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的收集與分析

壹、資料收集的方法

本研究資料收集的方式包括上課記錄、教師反省札記、學生訪談、文件分析,

及平面幾何概念測驗。詳細介紹如下:

一、上課記錄

在課堂中,研究者以錄音的方式,記錄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討論 對話內容,課堂結束後,馬上作成該節的上課記錄。上課記錄以表格方式呈現,

每頁的左邊預留空白欄位,用以書寫備註以及編碼之用。

二、教師反省札記

研究者進行完每堂課後,立即省思上課情形,找出學生學習上的困難,檢討 教學活動,撰寫成「教師反省札記」。如果在研究期間有突發的想法或決定,也 可以記錄在教師反省札記中。

三、學生訪談

研究的過程中,為了得到學生行為背後的主要想法、態度和意見,故對數學 擬題內容較生動、題型較特殊或是需要深入了解的學生進行半結構性的訪談,訪 談大綱如附錄二。訪談的時間以該節課結束的下課十分鐘為原則,以錄音的方式 記錄下訪談內容,事後研究者再進行逐字稿的轉譯,以確保資料的詳實可信程度。

四、文件分析

文件分析又分成下列幾種文件來源:

(一)教師文件:

1.南一版數學第十一冊教科書、習作、教師手冊。

2.數學能力指標。

3.教師自行設計的數學課程教案。

4.教師對學生數學擬題作業單的回饋或評語。

(二)學生文件:

1.學生的課堂討論記錄。

2.學生數學擬題作品。

五、平面幾何概念測驗試題

研究者使用「平面幾何概念測驗」試題,分別在課程實施前進行前測、課程 實施後進行後測,比較學生在學習前後,數學幾何概念層次變化之情形。

貮、研究工具

研究者依據課程範圍及 van Hiele 的幾何理論,引用吳德邦所發展之「吳―

薛氏國小學童 van Hiele 幾何測驗」試題為基礎,刪除圓形概念部分,保留三角 形、四邊形試題,完成「平面幾何概念測驗」如附錄三。此份測驗卷之原始信度 為 0.944702,效度則經由學者專家多次審核,具有專家效度(薛建成,2003)。

但為配合課程內容,經研究者刪除圓形試題後,以 cronbach’s α計算試題信度,

信度係數為 0.77,各概念層次試題分布情形如表 3-4-1、表 3-4-2、表 3-4-3。

表 3-4-1 van Hiele 幾何概念層次一測驗之試題分析表

表 3-4-3 van Hiele 幾何概念層次三測驗之試題分析表

表 3-4-4 資料編碼意義

2 編碼資料的內容分析

(1)編碼資料的選取:

反覆閱讀編碼資料,依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選出適切的資料。

(2)編碼資料的歸類與詮釋

將性質類似、意義相近的資料歸類成同一類目。在同一類目中,依資料的內 容進行詮釋及分析。

(二)量化資料分析

將所有學生平面幾何概念測驗試題上之前測、後測成績,以 SPSS 統計軟體 t 檢定,分析高、中、低各組學生在教學前後,各數學概念層次之變化是否有達 顯著差異。

編碼 意義

S1 學生代號

SS 全體學生

課 070323 2007 年 3 月 23 日之上課記錄 札 070323 2007 年 3 月 23 日之教師反省札記 訪 070323 2007 年 3 月 23 日之訪談資料

師文 教師文件

第五節 效度

因為行動研究的目的是「揭露及解決問題以求改善」,如果研究不是以此為 目的,那就應該從事其他類型的研究。故行動研究的效度必須完成「對內的目的」

和「對外的目的」兩個層面。

行動研究的內在效度是指改善參與成員想法和行動的程度;外在效度是指對 參與成員之外的讀者所能引導或啟發的程度(潘世尊,2005)。研究者以下列方 法提高本行動研究之內在效度及外在效度:

壹、內在效度

一、在研究的過程中,對於如何改善現況,不斷地進行思考和省思,並將此過程 撰寫成反省札記,以期能回歸行動研究解決問題的本質。

二、邀請國小現職教師、數學專家等數人組成研究諮詢顧問小組,對於在研究過 程中面臨的困難或衝突,以詢問學者專家、現職教師或探討文獻的方式,研擬可 行的解決問題方案。

貮、外在效度

一、研究報告的撰寫,詳細呈現行動研究歷程,不隱瞞或作假,使讀者能完整了 解研究的歷程和結果。

二、以淺顯易懂的文字、連貫的內容呈現研究報告,提升內容的可讀性。

三、對於研究的歷程和結果加以批判,並分析此行動研究的優缺點、限制以及未 來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