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購併績效之相關文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第二節 購併績效之相關文獻

綜觀過去文獻探討,對於購併對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有不同方面的研究,本 研究將其整理如下。

Mueller(1985)以 1950 至 1972 年為研究期間,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 1000 大 企業中的 209 家被購併公司為樣本,市場佔有率為衡量變數,研究被購併公司於 購併前後對其市佔率的影響。實證結果發現,採用水平式購併及複合式購併的被 購併公司,在購併後,其市占率並未增加反而產生減少的狀況。

Bacon, Shin and Murphy(1994)以 1942 至 1988 年為研究期間,並以獲利性、效 率性、流動性、槓桿程度及活動性五大構面,選取18 項財務指標為衡量變數,研 究結果顯示,被併公司的獲利能力明顯低於非被購併公司,被購併公司在控制成 本的能力比非被併公司差。

顏秀玲(1991)以民國 60 年 6 月起至 75 年 12 月止,主併公司為證券上市公司

的15 家公司為研究對象,並以安定力、活動力、成長力及收益力為四個構面,選 取18 個財務指標為衡量變數,研究結果發現:台灣企業合併主要是藉由合併營業 收入之提高,增加營業收入成長率並提高助其市場佔有率。主併公司於合併後,

在流動比率的提高,對於穩固企業的經營有助益,在營業成本率的降低,使其未 能因合併而產生規模經濟,在各項週轉率的降低,故未能產生效益。

林嬋娟、吳安妮(1992)以民國 84 年至 77 年期間有發生購併之上市公司為研究 樣本,以資產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負債比率、營業成本率、市場佔有率及 現金流入量比率等財務指標作為綜效與衡量指標。研究結果顯示上市主併公司在 購併後並無明顯經營績效及綜效產生,市場綜效於購併後三年才開始顯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蘇榮晟(2000)以民國 83 年五家有購併活動之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分別以相 同產業中資本額相近之無購併活動公司為對照組,以28 個財務比率為研究變數,

實證結果發現:一、主併公司於購併前後,在負債總額占股東權益總額比率的表 現最為顯著,另在應收帳款週轉率及銷貨成本率、銷貨毛利率分別於購併前後表 現顯著性的差異,依購併前後之檢定顯示,購併事件對主併公司於成長率方面財 務指標並沒有顯著性,但在偏財務綜效方面之財務指標較具顯著性。二、購併對 於有購併事件之上市公司與無購併事件之上市公司的財務績效檢定,銷貨成本 率、銷貨毛利率、應收帳款週轉率、負債比率及財務槓桿指數等五項指標皆達到 顯著,其中顯著性最高的指標分別為財務槓桿指數及應收帳款週轉率。

鄒有憲(2003)以民國 85 年至 90 年有從事策略聯盟之台灣半導體公司為研究對 象,共選取12 個策略聯盟樣本。實證結果發現:一、在國內半導體產業策略聯盟 方面,聯盟前,在總資產週轉率、營業成本比及銷貨利潤邊際呈現較顯著的影響。

聯盟後,在營收成長率、總資產週轉率、應收帳款週轉率、負債比率、銷貨利潤 邊際與營業成本比率,都對股東權益報酬率有顯著之影響。二、於國際企業策略 聯盟方面,聯盟前,在總資產週轉率、營業成本比及銷貨利潤邊際都有較顯著之 影響。在聯盟後,營收成長率、總資產週轉率、銷貨利潤邊際、負債比率,都對 股東權益報酬率有顯著之影響。三、策略聯盟雖藉由增加資產運用效率使其績效 表現較佳,惟不同之策略聯盟型態會有不同之績效影響,故仍需對策略聯盟目的 與型態作進一步分析。

李淑芬(2006)以台灣民國 81 年至 92 年有購併事件之上市(櫃)公司為研究樣 本,實證結果顯示,台灣企業於購併活動中,並不能發揮營運綜效及市場綜效,

營運綜效與市場綜效,除因產生規模經濟使得存貨週轉率及營運槓桿度表現較佳 外,其餘購併後之財務指標均比購併前表現差。另依廻歸分析,產業類型對營收 成長率則帶來負向顯著影響,而購併類型對資產報酬率及淨利率產生負向顯著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響,對營業毛利率產生正向顯著影響,另外於存貨週轉率及資產週轉率則帶來負 向顯著結果。

陳仕儒(2009)研究發現,從併購後第 1 天到 24 天公司股票有明顯的正向標準 化累積平均報酬率上升之趨勢。併購前後的經營績效在營業收入成長率、總資產 成長率、稅前淨利成長率及總資產週轉率等指標都有顯著性的差異。總負債占總 淨值比率、負債比率及固定資產週轉率在非電子業併購及電子業併購均有顯著性 的差異。

李柏宏(2009)以併購之效率理論為理論基礎,研究大型企業投資標的公司後,

是否會為標的公司帶來營運綜效、市場綜效及財務綜效,及對標的公司績效影響 之因素。研究發現,標的公司被大型企業投資後,並未產生營運綜效,反而比被 投資前顯著衰退。在市場綜效方面,因業務整合及產生經濟規模之效益,使得標 的公司其營收成長率表現較被投資前表現佳外,總資產週轉率則顯示較被投資前 差,但其結果並不顯著。就財務綜效方面,標的公司之利息保障倍數較被投資前 佳,財務槓桿則比被投資前差,惟其實證結果都不顯著。另以廻歸分析結果顯示,

大型企業之持股比率對標的公司的營運綜效指標有正向的顯著影響;過去經營團 隊及經營績效之異動,則對標的公司其營運指標效有負向的顯著影響。經營團隊 之異動,對標的公司的市場綜效指標有負向的顯著影響。大型企業之持股比率及 企業整合關係,對標的公司的財務綜效有正向的顯著影響。

黃宜玲(2009)以個案公司為研究對象,探討個案公司從合組成立時的環境和策 略,個案公司後續購併之背景、動機、交易條件、策略評估和預期效益等,分析 個案公司創新式的建構和整合後勤資源平台及其購併其他半導體零組件通路商之 效益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黃子郁(2010)選取在民國 91 年至 95 年期間,有實際從事購併活動之 5 家美國 電子公司為研究對象,採用13 個財務指標並將其區分為獲利能力、營運能力、償 債能力、成長能力等 4 種屬性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主購併公司在從事購併 活動後,在獲利能力與營運能力方面之經營績效,大致上都獲得改善。

陳智弘(2011)探討併購對行動通訊產業經營績效的影響

,該研究採用個案公司

併購前後之財務比率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個案公司於併購後,經營能力、獲 利能力、現金流量及股價的表現,皆明顯優於併購前,在財務結構方面無法判斷、

償債能力方面也無產生績效;整體而言,個案公司購併後對其經營績效有正面的 影響。

陳佳琪(2012)探討民國 87 年至 98 年期間,台灣上市(櫃)公司之併購活動是否 存在綜效。實證結果發現,台灣企業於併購活動中無法產生綜效,併購後的財務 指標皆表現較併購前差。以前經營績效較差之企業,於併購後仍不能改善其整體 績效;併購公司的規模對股東權益報酬率及總資產報酬率與正向影響,發現其公 司規模愈大,則併購後的經營績效表現會愈好。使用現金支付方式對其自由現金 流量比率和整體綜效有正向之影響;市場的景氣與總資產報酬率有正相關,當主 併公司選擇在市場景氣較好的狀況下進行併購,則對公司的總資產報酬率有助 益;董監事持股比例則對股東權益報酬率及總資產報酬率有正向之影響。

王復華(2013)以某一大型集團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藉由選定的 15 項績效指 標分別對主併公司及購併目標公司進行績效評估。研究結果發現,主併公司在進 行購併後,短期內有呈現購併績效,特別於財務構面及營運構面有顯著購併效益,

但於購併第二年後,購併效益會隨時間的經過轉弱;同樣地,被購併公司受到主 併公司進行資源整合及內部組織調整策略的影響,於整合後的購併效益反而呈現 不佳的購併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