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步驟

第四節 資料分析

一、以「力與運動物理觀念評量」統計全體受測者之迷思分布情形

本研究統計了學生在「力與運動物理觀念評量」中的答題狀況,計算學生們在評 量中被檢測到具有力學迷思的次數,找出九年級學生持有各類迷思的比例。若整體學 生在特定力學迷思被檢測到的比例越高,則可推論學生持有該類力學迷思的比例也越 高。

以五大類迷思中的「運動學迷思」為例:FCI 試題的 29 題中,共有 12 題與「運動 學迷思」有關,假設所有學生(46 名)全都在這 12 題中被檢測出具備「運動學迷思」,

則被檢測到具有「運動學迷思」的檢測總次數應該為552 次(12 题×46 名學生)。但真實 情況裡,46 名學生在這 12 題中,只有 175 次被檢測到具備「運動學迷思」,因此「運 動學迷思」被檢測到的比例為(175/552)×100%=31.7%,運算式如下:

檢測到迷思的比例=[檢測到該迷思的總次數/(學生人數×檢測該迷思的題數)]×100%

本研究將力學迷思被檢測到的比例高低,用來代表全體受測者之迷思分布情形。

二、以「力圖分析評量」統計全體受測者之整體作答結果

本研究統計了學生在「力圖分析評量」的作答狀況,計算全體學生在整個評量 中,對於同一種類的作用力之作答情形,統計其正確答對、誤判方向、誤判種類、或 忽略該力的比例。

以繩子拉力為例:從力圖分析評量1~23 題的正確答案中,共會有 11 次繩子拉 力。假設46 名學生都能正確標示出這 11 次繩子拉力,則會有 506 次與繩子拉力相關 的總作答數(11 次×46 名學生),但真實情況裡,學生在標示作用力的時候,可能會有四 種作答情形,分別為正確答對、誤判方向、誤判種類、及忽略此力,統計四種情形出 現的次數並計算其出現的比例,運算式詳述如下:

(一) 正確標示作用力(方向答對且種類答對):

(學生答對之次數÷該力應出現的總次數)×100%

(二) 誤判作用力的方向(種類答對但方向答錯):

(學生誤判方向之次數÷該力出現的總次數)×100%

(三) 誤判作用力的種類(方向答對但種類答錯):

(學生誤判種類之次數÷該力出現的總次數)×100%

(四) 忽略該作用力(方向未答且種類未答)

(學生忽略作用力之次數÷該力出現的總次數)×100%

(五) 學生若把作用力的方向和種類都答錯,將其視為學生不但忽略的原有的力,

還認為物體受到其它的作用力(多餘的力)。

仍以繩子拉力為例,若統計出學生正確標示出繩子拉力的次數為354 個答數,將 之除以繩子拉力的總作答數(506 個答數)再轉換成百分比,即可得到所有學生能正確標 示繩子拉力的比例為69.96%,該比例越高則學生越能正確標示出繩子拉力。

三、 分析同迷思學生的力圖分析作答及晤談結果

在利用「力與運動物理觀念評量」檢測出學生所具有的迷思概念之後,依照學生 的答題情形,挑選出具有相同迷思的學生,分析其「力圖分析評量」的作答結果並進 行晤談,比較其異同。

挑出的晤談學生類型:(一) 極具「運動學迷思」的學生、(二)極具「作用力與反作 用力迷思」的學生、(三)僅具「衝力迷思」的學生、

(四) 不具「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迷思」的學生,詳細說明如下:

(一) 極具「運動學迷思」的學生

運動學基礎非常不好的學生,無法區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或無法確 實進行向量疊加的學生。此處所選的學生,在「力與運動物理觀念評量」中,「運動學 迷思」被檢測到的次數為所有學生中最高者。

(二) 極具「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迷思」的學生

受到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迷思影響的學生,常會認為較大、較重的物體,在碰撞時 會產生較大的作用力。且學生會認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應作用同一物體上,彼此可抵 消。此處所挑選的學生,在「力與運動物理觀念評量」中,「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迷思」

被檢測到的次數為所有學生中最高者。

(三) 僅具備「衝力迷思」的學生

此處所選的學生,在「力與運動物理觀念評量」中,除「衝力迷思」外,其餘迷 思被檢測到的次數只能在1 題以內。

(四) 不具「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迷思」的學生。

此處所選之學生在「力與運動物理觀念評量」中,「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迷思」被檢 測到的次數為零。其目的在於確認不具「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迷思」的學生,在進行力 圖分析時,一定不會被該類迷思所影響嗎?

本次所挑選的晤談對象中,由於主動力迷思被檢測到的比例過低,總共有十題可 檢測「主動力迷思」,但檢測到的次數集中於0~2 次(0~2 次,共 38 人),因此本研究並

未探討「主動力迷思」在力圖分析中的影響。

與運動物理觀念評量」中,未被檢測到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迷思的學生(被檢測到具有作 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次數為0 次)的學生共 13 人,但由於此 3 人的表達能力較佳,因此 僅將此3 位學生作為晤談對象。其中 6 號和 7 號平時的理化成績屬於中前段,8 號則屬 於中段。

1~3 號學生則在「力與運動物理觀念評量」中,只有衝力迷思被檢測到的比例較 高,其餘迷思被檢測到的次數較低,因此將三人歸類於僅具衝力迷思的學生進行晤 談。其中1、3 號學生的理化成績屬於前段,2 號學生則通過數理資優鑑定,為數理資 優生。

與學生的晤談主要針對學生在「力圖分析評量」所標示的作用力進行提問,主要 欲從學生的答案中,分析幾項資訊:(一) 學生畫出的力,若與標準答案不同,需找出 學生畫出該力的根據? 是否有受到迷思概念影響? (二) 學生在進行力圖分析時,分析 步驟的先後順序,藉由晤談釐清。 (三) 學生在進行力圖分析時,運用了哪些物理概 念?運用的時機點?

進行晤談後,首先按照學生講述的力圖分析步驟及運用物理定律的時機點,將之 以流程圖表示,並在下方提示重點,再把具有同類型迷思學生之力圖分析流程進行比 較並觀察其異同。再釐清同類型迷思的學生在分析力圖時,是否有相同的解題特徵。

四、 分析學生的力圖分析解題步驟,並跟專家做比較

將學生和專家的力圖分析步驟均以流程圖表示,再將學生和專家的解題流程圖進 行比較並觀察其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