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都市高溫與熱島效應 都市高溫與熱島效應 都市高溫與熱島效應之調適策略與措施 都市高溫與熱島效應 之調適策略與措施 之調適策略與措施 之調適策略與措施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都市高溫與熱島效應 都市高溫與熱島效應 都市高溫與熱島效應之調適策略與措施 都市高溫與熱島效應 之調適策略與措施 之調適策略與措施 之調適策略與措施

都市地區夏季高溫與都市熱島效應之調適重點在於減緩熱浪與都市熱 島效應之衝擊。調適都市夏季高溫與熱島效應之策略與措施可概分為:建 物外部、建物內部以及基礎設施等面向。在建物外部方面,可採取之調適 策略與措施包括透過建築設計與都市設計提供遮蔭、利用房屋座向安排以 避免或減少日光直射、增加建物通風功能、建物外牆及屋頂使用不吸熱或 高反射率建築材料以達隔熱效果等;在建物內部方面,可採取之調適策略 與措施包括透過建築設計提供高效能空調系統,降低室內溫度及減少能源 消耗;在基礎設施部分,可採取之調適策略與措施包括透過社區與都市或 甚至集水區規劃、大量提供開放水域與綠地,以增加蒸發散熱、以地下蓄 水層或地表水降低地下水溫、增加生態廊道與環境廊道等綠基礎設施,以 期達到都市整體降溫之目的。

茲建議台灣都市調適夏季高溫與熱島效應之基本策略如下:

一 一 一

一、、、、提高都市提高都市提高都市提高都市自然通自然通自然通自然通風風風功風功功功能能

高溫與高濕之環境會令人感覺悶熱,在通風不良之情況下,環境中之 高溫無法有效地對流排散,同時空氣中之濕度亦無法經由蒸散作用得到釋 放,此乃產生悶熱之現象。一般而言,無法排放之熱氣將產生熱堆疊之現 象,使環境溫度不斷上升;氣溫之上升將連帶提高飽和濕度之臨界點,使 環境空氣中所蘊含之濕度隨之大幅提升,達到形成悶熱所必需之高溫與高 濕條件,進而造成悶熱之現象。台灣位居亞熱帶,在海島型氣候及高溫多 雨的環境條件下,此類現象之發生尤為明顯,人若處於這類悶熱之環境中 活動,由於體溫不易藉由排汗等蒸散作用排散,導致體溫持續上升,便容 易造成中暑現象,強烈影響人居環境之舒適度。

都市環境如有良好之通風,不但可藉由風與熱對流作用,適時排放熱 度,並可藉由蒸發作用帶走多餘水氣,進而降低環境中之溫度與濕度,減 少悶熱現象。欲提升都市空間自然通風功能,可透過建物座向與建築型態 的規劃與調整,控制陽光照射區位與角度,增加都市空間遮蔭面積;另考 量利用空氣對流原理,施以正確之通風流程設計,有效應用風動效果創造 良好的補氣設計,同時兼顧內、外部環境條件,以低設置與維護成本為優 先,有效減少動力通風設備的使用。建議於都市細部計畫內明訂敷地計畫 或都市設計時所應遵循之自然通風原則,以及於都市設計審議時納入自然 通風功能之要求。

二二

二二、、、、善善善善用綠地與天用綠地與天用綠地與天然資源用綠地與天然資源然資源然資源

都市環境因受人為開發影響,原本即缺乏天然綠地與多樣化之天然生 態資源,在全球各地面臨氣候變遷,對於有效利用都市綠地與維護天然資 源已達成共識之情況之下,在人為環境中保存或塑造環境之穩定度,維護 高品質綠地空間並發展其與人居環境開放空間之串聯,除可經由自然開放 空間或開放水域增加地面蒸發散熱、利用地下蓄水層與地表水降低地下水 溫,以有效降低都市環境高溫與熱島效應外,並可提供民眾生態教學與休 閒、暴雨滯洪等機能。建議修訂都市計畫法與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 辦法及相關行政命令大幅提高都市綠地空間之設置標準。

三三

三三、、、、推行綠建築推行綠建築推行綠建築推行綠建築

都市建物藉由座向與間距配置之調整、屋頂或立面使用不吸熱材料,

可減少建物受陽光直接曝曬的面積與時間、降低建物外牆反射或吸附熱 能,有效減輕都市熱儲存與熱質量;在注重通風之條件下,善用自然對流 原理,運用高效率之空調系統,有效降低空調設備之使用與空調能源耗損,

與自然環境取得平衡點,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另建築基地綠化如複層 植栽、人工地盤綠化、垂直綠化、陽台露台或屋頂綠化等,亦為調適都市 高溫與熱島效應之有效策略。建議修改建築法規,充實綠建築之規定,強 制新的建築物必須符合綠建築之規範。

四四

四四、、、、增增增增加綠加綠加綠色基加綠色基色基礎色基礎礎設礎設設設施施

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 GI)是一項以人為本之規劃概念,

其源於 1990 年代中期,認為都市基礎設施不僅是工程技術課題,而是必須 將環境、生態與人文一併納入考量之系統性整合;由自然環境決定土地使 用規劃模式,強調自然環境提供之維生(Life Support)功能,引導已經長 期發展之傳統規劃模式,將社經發展狀況融入自然環境,建立系統性功能 結構。

綠色基礎設施之概念包含生態廊道、綠色通道、環境廊道、以及生態 網絡等;具體而言,都市綠色基礎設施涵蓋:開放空間、林地、濕地、水 道、綠地、公園、街道植栽、戶外運動設施、交通運輸設施、社區庭院、

廣場、私有花園,及建物綠色外牆與綠屋頂等,其規劃從制定土地利用方 式開始,並應與公路、下水道、水管線路等現存必要之「灰色基礎設施」

銜接,以串聯各項都市元素及跨域合作,使其發揮整體功效而非各自功能;

綠色基礎設施並應建立在合理科學、景觀生態與結構、城市與區域規劃等

第六章 台灣都市調適氣候變遷衝擊之策略建議

專業科學之知識基礎上,透過適度調高密度、土地混合使用(Mixed-Land use)與都市設計等手法,讓永續發展之理念得以落實,以提供都會區高 品質之生活居住環境。

建議修訂都市計畫法令,增訂都市計畫之內容應包含:綠色基礎設施 之分布、綠色基礎潛在地區、綠色基礎設施品質、以及綠色基礎設施網絡 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