

此外,對各教師進行訪談時發現,教師對於授課時數顯 得很重視,其原因可能為其授課時數不足,因此對於所教授 之內容必須特別注意與取捨,因此在設計上,必須以不增加 授課時數做為優先之考量,且對於原先自然科教科書中之內 容並不可任意刪減,此為設計過程中最需也是最難克服的重 點,因此設計內容之深度與授課內容之流程順序是最需考量 之重點。

參 參 參

參、、、、 發展課程架構發展課程架構發展課程架構發展課程架構

經由前面所確立融入之部分與教學重點後,本段所欲呈現的為所發 展出之課程及單元架構。

而在發展課程架構中,為達成教學目標,發現最大的問題的確來自 於授課單元之時數,研究者為解決此問題,最後歸納出以下三點:

一、 在單元一開始,用介紹日常生活的現象與實際應用做為開 端,藉此達到引起學習動機之目的。

二、 在介紹完自然科所欲教授之原理原則後,融入一設計之活 動,使學生能應用所學於當前和未來的生活。

三、 最後設計學習單做為單元性之評量,也使得學生養成自我學 習之習慣。

其設計之課程單元流程架構如下圖 3-6-2 所示:

圖3-6-2 課程單元流程架構圖

表 3-6-5 課程架構(續)

表 3-6-5 課程架構(續)

動構想之部分,則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便較為困難,而且容易產生疑惑。

這類的困難與疑惑,推究其原因之可能有下列二點:

一、 對於很少自行設計教學活動之教師而言,要設計活動不難,

一、 對於很少自行設計教學活動之教師而言,要設計活動不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