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閱讀理解的理論

閱讀的最終目的是理解,也就是從文章中獲得意義(柯華葳,1993)。閱讀 不只是項複雜的心理運作,也是許多認知歷程的組合,其中所牽涉的變項相當 多。有關閱讀方面的研究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因為人們對閱讀理解本身的 性質、深度與範圍看法不一,所以眾說紛紜。為了能正確客觀的達到閱讀能力測 驗的目的,文獻探討的第一節閱讀理解的理論將先闡明閱讀理解的定義、歷程及 模式,接著探討影響閱讀理解的因素,最後分析閱讀理解能力的各個發展階段。

壹、閱讀理解的定義

所謂「閱讀」,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從廣義的觀點來看,閱讀是人類將外 在視覺圖像轉化為抽象內在表徵的歷程,這樣的歷程包括欣賞圖畫、尋找地圖位 置、分析表格、校正文件等等,這都屬於閱讀的範疇(連啟舜,2002)。以狹義 的觀點來看,閱讀是「文章中提取意義的過程」,Rayner & Pollatek (1989)將閱 讀能力定義為「從書面中提取視覺訊息和理解文章意義的能力」,只有從閱覽書 本、報紙、雜誌等將文字轉化為心理表徵的過程,才算是閱讀。早期閱讀理解受 行為主義的影響,把閱讀活動視為一連串刺激與反應的聯結,所謂的閱讀理解能 力只是評量或測驗的結果,因此只要閱讀技能精熟後,自然而然就能理解文章的 意義。到了70年代以後認知心理學興起,人們逐漸了解閱讀理解複雜的內在歷 程,在此歷程中理解與否,受到個人的注意力、工作記憶、背景知識及語言能力 影響,閱讀理解被重新定義為閱讀者心理表徵建構的活動(Lorch & van den Broek, 1997)。

國內外的學者都嘗試著將閱讀理解作明確的定義,現將國外學者及國內一些 文獻對閱讀理解下的定義整理如下:

表 2-1 國外學者及國內文獻對閱讀理解之定義 學者或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Spodek 1985 閱讀是一個解碼(decoding)的過程、閱讀是從印刷文字中獲取意 義之過程、閱讀過程是一種智力運作的延伸。

綜合以上所述,閱讀理解的意義就是閱讀者閱讀文章所提供的訊息時,以自 己現存的先備知識為基礎,運用各種不同的策略去了解、驗證、推論、預測文章 的發展做一有意義的建構、聯結,進而吸收知識。所以本研究的閱讀理解能力定 義就是字義理解、文本理解、推論理解、摘取要旨能力的總合。

貳、閱讀理解的歷程

閱讀的認知歷程,依認知心理學家分析,是一個複雜的、同時包含基本的與 高層次的認知歷程(陳雅文,2004)。閱讀理解的歷程是主動的、具建設性的,

不但是閱讀者期望與文章訊息的互動作用,而且也是在新、舊訊息間建立一座橋 樑的認知歷程(陳密桃,1992)。

一個成功的閱讀歷程,其目的是形成一個連貫的(coherent)和可用的(usable) 文章表徵。這個心理表徵產生一個有許多節點(nodes)的網路,這些節點可以描述 文章中的元素,並且描述這些元素之間彼此的連結關係(Trabasso, Secco, & van den Broek, 1984) 。有技巧的閱讀是一種包含許多構成歷程、和廣泛陳述性知識 的高度複雜能力,所以許多人在學習閱讀時會產生困難(陳雅文,2004)。因此,

對可能產生的問題找出原因,瞭解人們如何閱讀的歷程,是很重要的課題。

近年來,研究閱讀歷程的理論趨勢已由純理論觀點轉向發展的觀點,有更多 的心理學家投入閱讀認知歷程的研究,以便了解更多有關人類心理的運作

(Barry,2002; Gagné,1993;Goodman,1982)。在眾多學說中,以 Gagné 採訊息 處理的觀點探究閱讀的歷程所提出的解碼、字面理解、推論理解、理解監控四層 次,涵蓋了高低層次的閱讀理解,架構最清楚,採用其理論編製閱讀理解測驗的 研究者也最多(董宜俐,2003)。Gagné(1985)將閱讀的整個歷程,區分為四 個階段。茲詳加說明如下:

一、解碼(decoding)

解碼認字是閱讀的基礎。當閱讀歷程一開始,首要工作就是「認字識義」。

認字識義工作在訊息處理理論上稱為「解碼」(張春興,1988)。解碼是指將書 上一個個的單字,從長期記憶中檢索出對應的意義的歷程(林秀貞,1997)。解

碼又可分為比對(matching)、轉錄(recoding)兩個歷程。

(一)比對(matching):比對歷程是見字知義的心理歷程,閱讀者看到書頁上的單 字,不需聯想到單字發音,直接、瞬間地即可了解其意義,亦即見字而直接觸接 意義。習慣於默讀的人,多半使用近於「自動化」的解碼歷程(湯平冶,2001)。

例如在書本上看見「牛」字時,會從長期記憶中立即提取對應的意義,並立即說 出「牛」的字音且知其字義(陳雅文,2004)。

(二)轉錄(recoding):轉錄歷程是面對單字時,先由字音的中介,先讀出字的 聲音,而後靠字音為線索,再從長期記憶中檢索出字義,亦即由字而音而意義。

兒童多用此法閱讀,成人遇到不肯定的單字也多採用此種解碼歷程(陳淑絹,

1997)。轉錄的歷程可用來做注音符號的教學,注音符號的功用,在於使閱讀者 能在讀出聲音時,喚起適當的記憶,所以國小低年級學生能因此而讀國語日報(陳 雅文,2004)。

二、字面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

在解碼歷程中,已確認了書頁單字或字音的型式後,有一部分就輸入而激發 了文字上的理解歷程(陳密桃,1992)。字面理解就是指能認出文字裡面的意義,

並將幾個字的字義,依照彼此之間的關係(如:字序、文法)組合在一起,形成 一命題(proposition)(林秀貞,1997)。字面理解又包含字義觸接(lexical access) 以及命題分析(parsing)兩個歷程。

(一)字義觸接(lexical access):是指閱讀者在認出字形或字音後,從長期記憶搜 尋出字義的過程,閱讀者藉此了解句中每一個字的意義。通常,解碼認字結束就 是字義觸接的開始。字義觸接的可能途徑:一是直接觸接,即文字刺激不經由任 何媒介,直接觸及字彙產生字義;另一是間接觸接,即文字必須轉錄成語音,然 後藉語音才觸接到字義。當印刷的單字或字音的型式已確認時,會從長期記憶中 檢索出與這些型式相連結的意義來,選取合於該字的正確解釋(鄭昭明,1994)。

而長期記憶所檢索出來的,絕大多數與個人所存有的陳述性的知識有關。例如:

兩個六年級學生關於「氧」的一些心理字彙。一個學生的字典裡只有單一的輸入 項「我們需要它來呼吸」;而另一個學生的心理字典裡則有較多的選擇「一種空

氣的組成要素」、「一種氣體」、「燃燒時產生藍色火焰」⋯⋯等。由此可知,字 彙觸接歷程的差異,即可能影響推論上的理解(陳雅文,2004)。

(二)文法解析(parsing):是指閱讀者分析句子構成規則,將各種有意義的字(例 如片語、子句)依其適當的關係連結在一起,以了解句子的意義(董宜俐,2003)。

語法分析出來的產品(products)其實便是命題(propositions),亦即陳述性知識 的一個單位,用來呈現本文的意義。例如:「小華找小明」和「小明找小華」這 兩個句子,是由句子的剖析所創造出來的命題。解析歷程使用的線索有字序(word order)、字尾(word endings)、以及用來決定句子主詞的其他來源。若沒有解 析的歷程,則無法區別上述兩句子的關係。

文法解析歷程提供了句子的部分理解,但這些理解並不完整,字義觸接的歷 程同時也提供另一型態的理解。由此可知,字義觸接和文法解析兩者僅提供部分 的理解型態,兩者必須共同運作,才能提供完整的文字理解(陳雅文,2004)。

三、推論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係指對文章內涵的深入瞭解,也就是能從表面文字的敘述中,體會出文字所 代表的深層意義。閱讀者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經驗和判斷能力才能達到這樣的 歷程。這個歷程使閱讀者獲得對於閱讀觀念更深入和更廣泛的理解。推論理解包 含了統整(integration)、摘要(summarization)以及引申(elaboration)三部分。

(一)統整(integration):是指閱讀時將文章中各概念的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前後互相連貫,發現文句間隱含的關係,以更深入瞭解文章的意 義。一般而言,閱讀者的先前知識(prior knowledge)會影響其對文章的推論,

熟練的閱讀者會試著去統整文章的概念,使文章更具意義(陳密桃,1992)。例 如:當閱讀者看到「熊走向小明」、「他跑了」這兩個句子,一般而言,閱讀者 可能運用先前的知識進行推論,而變成「小明跑了,因為熊正走向他。」(陳雅 文,2004)。

(二)摘要(summarization):是指閱讀完一段文章後,在記憶中將文章的主要 概念建立一個鉅觀結構(macrostructure),且將文章中的關鍵要點找出來,作有 組織的整理,歸納成文章大意。也就是閱讀者將文章意義濃縮或精簡成大綱型式

的心理表徵方式,在文字大量減少的情況下,尚能不悖離文章句子原來所欲表達 的旨意(鄭毓霖,2003)。摘要歷程的處理是靠字和意義等兩個線索,而如果沒 有字或片語的線索時,閱讀者就會注意內在所產生的一些意義線索。

(三)引申(elaboration):是指藉由先前知識的提供,來產生前述統整歷程和摘 要歷程所建立的一個前後一貫之意義表徵。簡言之就是指閱讀者將新訊息與舊知 識相互連結而產生新的體驗。引申歷程的產生,說明了知識遷移的可行性,增加 閱讀者更多可自由揮灑的彈性空間(黃瓊儀,1996)。

四、理解監控(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理解監控意指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的自我覺知,所以也被稱之為「後設認知

(metacognition)」(Flavell,1987)。理解監控涉及後設認知能力,對熟練的 閱讀者而言,會在閱讀理解活動進行期間運用理解監控來覺察本身的認知歷程

(涂志賢,1998)。簡言之,理解監控就是指閱讀者能設定閱讀目標,並且檢核 目標是否達成,以及在失敗時能採取適當的策略加以補救。這個歷程包括目標設 定(goal setting)、 選擇策略(strategy selection)、 檢核目標(goal checking)

(涂志賢,1998)。簡言之,理解監控就是指閱讀者能設定閱讀目標,並且檢核 目標是否達成,以及在失敗時能採取適當的策略加以補救。這個歷程包括目標設 定(goal setting)、 選擇策略(strategy selection)、 檢核目標(goal checking)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