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個案研究

第二節 迪化街建築特色

迪化街,是台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它是大稻埕最早的市 街,且自清代至今,也是大稻埕區域的商業中心。一般所說的迪化街,指的是台 北大橋以南的迪化街一段,這條老街又可以歸綏街與民生西路為界,由北至南分 成北街(包括杜厝街、普願街、中北街)、中街與南街。

圖 4-6:大稻埕南街街道(站在現今第一銀行路口往北看)

圖片來源:Taiwan Pictures Digital Archive

迪化街上大部分的店屋,屬於長形連棟式店鋪,店門狹窄但屋身幽長深邃,

以符合做生意與居住之需求,是清代台灣商店街的典型形式。而在外觀的立面 上,可以看到不同年代所存留下來的不同風格,這也是迪化街店屋魅力之所在。

其中建築風格依出現年代,大約可分成:「閩南式」、「洋樓式」、「仿巴洛克 式」以及「現代主義式」四種。後三種經常混合、融合使用,因此增加了建築的 豐富性,第一種「閩南式」因近年來多已改建,很難再見到。

附。

4 整理自《台北歷史深度旅遊》,遠流台灣館編著,2000 年 10 月,頁 112-119

30

一、閩南式

以單層樓為主,瓦片覆蓋的斜屋頂、木片組成的門窗、屋簷下的亭仔腳...

等為閩南式建築外觀主要的特色。當時的閩南式建築由大陸福建漳泉地區移民帶 來,這種斜屋頂的特色是為了在炎熱多雨的氣候中,用以遮蔽陽光以及導流雨 水。此種建築少見浮塑、裝飾,風格古樸。主要分佈地點為中北街(現今為北街)。

圖 4-7:王瑞興行

圖片來源:《台北歷史深度旅遊》

二、洋樓式

以兩層樓房為主,屋頂上平直的「女兒牆」、細密的簷間線腳、拱形窗、花 瓶欄杆是此種建築外觀上最明顯的特色。主要建材為紅磚。洋樓式是仿南洋等地

「殖民地式」洋樓而來,出現於 1860 年代淡水開港後,隨著國外洋行來台設立 分行,所興建的殖民樣式的洋樓建築。

31

圖 4-8:洋樓式建築 圖片來源:永樂國小鄉土教學網站

圖 4-9:迪化街一段 252 號洋樓 建築

圖片來源:永樂國小鄉土教學網站

三、仿巴洛克式

是迪化街立面的代表性風格,以洗石子和紅磚為材料,高聳突出的山牆、繁 複細緻的花草紋飾、以及華麗的柱頭裝飾,最能凸顯迪化街曾經富甲一方氣勢的 建築樣式。所謂「巴洛克式」指的是歐洲 17 世紀中盛行的建築風格,日本明治 維新後,引入歐洲建築風格;日治時期,再從日本引入台灣。日本人在台建造許 多官廳建築所採用的即為巴洛克式建築。

32

圖 4-10:仿巴洛克式建築 圖片來源:研究者自行拍攝 四、現代主義式

現代主義在工業革命後興起,基於對理性、秩序的追求,建築物外表裝飾簡 化、沒有巴洛克式的華麗雕飾,強調水平的線條。在 1920 年末,這股風潮,從 日本傳入台灣,在迪化街各段上都有分佈,是四種裡面數量最多。例如:乾元行 原本為巴洛克式,後來改建成今貌,可見現代主義式流行較晚。

圖 4-11:現代主義式建築 圖片來源:《台北歷史深度旅遊》

圖 4-12:現代主義式建築--乾元行 圖片來源:乾元行網站

3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