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電子計算機又稱電腦 (Computer) ,為一種資料處理的機器,可以進行四種 基本操作:輸入、儲存、處理及輸出等,並且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及準確性高之 三大特性。

圖 2-1 電子計算機之基本操作 二、 電子計算機發展簡史

有關電子計算機(俗名電腦)的發展,依其使用零件材料之不同,可分為五個 時期:真空管(VACUUM TUBE)、電晶體(TRANSISTOR)、積體電路

(INTEGRATED CIRCUIT)、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

儲存 輸出 處理

輸入

圖 2-2 電子計算機的發展簡史

(一)真空管時期:1946 年美國賓州大學馬克立(John W. Mauchly)與艾可特(J.

Presper Eckert)二人製造完成第一部自動雨曬子計算機,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 器的"電子化"電腦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目的是 用來計算砲彈彈道。ENIAC 總共使用了 18,800 個真空管,可在一秒鐘內進行五 次加法運算,並可儲存公式,是第一代電腦的開始。

(二)電晶體時期:1947 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電晶體元件,電晶體具備耗電力小、

體積小與穩定性高的特性,可完全取代真空管。1954 年發明電晶體的貝爾實驗 室開發製造出世界上第一部電晶體計算機(Tradic),約含有 800 個電晶體,此第 二代電腦的運算速度,已能在一百萬分之一秒內做幾十個加法運算。 (三)積體 電路時期:1964 年美國商業機器公司(IBM)向世界宣,使用積體電路(IC,Integrated Circuit 研製成的 IBM360 型計算機,是為第三代電腦的開始由積體電路組成的計 算機,不僅在體積與電子消耗方面,再度大為減少,在運算速度方面也較早期的 電子計算機提升了幾十倍到幾百倍。

(四)超大型積體電路時期:至 1970 年,一片積體電路晶片已經能裝上數個電子

•真空管(VACUUM TUBE)時期

•1946~1954年

•電晶體(TRANSISTOR)時期

•1954~1964年

•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時期

•1964~1969年

•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時期

•1970年開始

•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時期

•1971年開始

元件,稱為超大型積體電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簡稱 VLSI),此型 計算機稱為第四代的電腦。

(五)微處理器的世紀:1971 年 INTEL4004 微處理器之誕生。所謂微處理器,是 將將計算機的整個中央處理單元做在單獨一塊晶片上,實際體積比一隻手指的指 甲還小,但它的能力卻可與一萬八千個真空管組成的 ENIAC 相抗衡(楊裕富,

2017;許慶芳,1997;甘博隆、王志浩,1993)。

三、 電腦軟體的定義

是一系列按照特定順序組織的電腦數據和指示,為電腦中的非有形部分。亦 可視為程式設計師運用程式語言開發出之電腦程式,為使電腦得以執行特定功能,

所研發的一個程式或多個程式的組合,即謂電腦軟體。

四、 電腦軟體之類型 (一) 依功能區分

電腦軟體依其功能可分為系統軟體與應用軟體兩大類:

圖 2-3 電腦軟體的類型 電腦軟體

系統軟體

作業系統 程式語言 處理工具

組譯程式

直譯程式

編譯程式

工具程式

編輯程式

連結程式

載入程式

偵錯程式

應用軟體

套裝軟體 使用者自 行開發程

1. 系統軟體

系統軟體乃是電腦廠商提供,用來溝通電腦硬體、電腦軟體、應用軟體及電 腦使用者之軟體。主要之功能在於幫助電腦使用者使用電腦或執行其所為之應用 程式。換言之,係指用於控制電腦系統,操作電腦的周邊設備及維持電腦正常運 作之工具軟體。系統軟體的目的在讓使用者能夠安心地利用電腦解決問題,無須 學習電腦內部如何地運作等複雜工作,能讓系統的資源能充分而有效地被運用。

系統軟體泛指所有和電腦操作有關的程式,包括作業系統、程式語言處理工 具、工具程式等。諸如:輸入/輸出套裝副程式(Input/Output Subroutine Packages)、

監督程式(Monitors)、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s)、組譯程式(Assemblers)、

解譯程式(Interpreters)、編譯程式(Compilers)、、巨集處理程式(Macro Processors)

載入程式(Loaders)、編修程式(Editors)、除錯程式(Debuggers)、通訊軟體

(Communication Software)、資料庫管理系統(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

等。

2. 應用軟體

應用軟體則是針對某特定作業需求所設計規劃之軟體。包括套裝軟體、使用 者自行開發程式。當用戶為完成某些作業或遭遇某些問題,希望運用電腦來執行 作業程序時,則須將問題解決方法轉換成應用程式,如常見的文書處理系統 WORD;試算表軟體 EXCEL 類軟體即為應用軟體。

主要功能乃是參考作業系統提供的開發介面所開發出來軟體,讓處理資料以 及工作,讓使用者依據工作特性,進行相關數據計算,用於解決特定問題或執行 特殊工作的軟體,應用軟體使用非常廣泛,如排版軟體、電腦繪圖軟體、生產管 理、庫存管理、薪資計算、水電費單、人事系統、航空定位系統等。另有工具性 應用軟體如 PE2,PE3,SPE3,WORD,LOTUS 1-2-3,各類文書處理及排版系 統等均屬之。

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主要之區別在於,應用軟體和硬體設備無直接聯繫,是 由系統軟體控制硬體設備,來完成預定之工作。

圖 2-4 各類電腦軟體關係示意圖 (二) 依銷售對象分

若依銷售之對象來加以區分類型,則可分為個別軟體及標準軟體兩類,茲分 敘如下:

1. 個別軟體(Individual Software)

又名訂製軟體 (Custom-Designed),乃由軟體提供者為滿足個別使用者之特 殊需求所量身設計之軟體。換言之,即軟體供應者原本並無該項軟體,係由軟體 供應者針對個別客戶之需要而特別進行設計之應用程式。

2. 標準軟體(Standard Software)

亦謂授權軟體,係針對一般共同之需要事先設計好之應用程式,即已經存在 之應用軟體。依其銷售態樣,可區分為套裝軟體(Package Software)及非套裝軟體。

套裝軟體為由軟體提供者將軟體封裝在特定之包裝(Package)內,經由軟體零售商 或其他途徑販售給使用者。反之,則為非套裝軟體。標準軟體大多屬於套裝軟體,

而標準軟體亦有非透過包裝來販售者,如採行分享軟體(Shareware)或免費軟體 (Freeware)之方式銷售即屬非套裝軟體(陳曉帆,2001;葉奇鑫,1998;周舒雁,

1996;陳君慈,1988)。

使用者 應用程

式 作業系

硬體

第三節 資訊服務業概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