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都市 都市 都市 都市洪水調適策略與措施 洪水調適策略與措施 洪水調適策略與措施 洪水調適策略與措施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都市 都市 都市 都市洪水調適策略與措施 洪水調適策略與措施 洪水調適策略與措施 洪水調適策略與措施

台灣因四面環海,原已飽受水害威脅,復以氣候變遷加速,海平面持 續上升,增加暴潮與暴雨之頻率與強度,使得洪水風險大為增加。從過去 海平面長期之平均上升速率為每年 1.8mm,但近 10 年來上升速度增加為每 年 3.1mm,若此為未來之趨勢,則未來沿海很多地區將遭遇海水倒灌之危 機,尤其是西海岸人口稠密之都市地區,其可能遭受超級颱風及豪大雨等 極端氣候所帶來之洪水威脅絕對不可掉以輕心。舉例而言,若今年(2009)

莫拉克颱風(Morakot typhoon)3 日內(8 月 7-9 日)所降下之雨量(約降 2.5 公尺),不是降在屏東、高雄一帶,而是降在台北都會,則其所帶來之 生命財產損失恐難以估計。

為減輕氣候變遷衝擊對都市地區可能造成之洪水損害,建議採取下列 排水與防洪調適策略:

一 一 一

一、、、、提高提高提高提高路路路路面排水面排水面排水、面排水、、、建建建物防建物防物防物防水與水與水與水與基基基基地地地保地保保保水水水功水功功功能能

都市路面排水之目的主要在防止地面水造成道路損壞、影響行車安 全,同時兼顧都市環境品質;路面排水系統應具備之功能估算,應依降雨 頻率與強度、道路之種類等級、地區降雨特性、排水構造物、風險損失等 因素進行衡量。

近年伴隨颱風或鋒面而來之暴雨事件頻仍,都市道路往往因排水不及 嚴重積水,甚至溢淹進入兩側商家或民宅。建議我國都市未來因應氣候變 遷所帶來之暴雨、洪水頻率與強度之提高,都市建物與道路應重視防水及 淤積,採用遇洪水溢淹仍可回復之建材與鋪面材料;建物設計應加強外部 牆面、屋頂之洩水與防水功能,提高房屋樓地板距離地面高度、使用可移 動式家庭設備;另外,建物基地可規劃利用屋頂、陽台及地面土壤間隙截 流雨水,以地披、礫石覆蓋裸露地面防止灰塵與水分蒸發,或利用洩水地 形設計自然雨水排水路,使建物基地具備涵養雨水及儲留滲透雨水之功 能,降低區域洪峰及建物受洪水衝擊程度。

二 二 二

二、、、、全面全面全面全面檢討檢討檢討檢討都市都市都市都市排水排水排水排水設設設設施施施設施設設設計計計標計標標標準準準、準、、、發發發展永續發展永續展永續展永續排水系統排水系統排水系統 排水系統

我國都市之排水系統設計標準為 2 到 10 重現年,近年來氣候變遷衝擊 趨於顯著,異常降雨事件頻率與強度增加,迭次發生超乎設計標準暴雨引 起之洪氾事件,因此建議全面檢討都市排水設施之設計標準。但單獨靠提 高排水設施之設計標準,顯然很難應付未來發生異常暴雨事件之排水需

第六章 台灣都市調適氣候變遷衝擊之策略建議

上中下游河川之綜合治理,削減極端事件時之河道流量及降低都市逕流 量,優先考量非工程策略之都市土地使用管理手段,有計畫地發展都市永 續排水系統,如:提高都市透水層土地之比例、增加綠覆率、採用可透水 鋪面(Permeable pavements)、設置綠屋頂以增加基地內滯洪量、增加暴雨 滯洪池、人造濕地與沼澤地,以及擴充雨水下水道容量等。

三三

三三、、、、都市空間規劃與土地都市空間規劃與土地都市空間規劃與土地都市空間規劃與土地利利利用利用用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是都市計畫賴以實現土地使用計畫目標之主要工 具,土地使用管制之內容包括土地使用機能與使用強度之檢討變更。為降 低氣候變遷衝擊所帶來之洪水衝擊與風險,建議我國都市透過土地使用分 區管制之手段,將洪水嚴重易淹地區劃為或變更為洪水管制區或洪水平 原,限制或禁止該地區之新開發行為,對於已發展者則可限制其增建或改 建,或是採取發展權移轉或補償措施將發展權移轉至安全之地區發展。對 於有洪水風險存在但尚非屬於嚴重之地區,則建議規定建物可透過建築群 之重新規劃組合,或於結構耐震強度足夠之前提下,以地面層挑高、不做 居住使用,以及採用可回復之建築材料、設置防水閘等手法,調適洪水衝 擊。

四四

四四、、、、加強水加強水加強水加強水源源源地源地地地管理管理管理 管理

台灣依據主、次要與普通河川之區域關聯性,以及主支流體系之關係 可分為 22 個集水區,其地形、土地利用型態、管理體系各有不同,部分集 水區上游且建有水庫;由於集水區上游往往是區域之水源地,管理上若失 靈,則會隨著社區開發、遊憩活動、濫墾、濫建、濫葬、垃圾傾倒、農藥 使用、工廠污染等之衝擊而造成水土流失、水庫淤積、森林破壞與水源污 染等問題,影響水量與水質。此不僅直接威脅民生、農業或工業用水,甚 至因而改變人文及社會發展型態。以目前經政府公告劃設水源保護區及訂 定保護區管理事項者計 96 處、總面積 9,803.954 平方公里、共占我國面積 之 70%看來,分散於台灣各地且佔地面積不等之水源保護區原已管理不 易,復以未來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極端氣候之衝擊,水源地(包括高山土 地)管理將成為維繫都市水量、水質之重要關鍵。

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如自取水口沿溪流向上游逐步推移檢測所反應之 水質污染情況可以看出,大台北地區水資源保育涵養一直未受到妥善管 理,即使翡翠水庫興建完成、水源保護區劃定、台北水源地區管理委員會 成立,對於水資源污染問題仍不見有效解決與改善(台北縣政府,2009);

本研究建議未來水源地之保護應由中央主導,協調相關行政體系進行都市 地區水源特定區及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劃設檢討,統整與水源地管理 相關之各項法令規範,納入土地利用生態規劃原則及土地受氣候變遷衝擊 之因應考量,劃設各類環境敏感地區並施以相關政策誘因,以有效管理水 源地,提升都市水源、水質、水量的穩定供給與安全。

五五

五五、、、、加強加強加強加強防防防防洪措施洪措施洪措施 洪措施

為減輕都市洪水災害損失,目前多以設置堤防、防洪牆、水庫、進行 河道整治等硬體設施,並視實際狀況運用蓄洪(將河川下游不能容納之洪 水攔蓄於上游適當地區,等下游河川水位降低後再徐徐洩放)、分洪(運用 操作低堰、閘門或橡皮壩之方式,將洪水引進疏洪道或分水路分洪,將部 分洪水分流至其他流域或直接導入海中,以減少進入下游的洪水流量)、導 洪(整治河槽,增加流速,導引洪流易於排洩,縮短洪水延時或降低洪水 水位以達防洪之目的)、束洪(建造堤防以範束洪水,使在固定流路內暢流 入湖海而不泛濫成災)及排水(都會區域設置下水道系統,藉由系統之排 水渠道、雨水下水道,迅速輸送、排除降於範圍內之降雨積淹水至河邊之 低處,再藉由抽水站與水門之配合抽排,平時打開水門重力排水,洪水時 期則關閉水門,由抽水站進行重力排水)等方式進行都市防洪。

建議我國都市之防洪排水,除採取前述多項傳統防洪手法外,未來因 應極端氣候對都市環境所帶來之急性洪泛威脅,建議應就近規劃都市綠地 空間,利用現有凹地設置滯洪池,以營造生態景觀之溼地,並提供滯洪、

降低洪水量之緩衝空間,或以分洪或雙重防洪系統引導洪水離開受影響地 區、縮短都市環境受洪泛影響時間,另並可於建築規劃時優先考慮退縮及 劃設洪水緩衝區域,發展不同於以往之「待水之道」,將自然排放空間還給 水源生態,最後再循傳統工法築堤防禦,以使都會區之排洪功能足以應付 暴雨事件,並具備防水及淤積、防止洪水倒流等機能。

六六

六六、、、、強化都市洪水強化都市洪水強化都市洪水強化都市洪水監測監測監測監測及預及預及預及預警警警警機制機制機制 機制

我國目前已有洪水監測及預警制度之建立,建議參考 UNEP 之建議,

進一步提升洪水監測與預測之能力,以及強化洪水預警機制。具體而言,

建議訂定觀測水文量之警戒值,在河流洪水來臨之前,定時收集水文資料,

預報未來數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之水文值,配合相關決策支援系統,研判未 來數小時後之水文變化,一旦觀測水文值超過警戒值,則按預定計畫發布 警報,使可能致災地區之防救災機構及居民及早因應,預作警戒及防範措

第六章 台灣都市調適氣候變遷衝擊之策略建議

施,以減少生命財產之損失。按目前僅淡水河與濁水溪流域建有預報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