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跳繩運動的源起與特性

跳繩乃傳統民俗體育項目之一,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唐代稱為

「透索」,明代稱為「跳百索」,不受人數、年齡、場地、時間、季節、

性別的限制,可採單人、多人或團體的方式進行,其運動量和鍛鍊強度可 自由掌控,強度大時相當於跑百米,強度小時亦可當作暖身或緩和運動(趙 振平,2002)。跳繩之所以稱為「百索」、「跳百索」是因為跳繩時擺繩的 速度十分快速,旁觀者彷彿看見有上百條繩索同時擺動。(陳志文,2003)

跳繩運動雖非奧運比賽的正式項目之ㄧ,但在國際上亦是蓬勃發展,美籍 人士Richard Cendali將跳繩運動變化、創造出許多多樣化的趣味活動,

最後還促成國際跳繩聯盟的成立,至今已經有21個國家加入成為會員(國 際跳繩聯盟,2013);而國內主要是由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進行推 廣與舉辦賽事。

跳繩運動有助於發展個體下肢的協調性、平衡感、敏捷性、韻律感以 及整體肢體的速度感,還可訓練肌肉靜態及動態的肌耐力,更有助於姿勢 的穩定,在重複性動作的表現上尤其重要 (Brancazio, 1984)。對大眾而 言,跳繩運動容易學習,活動時所需空間小,用具簡便、容易攜帶、價格 便宜,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參與。

石井藤吉郎(2001)在其所著「跳繩教室」一書中提到跳繩具有六項

28

特性:

1.任何人都能從事,不分性別,任何年齡均可從事跳繩運動。

2.任何時候都能從事,無論何種氣候、任何季節,均可進行運動,充 分滿足運動需求。

3.課程施行彈性高,因應不同的目的進行單獨操作或團體活動均可。

4.相較於其他運動,運動用品單純,所需花費亦少。

5.動作富有技術性和創造性,可以變化出各種不同的跳法。

6.適合作為培養其他運動的基礎體力,例如拳擊、馬拉松、自由車、

排球、棒球、羽毛球等需要耗費大量體力的運動,可以跳繩作為體 能訓練活動。

二、 跳繩運動對身體適能的影響

方進隆(1997)指出跳繩是我國民俗體育活動項目之一,為一種不受 場地限制、容易進行的高撞擊性全身運動,輕、中度的跳繩運動可長時間 進行,是對心肺功能及體重控制有很好效果的有氧運動。

沈樹林(2000)發現學童在經過十週的跳繩教學活動後,無論是男女 生,其柔軟度、心肺耐力、肌力與肌耐力均有明顯的進步;在身體質量指 數方面,則可獲得良好的維持。研究顯示跳繩教學活動能有效增進體適 能,且無性別上的差異;隨著年級的增加,有效提升健康體適能的能力與 效果亦會隨之增加。

吳重貴(2002)針對國中三年級女生進行長達十周,每週三天、每次

29

30 分鐘不同運動方式介入,探討十二分鐘跑走、跳繩運動及新式健身操等 三項運動對國中女生心肺功能的影響。結果發現經過十週的不同運動方 式,實驗組學生在心肺耐力的表現明顯優於控制組,且於訓練後明顯要比 訓練前好,亦證實長期從事規律運動訓練可提升國中女生心肺功能。

吳義弘(2006)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進行每週不同的跳繩運動頻率研 究,分為每週運動頻率一天組、二天組、三天組、四天組和五天組等五組,

進行 12 週的跳繩活動,每次 30 分鐘,強度由最大心跳的 50%,隨訓練週 數而漸增到 85%,而對照組則不施予任何運動訓練。研究結果發現運動頻 率三天組、四天組、五天組的受試者,在身體組成、瞬發力及心肺耐力上 達到顯著效果,跳繩訓練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確實有幫助,尤其是瞬發 力和心肺耐力最顯著,其中以每週訓練頻率三次以上的組別在立定跳遠和 八百公尺跑走有顯著進步,因此建議:以跳繩為訓練方法,想要改善國小 學童身體組成、瞬發力和心肺耐力,每週訓練頻率至少三次。

陳明木(2006)以台南縣西港國小六年級男女學童 60 名為研究對象,

實施 10 週跳繩運動訓練,探討跳繩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心肺適能及爆發 力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跳繩運動訓練對國小男、女學童的心肺適能,以 及爆發力的提升均有顯著的效果。

馮道正(2007)以 60 名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跳繩運動訓練對 國中學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研究過程中進行每週三次、每次十二分鐘,

長達十週的跳繩訓練,研究結果發現跳繩訓練可提升學生之心肺耐力。

30

施麗美(2008)針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進行跳繩與八百公尺跑走兩種不 同運動訓練方式介入,探討其對於心肺功能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跳繩和 八百公尺跑走運動訓練介入,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心肺功能提升有正面助 益,均可有效提升其心肺功能。

翁美玲(2010)利用八週的時間進行跳繩運動與跑步運動課程介入,

探討這兩項運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質量指數、身體適能的影響,並比 較兩者間的效益。研究結果發現跳繩運動與慢跑運動均能有效增進國小高 年級學童體適能。

李鳳珠(2011)針對國小中年級學童進行跳繩運動的介入,欲探討跳 繩運動對身體適能的影響,研究過程以累積性的方式,每週五天,每天三 個下課時間(5-8 分鐘),連續進行 40 週跳繩運動訓練。結果發現經過 40 週的跳繩運動訓練後,訓練組學童的心肺耐力、柔軟度及瞬發力與控制 組達顯著差異,顯示累積性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中年級學童的健康體適能 及維持正常的身體組成有改善的效果,值得在國小校園中推廣。

紀嘉琪(2011)在探討跳繩運動介入體育課程對國中學生體適能的影 響。以雲林縣立古坑國中七年級學生共六十三名為實驗對象,進行每週二 次、長達十二週的跳繩訓練,實驗結果為男生組在身體組成(BMI)、柔軟 度(坐姿體前彎)、瞬發力(立定跳遠)及心肺耐力(800/1600m 跑走)達 顯著差異。但是在肌耐力(仰臥起坐)、左、右小腿周圍長及踝關節伸展 方 面 卻 未 達 顯 著 差 異 ; 女 生 組 在 柔 軟 度 ( 坐 姿 體 前 彎 )、 心 肺 耐 力

31

(800/1600m 跑走)及左、右小腿周圍長都達顯著差異。而在身體組成

(BMI)、肌耐力(仰臥起坐)、瞬發力(立定跳遠)及踝關節伸展方面未 達顯著差異。

三、 跳繩運動的相關研究

Petterson, U., Nordstrom, P., Alfredson, H., Henriksson- Larsen, K., & Lorentzon, R.(2000)以約17歲的跳繩隊和足球隊女生為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發現:跳繩隊在全身、腰椎以及肱骨的骨質密度均比足球隊高。

而骨質密度測量時機正好是跳繩隊競賽期間,跳繩隊員每週訓練跳繩時間 約6.1小時,訓練時間長達六年;足球隊員每週訓練5.1小時,訓練時間長 達九年。此外,跳繩隊員在全身、股骨和股骨近端的骨頭面積也比足球隊 員和控制組大,脛骨骨幹的骨頭面積更是明顯。

黃任楷(2003)以國小男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運動方式介入對 國小男學童平衡能力的影響,過程中進行十二週、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 鐘的運動介入,依運動項目分為跳繩運動組、墊上翻滾運動組與呼拉圈運 動組,結果發現跳繩運動對學童的靜態平衡能力與動態平衡能力均有極大 的助益。

廖介佑(2004)以國小羽球選手為研究對象,探討跳繩運動對國小羽 球選手在基本體能上的影響。實驗組在實驗期間,早上接受跳繩訓練,下 午接受羽球技能訓練;控制組則是兩個時段均接受羽球技能訓練。經過十 二週的運動訓練,結果發現增加跳繩運動訓練,除了柔軟度以外,腿肌力、

32

瞬發力、心肺耐力、敏捷性及平衡性的的進步幅度均較優於只做羽球技能 訓練者。因此,若球場數量不足,可以進行分組,在相同的時間裡部分選 手做技能訓練,部分選手利用其他適合的場地做跳繩訓練,同樣可以明顯 的促進選手基本體能的發展。

張碧娥(2005)以低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多樣化跳繩活動對身 體協調性的影響。將學童分成跳繩組及控制組兩組,跳繩組進行 12 週多 樣、有趣、基礎性跳繩動作的指導,控制組則不進行任何相關體育活動。

研究結果發現跳繩能顯著提升兒童的平衡、敏捷性、巧緻性與協調性,有 助學童動作發展,提升體適能水準,更能以跳繩活動做為學童動作發展異 常的初步篩檢。

劉順正(2006)針對50名國小三至六年級體重過重的男女學童進行八 週跳繩運動項目訓練,研究結果發現經過八週的跳繩運動訓練,體重過重 學童的身體質量指數、心肺耐力、肌耐力、柔軟度和瞬發力均有明顯的改 善與進步。

王竹中(2006)以9至11歲的男童為研究對象,探討跳躍式運動訓練 對於兒童骨骼發展的影響。研究過程中將學童分成籃球組

、跳繩組與控制組,進行每週三天、每次40分鐘的訓練,經過12週後,研 究結果發現:進行跳躍式運動的組別,籃球組及跳繩組的學童脛骨長度、

脛骨骨質密度、全身骨量均顯著高於未進行跳躍式運動訓練的學童。

陳俊傑(2007)針對國小六年級田徑隊男童進行八週跳繩訓練課程,

33

探討跳繩訓練課程對身體質量指數和跑步經濟性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跳繩訓練對於降低國小六年級田徑隊男童身體質量指數方 面並無幫助,但有助於跑步經濟性的改善。國小校隊在平時訓練可加入跳 繩作為輔助訓練方式之一。

周熙平(2008)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對象,進行十六周的跳繩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跳繩組在跟骨骨質密度與心肺耐力二方面的進步幅度均大 於控制組;而在身體組成、柔軟度、瞬發力與肌耐力等方面,實驗結果雖

研究結果發現,跳繩組在跟骨骨質密度與心肺耐力二方面的進步幅度均大 於控制組;而在身體組成、柔軟度、瞬發力與肌耐力等方面,實驗結果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