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劉金墻私藏樂譜錄音前置作業

第二節 選曲依據與專輯曲目順序

在劉金墻收藏的樂譜中,有藍調、探戈、倫巴(Rumba)、曼波(Mambo)及日本本土

創作等多樣類型的曲目,也許無法果斷地說明劉金墻是全心專注於爵士樂演奏的音樂家,

32

但是從樂譜確實可以證明劉金墻曾接觸許多經典爵士樂曲,而其他收藏的流行樂譜也大

多和爵士樂有關係。至少可確認,劉金墻對於爵士樂應該是有相當程度的理解和接觸,

雖大多時間都在日本發展,但其仍為臺灣人的爵士樂先鋒,是早期接觸爵士樂演奏的臺

灣音樂家。

此張專輯選擇許多不同風格的經典樂曲,欲暗示劉金墻當時接觸音樂的廣泛,也呈

現過往爵士樂萌芽時期百花齊放的景象,希望專輯曲目能夠包含多種風格,或是選擇有

特殊意義的曲目。最後專輯選入九首曲目,以下將說明選曲緣由,關於樂曲順序則是先

規劃開頭與結尾的曲目,中間的曲目編排,則視樂手實際錄製的演奏情況再做調整。

一、 My Blue Heaven

此曲為日本早期樂曲《私の青空》的原曲,是日本早期接受西方爵士樂與流行文化

的經典例子。原曲於1924 年由 Walter Donaldson 作曲,1927 年透過 Victor 唱片發行,

由歌手Gene Austin (1900-1972) 唱紅,為現今公認的爵士樂標準曲。601928 年,日本將

此曲重新填詞翻唱,透過二村定一和天野喜久代(1897-1945)的日文演唱及堀內敬三

所填的日文詞,讓此具爵士風的流行樂曲,似乎有了日本自身的特色。此次《看不見的

足跡》專輯製作預定將此曲目排序於第一曲,象徵日本接觸西方爵士樂最早期的開端,

60 Wikipedia, “My Blue Heaven (so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y_Blue_Heaven_(song), 摘錄於 2016 年 12 月 4 日。

33

也間接隱喻劉金墻及臺灣早期音樂家接觸爵士樂的開端。

二、 Back Beat Boogie

該曲由爵士小號手及樂團領班Harry James(1916-1983)和其管絃樂團在 1939 年錄製,

1940 年於美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發行,哈里詹姆士以其刺激的演奏風格聞名,知名爵士

單簧管演奏家兼樂團領班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 1909-1986)也曾誇讚其演奏方式。

這首樂曲名稱中的“Boogie”又稱為“Boogie Woogie,” 可指一種以搖擺樂伴奏的雙人舞,

61也可以指一種早期的藍調風格,最早源自20 世紀初期,1928 年後開始流行。62此風格

特色為演奏重複動機的低音,有不同演奏速度,但通常速度偏快,和聲上常使用12 小

節藍調的和聲進行。63

三、 Pretty Kitty Blue Eyes

此曲目是由Vic Mizzy (1916-2009)作曲的流行歌,本次錄音採用的樂譜是 1944 年出

版,由Paul Weirick (1906-1989) 改編的版本,譜上標注“Foxtrot”(狐步舞) 樣。在 1944

61 Claude Conyers, "Boogie-woogie (ii)."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A2092343, 摘錄於 2016 年 11 月 16 日。

62 "Boogie‐ Woogie,"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2nd ed. rev..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opr/t237/e1378, 摘錄於 2016 年 11 月 16 日。

63 Peter C. Muir, "Boogie-woogie (i)."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A2228520, 摘錄於 2016 年 11 月 17 日。

34

年流行團體The Merry Macs 於 Decca 唱片公司錄製此樂曲的唱片,同年爵士樂歌手

Connee Boswell (1907-1976)也在 NBC Blue Network(現今的 ABC News Radio)廣播公

司的節目“The Connee Boswell Show”演出該曲目,64日期是7 月 12 日,第一首演出就是

此曲目。65

關於譜上標注的“Foxtrot,” 是一種美國流行的 4/4 拍舞步,常見的節奏是「慢(一

拍半)、慢(一拍半)、快(半拍)、快(半拍)」,1914 年演出者 Hary Fox (1882-1959)

將此舞步配合散拍樂演出,之後獲得熱烈迴響而命名。661924 年後為與後來發展的快節

奏狐步舞區別,細分慢狐步舞(Foxtrot)和快狐步舞(Quickstep),67其中快狐步舞發展與當

時配合節奏較快的爵士樂也有關係。681940 年代是該舞步最流行的時期,當時連華爾滋

和探戈都沒有狐步舞流行,現今狐步舞仍習慣配合爵士大樂團演奏搖擺風爵士樂。69

64 Wikipedia, “Connee Boswel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nee_Boswell, 摘錄於 2016 年 11 月 9 日。

65 J. David Goldin, “The Connee Boswell Show”, 2016.

http://www.radiogoldindex.com/cgi-local/p2.cgi?ProgramName=The+Connee+Boswell+Show, 摘錄於 2016 年 11 月 9 日。

66 Claude Conyers, "Foxtrot."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A2219055, 摘錄於 2016 年 11 月 9 日。

67 Peter Gammond, "foxtrot."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opr/t114/e2653, 摘錄於 2016 年 11 月 9 日。

68 Pauline Norton, "Foxtrot."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10075, 摘錄於 2016 年 11 月 9 日。

69 Claude Conyers, "Foxtrot."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A2219055, 摘錄於 2016 年 11 月 9 日。

35

四、 The Darktown Strutters’ Ball

此首曲目為一首爵士樂標準曲,該曲目最早於1917 年由“Original Dixieland Jass

Band”錄製唱片,並由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發行,之後許多樂團都曾表演過該曲。70在劉金

墻收錄的樂譜中,此曲目被收錄在一本名為“Mambo for Small Combos”的樂譜集中,以

曼波風格改編詮釋這首曲目。

曼波是一種1930 年代源自古巴首都哈瓦那(Havana)的舞蹈和音樂風格,71其吸收了

搖擺和爵士元素,特色是短促和切分的節奏形式。1940 年代末,古巴的鋼琴家兼樂團領

班 Pérez Prado (1916-1989)帶領其樂隊前往美國,成為曼波音樂傳播至美國的重要媒介;

1950 年代,幾乎全美國都可以聽到曼波音樂,72其中美國紐約的曼波音樂,很明顯地吸

70 Wikipedia, “The Darktown Strutters Bal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rktown_Strutters%27_Ball, 摘錄於2016 年 11 月 17 日。

71 David Garcia, "Mambo,"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A2250121, 摘錄於 2016 年 11 月 17 日。

72 "Mambo,"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17579, 摘錄於 2016 年 11 月 17 日。

73 David Garcia, "Mambo,"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A2250121, 摘錄於 2016 年 11 月 17 日。

36

http://www.worldcat.org/title/bop/oclc/60715782,點閱於2016 年 11 月 2 日。

75 "Tango."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2nd ed. rev.,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opr/t237/e10098, 摘錄於 2016 年 11 月 28 日。

37

圖 4,常見的兩種探戈伴奏形態,取自 Grove Music Online.76

本曲目原名為El Choclo, 由阿根廷的作曲家 Ángel Villoldo (1861-1919) 作曲,首演

於1903 年;1950 年代美國有許多歌手翻唱,是當時非常流行的曲目,其中爵士音樂家

路易斯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 1901-1971)、納金高(Nat King Cole, 1919-1965) 分別在

1952 年和 1959 年翻唱此曲並錄製唱片。77

七、 Chino Soy

此曲目的作曲者為Xavier Cugat (1900-1990), 其為一位在美國活躍的西班牙作曲家

和樂團領班。年幼時即前往古巴生活,1921 年到紐約並組成探戈管絃樂隊,1930-40 年

代因拉丁音樂而相當知名,Xavier Cugat 讓古巴和拉丁聲響成為北美主流音樂之一。78

在1935 年美國勝利唱片公司出版的唱片中,此曲目主標題為“Chino Soy,” 另外在

主標題後有副標“Chinese Rumba.”79 Rumba(倫巴)可指音樂或是舞蹈的風格,此種風

76 "Ex.1 Tango accompaniment patterns,"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img/grove/music/F006533,

摘錄於2016 年 11 月 28 日。

77 Wikipedia, “El Choclo,”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_Choclo, 摘錄於 2016 年 11 月 28 日。

78 Lise Waxer, "Cugat, Xavier,"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9872, 摘錄於 2017 年 3 月 21 日。

79 Discography of American Historical Recordings, s.v. "Victor matrix BS-94188. Chino soy / Don Reid ; Xavier Cugat Waldorf-Astoria Orchestra,"

38

格源起自19 世紀古巴的哈瓦那80,至1914 年此風格傳至美國,到 1930 年代才開始正式

流行,並且吸收爵士樂元素。81

圖5,倫巴節奏參考,取自 Grove Music Online.82

從上述得知,此音樂風格在1930 年代才於美國流行,時間正巧是劉金墻前往日本 發展的年代,而副標“Chinese Rumba”也和出身於臺灣的劉金墻有巧妙關聯性。83

八、 Swing On a Star84

此曲目分別由Jimmy Van Heusen (1913-1990) 和 Johnny Burke (1908-1964) 作曲作

詞,首張唱片1944 於 Decca 唱片公司發行,由流行歌手平克勞斯貝(Bing Crosby,

1903-1977)與 John Scott Trotter (1908-1975)的管絃樂團演出。雖然此曲未特別被定位在

http://adp.library.ucsb.edu/index.php/matrix/detail/200021288/BS-94188-Chino_soy, 摘錄於 2017 年 3 月 21 日。

80 Katherine Hagedorn, "Rumba,"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A2263104, 摘錄於 2017 年 3 月 21 日。

81 William Gradante and Deane L. Root, "Rumba,"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24135, 摘錄於 2017 年 3 月21 日。

82 "Ex.1 The rhythmic patterns son clave and rumba clave,"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img/grove/music/F930153, 摘錄 於2017 年 3 月 21 日。

83 當時日治時期應尚未有強烈的臺灣意識,此處不討論“Chinese”與“Taiwanese”的關係。

84 Wikipedia, “Swing On a Sta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winging_on_a_Star, 摘錄於 2016 年 11 月16 日。

39

爵士樂,僅是當時的流行歌,不過可從曲目一開始平克勞斯貝人聲進入時,聽見低音提

琴使用爵士樂常見的Walking Bass 演奏,而伴奏樂器與方式也如同爵士大樂團的編制,

並且伴隨著搖擺的節奏,85以上都具備爵士樂的元素。這首曲目之後也被爵士樂鋼琴大

師奧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 1925-2007)、爵士歌手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

1915-1998)、Tony Bennett(1926- )收錄在其專輯作品中,甚至到現今仍會被演出。

九、 《雨のブルース》

此曲名若譯為中文,意思為「雨的藍調」,該曲於1938 年發行唱片,由服部良一作

曲、野川香文作詞、淡谷紀子演唱。服部良一為當時知名的作曲家,努力創作屬於日本

自身的爵士樂。若現今來聽此曲,比起當時1930 年代典型的爵士樂,可能不會立即聯

想到爵士樂,但是從細微之處仍能夠看到爵士樂的元素。在手風琴分譜中可見許多使用

附點八分音符的伴奏方式,此節奏和爵士樂的搖擺節奏相似。或許可將服部良一這首創

作視為其努力創作日本自身爵士樂的一個嘗試。

專輯希望以此曲做為結尾,使其最後回歸日本音樂家早期嘗試的爵士樂創作,以服

部良一吸收西方爵士樂到嘗試發展日本本土爵士樂的精神總結,在暫別「尋根與致敬」

的旅程後,反思臺灣的爵士樂發展,同時回應現今在臺努力創作的爵士音樂家,期許臺

85 BingCrosbyLegacy, “Bing Crosby - Swinging On A Star (1944),” Posted [November 20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CDs067081E, 參考於 2016 年 11 月 17 日。

40

灣能有更好的爵士風景。

本專輯收錄許多當時美國流行的曲目,隱約道出劉金墻在日本發展時可能接觸許多

美國流行音樂的訊息,也可推測當時日本對於美國的流行樂有一定程度的接納。同時,

本專輯也收錄日本音樂家服部良一有搖擺節奏元素的創作《雨のブルース》,透過收錄

多樣風格或有特殊意義的曲目,呈現劉金墻赴日時期爵士樂多元蓬勃發展的景象,而該

曲目本身就是爵士樂或與爵士樂發展有相當關係。藉由專輯選曲,強調赴日發展的劉金

墻經歷早期日本爵士樂發展的興盛時期,也讓其臺灣早期爵士樂先鋒的形象更為鮮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