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分析工具及方法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分析工具及方法

第四節 資料分析工具及方法

主管魅力

領導 員工當責

賦權 組織績效

H1

H2

H3

H4

H5

圖 3-1 研究架構圖

本研究採「實證研究方法」,並設計調查問卷為收集研究資料的工具,彙整回 收問卷後採用敘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以及結構方程式等方式進行 研究。在分析過程中所使用的統計分析軟體為 AMOS 統計軟體做為資料分析的工 具。採用之資料分析之方法與步驟如下:

一、敘述性統計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此部分是依據問卷調查所得之基本資料及研究變項,涵蓋性別、年齡、工作年 資、職能別、職務別、公司員工人數等,採用次數分配及所佔百分比,已瞭解各 變項之分佈情形,做為判斷本研究概括性的結果。

二、信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

信度係指測驗結果的一致性、穩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內部一致性」來加 以表示該測驗信度的高低。信度檢定以Cronbach’s 係數來檢定量表提向在衡量變

數時各因素細項間的內部一致性,α 值愈大則表示該因素內各細項之間的關係愈 大,亦即該因素之內部一致性愈高。根據學者(Gay,1992)的觀點,任何測驗或 量表的信度係數如果在 0.90 以上,則表示該量表信度甚佳。一份信度係數極佳的 量表或問卷,其總量表的信度係數最好在 0.8 以上,如果在 0.7~0.8 之間,還算是 可接受的範圍。

三、效度分析(Validity)

效度是表示量表能否真正量測到所要測量之標的能力之程度,也就是要能達 到測量目的的量表才算是有效的(陳順宇, 2004)。本研究採用內容效度與建構效 度,做為衡量量表的效度工具,以驗證本研究量表之問項在內容上與適切性上具 有一定的效度。

(1)內容效度

由於量表內容主要係參考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量表,且經由相關文獻的探討,

綜合修改而成,因此具有相當的理論基礎。在量表設計過程中需經由多次修正,

並經由預試後方予定案,因此,本研究所使用之衡量工具能符合內容效度的要求 (周文賢, 2002) 。

(2)建構效度

本研究以因素分析方法中的主成份分析,利用直交轉軸法(Orthogonal Rotation) 以因素負荷量來驗證各個變數的建構效度,因素特徵值需大於 1, 且以最大變異 數(Varimax)法做直交轉軸後。如研究衡量項目之因素負荷量值介於 0.5 到 1.0 時,或是其衡量題目之因素負荷量皆在 0.5 以上,顯示 整體測量量表的品質良好,

各題的適切度均高,較具有建構效度(邱浩政, 2003)。

四、結構方程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結構方程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是用來檢定潛在變項(Latent variables)與觀察變項(Observe variables)之關係。結構方程模式是結合了多元迴 歸、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及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以處理潛在變項的多變 量分析。SEM 又稱共變量結構分析(Covariance Structural Analysis)。共變量結構分

析最初是由 Bock 和 Bargmann 在 1966 提出,其所描述者即為驗證性因素分析 (Confirnatory Factor Analysis),因其檢測的內容是測量題目的因素結構(factorial structure)與測量誤差。單獨看待結構模式,其實就是一個傳統的路徑分析(path analysis)模型,可以多元迴歸的概念來說明變相的因果或預測關係。SEM 模型與 傳統的迴歸分析的不同,除了在於 SEM 可以同時處理多組迴歸方程式的估計,更 重要的是變項關係的處理更具有彈性。在迴歸分析當中,變項僅區分為自變項與 依變項,同時這些變項都是無誤差的測量變項,但是 SEM 模型中,變相的關係除 了具有測量關係之外,還可以利用潛在變項來進行觀察值的殘差估計,因此,SEM 的模型中,殘差的概念遠較傳統迴歸分析複雜。在迴歸分析中,依變項被自變項 解釋後的殘差是被假設與自變項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獨立,但是 SEM 分析中,殘差 項是允許與變項之間帶有關聯,但是前提是這些特殊的假設也應具有一定的理論 邏輯基礎。SEM 的決策流程包括發展理論模式、建構路徑關係圖、估計模式、評 估模式的適合度以及解釋模式等步驟因此結構方程模式也可稱為是一種理論模式 檢定。

第五節 小結

本研究將採取內容效度,依據第二章文獻探討將本研究分成魅力領導、賦權、

員工當責以及組織績效四個構面進行問項之調整。

本章主要探討本研究之研究方法,首先藉由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之確立研究 之主題與研究對象,接著多方參考過去相關研究的過程與研究方法,選擇適合本 研究之調查方法,並依據第二章之文獻回顧對各構面進行操作性定義,設計出最 符合本研究目的之問卷型式、抽樣方式以及抽樣對象。最後分別針對本研究所使 用之資料分析方法進行說明介紹,期能透過上述介紹清楚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方法

,提升本研究之可靠度與公信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