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離合詞離析動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離合詞離析動因

在探求生成離合詞特殊離析形式的因素中,許多學者提出多種多樣的 觀點,但他們的觀點通常都是綜合描述性的,今筆者為求系統性探討與忠 實呈現各家學者的觀點,故不恣意臆測學者的研究觀點,而先分成三項切 入,實際上這些因素都是彼此聯結相關,實難決斷性切分。這三項觀點分 別為:漢語詞彙結構本身特點、語言交際以及其他。

一、內部因素--漢語本身特點

「漢語詞本身的結構特點」,是最多學者提及離合詞之所能離析的因 素。其中包括了因為離合詞是雙音結構、漢語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因素…

等原因,使得離合詞具有如此特殊的離析形式。

(一) 離合詞是雙音結構

這樣的說法實同為:離合詞是雙「字」結構,亦有的學者稱為離合詞 離析動因之「漢字說」(王海峰,2008)。主要論點是大多數離合詞的是雙 音詞,是以兩個「漢字」構成,如:「結婚」一詞,是由「結」與「婚」

組成,當然可拆為兩個成分—「結」過「婚」、「結」了「婚」。

周上之(2006)提出了以「字本位」觀點來說明離合詞形成的可能原因,

他認為雙字組1是兩個結構單位,雖然可能是一個意義單位和功能單位。

從結構上來看,無論是詞素、詞還是短語的雙音雙字結構,都有分開的可 能性,因為它不是最小的結構單位。王燕明(2010)的研究也認同了這樣的 觀點,重述了漢語雙音結構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這一特點,致使雙音結構 具有潛在的可分性。在適當的條件下,雙音結構就可能分開使用。

張楊(2010)以另一種說法提出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雙音節詞絕大多數 是由兩個詞素組成,每一個詞素具有相對獨立的形音義。兩個詞素構成的 是兩個音節,可以從形式上一分為二。他的論點其實與周上之(2006)相同,

只是他多賦予了詞素有其獨立的形音義。

王海峰(2002)認為,現代漢語大部分是複合詞,且漢語複合詞的形成 就是在語言發展過程中,由單音節詞按句法規律詞彙化的結果。而因此,

「使得某些複合詞在合適的『氣候』下產生了離析的可能性。」

王燕明(2010)離合詞的形成與漢語音節的發展變化密切相關,由於這 種(現代漢語)雙音化,使兩個音節逐漸走向雙音節,離合詞便從中產生。

漢語雙音結構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這一特點,致使雙音結構具有潛在的可

1 「雙字組」是周上之對離合詞的命名。

分性。在適當的條件下,雙音結構就可能分開使用。

這樣的觀點是依照漢語詞的形態相較於拼音文字如印歐語系的角度 切入,如英語中的「marry」,意同漢語的「結婚」一詞,「marry」為一整 體,拆解後「mar」與「ry」皆無義亦不成詞。然而雖然離合詞是雙音節 詞,而漢語的雙音節詞代表了兩個音節、兩個漢字,但漢語與形態標記語 言構詞的方式與內涵並不相同,漢字並無法表示其在何種構詞層次上,有 些個別的漢字並非詞素,更不是自由詞素,如「葡」。只以漢字形態的角 度切入,著實忽略了漢語詞的屬性。

(二) 漢語詞彙發展過程所形成

漢語詞歷時的走向,乃由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朝向雙音節發展。在 中古漢語時代,雙音節詞的數量發展至高峰。從此以降,雙音節詞比例持 續占最多數。某些學者們認為在這個發展的過程,造成離合詞形成,亦促 成離合詞離析使用的動力。他們的觀點可分三點:1.詞內部凝固仍不緊密;

2.離合詞內的不自由詞素,暫借成詞;3.常用動詞單音節。

1.詞內不緊密

曹保平、馮桂華(2003)認為離合詞來自於古漢語單音節長時間連用,

慢慢定型。且因為其各成分內部聯繫還不太緊密的特點,可拆分開來使 用。

梁馳華(2000)離合詞是現代漢語雙音節詞彙不穩定性的結果。現代漢 語詞彙的歷史一般都不長,具有不穩定性。他從詞的構成來分析,雙音詞 中包括自由詞素與否,影響了詞的穩定性,如「起來、游泳、睡覺、洗澡」

等詞中無不帶有自由語素,從而形成了可離可合的離合詞。且他認為離合 詞的生成是漢語詞彙從單音節向雙音節過渡的結果,大概是因為使用頻率 等語用因素影響,不同的詞定型化的時間不一,過渡的進程有短有長。一 般來說,定型早而且過度進程快的,形成了今天的合成詞,而定型緩慢,

過度進程也緩慢的就可能形成今天的離合詞。

王會琴(2008)的觀點亦同於梁持華。認為詞內語素相互間結合的緊密 程度低者、或構詞語素都是自由語素者,容易成為離合詞,如:「擔心」

均為自由語素,分離自由。周上之(2006)談及雙音動賓複合詞產生的原因,

在於雙音動賓短語的固化。固化有程度差異,其中之一是,兩個音節分離 的用法部分失去,部分殘留,致使這部分組合處在複合詞和短語的中間位 置上。

上述數位學者的論點,以漢語詞彙從單音節發展至雙音節的方向為基,

由於定型緩慢、詞彙化緩慢以至於雙音節詞彙仍不穩定,造成某些詞彙內 部凝固力低,而這些凝結不緊密的詞,就是離合詞。然而吳道勤(2010) 對「洗澡」一詞的研究顯示,它在元代的文獻中並無離析形式,表示具有 強烈「詞」的不可分離性,而明代之後才出現如「洗個澡」、「洗了澡」等 用法,他的例子顯示了有些離合詞並非是在單音節往雙音節發展上詞彙化 緩慢所致,而是早已詞彙化,而後才出現離析用法。因此,離合詞是否位 於漢語詞從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歷史進程間,這個假設是值得懷疑的。

且就離合詞因包含自由詞素、結構不緊密而導致離析的論點,可在皆是黏 著詞素組成的「畢業」一詞,以及單純詞「慷慨」、音譯詞「幽默」的離 析,得到反證。

2. 離合詞內的不自由詞素,在古漢語是「詞」

蔡國妹(2002)說明了現代漢語中的黏著詞素,在古代漢語中一般都是 自由詞素。人們因需要而對雙詞素詞的一個詞素進行補充或限制時,則把 曾是自由詞素的黏著詞素臨時當個詞來用,把這些補充或限制成分加在兩 詞素間,原來的合成詞就被拆分為相對獨立的兩部份。趙歡(2009)的論述 幾乎等同於此。

范妍南(2007)也提出近似的觀點,他認為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在 發展為現代漢語的過程中,雖然有時需要將兩個單音節詞合在一起表達一 個特定意義,但它們作為詞的功能並沒有完全失去。當需要進行補充或說 明時,可將補充成分放到兩個詞素之間,而一個詞即被拆成兩個相對獨立 的部分。

他們的論點著重於即便在現代漢語中是不能獨立的黏著詞素,然這些 詞素在古漢語時期卻是可獨立的,因此它們還是具備可臨時獨立的性質。

若以這樣的觀點,現代漢語幾乎所有的詞都可以臨時分離、詞素幾乎都可 以臨時獨立,因為它們在古漢語時期幾是「單音節詞」。然而,學者們對 於何時可以臨時、何以進行補充或說明則可以分離等根本問題並無解釋。

且他們所論述的並非現代漢語真實的使用樣貌,我們除了可以從一般動詞 證明,甚可從動名組合的動詞得到驗證。在一般雙音動詞裡,並無離析用 法,如「參加」、「介紹」、「舉辦」,在正常語言情境中,不會出現「*參什 麼加」、「*介過紹」等說法。當人們需要對這兩個詞進行說明或補充時,

還是無法如離合詞的離析用法一般將之分離,而只能說:「參加什麼」、「介 紹過」。而有些動名組合,如「熱心」、「得罪」,亦無離析用法。

3. 常用動詞單音節

李宗江(2006)提出離合詞離析形式的產生是因為韻律作用和句法作 用競爭的結果。他提出漢語詞彙因為韻律的要求而形成雙音詞,另一方面 卻又因為常用動詞是單音節占了多數,而使一個詞彙化的雙音動詞離析 化。

然而他的論點並無法推論離合詞組成中的動詞性成分即是他所謂的 常用動詞,如:畢業的「畢」、鞠躬的「鞠」、冒險的「冒」等,皆非可獨 立的單音節動詞。從另一方面來說,他的說法也是相似於詞內結構不緊密 之說,因為他所謂常用動詞單音節為多,意味離合詞中動詞性成分獨立性 強,可隨意獨立,而造成離析形式的出現。

尚有更多學者融合上述三點,如力量、晁瑞( 2007) 說 明 離 合 詞 的 形式歸根到底是與古代漢語詞單音節特點密不可分的。古漢語中單音節長 時間連用,慢慢定型,成為今天的雙音節合成詞;今天人們又會利用合成 詞各成分內部聯繫還不太緊密的特點,拆分開來使用,表達更複雜、更豐 富的內容。

持離合詞形成與離析原因在於漢語詞彙發展的歷程,大多學者認為離

合詞就是漢語詞由單音節向雙音節過渡中間狀態上的產物(吳道勤,2001),

即離合詞是處於由短語至詞的變化過程上。雖然李宗江(2006)在方向上持 相反看法,認為有些離合詞的離析是由詞向短語的去詞彙化,且是因為組 成的動詞性成分獨立性強。但他們對於離合詞離析動因的看法還是主張是 因為這些離合詞尚未完全詞彙化、詞內結構不緊密,才導致結構的鬆動。

(三) 句法現象的移植

吳道勤(2010)提出離合詞作為詞而又可拆開來使用,極有可能是漢語 句法由於慣性而形成的一種越級滲透—動賓式雙音詞內部也具有動賓短 語的句法功能。是一種音節結構的單音傳統和雙音趨勢相互矛盾運動的結 果。他以「吃飯」一詞為例,說明「吃飯」原為詞組,表「吃米飯」之意,

後引申為「用餐」,是詞而非詞組。因此,詞組的可分離性便滲透至詞,

致使詞也可分離。他以元中葉以後在朝鮮(今韓國)流行的漢語教材《樸通 事》內容為例:

致使詞也可分離。他以元中葉以後在朝鮮(今韓國)流行的漢語教材《樸通 事》內容為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