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 「 「超雕塑 超雕塑 超雕塑 超雕塑」 」 」的社會文化意涵 」 的社會文化意涵 的社會文化意涵 的社會文化意涵

第四章 第四章 「 「 「超雕塑 超雕塑 超雕塑 超雕塑」 」 」的社會文化意涵 」 的社會文化意涵 的社會文化意涵 的社會文化意涵

本章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出發,探討亞赫曼「超雕塑」系列的出現,與當代 社會文化之間的關聯性;同時,藉由探討這個系列的作品,將其中所蘊藏的社會 文化意涵梳理出頭緒,意圖探究藝術作品中所承載的社會文化意涵。

在這四個小節中,筆者從大量生產與消費的社會特徵為序幕,試圖找到大 量消費與生產的社會藝術創作的特色,並繼而在其中找到亞赫曼作品的特色與定 位。在第二小節中,筆者從物品據有的意涵,物品不只為實用功能,它同時也具 有符號的意涵,檢視在消費的社會中,藝術家如何藉著物品與符號之間的關係創 作藝術品。第三小節,物體逐漸與消費文化結合成密不可分的一體,而藝術又是 如何在這其中混淆不清。最後,美學在這個發展中似乎出局了,但在看似出局的 發展中,美學又如何存在於藝術品中。四小節皆是圍繞著消費文化的議題,乃因 亞赫曼的作品發展一向以此為創作題材,其他的藝術發展皆未有像他如此完整而 持續在這個議題之上探討。安迪・沃荷可以與之相提並論,但安迪・沃荷的普普 藝術與亞赫曼的作品在內容上所所區別。安迪・沃荷「呈現」社會現狀,但亞赫 曼不僅呈現,它同時也在作品中批判這個社會文化的現象。

本節重點在一九八○年代以後阿赫曼藝術的趨向。首先是後工業時代來臨,

在一九八○年代的美國,有兩個重要的藝術趨向,一個是後現代主義回歸古典與 本土思潮下,歐洲新繪畫的興起;以及一九八○年代後消費社會與文化影響下的 藝術,這兩個主要因素對阿赫曼從一九八○年代以後的作品所影響面向。

第一節第一節

第一節第一節 後工業文明社會下的藝術創作後工業文明社會下的藝術創作後工業文明社會下的藝術創作後工業文明社會下的藝術創作

一一

一一、、、、後工業文明的社會後工業文明的社會後工業文明的社會後工業文明的社會

一般來說,關於美國和歐洲的戰後的經濟發展上,歷史上將1973-4 年左右 視為一個轉捩點,自一九五○年起「黃金年代」(golden age)大約持續到這個時間 點,開始了一斷不穩定的時間。在以阿戰爭之後油價的上漲、導致歐洲經濟通貨 膨漲,開始一段不景氣的年代,並在1979-83 年又重演了一次。不同的經濟狀況 導致工業結構上的改變。漸增的流動資本在國際間流竄,有公司開始全球性的擴 張成為服務工業,取代舊的製造業。297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1919—)1973 年出版的《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提到:「在今後後工業社會三○年至五○年 間,我們將看到我稱之為『後工業社會』的出現。……這首先是社會結構的變化,

其結果在具有不同政治和文化構造的社會中將有所不同。」298後工業社會第一個 最簡單的特點,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或製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如貿 易、金融、保健、娛樂、研究、教育和管理。299總的來說,「晚期資本主義」(late capitalism)的階段已經出現。在他隨後 1976 年的《資本主義的文化衝突》(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則更提到了藝術商品化的問題。

貝爾的《資本主義的文化衝突》一書中,認為現代社會的文化變革主要是 由於「大量消費」(mass consumption)的興起,或許是過去被中低下階層的人認為 是奢華的東西在社會上的普及。在這個過程中,過去的奢華品不斷地被定義成生

297 Hopkins, David: After Modern Art: 1945-2000,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197.

298 Bell, Daniel.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pp. 20-21.貝爾以技術為中軸,將社會劃分為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 社會三種形態,也是當今世界上並存的三種社會形態。

299 Ibid, p. 14.

活必需品,所以最後人們很難想像一些普通用品曾經是普通人曾經無緣可及的。

300 Bell, Daniel: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p. 65: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society is due, singularly, to the rise of mass consumption, or the diffusion of what were once considered luxuries to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es in society. In this process, past luxuries are constantly redefined as necessaries, so that it eventually seems incredible that an ordinary object could ever have been considered out of the reach of an ordinary man.”

301 Bell, Daniel: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p. 66.

302 Bell, Daniel: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p. 55: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Puritan temper were codes that emphasized work, sobriety, frugality, sexual restraint, and a forbidding attitude toward life. They defined the nature of moral conduct and social repectability. The post-modernist culture of the 1960s has been interpreted, because it calls itself a ‘counter culture,’ as defying the Protestant ethic, heralding the end of Puritanism, and mounting a final attack on bourgeois.”

303 Bell, Daniel: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p. 55:

“The Breakup of the traditional bourgeois value system, in fact, was brought about by the bourgeois economic system─by the free market, to the precise. This is the source of the contradiction of capitalism in American life. ”

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中產階級,他們的品味是傾向高級現代主義的藝術;而新的 後工業社會的中產階級,他們意圖確立自身並在這過程中,成為後現代文化取代 舊有忠實於現代主義的一部分。」「『雅痞的』後工業的中產階級」304,其建立 在媒體、高等教育、資金與廣告的基礎上。這個新的中產階級與組成資本主義的 舊中產階級爭奪社會首位,它培養並促進了自身的文化,一種後現代主義的文 化。這與舊有的布爾喬亞文化不同,它在菁英與大眾、高低文化之間並無區別。

所以後現代主義是無組織的資本主義與新的後工業中產階級的文化305

貝爾將六○年代後的後現代主義根源,歸諸於「反文化」,大量生產的技 術革命與消費以及購買機制的創新,導致新教倫理與清教精神的崩毀,形成資本 主義本身的矛盾;貝爾的觀點顯然將經濟與文化視為一複合的系統,而他將「反 文化」視為一個前後文化的斷裂點,似乎也有著二元對立的缺失,但是不可諱言,

貝爾充滿馬克思主義基調的論述,在我們針對後現代的文化現象之形成,深入探 究,混亂的社會現象、抽絲剝繭整理頭緒之時,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方向。貝爾對 於當代,特別是美國經濟技術體制、政治模式和文化思想領域的全面性的總體探 究,他的看法是資本主義歷經兩百餘年的發展及演變後,在上述三者(經濟、政 治與文化)間根本的對立與衝突。經濟領域歷經科技革命與管理革命的改造與加 強,發展成一個具有嚴密等級、精細分工制的自律體系。其中所有的活動全部嚴 格地遵照「效益原則」運作,目標是最大限度地獲取利益。因此,其中日益非人 化的體系中,人的豐滿個性被壓榨成單薄無情的分工角色作為代償……。306

304 Kumar, Krishan: From Post-Industrial to Post-Modern Society, Blackwell Publishing 2nd ed., Oxford UK & Cambridge USA, 2005, p.138:

“new, ‘yupified’ post-industrial bourgeoisie” 雅痞(住大城市、具有知識技能、講究生活品味的少 壯職業人士,young urban professionals 的首字母的縮合)

305 Kumar, Krishan: From Post-Industrial to Post-Modern Society, Blackwell Publishing 2nd ed., Oxford UK & Cambridge USA, 2005, p.139.

306 Bell, Daniel: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中文版序言,第 9 頁。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在以手工為基礎的視覺文化與工業的社會生活秩序之 間有著根本的衝突。許多雕刻家如羅丹試圖解決在「個人美學創造」,以及「集 體社會生產」間的衝突。這個衝突到了最低限藝術與普普藝術卻減弱了,基於最 低限藝術強調對細微感知的關注,而普普藝術,套句安迪沃的名言「我想成為一 部機器」307。由此觀之,最低限藝術與普普藝術皆顯示出工業的模式滲透到各領 域(藝術、休閒、運動)等,那些工業文明曾經未曾侵擾的範圍。如同經濟學家曼 代爾(Ernest Mandel)所言

完全沒呈現一個『後工業的社會』,晚期資本主義從而在歷史上,首次 形成了普遍全球的工業化。勞力機器化、標準化、過度專門化、分工 化,這些過去只在日常用品生產的真實工業領域中形成影響的力量,

現在穿透到了所有社會生活的部份308

二 二 二

二、、、、異化異化異化異化

西方的異化理論是在中世紀結束時是伴隨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當人文主 義用理想的人的尺度去衡量社會與人的實際存在時,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與人、理 性相背離的異己狀態就是所謂的異化了。所以,最初形成的哲學異化理論是對社 會歷史中應該存在的東西卻採取了異在或相悖的狀態的表徵在這個意義之下,盧 梭發展了由霍布斯所提出的自然權利異化的思想,首先發展出由異化到消除異化 的異化歷史關。黑格爾是經典異化理論的創始人,早期的黑格爾也是從社會現象

307 Foster, Hal:The Return of the Real: The Avant-Garde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Cambridge/

London, MIT Press, 1996, p. 66:

“I want to be a machine.”

308 Mandel, Ernest: Late Capital, London, Verso, 1978, p. 387. in Foster, Hal:The Return of the Real:

The Avant-Garde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Cambridge/ London, MIT Press, 1996, p. 66:

“Far from representing a ‘post- industrial society,’ late capitalism thus constitutes generalized universal industrializ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Mechanization, standardization,

over-specialization, and parcellization of labour, which in the past determined only the realm of commodity production in actual industry, now penetrate into all sectors of social life.”

入手來研究異化問題的,但在後來的研究中,異化已成為哲學中心範疇和總體架 構。黑格爾的主體對像化與異化有兩層意思:一是自然實現的自在的對象化;二 是人類主體觀念本質的物化,這同時也就是外化和異化。此間,物化是虛假的現 存,異化關係倒是真實的現實環節。作為起點的抽像觀念本質是通過對像化為物 質存在而實現的,雖然精神」沈淪」於自然物質,但從自身異化出去也就是過渡 性地肯定自己,因此異化等於對象化。但費爾巴哈直接否定了黑格爾對於異化和 對像化的論述,他認為這是一種自然物質存在與觀念的主語與謂語的唯心主義顛 倒。……費爾巴哈肯定對像化而反對異化,這正是青年馬克思此時的邏輯參照 點。馬克思在撰寫《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時期就開始否定異化狀態,並將異化與

入手來研究異化問題的,但在後來的研究中,異化已成為哲學中心範疇和總體架 構。黑格爾的主體對像化與異化有兩層意思:一是自然實現的自在的對象化;二 是人類主體觀念本質的物化,這同時也就是外化和異化。此間,物化是虛假的現 存,異化關係倒是真實的現實環節。作為起點的抽像觀念本質是通過對像化為物 質存在而實現的,雖然精神」沈淪」於自然物質,但從自身異化出去也就是過渡 性地肯定自己,因此異化等於對象化。但費爾巴哈直接否定了黑格爾對於異化和 對像化的論述,他認為這是一種自然物質存在與觀念的主語與謂語的唯心主義顛 倒。……費爾巴哈肯定對像化而反對異化,這正是青年馬克思此時的邏輯參照 點。馬克思在撰寫《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時期就開始否定異化狀態,並將異化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