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本研究所使用的重要名詞,詳細說明如下:

壹、數位學習環境

隨著資訊科技進步及行動裝置的發展,電腦模擬的方便性已經從傳統固定位 置的個人電腦轉移到適時適地隨身攜帶的平板電腦上了。本研究依據學習環境的 不同分成「擴增實境學習環境」及「虛擬實境學習環境」。在「擴增實境學習環 境」中,學習者除了可以透過平板電腦學習到相關的知識內容外,還可以透過與 實體教具的結合,達到將操作經驗與學習內容整合的優點,以幫助學習者建構抽 象的學習概念。在「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中,學習者可以透過平板電腦學習凸透 鏡成像單元的知識內容並且透過虛擬動畫了解現實生活中無法用肉眼看到的現 象,例如:光的行徑路線、波的流動方向及電磁波的行進方向等。

貳、鷹架策略

本實驗採用 Hill 與 Hannafin (2001)所定義的四種鷹架類型中的「程序鷹架」

及「反思鷹架」。「程序鷹架」為提供學習者逐步地提示資訊以幫助其完成學習活 動,學習者透過程序鷹架方式可以有效的掌握實驗的每一個步驟並且順利完成實 驗操作;「反思鷹架」為提供學習者反問式的提示資訊以幫助其思考學習內容,

學習者透過反思鷹架方式可以有效的幫助思考實驗每一個環節所代表的意義以 協助進一步了解學習內容。

參、體驗式學習

體驗式學習理論中指出,學生的學習知識會在經過「具體經驗」、「反思觀察」、

「抽象概念」及「主動驗證」四個過程後,達到有效的學習。從幫助學習者操作 經驗開始,接著思考所觀察到的現象,之後逐步在心中建構抽象概念,最後藉由

8

測驗或實際操作驗證學習內容。透過實際經驗的轉換從而獲取抽象知識概念,將 其遷移至真實世界中,並且強調學習是經由學習者的經驗轉換而來,是需要學習 者在學習活動中,不斷反思其學習歷程的經驗,並且從中體悟並自行整理學習概 念,之後再將學習到的概念應用於解決日常生活上的問題(Kolb, 1984)。故本研 究藉由讓學習者實際操作凸透鏡成像實驗達到「具體經驗」階段;接著透過平板 中提供的提示訊息幫助學習者反思學習內容以達到「反思觀察」階段;第三階段 透過實際的凸透鏡成像教學及平板電腦所提供的虛擬光路徑動畫,幫助學習者建 構抽象知識以達到「抽象概念」的學習階段;最後階段透過平板電腦所提供的錯 誤回饋訊息及實體操作的即時回應性,幫助學習者馬上驗證知識內容正確性以達 到「主動驗證」的學習階段。

肆、凸透鏡成像單元學習成效

凸透鏡成像單元學習成效係指學習者對凸透鏡成像單元概念之學習理解及 學習應用,本研究之學習成效係指經由實驗教學活動後學習者在凸透鏡成像單元 的學習成效。測驗內容為依據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 科技學習領域」中的「光的折射與透鏡」單元編撰而成,範圍分成「知識理解」

和「知識應用」兩面向。「知識理解」為評估學習者是否能夠了解凸透鏡成像單 元的基本概念,用以了解學習者在記憶與理解層次的認知能力;「知識應用」為 評估學習者是否能夠將凸透鏡成像單元所學知識應用於不同的情境中,用以了解 學習者在凸透鏡成像單元中應用層的認知能力。因此,本研究之凸透鏡成像單元 課程學習成效是依據凸透鏡成像單元課程學習成效測驗進行評估,各向度測驗所 得分數越高,表示學習者於凸透鏡成像單元的學習表現越佳,反之若測驗所得分 數越低,則表示學習者其凸透鏡成像單元的學習表現越差。

伍、凸透鏡成像單元學習動機

9

學習動機係指能夠引起學習者學習活動、維持學習活動,並且使該學習活動 趨向教師所設定目標之內在心理歷程(張春興,2004)。本研究之學習動機係指學 習者在經過凸透鏡成像教學活動後對於自然科的學習動機看法,採用五點量表為 改編自 Pintrich、Smith、Garcia 與 McKeachie (1991)發展的動機學習策略量表,

分成價值成分(內在目標導向、外在目標導向、工作價值)及期望成分(控制信念、

自我效能、期望成功)兩個面向。問卷各向度之平均分數越高則表示學習者其自 然科學習動機越高,反之所得之平均分數越低則表示學習者對於自然科學習動機 越低。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