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意象及身體質量指數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意象及身體質量指數之影響"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 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 身體意象及身體質量指數之影響. 研 究 生:邱麗珊 指導教授:林耀豐. 中華民國 一 O 三 年 一 月.

(2)

(3) 誌. 謝. 就讀研究所一直是我的夢想,尤其職場生涯多年面臨瓶頸時,這般的 念頭不時浮現,經常希望能重拾書本,再度回到校園重新當個學生,學習 新的知識。然而另一方面,內心又擔憂無法勝任多種身分,扮演好各種角 色,因此求學的計畫便一直延宕,直到三年前,在外子及同事的鼓勵下, 這才毅然決然參加進修考試,很幸運地,我抓到了完成夢想的機會。 回想求學的這段過程,可說是充滿各種滋味,非親身經歷實難想像, 課堂上和同學及教授的互動學習,有時教人緊張,有時令人感到新奇,有 時逗趣詼諧,真覺得當學生真好!然而,冬夜裡,騎著摩托車迎著寒風, 回家的路上又讓人感到疲憊不堪,心裡不免吶喊「好累啊!」。 要感謝的人真的是數說不盡,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林耀豐老師,論 文寫作的過程中,從題目的擬定、撰寫到定稿,只要遇到不會的問題,一 定是去麻煩老師,而老師再忙,也總是不厭其煩地給予指導,為資質駑鈍 的我解惑,真的很感謝耀豐老師。接下來要感謝口考委員林清和老師以及 林如翰老師,特地從北部及東部來到學校,給予許多寶貴的建議,讓我獲 益良多。感謝三位老師的提點,使得這篇論文的內容與架構能更加完整。 感謝我們的司機老楊—慧蓮美女,不論颳風下雨,總是準時的出現在 搭乘的地點;感謝共乘的美女—靜誼、玉梅、寅榕,謝謝你們在我沮喪時 給我溫暖和鼓勵,與我並肩作戰;感謝同窗時期一直擔任班代的芳毅,謝 謝你願意一直為大家服務;感謝體碩的同班同學,大家互相加油打氣,彼 此不藏私的分享是我完成學業的最大支持。 最後,要感謝先生的支持、包容與體諒,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學 業,在此,將這份喜悅獻給所有愛我、幫助我的每一個人,謹以此文表達 心中最大的謝意。 邱麗珊. 謹誌 2014 年 1 月. i.

(4) 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意象及身體質量指數之影響 摘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是在探討八週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意象之 影響,以高雄市龍華國小四年級學生 120 位為研究對象,採班級為單位, 分為實驗組女生 28 人男生 32 人共計 60 人(兩班),控制組女生 29 人男 生 31 人共計 60 人(兩班),實驗組進行為期八週,每週三次,每次 30 分 鐘的跳繩運動,控制組則不介入跳繩運動。採用自擬的身體意象問卷作為 研究工具,以不同組別(實驗組與控制組)及不同性別(男生與女生)為自 變項,身體意象問卷量表(外表評價、健康評價、身體知覺與動作能力評 估、身體部位滿意度)及身體質量指數之得分為依變項,採二因子共變數 分析(two-way ANCOVA)進行考驗,以驗證其差異性。若交互作用達統計上 之顯著水準,則進行單純交互作用(simple interaction)考驗。本研究之 顯著水準訂為 α=.05。 研究結果發現: 一、八週跳繩運動介入後,實驗組學童之身體意象(外表評價、健康評價、 身體知覺與動作能力評估和身體部位滿意度)達顯著差異。 二、八週跳繩運動介入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身體質量指數的後測得分沒 有顯著差異。 結論: 八週跳繩運動介入有助於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的身體意象,但無助於 改善國小四年級學童的身體質量指數。. 關鍵詞:跳繩運動、國小學童、身體意象、身體質量指數 ii.

(5) The Effects of Rope Jumping Intervention on Body Image and Body Mass Index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eight-week rope jumping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the body image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tudy participants are the 120 fourth graders at Long Hua Primary School in Kaohsiung City, who were divided by half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28 girls and 32 boys of 60 people/2 classes) and a control group(29 girls and 31 boys of 60 people/2 classes) according to their clas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rope jumping exercise for 30 minutes, three times per week, for 8 week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didn’t receive rope jumping intervention.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on body image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tool,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groups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nd gender (boys and girls)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he score on each measurement scale (appearance evaluation, health evaluation, assessment of body perception and movement ability, and satisfaction with body parts) and the body mass index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2-way. ANCOVA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xperiments. If the effects reached a significance level, then a simple interaction test would be conducted. The iii.

(6) αlevel was set at<.05.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s followings: 1. Eight weeks after rope jumping exercise interven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body image (appearance evaluation, health evaluation, assessment of body perception and movement ability, and satisfaction with body parts). 2.Eight weeks after rope jumping exercise interven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body mass index posttest scores.. Conclusions: Rope jumping exercise intervention had effectively improved forth grader students’ body image, but had no effectively improved forth grader students’ body mass index.. Keywords: rope jumpi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body image, body mass index. iv.

(7) 目. 次. 誌謝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目次 ................................................................................................................... v 表次 ................................................................................................................ viii 圖次 ................................................................................................................... x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前言 ............................................................................................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6. 第四節. 研究問題 .................................................................................... 6. 第五節. 研究假設 .................................................................................... 7.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七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身體意象的理論基礎 ............................................................... 11. 第二節. 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的相關研究 ........................................... 20. 第三節. 跳繩運動的相關研究 ............................................................... 27 v.

(8) 第四節. 本章總結 .................................................................................. 38. 第参章 研究方法 ...........................................................................................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 40. 第三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 41.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 42.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43.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56.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7. 第一節. 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身體意象之影響 ............... 57. 第二節. 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身體質量指數之影響 ....... 6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71 第一節. 結論 .......................................................................................... 71. 第二節. 建議 .......................................................................................... 72. 參考文獻 ......................................................................................................... 74 中文部分 .................................................................................................. 74 英文部分 .................................................................................................. 79 附錄一. 預試問卷 ......................................................................................... 83. vi.

(9) 附錄二. 正式問卷 ......................................................................................... 87. 附錄三. 家長同意書 ..................................................................................... 90. 附錄四. 跳繩運動課程內容 ......................................................................... 91. 附錄五. 專家效度名單 ................................................................................. 94. vii.

(10) 表. 次. 表 2-1 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研究文獻 ............................................... 24 表 2-2 跳繩運動相關研究文獻 ................................................................... 34 表 3-1 實驗參與者基本資料之描述性統計 ............................................... 40 表 3-2 身體意象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46 表 3-3 身體意象量表 KMO 與 BARLETT 球形檢定摘要表 .............................. 49 表 3-4 身體意象量表解說總變異量摘要表 ............................................... 49 表 3-5 身體意象量表轉軸後成份矩陣摘要表 ........................................... 50 表 3-6 身體意象量表之內部一致性分析摘要表 ....................................... 52 表 3-7 身體意象量表積差相關摘要表 ....................................................... 53 表 4-1 外表評價之二因子(組別×性別)共變數分析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 58 表 4-2 外表評價之二因子(組別×性別)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58 表 4-3 健康評價之二因子(組別×性別)共變數分析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 59 表 4-4 健康評價之二因子(組別×性別)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60 表 4-5 身體知覺與動作能力評估之二因子(組別×性別)共變數分析描述 性統計摘要表 ........................................................................................ 61 表 4-6 身體知覺與動作能力評估之二因子(組別×性別)共變數分析摘要. viii.

(11) 表 ............................................................................................................ 61 表 4-7 身體知覺與動作能力評估之組別與性別單純主要效果分析摘要表 ................................................................................................................ 62 表 4-8 身體部位滿意度之二因子(組別×性別)共變數分析描述性統計摘 要表 ........................................................................................................ 63 表 4-9 身體部位滿意度之二因子(組別×性別)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64 表 4-10 身體質量指數之二因子(組別×性別)共變數分析描述性統計摘 要表 ........................................................................................................ 69 表 4-11 身體質量指數之二因子(組別×性別)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69. ix.

(12) 圖. 次. 圖 2-1 身體意象發展因素模式 ..................................................................... 1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9 圖 3-2 跳繩課程進行場地圖 ......................................................................... 41 圖 3-3 研究流程圖 ........................................................................................ 42. x.

(13)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跳繩運動介入前後對國小學童身體意象的影響。本章 共分七個部分,依序為第一節:前言。第二節:研究背景與重要性。第三 節:研究目的。第四節:研究問題。第五節:研究假設。第六節:名詞操 作定義。第七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前言. 跳繩為傳統民俗體育項目之一,運動時所需器材體積輕巧、容易攜帶、 費用低廉,運動空間及場地較不受限制,尤其是單人跳繩所需要的空間不 大,無論任何季節、氣候均可進行。進行方式多樣化,可單人進行、多人 進行或團體進行,運動者可自行掌控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運動強度大時相 當於跑百米,運動強度小時亦可當作暖身或緩和運動(趙振平,2002)。 跳繩運動有助於發展個體下肢的協調性、平衡感、敏捷性、韻律感以 及整體肢體的速度感,還可訓練肌肉靜態及動態的肌耐力,更有助於姿勢 的穩定,在重複性動作的表現上尤其重要 (Brancazio, 1984)。方進隆 (1997)指出跳繩為容易進行的高撞擊性全身運動,屬於有氧運動,輕、 中度的跳繩運動可長時間進行,對心肺功能及體重控制有很好的效果。近 十幾年來,諸多研究亦均證實跳繩運動介入對於提升兒童的健康體適能有 極大的幫助,不論是在心肺耐力(沈樹林,2000;吳重貴,2002;廖介佑, 1.

(14) 2004;吳義弘,2006;劉順正,2006;施麗美,2008;馮道正,2007;李 鳳珠,2011)、肌力(沈樹林,2000;廖介佑,2004)、肌耐力(沈樹林, 2000;劉順正,2006) 、柔軟度(沈樹林,2000;劉順正,2006;李鳳珠, 2011)平衡能力(黃任楷,2003;廖介佑,2004;張碧娥,2005)、瞬發 力(廖介佑,2004;吳義弘,2006; 陳明木,2006;劉順正,2006;歐 芬鈴,2009;李鳳珠,2011) ,以及敏捷性(廖介佑,2004;張碧娥,2005; 歐芬鈴,2009)等均有相當顯著的效果,但跳繩運動介入對兒童心理發展 影響的相關研究則是鮮少著墨。 研究者所任教的地區為地窄人稠的都市型態學校,坐式生活已逐漸影 響到每個孩子的健康,如何在寸土寸金的都市生活中導正學童的觀念,提 供學童簡便的運動方式,建立正確、正向的身體意象,跳繩運動不受場地 限制的特性將是都市學童非常好的選擇,因此,本研究以跳繩運動做為運 動介入項目,也希望能藉此推廣傳統民俗體育-跳繩。. 2.

(15)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改善,國民生活水準大幅提升,民眾的飲食 文化趨向西化及精緻化,出門幾乎都是以車代步,坐式生活型態加上缺乏 運動的情形,諸多因素已然造成健康的危害。聯合國於 2011 年 9 月特別 召開非傳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簡稱 NCD)高峰會議,指 出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死亡占全球死 因的 63.5%,影響各國經濟發展,並指出不當的飲酒行為、菸品使用、不 健康飲食及不運動為最主要之危險因子,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為肥胖的 主要成因,肥胖亦為導致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 局,2013)。 相信在政府的大力宣導下,「肥胖乃萬病之源」這句話已經深植人心, 對美醜的標準,普遍存在於社會上的價值觀亦幾乎等同於「瘦即是美」, 出版刊物放眼望去幾乎都是教導如何減重,如何維持纖瘦苗條的身型,想 找到一本教人如何增加體重的書可說是寥寥無幾。即便如此,在校園中依 然經常可以看到身型過重的學童;然而,也有一群身型過輕,儼然是紙片 人的學生,成天嚷嚷著要減肥。對學童而言,適當的身型到底為何?身型 對學童的影響層面到底有多深?身為第一線的教育人員,若能瞭解學童因 外表變化而產生的心理變化,在教育現場適時提供協助,建立正確的觀 念,將有助於導正學童的錯誤觀念,避免其一味的追逐普世的價值觀,而 3.

(16) 不自覺的產生負向行為。 Kilpatrick, Ohannessian, 與 Bartholomew(1999)利用長達三年 的時間調查 6,500 位 7-12 歲的青少年,研究其對體重的變化和認知,結 果顯示 47.4%的青少年 BMI 值在正常範圍,但卻有近 70%的青少年都曾為 體重煩惱過,並嘗試減重。進入青春前期的學童容易因為外表的變化,加 上傳播媒體一再強調的完美形象,而對身體形象產生單一的解讀,進而對 自身的身體意象產生偏差的想法,影響其生活形態與學習成效。郭靜如 (2000)針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所做的身體意象質性研究中發現,國小六年 級學童在評價身體意象的過程中,同時也建構了理想的身體樣貌。男性學 童傾向以同儕為主要的楷模;女性學童則除了同儕之外尚有高標準的理想 楷模如:明星及面貌不相似於己之他人。尤嫣嫣(2002)探討大學生體型 及其身體意象相關因素之研究中發現三分之一的男生體重超過標準,四分 之一的女生體重過輕。大學女生在外表評價及身體部位滿意度低於男生, 對外表的在意程度高於男生,均達顯著差異。大學生身體意象與自尊呈顯 著正相關,內控型在外表評價及身體部位滿意度高於外控型,達顯著差 異。性別、BMI、自尊及受嘲笑經驗為影響身體意象的重要因素。李碧霞 與陳靜敏(2004)以 972 名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發現高年級學童 身體意象尚正向,男生的身體意象明顯比女生正向;國小高年級學童具有 中上程度的自尊;國小高年級學童具有中上程度的身體活動;身體意象與 自尊呈正相關,身體意象與與身體活動呈正相關,而自尊與身體活動呈正 4.

(17) 相關。郭乃真(2008)以 120 位國小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步行 運動對身體意象之影響,結果發現步行運動介入可以有效改善學童對自身 的身體意象,對外表評價、健康評價、身體知覺與動作能力評估和身體部 位的滿意度均能有效提升。 「健康」-不應該只著眼在生理方面的健康,心理層面的健康狀態亦 不可忽視,過去許多研究均顯示跳繩運動可有效改善身體適能與身體組成 (沈樹林,2000;劉順正,2006;李鳳珠,2011),但並未深入探討跳繩 運動對心理層面的影響。龍華國小在高雄市鼓山區,為凹仔底新興發展地 區的一所學校,校地面積約 39300 平方公尺,而學生人數卻超過 3000 人, 每生活動空間約只有十幾平方公尺,扣除校舍面積後,所剩的活動空間就 更少了。跳繩不僅是我國民俗體育活動之一,而且活動所需空間不大,不 受氣候、場地的限制,是屬於容易進行的一項體育運動。因此本研究希望 能使用省錢、便利、輕鬆的運動方式,來探討跳繩運動除了能改善學生的 身體適能外,是否亦能使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認同自己的身體,進一步 擁有正向的身體意象。. 5.

(18)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背景,本研究目的歸納如下: 一、探討不同組別(實驗組與控制組)及不同性別(男和女)在跳繩運動 介入前後,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身體意象的影響。 二、探討不同組別(實驗組與控制組)及不同性別(男和女)在跳繩運動 介入前後,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身體質量指數的影響。. 第四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探討不同組別(實驗組與控制組)及不同性別(男和女)在八週跳繩 運動介入前後,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身體意象是否能造成影響? 二、探討不同組別(實驗組與控制組)及不同性別(男和女)在八週跳繩 運動介入前後,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身體質量指數是否能造成影響?. 6.

(19) 第五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假設如下: 一、不同組別(實驗組與控制組)與不同性別(男和女)對國小中年級學 童身體意象之得分有交互作用關係存在。 1-1 不同組別與不同性別對國小中年級學童外表評價之得分有交互作 用的影響。 1-2 不同組別與不同性別對國小中年級學童健康評價之得分有交互作 用的影響。 1-3 不同組別與不同性別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身體知覺與動作能力評估 之得分有交互作用的影響。 1-4 不同組別與不同性別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身體部位滿意度之得分有 交互作用的影響。 二、不同組別(實驗組與控制組)與不同性別(男和女)對國小中年級學. 童身體質量指數有交互作用關係存在。. 7.

(20)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以高雄市鼓山區龍華國小 102 學年度第一學期四年級學生 為研究母群,採隨機抽樣選取四個班級,分為控制組及實驗組,每組各兩 班,控制組 60 人,實驗組 60 人,合計 120 人。實驗組接受每週三次,每 次 40 分鐘,為期八週的跳繩運動課程,控制組則維持正常作息。受試者 於介入前後填寫身體意象問卷。 二、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以早自習時間安排進行跳繩運動課程介入,其中實驗組 進行跳繩運動課程介入,控制組則維持正常作息。 (二) 本研究實驗組以跳繩運動介入,來改變研究對象之身體意象, 而個人運動習慣、休閒嗜好、飲食偏好、生活方式、家庭背景或其他不可 抗因素對身體意象之影響,將不在本研究討論範圍。 (三) 身體活動的進行與表現乃屬個體自由意志,過程中僅可鼓勵不 可強迫。因此研究者的鼓勵與執行程度以及受試者的配合意願,均可能影 響研究的測驗結果,亦是本研究難以排除之限制。. 8.

(21) 第七節 一、. 名詞操作性定義. 跳繩運動(rope jumping) 跳繩是我國民俗體育活動之一,相關名詞有「透索」 、 「跳索」 、 「跳白. 索」 、 「跳百索」 、 「繩飛」 、 「跳草繩」 、 「跳繩子」……等。以韻律性的等張 收縮並使用大肌肉群來運動,有助於強化心臟血管功能,較不受限於場地 及氣候,是為一種可輕易從事的運動(石井藤吉郎,2001)。本研究採取 一跳一迴旋的跳繩形式,跳 3 分鐘,休息 2 分鐘,進行 6 次循環,跳繩頻 率由第一、二週每分鐘 60 下漸進至第七、八週每分鐘 90 下。 二、. 國小學童(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國小學童為年齡 6~12 歲,在公私立國民小學就讀之學生。在本研究. 中是以 102 學年度高雄市鼓山區龍華國小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 三、. 身體意象(body image) 張氏心理學辭典(2006)將身體意象定義為個人對自己身體特徵的一. 種主觀性、綜合性的、評價性的概念,此概念包括個人對自己身體各方面 特徵的瞭解與看法,也包括他所感受到別人對他身體狀貌的看法。本研究 參考王正松與王建興(2004)修訂翻譯的中文版多向度自我身體關係問卷 (MBSRQ)、李碧霞與陳靜敏(2004)自擬的自填結構式問卷以及郭乃真 (2008)研究步行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意象影響之問卷進行修改,從 認知和情緒層面、自我及他人感受的角度,自行編製結構式問卷,問卷中 9.

(22) 將身體意象分為(一)外表評價:針對外表長相、穿著打扮、體型、體態 等外在形象方面來測量自己與所感受到他人的評價。(二)健康評價:針 對體能、健康情形、疾病適應、自尊等生理與心理健康之自我評估方面, 來測量整體的健康評價。(三)身體知覺與動作能力評估:根據身體對環 境改變的知覺以及基本動作能力的自我評估,從這兩方面來評估身體知覺 與能力。(四)身體部位滿意度:將身體部位分為七個部份,量表內容主 要評估個體對這七個身體部位的滿意程度。量表共分為四個部分,作為本 研究在身體意象的指標,身體意象量表得分愈高,代表受試者的身體意象 愈正向。 四、.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一個計算值,其定義為:體重(公斤)/身高 2. (公尺)。本研究測量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以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 (2014)的體適能測驗為依據。體適能為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應付任何 突發狀況且增進日常生活工作效率的體能。實施健康體適能的目的在於使 人擁有健康,並透過控制自我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幫助個人掌握自身的 健康以達到優質人生的最終目標。. 10.

(2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加以論述探討:第一節為身體意象的相關研究;第二 節為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的相關研究;第三節為跳繩運動的相關研究;第 四節為本章總結。. 第一節. 身體意象的理論基礎. 一、 身體意象的意涵 舉凡身體意識、身體印象、身體形象、身體心像、體型意識等用語均 是指身體意象。因研究領域的差異,對身體意象的解釋也有所不同,早期 對於身體意象的研究多以醫學觀點出發,Paul Schilder 在 1920 年代開啟 了心理學及社會學界對「身體意象」(body image)的興趣,可說是以心 理學及社會學觀點來研究身體意象的始祖(黎士嗚,2001)。他認為身體 意象不只是一種認知建構,還包含態度反應和與他人互動,首度於 1935 年提出身體意象的概念,1950 年 Schilder 所下的定義為: 「身體意象是個 人心中對自己身體所形成的影像,由感覺神經系統、心理層面及社會層面 三者互動所形成,是一種調適、動態的過程」 (引自尤嫣嫣,2002) 。Sarah Grogan 認為身體意象為一種會受到社會影響而改變的主觀經驗。他將身體 意象定義為:個體對於自己身體的知覺、想法以及感受(黎士嗚,2001)。 由此推論,身體意象最初乃建構於自我概念之中,經由與社會互動後,受 11.

(24) 到社會氛圍的影響,在心理層面不斷的調節與型塑。 Cash & Pruzinsky(1990)提出身體意象具有七點特性(1)身體意象 是對身體與身體經驗的知覺、想法及感覺(2)身體意象的建構是多面向 的(3)身體意象的經驗與對自我的感覺是相互聯結的(4)身體意象是受 社會影響的(5)身體意象並非固定或靜止不變的(6)身體意象會影響訊 息的處理。(7)身體意象會影響行為。Cash(1994)另於 1994 年提出「身 體意象」的知覺層面,分別是個體對於自己身體魅力的知覺、對於體型扭 曲的知覺、對自己身體外型的知覺,以及了解自己對身體知覺的正確性。 張春興(2006)將身體意象的定義為個人對自己身體特徵的一種主觀 性、綜合性的、評價性的概念。此概念包括個人對自己身體各方面特徵的 瞭解(如強弱等)與評價(如美醜等),也包括他所感受到別人對他身體 狀貌的看法(如讚美)。尤嫣嫣(2002)認為身體意象是一種個人成長過程 中經驗之累積,其形成於內在受個人自己,於外在受社會環境所影響,而 個人自己的部份應包含生理及心理二個層面,社會環境的部份則來自所接 觸環境中之人、事、物的影響。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的看法,本研究對「身體意象」一詞的概念整理 如下:身體意象乃是指個體對於身體外觀上的主觀認知與描述,在個體的 發展過程當中會受到性別、年齡、父母、個人人格特質、同儕、媒體等因 素的影響而改變,此意象並非恆常不變,而是具有變動性,並且會影響個 12.

(25) 體對自我的評價。 二、 身體意象的影響因素 身體意象為主觀的心理現象,其影響因素眾多,舉凡性別、年齡、父 母、同儕、媒體、運動參與行為、自尊等均會影響個體的身體意象,不同 時期對個體的影響因素也會隨之改變。Slade於1994年提出身體意象發展 因素模式(A Model of Body Image),他認為身體意象涵蓋兩個部分,一 為知覺部分,一為態度部分,其概念圖如圖2-1 所示:. (一)身體過往經. (三)文化. (四)個體對於體重及. 驗的知覺. 和社會規範. 體型的態度. 身體意象. (五) 認知及情感因素. (二). (七). (六)個體的. 體重的變動. 生理因素. 精神病理狀態. 圖 2-1 身體意象發展因素模式(Slade,1994,p.501) 由Slade(1994)所提出的模式可以發現,身體意象包括七個影響因 13.

(26) 素,這些因素分別為: (一)身體過往經驗的知覺(history of sensory input to body experience):指個體藉由感官對其外表、身型與體態的認定,此過程被 視為形塑個體的內在表徵,屬於「身體的心裡呈現」。 (二)體重的變動(history of weight change/fluctuation):指 個體會因為體重的增加或減少而產生不同的身體意象,一般較常發生在體 重異常的族群,如厭食症者或肥胖的患者。 (三)文化和社會規範(cultural and social norms):指社會文 化背景的差異會影響到個體身體意象的發展,例如媒體不斷散佈女性的最 佳體型為「纖瘦」,個體便會有相同的期望,希望自己可以有較瘦的身體 體型。 (四)個體對於體重及體型的態度(individual attitudes to weight and shape):指個體性別的差會影響到個體對於自身體重和體型的態度, 譬如女性比男性更在意自己的體重和體型;而芭蕾舞者普遍比一般人更要 求自身的體型。 (五) 認知及情感因素(cognitive and affective variables): 譬如個體對於自己身體的期望較高時,就會有較負面的評價產生。 (六)個體的精神病理狀態(individual psychopathology):通常 發生在厭食症或貪食症的患者身上,這些族群幾乎有身體意象扭曲(body image distortion )的徵兆。 14.

(27) (七)生理因素(biological variables):指個體每天成長當中的 身體改變。 由此可知,身體意象會受到社會文化、個體的生心理變化、情感認知 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發展階段,對個體的影響來源與重要性也會有所不 同。 三、 身體意象的相關理論 (一)自我基模理論(Self-schema Theory) 基模是一種抽象概念,此概念在 1932 年由 Bartlett 提出,是人們對 同類或相關的心理訊息加以結合而形成有組織的架構,它常常被用來辨 識、分析、歸納、記憶及建構相關或類似的刺激或訊息。透過先前經驗所 累積而成的基模能幫助我們有效的處理所接收到的訊息,因此基模可以說 是個體在處理外在訊息時的「心靈地圖」,導引我們處理訊息的方針及方 向(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2001)。基模也稱「認知 基模」,是我們藉以感受外界刺激、吸收知識的基本架構。認知基模的建 立有助個體了解與學習外界的訊息,相同的,個體會在一個自己認為重要 的向度上形成基模,也將有助於描述對自己的了解,此處的基模即稱為「自 我基模」 (張滿玲,1999) 。1990 年 Schlundt 和 Johnson 調查身體意象的 認知結構,將身體意象界定為每個人對自己的身體看起來像什麼的心理意 象,Markus 等人以自我基模在處理與體重相關訊息的研究中,比較有基模 組與無基模組之認知表現,兩組在處理胖和瘦的特質形容詞時有明顯差 15.

(28) 異,顯示個體對自己身體的看法至少會產生一個很簡單的架構,但有基模 組的人呈現較清楚且一致的區別反應(引自尤嫣嫣,2002)。 (二)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 Higgins於1987年提出自我差距理論,探討個體對自我的看法,並認 為個體會盡力地維持各種關於自己信念和自我認知間的一致感。當我們對 於自己是誰的感受,和我們的個人標準,或我們所期望的自我有差距時, 我們會感到沮喪(余伯泉、李茂興,2003)。個體的自我概念包含諸多對 自我的信念(belief),實質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和其他的自我組合而成 的便是個體的自我信念。當個體知覺到實質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間有差距 時,便會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進而導致自尊降低(Moretti & Higgins, 1990)。自我差距理論的中心意涵就是:特殊的差異會引起特殊的情緒。 就身體意象的探討而言,個體實質我的身體意象不能達到理想我的身體意 象時,就會產生煩惱與負面情緒。 (三)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Leon Festinger於1954年提出社會比較理論,認為個體會想要評估自 己的意見、能力與態度,所以個體會與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較,然後藉此來 評估自己所處的地位或能力。社會比較理論的三個重點為:(1)人有正確 評估自己意見與能力的驅力;(2)缺乏直接的物理標準時,會透過與他人 的比較來評量自己;(3)人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較 (張滿玲,1999)。 由社會比較理論可知,個體在建構身體意象時,對外表的滿意度經常是建 16.

(29) 立在與他人比較的結果,而這些結果將是重要的評價依據,且將內化成個 人對自己身體外表的認知、態度及情感,因此,個體身體意象的形成會受 到社會比較過程的影響。 四、身體意象的評量方式 Thompson(1990)指出身體意象的研究評量主要有二個層面,分別是知 覺層面及態度層面。 (一)知覺層面的評量:主要是在探討受試者對自身體型大小估計的正 確性(size-estimation accuracy),又分為身體各部位及全身二類。以明 白受試者在身體意象上的知覺是否正確,或者是有身體意象扭曲的現象, 是對身體外觀的評量。Slade & Russell(1973)提出「可移動式光棒法 (moveable caliper technique)」是對身體部位之評量,由受試者掌控兩 條光棒,以光束式的設計來預估身體某部位的寬度,再與所測得的數據作 比較,計算高估或低估之比率。之後Thompson(1988)再將光棒增為四條, 改良成「調整光束裝置法(adjustable lightbeam apparatus)」,增加了 測量的身體部位。對全身身型大小的評量,可藉由調整受試者照片或錄影 帶上全身影像的大小或身體部位的大小,來評估受試者所選擇的影像與實 際體型之間的正確度,唯成本較高,多使用於醫學臨床上 (Thompson,1995)。 Gardner (2002)提出操作這些精準的測量儀器,過程中要花費的時間 對孩童而言,其耐性是一項考驗,畢竟孩童的專注力是有限的。而且,測 17.

(30) 試操作儀器的過程中,孩童要理解受測者所下達的指令,做出正確的對應 動作有時是有困難度的,需要施測者不厭其煩的解說。因此,即便上述測 量身體意象知覺層面的評量方式的精確度不容質疑,但孩童特質的因素, 加上施測成本較高,所以難以普遍實施。 (二)態度層面的評量:最常用的評量方法為圖像法以及問卷調查法。 主要是以個體自我陳述的方式,作為評量個體對自我身體的認知、感覺和 評價 (Thompson, 1990)。圖像法是藉由呈現由小到大、由瘦到胖等不同 體型之圖形,做體型/體重滿意度的全面評量,讓受試挑選能代表自己目 前及所期待的體型,將二者間的差異作為不滿意度的參考指標,如1995年 Thompson 和 Gray所發展的身體意象評估量表(Body Image Assessment Scale)。此外,尚有以問卷調查法來測量態度層面更廣泛的概念,如 Cash 及其同事所發展的身體和自我關係問卷(Body-self Relation Questionnaire,簡稱BSRQ),可以評量外觀、體能及健康等三方面的態度 (含評價、注意/重要性及行為)。Cash在1990年進一步對BSRQ作修正,成 為更多面向的MBSRQ, 而Rosen,Saltzberg和Srebnik等人則是首先於1990 年提出關於身體意象異常態度方面的評量,稱之為身體行為問卷(Body Behavior Questionnaire),同年1990年Reed,Thompson和Brannick也發 表身體意象焦慮量表(Body Image Anxiety Scale),用以評量與體重相關 和與體重無關的身體部位的焦慮特質(Allison,1995)。 國內研究身體意象主題的學者較常使用的評量工具有身體關注量表 18.

(31) (Body Cathexis Scale)、身體意象評量表 (Body Image Assessment Scale)、多向度自我身體關係問卷(Multiple Body-SelfRelation Questionnaire,MBSRQ)以及自編問卷量表。其中 MBSRQ 量表在 2004 年由 學者王正松和王建興將之修訂翻譯成中文的多向度自我身體關係問卷,經 過嚴謹的統計檢驗,並確立樣本之適切性,再加上具有高度的信、效度, 近年來廣為國內學者所使用(伍連女,1999;尤嫣嫣,2002;王正松,2005; 趙國欣,2005)。本研究亦參考此量表和李碧霞與陳靜敏(2004)自擬的自 填結構式問卷以及郭乃真(2008)研究步行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意象 影響之問卷,從認知和情緒層面、自我及他人感受的角度,自行編製結構 式問卷。. 19.

(32) 第二節. 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的相關研究. Cash,Novy,與Grant(1994)提到身體意象的滿意度會影響個體的運 動行為,對自身身體意象滿意度愈高者,運動參與度愈高;反之,對自身 身體意象滿意度愈低者,運動參與度愈低,在女性身上此種現象更為明顯。 Lox, Martin Ginis,與Petruzzello (2006)則提到個體本身對自己體型的 看法和感受會影響個體的身體意象,不同的身體意象會對個體的情緒會造 成不同的感受,進而影響個體逃避遠離運動或積極參與運動的行為。研究均 顯示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彼此互相影響,密不可切。 Guinn, Semper, Jorgensen和Skaggs(1997)以254位13~15歲美國墨 裔青少女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身體意象、自尊與活動參與有顯著的 相關。Wilcox (1997) 的研究顯示規律運動對身體意象的提升具相當的影 響力,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其身體意象的滿意度較高,藉由身體活動 的參與可以預測個體對身體意象的滿意度。Loland(1998) 研究1,555位挪 威成年人,採用Cash多向度自我身體關係問卷做為研究工具,探討規律運 動對身體意象的影響程度,研究結果發現無論男女,有規律運動者的身體 意象皆比不運動者高。Kirkacaldy, Shephard和Siefen(2002)研究德國 14~18歲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身體活動,研究結果發現平時有從事規律運動 的學生,有比較正象的身體意象。Asci (2002)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 行十週有氧階梯運動介入,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改善對自己身體概念的看 20.

(33) 法。 伍連女與黃淑貞(1999)以 636 位台北市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 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的研究中發現,男性在外表、體能、健康評價、身體 各部位滿意度分量表上的得分比女性高;而女性在外表關注、體重關注分 量表上的得分比男性高,男生普遍比女生關注體能和健康。另外,無論男 女不分性別,自覺有較佳的體能及越重視體能者,休閒時運動行為的表現 愈好。 黃淑貞與洪文綺(2003)以444位國立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身 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的關係,結果發現男性學生較滿意自我體型,其運動行 為不受到體型滿意度的影響;女性學生的運動行為則是明顯受體型滿意度 的影響,而且願意為了維持理想體型而持續運動。亦即個體運動的時間長 短與身體意象有顯著相關,不滿意自身體型者,其運動意願越低,運動行 為越差;越滿意自身體型者,運動意願越高,運動行為越佳。 李碧霞與陳靜敏(2004)以 972 名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發現 高年級學童身體意象尚正向,男生的身體意象明顯比女生正向;國小高年 級學童具有中上程度的自尊及中上程度的身體活動;身體意象與自尊呈正 相關,身體意象與與身體活動呈正相關,而自尊與身體活動呈正相關。 趙國欣(2005)研究 1343 名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 為,研究發現平時有規律運動的人和 BMI 值過輕者的自尊高於 BMI 值正常 者及過重者,而身體意象愈正向者,各種自尊滿意度愈高;經常與他人一 21.

(34) 起規律運動的人其自尊與身體意象均顯著高於單獨規律運動者及無規律 運動者。 王正松(2005)以中部地區四所大學59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性 別和運動行為對大學生的身體意象是否有所影響,研究結果發現,性別和 運動參與行為對身體意象之體能評估上有交互作用,高運動參與者在體能 評估、體能取向和身體滿意上,高於中運動參與者和低運動參與者;而低 運動參與者和中運動參與者在過重關注皆高於高運動參與者,亦即運動參 與不足者較為在乎體重過重的問題。而不同的運動行為在身體意象之體能 評估、過重關注、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和體能取向上均有主要效果存在。 葉麗珠(2006)以台北市2509位國、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青少 年身體意象、社會影響因素、運動參與行為與自尊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 發現身體意象、社會影響因素、身體質量指數、運動參與行為和自尊有顯 著相關。 李冠賢(2007)以40名高中肥胖男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10週的 划船運動,每週三次,每次30-40分鐘,研究結果顯示,十週划船運動介 入對肥胖學生的身體意象有正向的提升效果,亦有助於提升肥胖學生的健 康體適能。 郭乃真(2008)以120位國小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步行運動 對身體意象之影響,結果發現步行運動介入可以有效改善學童對自身的身 體意象,對外表評價、健康評價、身體知覺與動作能力評估和身體部位的 22.

(35) 滿意度均能有效提升。 蔡白蓮(2008)以169名青少年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的方 式進行長達三年的縱貫性研究,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的身體活動量、身體 外表評價及身體部位滿意度在各年間均呈正相關。 蔡清華(2010)針對高年級學童進行運動介入對體適能與身體意象的 影響研究,發現運動課程的介入可以有效提升學童的身體意象,提高學童 對自身的外表評價、健康評價、身體知覺與動作能力評估和身體部位滿意 度。在身體適能方面,運動課程的介入亦能有效提升。 徐唯翔(2010)針對不同體型高中男學生身體活動量與身體意象之比 較研究中發現,非過重組學生在校期間及體育課時間身體活動量均高於過 重組;過重組在外表評價及身體部位滿意度均低於非過重組,外表取向則 無顯著差異;結果顯示身體活動量會影響身體意象各向度的呈現。 石欣蓓(2011)的研究指出身體意象與身體活動有顯著相關,兩者皆 會因身體活動的不同而改變,且 BMI 值過瘦及正常的學生其身體意象優於 過重及肥胖的學生。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師長的看法與身體活動最能有 效預測整體的身體意象。將上述研究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的相關文獻整理 如表 2-1。. 23.

(36) 表 2-1 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研究文獻 作者 研究 (年代) 對象 伍連女、黃 636 位台北 淑貞 市高職學 (1999) 生. 研究 方法 多向度自我身體 相關問卷 (MBSRQ). 黃淑貞、洪 文綺 (2003) 李碧霞、陳 靜敏 (2004). 444 位國立 大學學生. 編制結構式問卷. 972 名國小 高年級學 童. 趙國欣 (2005). 1343 名台 北市國中 生. 自擬結構式問 卷: 1. 編修後的身 體態度問卷表 2.Rosenberg自 尊量表 3.SF-36量表中 的身體功能次量 表 自擬結構式問卷. 王正松 (2005). 590 位大 學生. 葉麗珠 (2006). 台北市 1. 身體意象量 2509 位 表 國、高中學 2. 社會影響因 生 素量表 3. 運動參與行 為計算 4. 自尊量表. 1. 修訂後之多 向度自我身 體關係問卷 (MBSRQ) 2. 個人背景資 料問卷. 24. 研究 結果 1. 男性在外表、體能、健康評價、身 體各部位滿意度分量表上的得分 比女性高 2. 女性在外表關注、體重關注分量表 上的得分比男性高 3. 男生普遍比女生關注體能和健康。 4. 不分性別,有較佳的體能及越重視 體能者,運動行為表現愈好。 1.對身體意象的評價, 男生較女正 向。 2.女生比男生更加關注外表及體重。 1. 高年級學童身體意象尚正向,男生 的身體意象明顯比女生正向。 2. 國小高年級學童具有中上程度的 自尊及中上程度的身體活動。 3. 身體意象與自尊呈正相關,身體意 象與與身體活動呈正相關,而自尊 與身體活動呈正相關。. 1. 有規律運動的人和 BMI 值過輕者 的自尊高於 BMI 值正常者及過重 者,而身體意象愈正向者,各種自 尊滿意度愈高。 2. 經常與他人一起規律運動的人,其 自尊與身體意象均顯著高於單獨 規律運動者及無規律運動者。 1. 不同性別和不同運動行為在身體 意象之體能評估上有交互作用。 2. 不同性別在身體意象之疾病適 應、過重之關注、身體各部位滿意 度和自覺體重上有主要效果存在。 3. 不同運動行為在身體意象之體能 評估、過重關注、身體各部位滿意 度和體能取向上有主要效果存在。 1. 身體意象、社會影響因素、身體質 量指數、運動參與行為和自尊有顯 著相關。.

(37) 李冠賢 (2007). 40 名高中 肥胖男學 生. 5. 身體意象量 表 6. 十週划船運 動介入 1. 自擬結構式 問卷 2. 八週步行運 動介入 1. 身體活動量 問卷 2. 身高、體重檢 測 3. 身體意象量 表. 郭乃真 (2008). 120 位國小 四年級學 生. 蔡白蓮 (2008). 169 名青少 年學生. 蔡清華 (2010). 120 位國小 六年級學 生. 徐唯翔 (2010). 60 位高中 男生. 石欣蓓 (2011). 台北市高 自擬結構式問 年級學 卷: 生,有效樣 1. 個人背景資 本 377 份 料 2. 身體意象量 表 3. 身體活動量 表。. 1. 自擬結構式 問卷 2. 八週運動介 入 7. 身體意象量 表 8. 三軸向身體 活動量測量 器.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25. 1. 划船運動介入有助於肥胖學生健 康體適能的提升。 2. 划船運動介入有助於肥胖學生身 體意象的改善。 1. 步行運動介入可以有效改善學童 的身體意象。. 1. 青少年身體活動量與身體外表評 價及身體部位滿意度在各年間均 呈正相關。 2. 身體外表評價及身體部位滿意度 中,青少男於各年間皆較青少女 高,而青少女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 外表評價及身體部位滿意度也逐 年降低;青少年無論性別身體外表 取向皆隨著年齡逐年升高,青少女 身體外表取向於各年間也較青少 男高 3. 青少年身體外表評價與身體部位 滿意度在身體質量指數適中、過重 及肥胖類別中,青少男皆高於青少 女,而身體外表取向與不同身體質 量指數則無差異。 1. 運動課程的介入可有效提升實驗 組學童的身體意象。 2. 運動課程的介入可有效提升實驗 組學童的身體適能。 1. 非過重組學生在校期間及體育課 時間身體活動量均高於過重組 2. 過重組在外表評價及身體部位滿 意度均低於非過重組,外表取向則 無顯著差異 3. 身體活動量會影響身體意象各向 度的呈現。 1. BMI 為過瘦及正常的學生其身體 意象優於過重及肥胖的學生。 2. 父母、同儕、師長等社會支持層 面,均與身體活動及身體意象有顯 著相關;在身體活動的部分,以同 儕的影響力最大;在身體意象的部 份,則以父母的影響較大。 3. 性別、身體質量指數、社會支持之 師長的看法與身體活動最能有效 預測整體的身體意象。.

(38) 小結:上述研究均顯示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之間息息相關,個體對身 體意象滿意度越高者,運動參與意願與動機越高,運動行為也較佳;而個 體身體意象滿意度越低者,則是運動動機較低,越不願意參與運動,運動 行為也較差。兩者間的相互關係不是持續正面,便是持續負面,換言之, 若能提高個體的運動行為,勢必有助於提升個體身體意象的滿意度。. 26.

(39) 第三節. 跳繩運動的相關研究. 一、 跳繩運動的源起與特性 跳繩乃傳統民俗體育項目之一,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唐代稱為 「透索」,明代稱為「跳百索」,不受人數、年齡、場地、時間、季節、 性別的限制,可採單人、多人或團體的方式進行,其運動量和鍛鍊強度可 自由掌控,強度大時相當於跑百米,強度小時亦可當作暖身或緩和運動(趙 振平,2002)。跳繩之所以稱為「百索」 、 「跳百索」是因為跳繩時擺繩的 速度十分快速,旁觀者彷彿看見有上百條繩索同時擺動。 (陳志文,2003) 跳繩運動雖非奧運比賽的正式項目之ㄧ,但在國際上亦是蓬勃發展,美籍 人士Richard Cendali將跳繩運動變化、創造出許多多樣化的趣味活動, 最後還促成國際跳繩聯盟的成立,至今已經有21個國家加入成為會員(國 際跳繩聯盟,2013);而國內主要是由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進行推 廣與舉辦賽事。 跳繩運動有助於發展個體下肢的協調性、平衡感、敏捷性、韻律感以 及整體肢體的速度感,還可訓練肌肉靜態及動態的肌耐力,更有助於姿勢 的穩定,在重複性動作的表現上尤其重要 (Brancazio, 1984)。對大眾而 言,跳繩運動容易學習,活動時所需空間小,用具簡便、容易攜帶、價格 便宜,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參與。 石井藤吉郎(2001)在其所著「跳繩教室」一書中提到跳繩具有六項 27.

(40) 特性: 1.任何人都能從事,不分性別,任何年齡均可從事跳繩運動。 2.任何時候都能從事,無論何種氣候、任何季節,均可進行運動,充 分滿足運動需求。 3.課程施行彈性高,因應不同的目的進行單獨操作或團體活動均可。 4.相較於其他運動,運動用品單純,所需花費亦少。 5.動作富有技術性和創造性,可以變化出各種不同的跳法。 6.適合作為培養其他運動的基礎體力,例如拳擊、馬拉松、自由車、 排球、棒球、羽毛球等需要耗費大量體力的運動,可以跳繩作為體 能訓練活動。 二、 跳繩運動對身體適能的影響 方進隆(1997)指出跳繩是我國民俗體育活動項目之一,為一種不受 場地限制、容易進行的高撞擊性全身運動,輕、中度的跳繩運動可長時間 進行,是對心肺功能及體重控制有很好效果的有氧運動。 沈樹林(2000)發現學童在經過十週的跳繩教學活動後,無論是男女 生,其柔軟度、心肺耐力、肌力與肌耐力均有明顯的進步;在身體質量指 數方面,則可獲得良好的維持。研究顯示跳繩教學活動能有效增進體適 能,且無性別上的差異;隨著年級的增加,有效提升健康體適能的能力與 效果亦會隨之增加。 吳重貴(2002)針對國中三年級女生進行長達十周,每週三天、每次 28.

(41) 30 分鐘不同運動方式介入,探討十二分鐘跑走、跳繩運動及新式健身操等 三項運動對國中女生心肺功能的影響。結果發現經過十週的不同運動方 式,實驗組學生在心肺耐力的表現明顯優於控制組,且於訓練後明顯要比 訓練前好,亦證實長期從事規律運動訓練可提升國中女生心肺功能。 吳義弘(2006)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進行每週不同的跳繩運動頻率研 究,分為每週運動頻率一天組、二天組、三天組、四天組和五天組等五組, 進行 12 週的跳繩活動,每次 30 分鐘,強度由最大心跳的 50%,隨訓練週 數而漸增到 85%,而對照組則不施予任何運動訓練。研究結果發現運動頻 率三天組、四天組、五天組的受試者,在身體組成、瞬發力及心肺耐力上 達到顯著效果,跳繩訓練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確實有幫助,尤其是瞬發 力和心肺耐力最顯著,其中以每週訓練頻率三次以上的組別在立定跳遠和 八百公尺跑走有顯著進步,因此建議:以跳繩為訓練方法,想要改善國小 學童身體組成、瞬發力和心肺耐力,每週訓練頻率至少三次。 陳明木(2006)以台南縣西港國小六年級男女學童 60 名為研究對象, 實施 10 週跳繩運動訓練,探討跳繩運動訓練對國小學童心肺適能及爆發 力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跳繩運動訓練對國小男、女學童的心肺適能,以 及爆發力的提升均有顯著的效果。 馮道正(2007)以 60 名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跳繩運動訓練對 國中學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研究過程中進行每週三次、每次十二分鐘, 長達十週的跳繩訓練,研究結果發現跳繩訓練可提升學生之心肺耐力。 29.

(42) 施麗美(2008)針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進行跳繩與八百公尺跑走兩種不 同運動訓練方式介入,探討其對於心肺功能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跳繩和 八百公尺跑走運動訓練介入,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心肺功能提升有正面助 益,均可有效提升其心肺功能。 翁美玲(2010)利用八週的時間進行跳繩運動與跑步運動課程介入, 探討這兩項運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質量指數、身體適能的影響,並比 較兩者間的效益。研究結果發現跳繩運動與慢跑運動均能有效增進國小高 年級學童體適能。 李鳳珠(2011)針對國小中年級學童進行跳繩運動的介入,欲探討跳 繩運動對身體適能的影響,研究過程以累積性的方式,每週五天,每天三 個下課時間(5-8 分鐘),連續進行 40 週跳繩運動訓練。結果發現經過 40 週的跳繩運動訓練後,訓練組學童的心肺耐力、柔軟度及瞬發力與控制 組達顯著差異,顯示累積性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中年級學童的健康體適能 及維持正常的身體組成有改善的效果,值得在國小校園中推廣。 紀嘉琪(2011)在探討跳繩運動介入體育課程對國中學生體適能的影 響。以雲林縣立古坑國中七年級學生共六十三名為實驗對象,進行每週二 次、長達十二週的跳繩訓練,實驗結果為男生組在身體組成(BMI) 、柔軟 度(坐姿體前彎) 、瞬發力(立定跳遠)及心肺耐力(800/1600m 跑走)達 顯著差異。但是在肌耐力(仰臥起坐)、左、右小腿周圍長及踝關節伸展 方 面 卻 未 達 顯 著 差 異 ; 女 生 組 在 柔 軟 度 ( 坐 姿 體 前 彎 )、 心 肺 耐 力 30.

(43) (800/1600m 跑走)及左、右小腿周圍長都達顯著差異。而在身體組成 (BMI)、肌耐力(仰臥起坐)、瞬發力(立定跳遠)及踝關節伸展方面未 達顯著差異。 三、 跳繩運動的相關研究 Petterson, U., Nordstrom, P., Alfredson, H., Henriksson- Larsen, K., & Lorentzon, R.(2000)以約17歲的跳繩隊和足球隊女生為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發現:跳繩隊在全身、腰椎以及肱骨的骨質密度均比足球隊高。 而骨質密度測量時機正好是跳繩隊競賽期間,跳繩隊員每週訓練跳繩時間 約6.1小時,訓練時間長達六年;足球隊員每週訓練5.1小時,訓練時間長 達九年。此外,跳繩隊員在全身、股骨和股骨近端的骨頭面積也比足球隊 員和控制組大,脛骨骨幹的骨頭面積更是明顯。 黃任楷(2003)以國小男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運動方式介入對 國小男學童平衡能力的影響,過程中進行十二週、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 鐘的運動介入,依運動項目分為跳繩運動組、墊上翻滾運動組與呼拉圈運 動組,結果發現跳繩運動對學童的靜態平衡能力與動態平衡能力均有極大 的助益。 廖介佑(2004)以國小羽球選手為研究對象,探討跳繩運動對國小羽 球選手在基本體能上的影響。實驗組在實驗期間,早上接受跳繩訓練,下 午接受羽球技能訓練;控制組則是兩個時段均接受羽球技能訓練。經過十 二週的運動訓練,結果發現增加跳繩運動訓練,除了柔軟度以外,腿肌力、 31.

(44) 瞬發力、心肺耐力、敏捷性及平衡性的的進步幅度均較優於只做羽球技能 訓練者。因此,若球場數量不足,可以進行分組,在相同的時間裡部分選 手做技能訓練,部分選手利用其他適合的場地做跳繩訓練,同樣可以明顯 的促進選手基本體能的發展。 張碧娥(2005)以低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多樣化跳繩活動對身 體協調性的影響。將學童分成跳繩組及控制組兩組,跳繩組進行 12 週多 樣、有趣、基礎性跳繩動作的指導,控制組則不進行任何相關體育活動。 研究結果發現跳繩能顯著提升兒童的平衡、敏捷性、巧緻性與協調性,有 助學童動作發展,提升體適能水準,更能以跳繩活動做為學童動作發展異 常的初步篩檢。 劉順正(2006)針對50名國小三至六年級體重過重的男女學童進行八 週跳繩運動項目訓練,研究結果發現經過八週的跳繩運動訓練,體重過重 學童的身體質量指數、心肺耐力、肌耐力、柔軟度和瞬發力均有明顯的改 善與進步。 王竹中(2006)以9至11歲的男童為研究對象,探討跳躍式運動訓練 對於兒童骨骼發展的影響。研究過程中將學童分成籃球組 、跳繩組與控制組,進行每週三天、每次40分鐘的訓練,經過12週後,研 究結果發現:進行跳躍式運動的組別,籃球組及跳繩組的學童脛骨長度、 脛骨骨質密度、全身骨量均顯著高於未進行跳躍式運動訓練的學童。 陳俊傑(2007)針對國小六年級田徑隊男童進行八週跳繩訓練課程, 32.

(45) 探討跳繩訓練課程對身體質量指數和跑步經濟性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跳繩訓練對於降低國小六年級田徑隊男童身體質量指數方 面並無幫助,但有助於跑步經濟性的改善。國小校隊在平時訓練可加入跳 繩作為輔助訓練方式之一。 周熙平(2008)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對象,進行十六周的跳繩訓練, 研究結果發現,跳繩組在跟骨骨質密度與心肺耐力二方面的進步幅度均大 於控制組;而在身體組成、柔軟度、瞬發力與肌耐力等方面,實驗結果雖 未達顯著,但進步幅度仍大於控制組。 劉炳宏(2008)以 44 位六年級過重學童為研究對象,分成健走組、 跳繩組、循環組,實施四週運動訓練,每週四次,每次 21 分鐘,結果顯 示在改善國小過重學童各項身體組成以及提升健康體適能表現上確實有 成效,有助於提升國小學童的心理健康與生活適應整體表現,而改善效果 上,健走組優於跳繩組,跳繩組優於循環組。 歐芬鈴(2009)在探討十週跳繩遊戲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運動能力之影 響的研究中,以 54 名國小一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實驗組進行十週的跳 繩遊戲活動,同時間控制組不進行體育活動,而是在教室進行閱讀課程。 研究結果顯示跳繩遊戲活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之瞬發力、敏捷性、協調性 和下肢肌耐力有提升的效果,但無助於動態平衡之提升。 林漢龍(2009)以國小田徑選手為對象,探討跳繩訓練對運動能力的 影響。經十二週的跳繩運動訓練實驗後,研究結果發現跳繩訓練對田徑選 33.

(46) 手在 10 公尺起跑、立定跳遠、壘球擲遠、60 公尺快速跑及通過平衡木的 能力提升等各方面,有明顯的訓練效果,跳繩運動適合成為田徑運動訓練 的輔助訓練。 郭明珠(2010)在探討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長期記憶力影響的研究中 發現,學童只要進行每週三天,每天累計三十分鐘的跳繩運動,並持續六 週,就能有助於提升學童長期記憶力的表現。 楊雅嵐(2011)針對學齡期兒童進行中期跳繩介入研究,對照組 103 人、實驗組 102 人,對照組維持學校常規,實驗組進行 20 週跳繩措施介 入。跳繩運作模式為每次至少需 10 分鐘,每天累積 30 分鐘,每分鐘至少 60 次的一跳一迴旋。研究結果發現在 20 週跳繩活動介入後,實驗組的身 體活動量皆有顯著增加。實驗組達到「每週有利於健康的身體活動達 420 分鐘」為對照組的 2.60 倍。實驗組身高改變幅度比對照組多增加 1.49 公 分,且女生的成長幅度比男生顯著。實驗組亦有較佳的迷走神經及交感神 經的控制能力。研究證實跳繩活動容易推動,並可有效增加兒童身體活動 量、促進生長、及提昇自主神經的調控,值得推廣落實。將上述跳繩運動 相關研究文獻整理如表 2-2。 表 2-2 跳繩運動相關研究文獻 作者 研究 (年代) 對象 黃任楷 國小男學 (2003) 童 64 人. 研究 研究 方法 結果 1. 不同運動方式介入 跳繩運動對學童的靜態平衡能 2. 跳繩運動組、墊上 力與動態平衡能力均有極大的 翻滾運動組、呼拉圈運 助益。 動組 34.

(47) 廖介佑 國小羽球 (2004) 隊選手. 張碧娥 國小低年 (2005) 級學童. 1. 十二週的運動訓練 2. 實驗組接受跳繩訓 練及羽球技能訓練;控 制組只接受羽球技能 訓練。 1. 跳繩組進行十二週 多樣、有趣、基礎性跳 繩動作的指導。 2.控制組不進行任何 相關體育活動。. 劉順正 50 名國小 八週的跳繩運動訓練 (2006) 三至六年 級體重過 重的男女 學童 王竹中 9 至 11 歲 1. 十二週運動訓練 (2006) 的男童 2. 分成籃球組、跳繩 組與控制組 陳俊傑 國小六年 (2007) 級田徑隊 男童 周熙平 國小 41 位 (2008) 六年級學 童. 八週跳繩訓練課程. 1. 十六週的跳繩訓 練。 2. 訓練強度介於最大 心跳率的 60%至 85%之 間。. 增加跳繩運動訓練者,除了柔 軟度以外,腿肌力、瞬發力、 心肺耐力、敏捷性及平衡性的 的進步幅度均較優於只做羽球 技能訓練者。 1. 跳繩能顯著提升兒童的平 衡、敏捷性、巧緻性與協調性。 2.有助學童動作發展,提升體 適能水準。 3.可做為學童動作發展異常的 初步篩檢。 體重過重學童的身體質量指 數、心肺耐力、肌耐力、柔軟 度和瞬發力均有明顯的改善與 進步。 籃球組及跳繩組的學童脛骨長 度、脛骨骨質密度、全身骨量 均顯著高於未進行跳躍式運動 訓練的學童。 跳繩訓練有助於跑步經濟性的 改善。. 1.跳繩組在跟骨骨質密度與心 肺耐力的步幅度均大於控制組 2.身體組成、柔軟度、瞬發力 與肌耐力等方面,雖未達顯 著,但進步幅度仍大於控制組。 3. 跳繩訓練對於改善學童跟 骨的骨質密度與心肺耐力有顯 著的效果。 劉炳宏 44 位六 1. 四週運動訓練,每 1. 有助改善國小過重學童各 (2008) 年級過重 週四次,每次 21 分鐘 項身體組成以及提升健康體適 學童 2. 分成健走組、跳繩 能表現。 組、循環組。 2. 有助於提升國小學童的心 理健康與生活適應整體表現。 3. 改善效果:健走組優於跳繩 組,跳繩組優於循環組。 歐芬鈴 54 名國小 1. 實驗組實施十週的 1. 跳繩遊戲有助提升國小低 (2009) 一年級學 跳繩遊戲活動 年級學童之瞬發力、敏捷性、 童 2. 控制組於教室進行 協調性和下肢肌耐力 閱讀活動。 2. 無助於動態平衡之提升。. 35.

(48) 林漢龍 國小田徑 (2009) 選手. 十二週跳繩運動訓練. 郭明珠 56 名國小 1. 聽覺語文學習測驗 (2010) 三年級學 2. 實驗組進行六週跳 童 繩運動,每週三天,每 天累計三十分鐘。 3. 控制組則不進行跳 繩運動。 楊雅嵐 國小四年 (2011) 級學童: 對照組 103 人、實 驗組 102 人. 1. 實驗組進行 20 週 跳繩措施介入。 2. 每次至少需 10 分 鐘,每天累積 30 分 鐘,每分鐘至少 60 次 的一跳一迴旋。. 1. 跳繩訓練有助提升田徑選 手在 10 公尺起跑、立定跳遠、 壘球擲遠、60 公尺快速跑及通 過平衡木的能力 2. 跳繩運動適合成為田徑運 動訓練的輔助訓練。 跳繩運動有助提升學童長期記 憶力的表現。. 1. 實驗組的身體活動量皆有 顯著增加。 2. 實驗組身高改變幅度比對 照組多增加 1.49 公分,且女生 的成長幅度比男生顯著。 3. 實驗組有較佳的迷走神經 及交感神經的控制能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小結:綜合上述的各項文獻資料,結果發現(一)、跳繩運動介入對 兒童的運動能力如心肺耐力(沈樹林,2000;吳重貴,2002;廖介佑,2004; 吳義弘,2006;劉順正,2006;施麗美,2008;馮道正,2007;李鳳珠, 2011)、肌力(沈樹林,2000;廖介佑,2004)、肌耐力(沈樹林,2000; 劉順正,2006) 、柔軟度(沈樹林,2000;劉順正,2006;李鳳珠,2011) 平衡能力(黃任楷,2003;廖介佑,2004;張碧娥,2005)、瞬發力(廖 介佑,2004;吳義弘,2006; 陳明木,2006;劉順正,2006;歐芬鈴, 2009;李鳳珠,2011),以及敏捷性(廖介佑,2004;張碧娥,2005;歐 芬鈴,2009)等均有相當顯著的增進效果,顯示跳繩運動為一項可有效提 升學童身體適能的運動方式,此外,對兒童的長期記憶力(郭明珠,2010) 、 36.

(49) 骨質密度(王竹中,2006;周熙平,2008)、促進生長(楊雅嵐,2011)、 提升心理健康與生活適應整體表現(劉炳宏,2008)等方面亦有明顯的助 益。 (二) 、運動頻率為每週至少三次,每天(次)持續性或累積性達至少 三十分鐘;運動週期則至少四週,方能達到果效。. 37.

(50) 第四節. 本章總結. 一、身體意象乃個體對於身體外觀上的主觀認知與描述,在個體的發展過 程當中會受到性別、年齡、父母、個人人格特質、同儕、媒體等因素 的影響而改變,此意象並非恆常不變,而是具有變動性,並且會影響 個體對自我的評價。 二、個體對自身身體意象的滿意度會影響其運動行為,對自身身體意象滿 意度愈高者,運動參與意願愈高;對自身身體意象滿意度愈低者,運 動參與意願愈低,不同的身體意象會對個體的情緒會造成不同的感 受,進而影響個體遠離運動或積極參與運動的行為。 三、跳繩運動介入能有效改善個體的身體質量指數、心肺耐力、肌力、肌 耐力、柔軟度、平衡能力、瞬發力以及敏捷性等,顯示跳繩運動為一 項可有效提升學童身體適能的運動方式。 四、運動頻率為每週至少三次,每天(次)持續性或累積性達至少三十分 鐘;運動週期則至少四週,方能達到果效。運動介入訓練會影響個體 的生理,促進個體的生理健康與改變外在形體,進而增進其生活適應 能力,提升個體的自信心與改善人際關係,使個體獲得心理健康。 五、經文獻研究發現,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彼此互相影響,密不可分,而跳繩 運動除了有效增進學童的體適能外,亦可促進學童的生長與骨質密度, 增進生活適應整體表現能力、長期記憶力及心理健康,然而,跳繩運 動是否能影響國小中年級學童的身體意象?此乃本研究目的之所在。 38.

(51) 第参章 研究方法 本章節主要在說明研究的設計與實施情形,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 節為研究工具;第三節為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第四節為研究實施程序; 第五節為實驗時間與地點;第六節為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在探討跳繩運動的介入,對國小學童的身體意象是否有影 響,研究架構如圖 3-1 國小四年級學童(N=120). 控制組(N=60). 實驗組(N=60). 男生(N=30). 男生(N=30). 女生(N=30). 女生(N=30). 問卷施測(前測)身體意象量表、BMI. 進行為期八週跳繩運動課程. 維持正常作息,. ,每周三次,每次四十分鐘. 不進行額外的訓練. 問卷施測(後測)身體意象量表、BMI. 結果分析與比較.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9.

(52)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本研究僅以高雄市鼓山區龍華國小102學年度第一學期四年級學生為 研究對象,採隨機抽選取四個班級,分為控制組兩班女生29人、男生31人 共60人及實驗組兩班女生28人、男生32人共60人,合計共120 人。 表 3-1 實驗參與者基本資料之描述性統計 次數分配 項目. 組別. 測驗. 平均數. 標準差 <130. 130.1-135. 135.1-140. >140. 前測. 137.39. 6.81. 9. 10. 19. 22. 後測. 138.78. 7.00. 8. 10. 12. 31. 前測. 137.46. 7.00. 3. 20. 12. 20. 後測. 138.29. 7.07. 3. 15. 14. 23. 實驗組 身高 (公分) 控制組 次數分配 項目. 組別. 測驗. 平均數. 標準差 <20. 30.1-35. 35.1-40. >40.1. 前測. 35.73. 8.98. 20. 9. 12. 20. 後測. 36.92. 9.24. 18. 7. 14. 22. 前測. 33.96. 7.80. 19. 17. 7. 12. 後測. 34.76. 7.84. 16. 17. 9. 13. 測驗. 平均數. 標準差. 實驗組 體重 (公斤) 控制組 次數分配 項目. 組別. <15. 15.01-20. 20.01-25. >25.01. 前測. 18.73. 3.54. 11. 31. 17. 2. 後測. 18.97. 3.56. 10. 31. 16. 4. 前測. 17.73. 2.91. 9. 34. 12. 0. 後測. 17.98. 2.86. 5. 36. 14. 0. 實驗組 BMI 控制組. 40.

(53) 第三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一、問卷前測時間:民國102年9月16日 二、問卷後測時間:民國102年11月8日 三、問卷施測地點:班級教室 四、跳繩課程介入時間:民國102年9月16日至11月8日 五、跳繩課程進行地點:操場及飛龍廣場,如圖3-2。. 操場. 司令台 圖書館. 科任辦公室 活動. 飛龍廣場. 電腦教室. 中心 電腦教室 保健室. 圖 3-2 跳繩課程進行場地圖. 41.

(54)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確認研究問題及目的的 確定研究變項 蒐集相關文獻 編擬預試問卷. 專家效度考驗 (指導教授及 口試委員). 填寫家長同意書 問卷預試與修正 信、效度分析 正式問卷前測(實驗組及控制組) 八週跳繩運動課程介入(實驗組) 正式問卷後測(實驗組及控制組) 資料結果分析與解釋 結論與建議. 圖 3-3 研究流程圖. 42.

(55) 第五節. 研究工具. 一、預試問卷編擬 本研究為實證性研究,從認知和情緒層面、自我及他人感受的角度, 自行編製結構式問卷。問卷乃參考王正松與王建興(2004)修訂翻譯的中 文版多向度自我身體關係問卷(MBSRQ)、李碧霞與陳靜敏(2004)自擬的 自填結構式問卷以及郭乃真(2008)研究步行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身體意 象影響之問卷進行修改擬定,問卷中將身體意象分為外表評價、健康評 價、身體知覺與動作能力評估以及身體部位滿意度,共四個部分的量表, 作為研究身體意象的指標,身體意象量表得分愈高,代表受試者的身體意 象愈正向。 二、預試對象 以高雄市鼓山區龍華國小102學年度第一學期四年級學生為預試對 象,採隨機抽樣選取四個班級,約計120人填寫預試問卷,問卷全數回收, 預試對象不與研究對象重複。 三、預試問卷說明 本研究問卷中將身體意象分為外表評價、健康評價、身體知覺與動作 能力評估以及身體部位滿意度四個部分的量表(如附錄一),作為身體意 象的指標,問卷共編擬57題。 外表評價量表共編擬21題問題,其中有12題正向題,9題反向題(題 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Schools implementing small class teaching may have different sizes of grouping and different numbers of groups subject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students’ needs.. The number

n 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ocol Architecture and Requirements.

The quantity of landscape planting in campus was evaluated and used as an indicator to divide the campus into different landscape zones where the air anions

For Experimental Group 1 and Control Group 1,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was adaptive based on each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difficulty level of a new subject unit was

T-test on the emphasizing degree with different factors according to grouping by genders shows that girls and boys attribute differences to the factors, such as close friends,

Most of the studies used these theme parks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mainly focused on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possible reasons that influence the willingness of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1) involvemen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destination image, and groups with high involvement have a higher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ex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