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資料分析包含觀察者一致性信度考驗(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簡 稱 IOR)、觀察記錄法、單一受試之視覺分析(visual analysis)、C 統計(Tryon’s C statistic)、社會效度分析描述如下:

一、觀察者一致性信度考驗(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

本研究為求增加分心行為觀察可信度,進行觀察時除了研究者本身為

觀察者,同時另找一位觀察員,透過觀看錄影帶的方式,分別於受試甲、

受試乙、受試丙在接受雙項行為介入策略之各階段中,抽取兩次觀察記錄,

進行觀察者一致性信度考驗。

一致性百分率= 甲、乙觀察者一致之次數

甲、乙觀察者一致之次數+甲、乙觀察者不一致之次數 ×100%

二、觀察記錄法

研究者依據反應時距記錄法(interval recording)為原則,設計分心行為 次數記錄表,觀察記錄受試者上課時分心行為出現的特徵,設定每 30 秒為 一觀察時距,若受試者在 30 秒內出現分心行為,即在該行為劃記「×」。最 後,研究者依據受試者「分心行為記錄表」上出現的次數,進行統計分析。

包含:總計全部分心行為出現次數以及全部分心行為出現時距百分比。

全部分心行為出現時距百分比= 全部分心行為畫記出現次數

全部行為總次數 ×100%

三、視覺分析(visual analysis)

本研究採用圖表資料的視覺分析(杜正治,2006)作為本研究資料分析 說明的依據。將三位受試者的分心行為出現次數的百分比,繪成曲線圖並 整理成分析摘要表,瞭解受試者在各時段之內及比較相鄰兩時段間表現的 差異狀況,以下分別就階段內與階段間之資料分析說明:

(一)階段內的資料分析,其目的在指出同一階段內資料的情況,分析重 點如下:

1.階段長度:指單一階段內資料點蒐集的次數。

2.預估趨向路徑:使用中分法(split-middle method)畫出階段內的趨向 線,配合標的行為,決定路徑是(+):表示進步;(-):表示退步。

3.趨向穩定性:以該階段中最大值的 20%為範圍,同時以中分法得到 一趨勢線為標準,繪出一趨向範圍,並計算落在範圍內的資料點百分 比,通常穩定百分比超過(含)75%以上,即可判為穩定,低於 75

%則為不穩定。

4.平均值:即為各階段內資料點的算數平均數。

5.水準穩定性:以該階段中最大值的 20%為範圍,以通過平均數且平 行於 x 軸的水平線為標準,計算落在該範圍內的資料百分比超過 75

%視為穩定。

6.水準範圍:意指曲線上的資料點中,其最高點與最低點之間的差異,

即為水準範圍。水準範圍愈小,表示愈穩定。

7.水準變化:意指曲線上第一個資料點和最後一個資料點之間的差異,

配合(+)(-)的符號,可看出階段內資料的變化,差異愈小表示愈穩 定。

(二)階段間的資料分析是比較兩階段間的差異,特別是基線期與處理期 之差異,分析重點如下:

1.趨向路徑與效果變化:將兩個不同階段趨向列出並比較,標示正向或 負向,可看出介入效果。

2.趨向穩定變化:比較不同階段趨向穩定的變化,包括穩定到多變、穩 定到穩定、多變到穩定、多變到多變四種情形,應視實際階段間改變 情形做解釋。

3.平均值變化:前一階段平均數與下一個階段平均數的落差。

4.階段間水準變化:前一階段資料最後一個點減去下一個階段資料的第 一個點,之間的絕對值變化並標出進步(+)或退步(-),進步的資料 愈大,表示介入效果愈明顯。

5.重疊百分比:指以前一個階段的最高點與最低點為範圍,計算後一階 段各點落在這範圍內的百分比。當比較基線期與處理期兩相鄰階段的 資料時,重疊百分比愈小,表示介入效果愈好;當比較處理期與維持 期兩階段的資料時,重疊百分比愈高,表示介入處理方案的維持果較 佳。

四、C 統計(Tryon’s C statistic)

本研究利用C統計來瞭解一組時間序列資料是否具有明顯的趨勢變化,

輔助視覺分析,以考驗相鄰兩階段間資料點的變化走勢的顯著性,以驗證實 驗處理的效果(吳訓生,2002),並能彌補視覺分析資料之不足。利用C統計 的方法進行階段間的比較,則將基線期和處理期相鄰兩階段之資料帶入公 式,所得的Z值達顯著水準者,表示行為策略介入的效果顯著。反之,若未 達顯著水準,則表示實驗介入的效果不彰。同理,若相鄰兩階段為實驗處理

期和保留期,則當Z值達顯著水準時,代表保留效果不佳;反之,若未達顯 著水準,則表示保留效果顯著(Jones, 2003;引自杜正治,2006)。其計算公 式如下,公式中X代表每個單元評量的得分;N代表各階段內的上課節數。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旨在分析本研究以錄影帶自我模仿及代幣制度策略,對減低國小 學生分心行為之成效以及維持效果。研究結果的資料,先將分心行為之觀 察記錄化為百分比並以圖示法(graphic method)的方式呈現,以視覺分析法 (visual inspection)及 C 統計(Tryon’s C statistic)進行資料分析;並輔以教師訪 談記錄作為社會效度分析,根據以上資料加以整理討論。故本章共分四節 說明,第一節為觀察者一致性分析;第二節為「雙項行為介入策略」對減 低國小學生分心行為之成效分析;第三節為普通班導師資料訪談分析;第 四節針對本研究作一綜合討論。

第一節 觀察者一致性分析

在探討「雙項行為介入策略」對減低國小學生分心行為之成效分析前,

首先,先做本研究的觀察信度考驗。本研究的觀察記錄除研究者本身以外,

另請一位觀察者做分心行為記錄。實驗階段觀察者間一致性的考驗分析,

是將三位受試者在實驗階段基線期一(A1)、處理期一(B1)、撤除期(A2)、處 理期二(B2)、追蹤期(C)五階段,每人共 36 次之觀察記錄各抽取 12 次,進 行信度考驗計算。

研究者與另一位觀察者對受試甲其 12 次的觀察記錄信度考驗,落在百

分比 84%~100%之間,平均之觀察者信度為.90;受試乙的信度考驗百分 比落在 80%~92%之間,平均之觀察者信度為.88;受試丙的信度考驗百分 比落在 82%~100%之間,平均之觀察者信度為.91。由上得知,三位受試 者觀察者一致性均達到.80 以上,達到顯著水準。

表 4-1 觀察者間信度考驗統計表

實驗階段之觀察信度百分比

階段 A1 B1 A2 B2 C

次數 1 4 1 4 1 4 1 4 1 4 7 10

信度 範圍

平 均 甲 88 84 95 90 92 89 92 100 87 90 92 88 84~100 90

乙 80 88 88 88 89 92 90 85 92 90 89 86 80~92 88

丙 82 88 92 89 100 90 90 92 95 92 93 89 82~100 91

信度範圍:80%~100%

平 均:90%

註:小數點以下四捨五入;單位:%

第二節 「雙項行為介入策略」對減低國小 學生分心行為之成效分析

本研究以 A-B-A-B 倒返實驗設計,以雙項行為介入策略減低受試者的 分心行為,本節主要分析受試者在實驗五個階段分心行為的出現百分比,

先以圖示法呈現資料,並以視覺分析法及 C 統計進一步分析資料。三位受 試者實驗階段中,基線期一(A1)、處理期一(B1)、撤除期(A2)、 處理期二

(B2)各有六次的分心行為觀察記錄,維持期(C)則有十二次的觀察記錄。以 下分別針對三位受試者之視覺分析結果說明如下:

一、受試甲分心行為之視覺分析結果

受試甲的分心行為在實驗處理各階段及階段間的分心行為出現百分比 以圖示法表現如圖 4-1、4-2 所示;其階段內視覺分析資料摘要如表 4-2;階 段間視覺分析資料摘要如表 4-3;C 統計摘要表如表 4-4。

圖 4-1:受試甲分心行為出現百分比曲線圖

(一)階段內變化

由圖 4-1 和表 4-2 所示,受試甲在基線期一(A1)分心行為出現百分比 介於 12.5%~27.1%,階段平均值為 14.5%,趨向預估呈現上升趨勢 (-),趨向穩定度(83.3%)及水準穩定性(83.3%)皆呈現穩定,水準變化為

+14.6%。在實驗處理期一(B1),也就是雙項行為介入策略第一次進行 後,雖趨向預估呈現上升趨勢,趨向穩定與水準穩定由穩定轉為多變,

(%) 心行為現時距百

註: 平均值 ; 趨勢線 節數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基線期一(A1) 處理期一(B1) 撤除期(A2) 處理期二(B2) 追蹤期(C)

但分心行為的出現百分比確有下降狀態,水準範圍降為 0.4%~13.8%,

平均值為 6.0%。由此可知,處理期一(B1)水準範圍較基線期一(A1)水準 範圍低,得知經由雙項行為介入策略,確實影響受試甲分心行為的出現 率,使得處理期一(B1)的表現,與基線期一(A1)有明顯差異。在趨向穩定 與水準穩定由基線期一(A1)的穩定轉為處理期一(B1)的多變,再進一步觀 察處理期一(B1)內的出現百分比發現,雙項行為介入策略剛介入時,受試 甲分心行為有下降,到第二、三、四節甚至降到 2%左右,到五、六節又 往上爬升,在雙項行為介入策略中的觀看錄影帶教學過程中,研究者發 現受試甲剛看到影片中的自己覺得新奇又好玩而有所警惕、改變,但在 後半段的錄影帶自我模仿教學中發現,受試甲的心態有所變化,已經沒 有一剛開始那樣的好奇,即使有代幣制度的規範下,仍無法讓受試甲完 全控制自己的分心行為,因而在後兩次的表現提高到與基線期一(A1)相同 的出現率。雖如此,在處理期一(B1)仍可看出減低受試甲分心行為的效果。

在撤除雙項行為介入策略後,撤除期(A2)分心行為出現百分比介於 2.9%~13.3%之間,階段平均值為 11.1%,較處理期一(B1)分心行為出現 百分比高,本階段(A2)趨向預估呈現下降的趨勢,趨向穩定與水準穩定屬 多變。

在雙項行為介入策略進入處理期二(B2)之後,受試甲的分心行為出現 百分比呈現下降趨勢,由第一節的 12.5%,慢慢降低為 5%,呈現正向進 步的趨勢,階段內的平均值為 4.2 %,較撤除期(A2)分心行為出現平均值 降低許多,也是本實驗平均值最低的階段,趨向穩定與水準穩定呈多變。

因此可知,雙項行為介入策略確實影響受試甲的分心行為出現狀況,使

(二)階段間變化

由圖 4-1 和表 4-3 所示,在基線期一進入處理期一(B1/A1)時,趨勢 路徑由上升(-)到上升(-),趨向效果呈現正向效果變化,趨勢穩定由 穩定到多變;但平均值變化下降了 8.5%,水準變化差距由 27.1%下降至 10%,下降了 17.1%,兩段重疊百分比為 16.7%,顯示雙項行為介入策 略對於減低受試甲的分心行為有明顯助益。

由處理期一進入撤除期(A2/B1)時,趨勢路徑由上升(-)轉為下降 (+),呈現正向的效果變化,但趨勢穩定由多變到多變;而平均值變化 上升了 5.1%,水準變化下降了 1.7%,重疊百分比為 83.3%,因此整體 而言,在撤除雙項行為介入策略後,受試甲的分心行為出現百分比呈現 增加現象。

由撤除期進入處理期二(B2/A2)時,平均值變化由 11.1%下降為 4.2

%,水準變化為+0.8%,趨勢路徑由下降(+)到下降(+),趨向效果呈

%,水準變化為+0.8%,趨勢路徑由下降(+)到下降(+),趨向效果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