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的理論及相關研究

為明確探討身心動作教育對發展鄭子太極拳的教學課程之影響,先就身心動 作教育進行相關探討,本節分成四部份分別敘述,一、身心動作教育之發展背景;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理論基礎;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應用與研究;四、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設計架構之探討;最後則是小結。

一、身心動作教育之發展背景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是透過「動作教育」的形態,

以身心學概念為基礎理論,檢視和體會自我個體的動作與感受、結構與功能、身 心相互間的密切關係,進而瞭解自己、掌握自己之全人教育(劉美珠、林大豐,

2004),而編排一系列身心教育向內自我探索的動作課程。故將此以身心學哲思 念為理論基礎,透過動作教育的形態所實施的一系列教育過程稱之為「身心動作 教育」(劉美珠,2003a)。身心動作教育是以「教育」的角度來引導學生重新檢 視自己的身體,是人體動作的再教育、再反省與再學習(林茂欽,2005)。

身心學對身體的重視,是來自於身體具備了一種讓人們能延續生命且無可替 代的要素,也就是身體本身的智慧。這個智慧並非憑藉人們的思想、以邏輯推理 等方式解決問題所產生;而是身體自己本身所發揮的適應潛能,從充滿考驗的環 境下發展而來(鐘惠英,2009)。近代多數人們對身心的觀感,受笛卡爾身心二 元論深深的影響,認為只有心智為人們之主宰,身體如同其他物體一般,隨時會 毀壞。1976年Thomas Hanna根據不同技法的共通性,整理出基本論述,進而對自 我身體的重新探索,隨著不斷體驗的過程和經驗的累積,並選擇「soma」一字來 重新闡述與界定「身體」,確立了這個體會身心互動關係、探究身體智慧和強調 內在經驗感受(experience- from within)的研究新典範,是為身心學(Somatics)

(林大豐、劉美珠,2003)。

身心動作教育強調的是「做自己」,專注於自己的身體內部,每一分每一秒 所發生的(王麗珊,2006)。所以「身」和「心」關係的思考與對話,有別於哲 學對「身體」所提出的不同觀點,強調身體的具體經驗(embodiment),身心動 作教育是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從自我的身體出發,透過一系列的身心教育活 動,來開發身體覺察的能力與認識自我身體的結構、功能及體察身體當下的經驗

(劉美珠,2004)。

二、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理論基礎

劉美珠(2002)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透過有系統的理論與方法,經由 身體的感覺和反應,以及身體動作的操作,來調整身體及影響心理層面,使人們 能夠更清楚的認識自我,發揮潛能。其中「動作」本身即是一個人生命體的呈現,

可以提供人們最深刻的感受經驗,每個動作的背後都有其意圖和表達的內容,每 個動作的呈現,在不同的時空下,都會訴說著不同的情緒和感受,以「身體」為 主體,強調探索人體覺察、生物功能和外在環境這三者間的互動關係。而身心動 作教育,就是以「動作」為主要手段來探索身體的身心教育型態之一(蔡琇琪,

2004)。是故身心動作教育之理論基礎,就是以身心學理論為基礎,融合東西方 身心技巧與動作教育之原理原則所設計出之身體教育方法(林季福,2004)。

藉由身心動作教育的觀點可以提供人們一個自我認知的機會,透過實際的活 動參與,體會自我的感受、認知到自我需要什麼、瞭解自己為何活及存在的意義

(林大豐、劉美珠,2003)。身心學這個新學門的興起提出了「回到身體,瞭解 自己」的論調,主張身心合一,重視內在經驗的體會(experience from within)

和反省,是為探索人體覺察、生物功能和外在環境這三者間互動關係的一門藝術 和學問(林大豐、劉美珠,2001)。

身心動作教育之理論根源即在於「soma」與「body」的區別,「Hanna 認為:

身心動作教育是一門研究“soma"的領域,soma 是指一個有不同情緒感受的、動

態的、流動的和一直改變的活體;它是一種存在於當下當刻之自我感知、自我體 察和自我調整之不斷改變的生命有機體。」(林大豐、劉美珠,2001:142)。Somatics 源自於希臘文的soma,意為「完完整整活生生的有機體」(Hanna, 1983a:6)。

soma 與 body 中文雖均譯為「身體」,但soma 是指從第一人稱的角度所觀察到的 身體,與第三人稱觀點的physical body 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從第一人稱觀點看 待身體是「我是我的身體」,而從第三人稱則是「我擁有我的身體」。以身心學觀 點而言,身體本身具有主體性,「身」與「心」乃是一體兩面;且有別於哲思辨 證之論述,身心學特別強調身體的「具體化」(embodying)經驗,認為身體經驗 的具體化乃一個人存在的核心。此觀點與李建民提出:「身體不只是研究者探索 的客體,它也是人感知主觀的載體」(陳信宏,2001),有異曲同工之妙。通常人 們常常抑制身體的經驗和麻醉自我的身體,卻不知生命能量具體呈現在各式各樣 身體中,其「動作」和「感覺」是如此有別於其他個體。因此,身體經驗「具體 化」的學習過程是身心動作教育最基礎功課,也是最重要的一環(Gomez, 1986)。

如何讓學生去體察身體、認識身體,進而瞭解身體智慧並尊重身體,重新學 習與反省對身體的看法,並經驗到個人的情緒和感受,就是身心動作教育的觀念 和實際操作活動的設計。認為動作傳達人們的感受經驗,透過動員身體特定組 織,實踐內在、外在,或兩者的意圖。所以,覺知、意圖、動作和影響存在著密 切的關聯 (劉美珠,2002;Gomez, 1988-89)。

林大豐(2003a)認為身心動作教育是探究身心關係的科學,經由身體感覺、

反應與動作的探索,來調整身體的使用及影響心理層面,透過有系統的理論與方 法開發人體的覺知與環境適應的能力,使人們能夠更清楚的認識自我、適應環境 和發揮潛能。它是全人的和重新探索身心靈合一的學問。它包含了自我與他人、

個人與團體、內在與外在、公眾與私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所有相互影響所衍生的 各項內容(林大豐,2001)。如此可知,身心學正是一門結合身心平衡、強調由 內在省思去經驗身體感受以了解身心現象的研究學門。

要與優先,且原則的論述歸納有助於身心學領域的整合(Johnson, 1995)。不一 樣身心技巧各有其特色與重點,研究者綜合以下各派觀點歸納出與本研究相關的 基本論點,並作為課程編排的理論依據。

(一)主張內在探索、身心合一的觀點

基於「身心合一」的理念為本研究課程理論與動作技法。透過意念精確掌 控外在肌肉的活動,訓練身與心一起工作,增進全人整體適能(劉美珠,

2003a)。在科學實驗、醫學研究和教育領域裡,身與心截然分成兩個實體的觀 念已普遍地深植於民心,更於無形中影響了大家對身體的態度以及對身體的偏 見(Kleinman, 1972)。而身心學有別於由第三人稱強調客觀研究的人體實驗科 學,主張由第一人稱的角度來探索內在的經驗科學。以身心學的觀點而言,心 與身的關係並非主僕關係,而是一體兩面,是互為體用而無法分割的實體,身 心是一起成長一起改變的,一個不斷改變(changing)、運動(moving)、成長 和蛻變的我(林大豐、劉美珠,2003)。

由自我內在去體會不同的身體動作以及經驗身體的現象,自己身體所發出 的訊息,檢驗自己的心靈狀態、動作模式和身體結構,進而讓自己的身與心能 夠更密切地融合為一。要深入體會身體(soma)的存在,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向 內探索,並學習和它溝通。此領域直接訴諸身體內在的經驗感覺、反應與動作 操作,並跳脫傳統哲思辨證等議題探討,來進行身體現象、動作經驗、分析、

調整與治療(劉美珠,2003a)。

(二)覺察能力的學習與

身心健康的先決條件,就是先要能「覺察」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狀況,「覺 察能力的開發」乃身心學重要之一環。然而,對內在的覺察,全人內在與外在 經驗的對話,是身體教育最被徹底忽略的區域之一(Olsen, 1991)。身心教育 則透過一系列活動課程來開發身體的覺察能力,強調直接而立即體會感覺經 驗,幫助我們將非批判性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習以為常的身體變化,在用心品 味當下過程裡,「覺察」的現象就發生了(王偲潔,2007)。

覺察的定義為:集中注意力於覺察是人類知覺的原動力,而知覺的幅度、

區域與範圍則需透過學習而深化(Colline, 1985)。如今要開發內在身體覺察

(body awareness)是學習自我探索的第一步(陳玉鳳,1998;張篤群,1998;

Dorko, 1989-90;Greene, 1995)。李宗芹(1996)指出動作治療者藉由身體動 作的擴展與體會而對自我有更深的瞭解,視覺察為身體和思想心靈的重要對 話。在所有功能取向肢體療法最強調的就是感官復甦─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此 時此刻的感覺,所指即是「覺察能力的開發」(邱溫,1999)。高華峰(1998)

提出「覺察」需包括生理、心理、情緒和意識四層面,也認為覺察能力需靠平 時練習培養。劉美珠(2003b:141)指出覺察的開發是身心教育最主要的重點,

並提出覺察是一種將無意識層面提升到意識層面的體察過程,也是一個在無意 識與意識之間不斷來回對話的過程。總之,「覺察」是知覺自己的身體與心理 狀況,將注意力由外界轉移到內在,時時檢視自我與身體的關係,體會存在於 身體裡的感受,和自己的生命培養全新的關係,從而體察身體運作的方式、自 主性的智慧和運行的邏輯(Olsen, 1991)。對於覺察許多文獻均有深入探討(李 宗芹,1996;邱溫,1999;高華峰,1998;劉美珠,2003a)。

(三)重視改變與選擇

身心學大師 Feldenkrais 認為如果一個人不去覺察自己的身體,就無法區

身心學大師 Feldenkrais 認為如果一個人不去覺察自己的身體,就無法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