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66 -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資料分析為社會研究歷程中的重要步驟之一,而質性研究的最終目的不是蒐 集資料,而是分析、解釋,並呈現研究的發現與成果(簡春安、鄒平儀,2004), 質性研究之資料分析過程是一種「概念化的過程」(conceptualized process), 從中將一般性概念逐步發展出具體的概念(concepts)或主題(themes)(潘淑 滿,2009)。本研究的資料處理主要是針對訪談紀錄做內容分析,包含訪談內容 的逐字記錄(written note)及分析筆記(analytic note)。本研究資料處理與 分析的步驟如下。

壹、將訪談內容謄寫為逐字稿

在每次訪談過後,研究者會在徵得受訪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錄音,訪談內容 記錄下來,將錄音紀錄逐字逐句整理出來,不僅包括受訪者的語言行為,也含括 非語言行為(像是嘆氣、哭、笑等)。在整理逐字稿的過程中,隨時把自己的想 法或問題補充至備忘錄中。完成逐字稿之後寄回給受訪者以確保維持其原意。

貳、進行編碼

編碼(coding)是指把資料轉移成概念的過程,乃是將所收集的資料打散,

賦予概念(conceptualized)和意義,然後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組合在一起的操作 化過程(胡幼慧,2008;陳向明,2004)。研究者先反覆閱讀逐字稿,在資料中 開始尋找意義和解釋,將其設定編碼和分類。本研究按照編碼登錄過程的三步驟 對資料進行編碼。

(一)開放性編碼(open coding)

開放性編碼是經由密集地檢測資料來對現象加以命名和類屬化

(categorizing)的過程,首先對現象加以標籤化,針對打散後的原始資料中所 出現代表各種形式的現象以概念化的形式加以命名(naming)(胡幼慧,2008)。

在此步驟研究者在受訪者的每個段落中找出與研究有關的現象並將其概念化,為 了保留資料的原意,編碼時應該盡量使用受訪者自己的語言來命名(陳向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67 -

2004),故概念化的命名上盡量保留受訪者所使用的文字。

接著把同一現象的資料經過歸納的過程形成同概念的類屬,之後會對此類屬 加以命名,對具同概念的類屬之命名會使用更抽象的名稱,其命名可能來自文獻 或是研究者本身自己所獨創的(胡幼慧,2008)。找出標籤化的概念,研究者找 出被分割的資料之關聯性重新歸納和組織,形成類屬並命名之。

(二)主軸性編碼(axial coding)

主軸編碼著重於綜合歸納或比較不同資料之間的符碼,企圖在資料中建構出 主軸概念,幫助研究者在概念或主題之間找出關聯性(潘淑滿,2009)。研究者 主要是找出類屬之間的連結,發現共通或相異之處,把類屬之間存在的關係建立 起來,更深層地檢視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聯性。

(三)選擇性編碼(selective coding)

當已經收集完所有資料,並對資料進行分析後,開始選擇可以彰顯研究主題 的主軸概念,作為研究問題詮釋的根據(潘淑滿,2009),在本步驟研究者發展

「核心類屬」(core category),確認故事線(story line)、發展脈絡類型(胡 幼慧,2008)。有系統地說明及檢證主要類屬和其它類屬的關係,將分析集中至 與該核心類屬有關的編碼,並且再做資料以及主題編碼的確認。

參、建構結論與詮釋

透過同類比較、異類比較、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和理論與證據比較等方式形 成類屬,經由編碼、分類、命名、持續比較來回操作,從中找出重要的概念和議 題,提升類屬概念的抽象層次,並發現類屬間的關聯,進一步形成核心類屬,將 其結構化後及探討核心類屬的隱含意義並加以詮釋,歸納研究發現的主題架構。

在資料分析的過程中,會將所得到的核心類屬與文獻相互檢證,檢視研究者 的初步結論與資料分析後所得類屬之異同,增加理論敏感度。同時研究者亦會不 斷提醒自己於分析過程中保持客觀開放的態度,避免研究者的主觀涉入其中,若 分析中涉入研究者的主觀價值與想法時,會忠實陳述研究者的思考與想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68 -

貳、增加研究者思考與嚴謹度之方法 一、撰寫備忘錄

「備忘錄」是記錄研究者自己的發現、想法和初步結論的方式,對所蒐集的 資料的回應,對資料加以理論性的瞭解、解釋,其主要目的式通過寫作對自己的 研究進行思考(胡幼慧,2008;陳向明,2004)。透過撰寫備忘錄可以幫助研究 者有兩種思考方式,一方面由資料到寫作的歸納,另一方面是由文字回到觀察的 演繹,兩種思考在研究過程中一直同時進行,每次來回可逐漸提升所觀察現象的 抽象層次(胡幼慧,2008)。

研究者所撰寫的備忘錄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種為分析型,研究者會將一些 重要的現象和概念進行分析,從中提出疑惑,並從資料中尋找答案;第二種為理 論型,探討資料中出現的初步理論,將之與研究者所閱讀的文獻與理論相互比 較,察覺研究者本身的觀察與理論間的空隙。

二、畫圖表

圖表是對線性文字資料進行的一種立體濃縮,通過三維直觀方式比較集中 地、生動地展現資料中蘊含的各種意義關係(陳向明,2004)。本研究探討家長 處理青少女未婚生子事件的過程,乃是動態和連續的過程,擬以事件狀態網絡圖 呈現處理過程中的事件及變化。

三、與外界交流

研究者在資料分析的過程中,藉由兩種方式與外界交流,第一種形式為與

「人」交流,當遇到困境時,與指導教授、同儕討論或是與實務工作者對話,重 新釐清焦點與方向,發掘新的分析角度。另一種形式為與「文獻」交流,瞭解其 他人如何分析,學習他們的經驗,或是檢視相關理論,以理論擴展分析的思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69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