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討資訊設計服務對零售與餐飲業之營業績效的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探討資訊設計服務對零售與餐飲業之營業績效的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全球企業家組 碩士論文. 探討資訊設計服務對零售與餐飲業之營業績效的影響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Design Service on the Business Performance of Retail and Catering Industry. 指導教授:鄭宇庭 博士 研 究 生:莊澤群 撰. 中華民國 一百零六 年 六 月.

(2) 摘要 隨著資訊技術的不斷創新及通訊設備的不斷更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及 消費行為,例如過去傳統的用餐方式,會直接到餐廳或用電話實施訂位,或者是 直接到餐廳排隊候位,而今卻可以透過 APP(應用程式)直接線上訂位,甚至還可 以經由 APP 來選擇或參考菜單,而這樣的創新營業方式正逐漸在各行各業所導 入。近年來,伴隨著雲端科技的進步,更加速了資訊系統設計服務業的蓬勃發展, 以系統設計服務為例,過去民眾在購買車票或餐廳的優惠券時,可能需要至實體 店鋪來購買,如今可以在便利商店透過工業電腦系統的服務,可以在最便利的環 境之下,購得所想要的東西。然而這些便利的服務,都必須仰賴資訊系統的設計 與服務,進而提高其他產業的發展。 所以,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及環境迅速變遷的條件下,資訊系統設計的快 速發展及資訊設備的逐漸進化,導致了資訊系統設計服務業的迅速轉型與演進, 同時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許許多多的相關產業的發展。然而,前述的觀點都僅 限於從資訊發展的角度來判斷,並無實際的科學理論來驗證前述看法的具體性, 故為能進一步的瞭解資訊系統設計服務與零售業或餐飲業的關係性,本研究考慮 透過資訊系統設計、零售業、餐飲業等服務產業的營業額等數據資料蒐集,探究 其現況趨勢與之間的關係性,據以作為資訊系統設計服務業的未來產業發展的參 考,其研究發現整理如下: 一、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之營業額與綜合商品、藥品及化粧品等零售業之營業額 具有高度的相互關係; 二、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之營業額與餐飲業之營業額具有中度的相互關係; 三、資訊設計服務業之營業額與零售業具有正向的影響關係; 四、資訊設計服務業之營業額與餐飲業具有正向的影響關係。 【關鍵字】 資訊系統設計、營業額、五力分析、資料處理系統.

(3) 目 錄 目 錄 ....................................................................................................................... I 表目錄 ..................................................................................................................... II 圖目錄 .................................................................................................................... II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業績效評估之概述........................................ 5 第二節 電子計算機之概述....................................... 11 第三節 資訊服務業概述......................................... 1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資料來源............................................... 2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8 第肆章 實證分析 ..............................................................................................32 第一節 電腦系統設計與零售餐飲業之營業績效趨勢現況............. 32 第二節 電腦系統設計與零售餐飲業之營業績效交叉分析............. 42 第三節 電腦系統設計與零售餐飲業之營業績效的關聯............... 4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53 第一節 結論................................................... 53 第二節 建議................................................... 55 參考文獻 .................................................................................................................57. I.

(4) 表目錄 表 4-1 資訊系統設計與零售業之營業績效相關係數 .......................................... 49 表 4-2 資訊系統設計與餐飲業之營業績效相關係數 .......................................... 51. II.

(5) 圖目錄 圖 圖 圖 圖 圖. 1-1 1-2 2-1 2-2 2-3. 資訊電子工業銷售價值統計 ....................................................................... 2 研究流程 ..................................................................................................... 4 電子計算機之基本操作 ............................................................................. 11 電子計算機的發展簡史 ............................................................................ 12 電腦軟體的類型 ........................................................................................ 13. 圖 圖 圖 圖 圖. 2-4 2-5 4-1 4-2 4-3. 各類電腦軟體關係示意圖......................................................................... 15 資訊服務業之市場區隔 ............................................................................ 17 資訊設計服務業之營業額統計 ................................................................. 32 綜合商品零售業之營業額統計 ................................................................. 34 食品、飲料及菸草製品零售業之營業額統計 .......................................... 35. 圖 圖 圖 圖 圖. 4-4 4-5 4-6 4-7 4-8. 家庭器具及用品零售業之營業額統計 ..................................................... 36 藥品及化粧品零售業之營業額統計 ......................................................... 37 文教、育樂用品零售業之營業額統計 ..................................................... 38 建材零售業之營業額統計......................................................................... 39 資通訊及家電設備零售業之營業額統計.................................................. 40. 圖 圖 圖 圖 圖. 4-9 餐飲業之營業額統計 ................................................................................ 41 4-10 電腦系統設計服務與綜合商品零售業之營業額交叉表......................... 43 4-11 電腦系統設計服務與食品、飲料及菸草製品零售業之營業額交叉表.. 43 4-12 電腦系統設計服務與家庭器具及用品零售業之營業額交叉表 ............. 44 4-13 電腦系統設計服務與藥品及化粧品零售業之營業額交叉表 ................. 44. 圖 圖 圖 圖 圖. 4-14 4-15 4-16 4-17 4-18. 電腦系統設計服務與文教及育樂用品零售業之營業額交叉表 ............. 45 電腦系統設計服務與建材零售業之營業額交叉表 ................................ 45 電腦系統設計服務與資通訊及家電設備零售業之營業額交叉表 ......... 46 電腦系統設計服務與餐館業之營業額交叉表 ........................................ 48 電腦系統設計服務與飲料店業之營業額交叉表 .................................... 48. III.

(6)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資訊或電腦科技的演進,造就如今現代生活的逐漸便利,無論是生活所 需的物資或娛樂所需的奢侈品等,都可以輕易的取得,而這些生活環境的便利完 全是受到資訊或電腦科技文明的進步所致。以物流業為例,過去的物流運輸業者, 傳統的貨物監控方式是採取人工紀錄的方式來進行物品的管控作業,而今在資訊 設備或電腦系統的演進之下,人工紀錄的方式可以逐漸被電腦或資訊設備所取代, 而且如此的管理作業更可以精準的做好物流倉儲的品質管控;又如電信產業也是 一樣,當通訊技術的演進形成了電信業務多元化新創服務的出現,尤以數位匯流 的服務項目更是成熟,也因而造就電信服務業,不僅僅局限在過去的語音服務而 已,更多的加值服務也因而產生,這也是透過系統的更新與整合所導致產業的營 運因而改變(林世偉,2013;葉為治,2015)。前述的科技改變了許多產業的經營 發展,但在傳統產業的未來發展過程中,是否也可以因為資訊技術的進步,促傳 統產業的營運成效有所增益,而這樣的思維也帶動了本研究所想要探討此一課題 的動機。 依據經濟部統計處的產銷價值資料庫所提供的資訊電子工業的銷售價值數 據資料的趨勢(如圖 1-1)來看,資訊電子工業的銷售價值在近十年的銷售成績並 未有大幅的增加,以民國 96 年的 4 兆 2,894 億 2,000 萬元來看,十年後(民國 105 年)的銷售價值為 4 兆 1,293 億元相較,其實資訊電子工業在十年來的銷售價值反 而是不增反減的走勢,這也顯示資訊電子工業的銷售成效並不如預期來得高,雖 然在民國 99 年與民國 100 年的銷售價值都來到了 4 兆 6,201 億 6,000 萬元及 4 兆 5,578 億元的高點,但隨即自民國 101 年起便開始走下坡,若以近五年的資訊 電子工業的銷售價值來看,僅民國 103 年的銷售價值較民國 96 年為高,其銷售 價值為 4 兆 4,575 億 6,000 萬元,其餘的四年均較民國 96 年的銷售價值為低。由. 1.

(7) 此可以知道,資訊電子工業的市場發展受到經濟環境的考驗,銷售成效已大如前 的前景,而這樣的趨勢也引起想要探討資訊系統設計產業的發展,是否會受到整 體產業的影響而受到波及,此為本研究的另一項動機。. 50,000. 45,000. 46,201.6 45,578.0 42,894.2. 44,575.6 42,599.4 41,932.0. 39,897.4. 40,000. 41,986.1 41,293.0. 35,246.9. 35,000 30,000. 億 25,000 元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103年 104年 105年.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 圖 1-1 資訊電子工業銷售價值統計. 因此,在廿一世紀的社會,可以清楚見到資訊或電子工應該仍會是引領消費 市場的要角,就如同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一般,發電機的發明也引領各行各業發 展超過了一世紀。所以,在預期資訊電子工業的發展潛力發揮的時代下,本研究 想透過資訊系統設計的營業狀況,進而探討與零售業或餐飲業等傳統產業的營業 概況間的相互影響關係,作為資訊系統設計服務業在未來消費市場上的產業經營 參考。. 2.

(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隨著人力監控系統、倉儲物流管理系統、車輛調派管理系統、商品管理系統 等資訊系統設計服務的前後相繼問世,促使資訊系統設計產業的技術逐漸導入至 各行各業之內,同時也因而解決各行各業在物品管理或人力管理的問題,如此經 營策略的應用造就了企業的競爭力大幅提升。因此,本研究為了深入瞭解資訊系 統設計服務業與傳統產業的關係,故在研究主題方向確定的情況,提出了下列幾 項的研究目的: 一、 透過資訊設計服務業、零售業、餐飲業等產業的營業概況的整體趨勢,進 而探討資訊設計服務業、零售業、餐飲業等產業的發展趨勢。 二、 探討資訊設計服務業、零售業、餐飲業等產業的營業概況的差異性影響。 三、 透過資訊設計服務業與零售業、餐飲業等產業的營業概況的關聯性探討, 進而瞭解資訊設計服務業對零售業、餐飲業等產業的營業績效的影響。.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的目的是從準備開始想研究主題、數據資料或文獻的蒐集、方法的 選擇,一直到資料的分析與結論的發現等過程,加以介紹。本研究的整體過程(如 圖 1-2)區分為五個步驟,內容敘述如下: (一) 步驟一:從熟悉的產業或領域中,尋找幾個合適的主題,透過互相討論的 方式,將數個主題找出一個較適合與有意義的主題,以及根據研究的範圍 與方向找出研究的目的,進行探討。 (二) 步驟二:當研究的主題確定之後,便開始著手對相關文獻及有關的數據資 料進行蒐集,並且將數據資料或文獻開始整理,綜整後,於本文內容中加 以闡述。 (三) 步驟三:選擇合適的方法,對所蒐集到的數據資料,進行資料的分析,而 此步驟則是將所找到的方法的理論內容,加以敘述。. 3.

(9) (四) 步驟四:當分析方法明確決定之後,將整理過的數據資料,導入於方法之 內,並且透過分析系統的應用,開始從事資料的分析作業。 (五) 步驟五:根據分析結果,將研究發現綜合整理成整體性的結論,並且依結 論提出建議。. 主題確定. 數據資料 蒐集. 文獻資料 整理. 分析方法介紹. 個案分析. 結論&建議 圖 1-2 研究流程. 4.

(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績效評估之概述 一、績效評估的意義 所謂績效評估,乃指運用數理統計、運籌學原理和特定指標體系,遵循 統一的標準,按照一定的程序,通過定量定性對比分析,對評估項目於一定 經營期間的經營效益和經營者業績做出客觀、公正和準確的綜合評判。 績效評估(Performance Appraisal),又稱績效評價、員工考核績效評估, 是一種正式的員工評估制度,亦即通過系統的方法、原理來評定和測量員工 在職務上的工作行為和工作成果。績效評估可視為企業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 一項管理溝通活動。績效評估之結果可以直接影響到薪酬調整、獎金發放及 職務升降等諸多員工的切身利益。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費迪南·杜拉克說績效評估是用來衡量、評鑑組織及 成員在某一時期間的工作表現。績效之意義, 包含「效率」 及「效果」二層次, 然而,效率(Efficiency)就是「Do the thing right」 ,亦即「以正確的方法做事」。 例 如 :追求最低的資源浪費, 就是為了追求高效率。效果 (或稱為效能) (Effectiveness)就是「Do the right thing」,亦即「做正確的事情」,目的是為了 達成企業的目標。美國心理學會(Psychological Associates)創辦人維克特‧布祖 塔(Victor R. Buzzotta,2004)研究指出「真正有效的評估,不在於表格設計有多 完美,而在於人本身。」 因此,績效評估是為了實現企業最終的整體目標,而構成企業文化最主要的 是員工,不論是擔任什麼職務,負責的工作是什麼,都必須達到公司所賦于的工 作目標,盡力達成,而管理者則需使用績效評估的方法,對事不對人,對公司任 何職位的同仁,給予不同方式的衡量標準,加以評估績效,並適時提出改善對策, 方能對症下藥,使同仁在工作上能更進步更有效率,另外,對於員工的表現,需. 5.

(11) 適時的給予員工鼓勵,這種鼓勵的方式,使的員工更有向心力,工作成績會更亮 眼,而所表現的績效更能讓員工與企業獲益,創造雙贏的局面(洪偉哲,2013)。 二、績效評估的目的是什麼 (一) 提供員工的晉升、降職、調職和離職之依據。 (二) 組織對員工的績效考評之回饋。 (三) 對員工和團隊對組織的貢獻進行評估。 (四) 對員工的薪酬決策提供依據。 (五) 對招聘選擇和工作分配的決策進行評估。 (六) 瞭解員工和團隊的培訓和教育的需要。 (七) 評估培訓對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的效果。 (八) 提供工作計劃、預算評估和人力資源規劃信息。 因此,績效評估是一種現有狀況的調查與分析,必需有數據可供評估, 而不是抽象的形容詞,是管理者改變現狀與提升效率的管理工具,而欲使所 得之調查數據是有用的,所以必需選擇合適的績效評估方法,讓管理者改善 的目的可以達成,逕而創造績效(洪偉哲,2013)。 三、績效的評量方法須具備以下五種原則(劉偉業,1999): 1. 明確性(Specific) 2. 可衡量的(Measurable) 3. 可達成的(Attainable) 4. 具挑戰性的(Realistic) 5. 切合時宜的(Timely) 四、績效評估的方法 除了上述所說的績效評量方法應符合以上五種原則之外,另洪偉哲 (2013)提出績效評估的方法有: (一) 比例分析法(Ratio Analysis) 即以「加權」方式,將多項投入、產出變項,合併成一個投入、產出變 6.

(12) 項,但是此種方法的權數之決定,較為主觀。且所評量的效率,會隨著數據 是否正確,而是否因為這個選項改善,即能讓組織有效率,亦會影響到管理 者是否可以使用,若數據失真,則無法提供管理者改善之方向。因此,此法 僅供評估作業效率其中一個選項,不能代表組織作業效率,故無法提供無效 率組織改善的方向。 (二)迴歸分析法(Regression analysis) 即將各決策單位之績效或是「產出變項」為應變項,各種投入變項作為 自變項,以迴歸所得出之預測值作為效率值之預測。 此方法之優點為: 1.可評估出影響生產力之變項,甚至也能得出其重要性之排序。 2.可估計出投入變項對於生產力之影響。 迴歸分析法的缺點: 1. 迴歸分析法一次只能衡量一個產出變項,若是同時有多個產出變項則 無法使用這個分析法。 2. 基本上,迴歸係數之大小,不能作為比較的依據。 3. 迴歸分析法的先決條件,各種數據皆須滿足常態分配,而且各項觀測 值之數量不宜太少。 因此,迴歸之結果,僅是得出全體資料之中心趨勢,並不能評估出何者 決策單位是有效率的,也不能明確地指出哪些決策單位是無效率的,故無法 提供無效率組織改善的方向。 (三)財務比率分析法 (Financial Ratio Method) 乃以財務觀點切入之經營績效分析,財務比率分析法一般可分為五大類:流 動性比率(Liquidity Ratios)、財務槓桿比率(Leverage Ratios)、活動力比率 (Activity Ratios) 、獲利率比率(Profitability Ratios)及收支比率(Income-expense Ratios)。 (四)多準則評估法 (Multi criteria evaluation method) 7.

(13) 多準則評估法廣泛應用在處理效率評估問題,主要步驟包括二項,一是 求取評估準則之主觀相對權重,二是備選方案之排序。在求取準則權重時, 通常採用階層程序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而在求取備選方 案時,則通常以 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方法進行方案優勢排序。 (五)生產力及生產效率分析法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analysis) 生產函數,為在某一生產技術下,一組投入所可能生產之最大產出所構 成之集合。生產邊界. F ( X),表示投入量 X. 所能生產之最大產出,由投入、. 產出點與生產邊界之距離,即可評估該廠商之經營效率,離生產邊界愈遠者, 表示愈不具效率。生產力及生產效率分析法使用上並不普遍,由於在應用上 有諸多限制,故無法提供織改善的方向。 (六)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此法可同時處理多項投入及產出,因此,以此線作為其他單位的目標, 既有相互比較的功能,且分析之結果通常較能使各決策單位願意接受,並改 善使其達成目標 (陳上甫,2011)。 五、經營績效之定義 企業經營績效的優劣關係著企業是否可以永續經營,因此,如何及時且有效 率的針對企業經營進行評估,是管理者所關切的重點 (陳上甫,2011)。 許多學者認為績效是用來衡量組織目標達成程度。Kast and Rosenzweig (1974) 和 Rabbins (1994) 認為營運績效是衡量企業目標達成之程度,採效率(Efficiency)及 效能(Effectiveness)做分析,並主張效能是追求組織目標之達成結果,效率則是主 要強調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係,亦即產出和投入的比率。Szilagyi(1981)提出較全 面之架構與說明,認為應該從多構面之角度來探討組織內外的經營績效狀況,使 各界對經營績效能有更深入的認知。 Robbins (1990)定義經營績效為「經營績效是對組織目標達成程度的一種衡 量」。而經營績效又是企業對策略目標的達成率,可見經營績效是企業組織運作 8.

(14) 中不可或缺的一重要衡量指標。Szilagyi and Wallace(1980)則主張經營績效是一個 整體的概念,代表著企業經營的最終結果,或是管理者對於各種工作目標的達成 度。 李志華(1982)提出經營績效對組織目標是否達成或達成程度的評估衡量。 日比宗平(1989)經營績效係為了實現企業的全體目標,構成企業的各部門、機能 別集團、業務別集團、或個人所必須達成的業務上之成果而言。Evans(1996)經 營績效是管理控制的一環,公司有了績效評估及績效管理的方法後,便能更有效 地管理公司資源、衡量並控制公司目標。鄭峰斌(2003)詮釋經營績效為一套制度 或方案是否有效運作以及能否達成策略目標重要評量指標。高強等人(2003)研究 主張經營績效是以較少之投入獲得較大的產出,或提供較多的服務,衡量此投入 與產出間相對表現之過程統稱為績效評估。 (一) Delaney and Huseelid (1996)研究指出在判定一個企業或事業單位有無達成 目標時,應加入一些主觀判斷來評價組織的績效,而認知的指標通常都會與 客觀指標具有高度相關性。Carroll and Schneier (1982)指出經營績效的特性 應具備下列五點: (一) 績效來自於「行為」或「作業」。 (二) 績效是一種相互比較的概念。 (三) 績效的標準是預先設定的。 (四) 績效直接或間接與其「行為」或「作業」的結果相關。 (五) 績效是可以衡量的。 六、經營績效的指標 Kirchoff (1977)提出衡量績效的指標一般分為財務性績效以及非財務性績效, 在財務績效方面主要衡量的構面為:資產報酬率、純益率、股東報酬率、營業淨 利率、資產成長率、營業收入成長率等等。在非財務績效方面的主要衡量構面為: 組織的穩定性、員工的流動率、員工的工作績效與員工的滿意程度等。 Venkatraman and Ramanujam (1986)提出了組成企業績效的三個構面: 9.

(15) (一) 財務績效(Financial Performance):係指企業的經濟目標,如銷售成長、獲利 率、每股盈餘。 (二) 事業績效(Business Performance):為除了財務績效外,加上作業績效 (Operational Performance)之總合。作業績效指的是市場佔有率、新產品的上 市、產品的品質以及行銷之效能。 (三) 組織績效(Organization Performance):最廣泛的組織績效的定義,包含財務 績效及事業績效兩者,也包括達成組織各種互相衝突的目標和各種利害關係 人的滿足度在內。 Covin and Slevin (1991)主張所有的營運、投資、改善行動,最終的目的都是 改善財務。與 Venkatraman and Ramanujam (1986)認為「重要的作業績效(非財務 績效)結果,終將表現在財務績效上」之觀點相同。 Howell and Soucy (1978)提出的五項指標,強調企業應改變績效衡量的方法, 以達到真正的績效評估之目的,而非傳統的財務績效評估指標。Szilagyi (1981) 則提出一種績效的架構,並對績效也有清楚的說明:(1)績效的準則非單一的而 是多重的。(2)績效分析層次乃由個別員工到組織整體的使用者,甚至包括整個 社會。(3)績效焦點可以是維護、改進或是發展性目標。(4)績效衡量之時間考量 可由短期、中期到長期。(5)績效衡量之方式可由「定量的⁄客觀的」到「定性的⁄ 主觀的」。 Ford and Schellenberg (1982)認為有四個途徑可以衡量企業績效: (一) 目標途徑(Goal Approach):組織目標達成。 (二) 系統資源途徑(System Resource Approach):組織獲取資源能力。 (三) 程序途徑(Process Approach):組織成員運作行為程序。 (四) 關係成員途徑(Constituent Approach):不同情況下應使用不同的衡量方法。 吳萬益(1994)另研究提出以無形績效(企業形象、品牌知名度、商情資訊的掌 握能力、目標達成度)、生產力(員工生產力、產能利用率、產品的不良率)、獲利 率(投資報酬率、資產報酬率)、成長率(市場占有率之成長、營業額之成長率)作 10.

(16) 為績效衡量之標準。. 第二節 電子計算機之概述 一、 電子計算機之意義 電子計算機又稱電腦 (Computer) ,為一種資料處理的機器,可以進行四種 基本操作:輸入、儲存、處理及輸出等,並且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及準確性高之 三大特性。. 輸入 儲存 處理 輸出 圖 2-1 電子計算機之基本操作 二、 電子計算機發展簡史 有關電子計算機(俗名電腦)的發展,依其使用零件材料之不同,可分為五個 時期:真空管(VACUUM TUBE)、電晶體(TRANSISTOR)、積體電路 (INTEGRATED CIRCUIT)、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 11.

(17) •真空管(VACUUM TUBE)時期 •1946~1954年 •電晶體(TRANSISTOR)時期 •1954~1964年 •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時期 •1964~1969年 •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時期 •1970年開始 •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時期 •1971年開始. 圖 2-2 電子計算機的發展簡史. (一)真空管時期:1946 年美國賓州大學馬克立(John W. Mauchly)與艾可特(J. Presper Eckert)二人製造完成第一部自動雨曬子計算機,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 器的"電子化"電腦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目的是 用來計算砲彈彈道。ENIAC 總共使用了 18,800 個真空管,可在一秒鐘內進行五 次加法運算,並可儲存公式,是第一代電腦的開始。 (二)電晶體時期:1947 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電晶體元件,電晶體具備耗電力小、 體積小與穩定性高的特性,可完全取代真空管。1954 年發明電晶體的貝爾實驗 室開發製造出世界上第一部電晶體計算機(Tradic),約含有 800 個電晶體,此第 二代電腦的運算速度,已能在一百萬分之一秒內做幾十個加法運算。 (三)積體 電路時期:1964 年美國商業機器公司(IBM)向世界宣,使用積體電路(IC,Integrated Circuit 研製成的 IBM360 型計算機,是為第三代電腦的開始由積體電路組成的計 算機,不僅在體積與電子消耗方面,再度大為減少,在運算速度方面也較早期的 電子計算機提升了幾十倍到幾百倍。 (四)超大型積體電路時期:至 1970 年,一片積體電路晶片已經能裝上數個電子 12.

(18) 元件,稱為超大型積體電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簡稱 VLSI),此型 計算機稱為第四代的電腦。 (五)微處理器的世紀:1971 年 INTEL4004 微處理器之誕生。所謂微處理器,是 將將計算機的整個中央處理單元做在單獨一塊晶片上,實際體積比一隻手指的指 甲還小,但它的能力卻可與一萬八千個真空管組成的 ENIAC 相抗衡(楊裕富, 2017;許慶芳,1997;甘博隆、王志浩,1993)。 三、 電腦軟體的定義 是一系列按照特定順序組織的電腦數據和指示,為電腦中的非有形部分。亦 可視為程式設計師運用程式語言開發出之電腦程式,為使電腦得以執行特定功能, 所研發的一個程式或多個程式的組合,即謂電腦軟體。 四、 電腦軟體之類型 (一) 依功能區分 電腦軟體依其功能可分為系統軟體與應用軟體兩大類:. 電腦軟體 系統軟體 作業系統. 程式語言. 處理工具. 應用軟體 工具程式. 組譯程式. 編輯程式. 直譯程式. 連結程式. 編譯程式. 載入程式 偵錯程式. 圖 2-3 電腦軟體的類型 13. 套裝軟體 使用者自 行開發程 式.

(19) 1. 系統軟體. 系統軟體乃是電腦廠商提供,用來溝通電腦硬體、電腦軟體、應用軟體及電 腦使用者之軟體。主要之功能在於幫助電腦使用者使用電腦或執行其所為之應用 程式。換言之,係指用於控制電腦系統,操作電腦的周邊設備及維持電腦正常運 作之工具軟體。系統軟體的目的在讓使用者能夠安心地利用電腦解決問題,無須 學習電腦內部如何地運作等複雜工作,能讓系統的資源能充分而有效地被運用。 系統軟體泛指所有和電腦操作有關的程式,包括作業系統、程式語言處理工 具、工具程式等。諸如:輸入/輸出套裝副程式(Input/Output Subroutine Packages)、 監督程式(Monitors) 、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s) 、組譯程式(Assemblers)、 解譯程式(Interpreters) 、編譯程式(Compilers) 、、巨集處理程式(Macro Processors) 載入程式(Loaders)、編修程式(Editors)、除錯程式(Debuggers)、通訊軟體 (Communication Software)、資料庫管理系統(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 等。 2. 應用軟體. 應用軟體則是針對某特定作業需求所設計規劃之軟體。包括套裝軟體、使用 者自行開發程式。當用戶為完成某些作業或遭遇某些問題,希望運用電腦來執行 作業程序時,則須將問題解決方法轉換成應用程式,如常見的文書處理系統 WORD;試算表軟體 EXCEL 類軟體即為應用軟體。 主要功能乃是參考作業系統提供的開發介面所開發出來軟體,讓處理資料以 及工作,讓使用者依據工作特性,進行相關數據計算,用於解決特定問題或執行 特殊工作的軟體,應用軟體使用非常廣泛,如排版軟體、電腦繪圖軟體、生產管 理、庫存管理、薪資計算、水電費單、人事系統、航空定位系統等。另有工具性 應用軟體如 PE2,PE3,SPE3,WORD,LOTUS 1-2-3,各類文書處理及排版系 統等均屬之。 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主要之區別在於,應用軟體和硬體設備無直接聯繫,是 由系統軟體控制硬體設備,來完成預定之工作。 14.

(20) 使用者 應用程 式 作業系 統 硬體. 圖 2-4 各類電腦軟體關係示意圖 (二) 依銷售對象分 若依銷售之對象來加以區分類型,則可分為個別軟體及標準軟體兩類,茲分 敘如下: 1.. 個別軟體(Individual Software) 又名訂製軟體 (Custom-Designed),乃由軟體提供者為滿足個別使用者之特. 殊需求所量身設計之軟體。換言之,即軟體供應者原本並無該項軟體,係由軟體 供應者針對個別客戶之需要而特別進行設計之應用程式。 2.. 標準軟體(Standard Software) 亦謂授權軟體,係針對一般共同之需要事先設計好之應用程式,即已經存在. 之應用軟體。依其銷售態樣,可區分為套裝軟體(Package Software)及非套裝軟體。 套裝軟體為由軟體提供者將軟體封裝在特定之包裝(Package)內,經由軟體零售商 或其他途徑販售給使用者。反之,則為非套裝軟體。標準軟體大多屬於套裝軟體, 而標準軟體亦有非透過包裝來販售者,如採行分享軟體(Shareware)或免費軟體 (Freeware)之方式銷售即屬非套裝軟體(陳曉帆,2001;葉奇鑫,1998;周舒雁, 1996;陳君慈,1988)。. 15.

(21) 第三節 資訊服務業概述 一、 資訊服務業意義 資料處理乃是一門現代化的技術與科學,其作業之進行,主要是利用人力或 機器,將蒐集到的原始資料加以有系統、有計劃的處理,如記錄(Recording)、分 類(Classify)、合併(Merging)、排列(Sorting)、計算(Calculating)、彙總(Summarizing) 等,使成為更有利用價值之「資訊」。 資訊服務業,係指專門以資訊系統硬體或軟體從事服務的行業。依行政院主 計總處頒布的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105 年 1 月第 10 次修訂)之規定,將資訊服 務業歸為 J 大類「資訊及通訊傳播業」項下,並區分為「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 及「資料處理及資訊供應服務業」兩大類。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主要為從事電 腦軟體之設計、修改、測試及維護之行業;「資料處理及資訊供應服務業」主要 為從事入口網站經營、資料處理、網站代管及其他資訊供應服務之行業。另依據 「台灣服務業聯盟協會」之說明,將資訊服務業定義為提供產業專業知識及資訊 技術,使企業能創造、管理、存取其作業流程中所牽涉之營運資訊,並予以最佳 化之服務 (何明諺,2014)。 二、 資訊服務業之市場區隔 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arketing Information Center, MIC)將資訊服務業概 分為套裝軟體、軟鑰系統、系統整合、專業服務、處理服務、網路服務等六大市 場區隔(資策會 MIC ITIS 計畫,1998;陳宗保,2009),如圖 2-3:. 16.

(22) 套裝軟體. 軟鑰系統. 系統整合. 專業服務. 處理服務 網路服務. 圖 2-5 資訊服務業之市場區隔. (一)套裝軟體(Package Software) 乃指使用者安裝後就可使用之已包裝成套軟體。套裝軟體又可分成系統軟體 與應用軟體兩大類: 1.系統軟體:系統軟體係指作業系統及操作環境、網路軟體、Utilities / Tools、程 式語言、通訊軟體等。例如 MS-DOS、Unix、Windows、Netware、C Compiler、 中文系統、通訊軟體、字型等軟體皆屬之。 2.應用軟體:Dbase、MRP、CAD/CAM、文書處理軟體、試算表益智軟體、遊戲 軟體、影像處理、多媒體軟體、會計人事等軟體。 (二)轉鑰系統(Turnkey System) 為指定型化之軟硬體組合,大都由「加值經銷商」提供。內容包括軟硬體的 開發、轉售與維護服務。轉鑰系統與系統整合最大的差異,在於它所應用大都為 標準的硬體與軟體系統,其應用軟體也甚少重新開發,大都利用現成的套裝軟體 來作組合搭配。轉鑰系統之產品有:桌上型電腦、CAD/CAM、中小型企業人事、 薪資等管理系統。 17.

(23) (三)系統整合(System Integration) 乃指由廠商提供其客戶一套完整的資訊系統,包括網路、硬體設備、電腦、 工作站及軟體等。系統整合廠商對客戶而言,是唯一的連繫對象,主要任務在負 責於合約所定的金額及時程內,完成客戶所要求的系統功能。許多國家級的大型 資訊系統,都屬系統整合之範圍。 (四)專業服務(Professional Services) 係指針對客戶需求所作的軟體開發修改、提供顧問諮詢、教育訓練、電腦設 備或機房設施管理等服務。 (五)處理服務(Processing) 服務範圍包括資料輸入、線上交易處理、租售 CPU 時間等。 各種表單資料 的輸入與處理、文件輸入、帳單列印、批次作業統計與處理等。主要客戶群包括: 政府部門、金融證券及企業內部之資料處理等。 (六)網路服務(Network Services) 包括電子資訊服務與網路應用服務。電子資訊服務主要服務內容庫、即時新 聞等。網路應用服務則指加值服務、EDI、E-Mail、Internet、遠端交易等。金融 股市連線系統、EDI 軟體、SEEDNET、電子報等應用服務。 三、 資訊服務業特性 黃宛華(1999)研究指出資訊服務業完全仰賴腦力活動來提供成長動力的產 業,具有產品生命週期越來越短的趨勢。因此,可以了解資訊服務業的關鍵成功 因素在於比同業競爭對手在產品研發上,其產品開發效率與效能上可領先同業, 早一步搶佔市場,進而獲得競爭優勢。 為了解資訊軟體業的無形資產鑑價制度,馬秀如等人 (1999)除研究探討會 計處理、無形資產之評價方法外,亦透過專家訪談的方式了解台灣資訊服務業在 智慧資本投資與企業價值上之概況;黃宛華 (1999)、黃翔祺 (2000) 亦以資訊服 務業和網際網路企業為研究對象,以訪談及問卷的方式探討資訊軟體業者在智慧 資本的投資情形。 18.

(24) 又資訊服務業為一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由於消費者之需求不同,使軟體 的應用日趨多樣化,傳統標準化的產品已無法滿足現有需求,資訊服務業應運用 不同領域的新技術與新思考方式,找出資訊軟體的利基市場及研發差異化的軟體, 此外,也需隨時注意資訊軟體市場動態,充分採行行銷方式與力量來創造市場需 求,藉由不斷領先的推出新產品,使企業取得市場競爭優勢(郭家林,1999;游 適維,2000)。 黃明煌(2001)也提到行銷知識與研究發展能力對於台灣資訊服務業新產品 之競爭優勢有顯著影響,只是現階段國內資訊服務業行銷能力及研究發展能力仍 較他國為低。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於 2003 年之我國服務業發展研討研究中表 明,將資訊服務業定為我國未來重點發展之十二種知識型服務業之一,而知識型 服務業之特性,是以專業知識為主要投入要素,重視創新與研究發展,也重視智 慧財產權等相關無形資產。由於台灣的資訊服務業有形資產投資通常不多,產出 也多是無形的產品或服務,因此,與其他產業相比,持續的投入研究發展技術來 創造企業價值益形重要(張智凱,2011)。 賴承郁(2006)參考 Eischen(2002)對於資訊服務業的研究歸納出資訊軟體產 業的六大特性,分別說明如下: (一) 知識與技術密集型服務業 軟體本身是一個無形的知識產品,軟體製造可以說完全是一個創新的活動, 因為它的目的在於去製造出新的產品或是執行某個任務或功能的一個新方式。軟 體的創新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來自資訊科技,特別是開發一個大型的軟體,往往需 要使用許多不同的軟體工具與技術,相較於傳統的製造業而言,軟體產業需要大 量且高層次的知識與技術。因此,因資訊服務業屬專業性工作性質,在工作過程 中強調從業人員必須不斷的學習,並能及時應資訊技術的變化,且所提供的服務 能需快速反應市場需求。綜上可知資訊服務業具有知識型服務業的特性。 (二) 生產系統多為默示知識,人力資源為主要資源 電腦軟體產品設計開發之過程涉及許多不確定性,如市場需求不穩定、資訊 19.

(25) 硬體技術的變動,及本身軟體技術的變動,過程中會有許多專業、無法符碼化的 默示知識,不能經由紙本傳遞,需藉由人員在一同工作中交流傳遞。具有資訊應 用系統開發能力的工程師與具市場行銷經驗的行銷人員為其主要人力資源。因此, 卓越的「經營團隊」及「研發團隊」往往是軟體公司核心競爭力的所在,也是資 訊服務業特別重視人力資源的原因。 (三) 產品之附加價值高 電腦軟體的價值除販售的軟體外,後續之顧問服務或升級服務的提供,亦是 軟體收益的主要來源,因此,電腦軟體之附加價值相當高。但因軟體複製的成本 低廉,模仿成本也是較低的且產品週期期間短,當出現新的技術研發完成,若無 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措施,將非常容易被模仿,將使得多年投入的研發成本無 法回收。 (四) 彈性化的組織形式,為有效率、快速管理「資訊流」 不同於一般組織常見的金字塔型結構層級組織,資訊服務業的組織形式通常 為較具彈性的網絡式組織,可增加知識流傳的效率與效能,提昇資訊傳遞的效率 和工作效率,加強部門之間的相互溝通,提高企業整體的市場反應能力。 (五) 各類型服務開發流程差異大 在套裝類軟體開發上,多屬於定型化的產品。在專案類軟體的性質上,則主 要為顧客量身訂製的軟體,開發團隊須和最終使用者的客戶密切互動,方能做出 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系統。而在服務類軟體的開發上,服務類廠商雖屬於軟體產業 的一環,但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不似其他軟體廠商致力於產品的研發,而是著 重於服務的提供與附加價值的提昇,故可知各種軟體類型服務的開發流程管道上 有相當大的差異。 (六) 經營規模小,業者流動快 由於軟體公司進入門檻低,只要擁有特殊的技術,在硬體設備上僅要投資數 台電腦和網路的資本即可成立公司,初期設立的資金與成本需求不高,因此軟體 技術人員容易自行創業。一般資訊服務業業者創業初期規模很小,且當掌握某些 20.

(26) 研發技術將技術商品化後損益即可平衡並進而獲利,惟因產品生命週期短,若未 能持續創新就很容易被市場所淘汰,因此業者汰換速度相當快。 郭淑儀(2012)歸納分析台灣資訊服務產業具有:內需市場小、利潤低、分 公不易,在資金、技術研發能力以及行銷面都有資源上的限制之特性,而這些都 促使台灣資訊服務業者應藉由上市籌資來解決資金問題,並將營運版圖拓展至海 外市場,透過同業之間的併購來達到生產規模經濟,以均攤銷高額的研發成本。 資策會於 1998 年歸納出資訊服務業具有市場進入門檻低、業者流動速度快、 創新取向之產品研發、零和賽局之市場特性與高忠誠度的消費習慣等項之特性 (陳宗保,2009)。 (一) 市場進入門檻低: 1. 軟體技術人員自行創業容易。 2. 中小型業者推出新產品後,投資成本回收快,可快速損益平衡、獲利生存。. (二) 業者流動速度快 1. 產品創新能力強,技術革新亦快。 2. 產品生命週期短,易被市場淘汰。. (三) 創新取向之產品研發 1. 產品創新性較產品標準規格重要。 2. 需在不同領域中找出產品差異性及利基市場。. (四) 零和賽局之市場特性 1. 除娛樂軟體外,一般相同功能之軟體具有排他性。 2. 消費者為追求軟體之共通性,常傾向使用市場佔有率。 3. 最大的產品,易造成大者恆大之現象。. (五) 高忠誠度的消費習慣 1. 一般人對同類型軟體不會輕易更換。 2. 消費者對購買資訊硬體設備多具有品牌忠誠度。. 何明諺(2014)將台灣資訊服務業之相關特性彙整如後: 21.

(27) (一) 研究發展、消費、行銷市場導向。 (二) 研究發展成本、廣告費用之比例高。 (三) 為知識密集產業,員工之專業知識需求高。 (四) 無形資產為企業之主要收入來源。 (五) 中小企業居多,大多缺乏研究發展資源。 (六) 零和賽局之市場特性,具有排他性。 (七) 內需市場小,需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資策會 MIC 於 2003 年再度提出資訊服務業整理之五種特性,分別為競爭 本質、生產要素、產業結構、產品取向及市場行銷,茲就此五項特性說明如下: (一) 競爭本質︰有關研發導向、消費導向方面,皆具有競爭性。 (二) 生產要素︰指生產要素具有知識密集與研發相關成本高之特性。 (三) 產業結構︰中小型企業者之淘汰率高,且多以自有品牌為主。 (四) 產品取向︰產品多具創新性,並有特定的利基市場,且產品的轉換不易。 (五) 市場行銷︰具零和賽局特性,為產品行銷導向,並且廣告費用高昂。 四、 資訊服務業之發展 中國人的算珠觀念可謂是電腦 0 與 1 運算概念的緣起。為人類最早期的運算 器,此概念在中國人的算盤中被充分運用,算珠的上下撥動即為電腦的「up and down」和「on and off」概念,也是今日所有電腦運算的基礎。 電腦軟體最初是附屬於硬體之下的,經由硬體製造商提供或顧客自行開發而 來的,所以並沒有軟體產業,直到 1955 年,電腦使用公司(Computer Usage Company)在紐約成立,是軟體產業的開端。由麥肯錫公司的調查分析得知資訊 服務業的發展史可分為五階段,(1)1949 年至 1959 年,為客戶訂製大型的軟體時 期,(2)1959 年至 1969 年,獨立軟體產品出現,(3)1969 年至 1981 年,商用軟體 公司出現時期,(4)1981 年至 1994 年,大眾化消費軟體時期,(5)1994 年以後的 網際網路加值服務階段。 電腦軟體就是電腦程式,它可以有效地控制硬體,依照人的指令來執行運算, 22.

(28) 包括電腦的機械語言、程式語言、程式、套裝程式等。電腦軟體的發展最早為機 械碼或機械語言,逐漸發展改進到接近人類自然語言的各種電腦語言,並因應人 類之各種需求而開發出各種不同套裝軟體。隨著八位元電腦進展至十四位元電腦、 從磁碟作業系統、視窗九五作業系統、到目前的 Windows XP 作業系統,電腦軟 體的發展相當神速(楊裕富,2017;朱俊銘,2003;戴輝權,2003)。 電腦軟體的發展依製作之技術分成下列幾個時期: (一) 第一代電腦(1941~1958)階段 1941 年第一位程式設計師 Arnold Fast 為 Konrad Zuse 公司的 Z3 電腦設計程 式,Z3 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可程式化的電腦。 (二) 第二代電腦(1959~1963)階段 此時期已發展出 FORTRAN、COBOL 等高階程式語言,IBM 華生實驗室 (Watson Lab)的 John Backus 率領手下團隊於一九五七年開發出第一套高階電腦 程式語言 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成為科學界第一個,也是科技領域中 最廣為使用的電腦語言。FORTRAN 使科學家與工程師們能首度使用較接近人類 一般的語言形式撰寫程式。1960 年,Mark I/II 開發小組開發出 COBOL 語言,其 目的在於創造一種易於了解,且不限定只能在某一型式電腦上執行的電腦語言。 COBOL 在當時已有跨越不同系統平台的概念。 (三) 第三代電腦(1963~1970)階段 美國官方於 1963 年發表 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包含 128 種不同 0 與 1 的組合,將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及標點符 號的編碼標準化,成為現代電腦系統中的標準英文字元編碼。此階段之電腦體積 縮小、速率加快、耗電減少、成本降低,再加上作業系統功能增強,BASIC、 RPG 等高階語言相繼推出,大幅提升電腦處理資料的能力。 (四) 第四代電腦(1970~ )階段 隨著電腦製作技術不斷的創新改良,軟體配合電腦應用的範圍更加廣泛,使 用 VLSI 者稱為第四代電腦。 23.

(29) (五) 第五代電腦(未來的電腦) 為未來的電腦發展趨勢,目前各先進國家均進行研究開發具有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AI 的電腦,AI 電腦具備看、聽、說之能力,並能累 積知識自行推理,稱為第五代電腦。 五、 電腦語言之介紹 程式語言是人與電腦溝通的一個橋樑。茲摘述部分常見之電腦語言如下 (楊 裕富,2017;朱俊銘,2003;戴輝權,2003): (一) 機器語言 機器語言(Machine Language) 由一系列有意義的 0 和 1 所組成,用來指揮電 腦,是中央處理單元內部所使用的語言,也是唯 一能辨識的語言。 (二) 組合語言 組合語言(Assembly Language)又稱符號語言,係將機器語言的資料以符號 表示。組合語言對人們而言,較容易記憶,設計、維護均較容易。但人看得懂, 電腦卻看不懂,必須將 ADD AX,CX 翻譯成 0000 0011 1100 0001,電腦才看得 懂,才曉得去執行加法的命令。將程式語言翻譯成機器語言的程式稱為組譯器 (Assembler)。 (三) 高階程式語言 高階程式語言(High Level Language)為問題導向語言,專為各種應用程式而 設計的語言,語法接近人類日常生活用語,簡單易記。此種程式語言必須經過編 譯器(Compiler)或解譯器(Interpreter)翻譯為機器語言,才可執行。 常用之高階語言有下列數種: 1. FORTRAN 語言 於西元 1954 年推出,意為公式轉換。是人們使用電腦的第一種高階語言, 數值計算特別強,主要用於科學與工程應用。 2. COBOL 語言 於西元 1959 年由美國電腦廠商、用戶、與政府共組機構所研發制定的語言, 24.

(30) 意為通用商業語言。 3. ALGOL 語言 於西元 1957 年問世,意為演算法語言。係使用正規語法定義,在學術界、 國際刊物常用來做為表達演算法的一種語言。 4. PL/1 語言 於西元 1965 年安裝於 IBM 電腦上,乃是綜合上述三種語言的優點而發展出 來適用於商業及工程科學之語言。 5. BASIC 語言 意為初學者通用符號指令碼。乃於西元 1965 年研發出來的。是當今初學者 最先接觸到的電腦程式語言。 6. PASCAL 語言 於西元 1968 年由瑞士 Jensen 和 Wirth 研究推出,是一種結構良好的程式語 言,具有動態性的資料型態、遞迴性副程式功能,並具有集合型態、及區域性結 構等特性。 7. C 語言 於西元 1972 年美國貝爾實驗室所開發,它具有高階語言的優點,並有低階 語言的效率。它具結構化、執行速度快、可攜性高,可在多種不同機器上執行, 適合用來設計作業系統及開發應用軟體。電腦軟體已朝向人性化發展趨勢,軟體 安裝簡易和自動化,軟體的安裝透過視窗作業系統下,變得簡易許多,大多數的 軟體,只需將該軟體的光碟片,在 Windows XP 下置入光碟機中,便可自動執行 安裝程序。 六、 台灣資訊服務業之發展歷程 台灣資訊服務業隨著台灣產業的變遷而有所不同。1950 年至 1970 年代時期, 台灣產業以勞力密集型產業與石化工業為主,對資訊服務之需求較低。台灣政府 於 1980 年代採行策略性工業政策,選定半導體產業、資訊產業、光電產業等高 科技產業為新興工業後,逐漸建立資訊產業優勢,此時期之資訊服務業發展,國 25.

(31) 內廠商多扮演國外電腦大廠的加值型經銷商,先在代理的電腦系統上開發個別客 戶需求的軟體產品,再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產品,因此 1980 年代係以「轉鑰 系統」和「系統整合」為主要之市場區隔。隨著開放系統的趨勢與個人電腦的普 及,自 1990 年起,企業應用軟體與消費育樂軟體此時期逐漸盛行,此時期成立 相當多小型軟體公司,開發該類型軟體,台灣的軟體產業快速成長。依據各年代 台灣資訊服務業主要成長類別,將台灣資訊服務業發展歷程分為四個時期(董秀 婷,2003): (一) 萌芽期(1956 年至 1980 年) IBM 公司於 1956 年來台設立分公司,以提供大型主機給政府機關為主,為 台灣資訊服務業初始之際。1960 年代初期大型主機系統盛行,因為大型主機相 當昂貴,故多採取「租賃」的方式經營,由電腦使用單位每月支付租金與保養費, 將電腦的操作與資料處理、運算等工作交由專業的公司,如 IBM、NCR。資料 處理為我國資訊軟體業中最早開始的部分,由於當時電腦的軟體的開發技術還在 起步階段,使用電腦服務的價格相當昂貴,僅有少數大型機構,對電腦需求較高 也較能付起租賃費用,如保險業、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等 (王淑芬,1996)。 (二) 專案類高成長期(1980-1991 年) 此階段資訊軟體產業以「轉鑰系統」和「系統整合」為主,國內主要系統整 合、專業服務與轉鑰系統業者紛紛投入市場,為此時期的主力。而這類廠商的顧 客群多以大型企業與政府機構為主。 (三) 套裝類高成長期(1992-1999) 至 1990 年初期套裝軟體已成為最大的市場區隔,1994 年套裝軟體的市場成 長率甚至高於整個軟體產業,呈現高成長的現象,成為此時期資訊軟體業中最主 要的部分。從 1994 年套裝軟體公司成長率已超過 50%,成長的原因共有三項: 1.國內市場需求增加。2.外銷市場的增加。3.市場佔有率的增加。 此外,時期的「外銷」產值較前一段時期高,資訊軟體工業的外銷可大致分 成三種模式:1.OEM 軟體開發(專業服務區隔)。2.套裝軟體外銷,包括以自有品 26.

(32) 牌或 OEM 形式外銷。3.以轉鑰系統方式外銷整合軟硬體產品。 (四) 多元發展期(2000 至今) 此時期,軟體廠商從 1999 年迄今已有 12 家公司上市,30 家公司上櫃,資 訊服務業結構重新調整,無論是轉投資上游開發商以穩定技術來源、或以技術買 斷方式改進自有產品的功能、或增加新事業部。對於下游的經銷商則以合作的方 式,擴充產品線,塑造行銷通路的自主性。此外,多媒體軟體市場以娛樂軟體為 主,在寬頻上網推廣後,線上遊戲(Online Game)成為遊戲軟體和線上內容服 務的主流,並轉向收費的型態。由於線上遊戲內容趨多元化和大眾化。因此吸引 了原來遊戲軟體產業上、下游業者與其他產業的廠商加入。 另外,1996 至 1999 年為 ERP 高成長期,這是因為國內大型的企業,多已 完成 ERP 的建置工作,至 2001 年市場的成長非常不佳,主要的目標市場轉移 至中小企業,但因中小企業規模較小,可能採行的解決方案價格偏低,導致 ERP 的成長趨緩。因此,政府大力推動國內企業利用電子商務提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政府 1999 年 6 月制定資訊電子業電子化推動方案(A、B 計劃)之後,帶動資 訊電子業的百餘家企業導入供應鏈系統,直接產生新台幣百億元的市場效益。至 2001 年持續推動「C、D、E 計劃」,並導入金流、物流、協同設計電子化,讓 國內資訊大廠建置上下游電子化供應鏈體系,以強化產業的競爭力。又工業局於 2002 年推動「網路多媒體五年計劃」,主要推動內容含括數位內容(Digital Contents) 、網路服務(Internet Services) 、嵌入式軟體(Embedded Software)等。. 27.

(3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資料來源 經濟部的服務業的營業概況的調查目的在於想要瞭解國內服務業每季的營 業額的消長情況,並且透過此營業額的漲跌現況提供服務產業訂定未來發展的策 略與經營方向的規劃。 在服務業的行業類別含蓋了資訊系統設計服務業、零售服務業及餐飲服務業 等三大類,其中資訊系統設計服務業之細行業包含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及資料處 理及資訊供應服務業等行業;零售服務業之細行業包括綜合商品零售業、食品飲 料及菸草製品零售業、家庭器具及用品零售業、藥品及化粧品零售業、文教育樂 用品零售業、建材零售業及資通訊及家電設備零售業等行業;餐飲服務業包括了 餐館業及飲料店業等行業。然而,資訊系統設計服務業與零售服務業或餐飲服務 業均有相關之可能性,故為能深入探討資訊系統設計服務業的營運成效與零售服 務或餐飲服務業的營運成效的關係,本研究考量蒐集前述行業別的營業額數據資 料,蒐集時間自民國 2001 年第一季至 2016 年第四季止。。. 第二節 研究方法 一、 次數分配 所謂次數分配(Frequency Distribution)是將資料依數量大小或類別種類而分 成若干組,並根據各組所發生的次數或各組所發生(含觀測值)的個數,進行計數 且再以次數分配圖或表處理方式表示。至於,次數表(Frequency Table)又稱次數 分配表,一般可區分為簡單次數分配表和分組次數分配表,並將次數分配表製作 程序概述如下(蔡宗儒,2008): (一) 簡單次數分配表之步驟: 步驟 1:排序(Sorting); 步驟 2:劃記; 28.

(34) 步驟 3:計算次數; 步驟 4:總計。 (二) 分組次數分配表:按資料編成分組次數分配表時,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假 設,一則為集中分配,即各組觀測值都等於組中點;另一則為均勻分配,即 各組觀測值都是以均勻分佈在組內。而其製作程序步驟如下: 步驟 1:排序; 步驟 2:求全距(range),全距= 最大值- 最小值; 步驟 3:決定組數(Class Number)。 二、 變異數分析 檢測三組或三組以上獨立之母群體平均數差異所用的檢定方式。變異數分析 驗證 k 組間的母群體平均數不完全相同,目的為拒絕「各組母群體平均數完全 相同」之虛無假設。 (一) 變異數分析驗之前提假設: 1. k 組母群體均為常態分布,且各組變異數相同。 2. 從 k 組中抽出的觀察值為獨立,不相互影響。 (二) 變異數分析利用兩個不同變異數估計值來達成多組母群體平均數之差異比 較: 1. 組內離均差平方和(within sum of squares,SSW):各組母群體中,所抽出的樣 本觀察值與該組樣本平均值之差值的平方總和。 2. 組間離均差平方和(between sum of squares,SSB):各組樣本平均數與總平均 數之差值的平方總和。 3. SSB 與 SSW 各自除以自由度(組間自由度為組數 k - 1;組內自由度為樣本總 數 n - 組數 k),所得為組間均方(between groups mean square,MSB)與組內均 方(within groups mean square,MSW)。 最後可利用檢定統計量 F 值 = MSB / MSW ,對照「F 分佈表」以檢定「各 組母群體平均數完全相同」之虛無假設。 29.

(35) 三、 相關分析 (一) 理論簡述 相關的意義主要在測量兩變數間變動趨勢的一致性,而相關性所呈現的方向 可能是正或負。當兩變數呈現正相關時,表示一個變數之高數值傾向於結合另一 高數值之變數,而低數值變數則會傾向於結合低數值變數。若兩變數呈現負相關 時,則是高數值變數會傾向結合低數值變數。在統計學上,我們常用相關係數, 一般以  來表示,代表兩個變數 X 與 Y 的相關程度。它的定義為. .  XY Cov  X , Y  ,   XY Var X  VarY . 其中, Cov  X , Y  為共變異數。當   0 時,我們稱 X 和 Y 之間為正相關; 當   0 時,則稱 X 和 Y 之間為負相關。若是   0 時,則稱 X 和 Y 之間沒有 關係存在,或說統計上無關係。因此,可以用  來測量母體中兩相關變數 X 與 Y 一致性的程度,我們稱  為積差相關係數(Coefficient of Pearson Correlation)。 但是在實務應用上,常常並不容易得到。所以,我們用樣本相關係數 r 來估計  , 即 r 2  式中 S xx. S xy. ,. S xx S yy. n 1 n 1 n 2 2 2  1  xi  x  , S yy   yi  y  , S xy   xi  x  yi  y  。 n  1 i 1 n  1 i 1 n  1 i 1. 其中 xi , yi  為第 i 對樣本值,i = 1,2,3,…,n; x 及 y 分別為其樣本平均數。. (二) 檢定統計量 r 是從樣本計算出來的相關係數,和其他樣本統計量一樣都有抽樣誤差。當 隨機變數 X 和 Y 之聯合分配服從二元常態分配時,欲檢定. H0:   0. vs.. H1 :   0 時,. 在統計假設 H 0 為真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由其樣本相關係數 r 導出 t 檢定統計 量(型 I 錯誤(Type I Error), . ,即  0.05 ) 30.

(36) tv . r. ,. 1 r2 n2. 並利用自由度為 v = n-2 之 t 檢定量作檢定,亦即當 t v  t  v  ,則拒絕 H 0 。 2. 31.

(37) 第肆章 實證分析 第一節 電腦系統設計與零售餐飲業之營業績效趨勢現況 由於資訊設計服務產業可以為零售產業或餐飲產業設計相關行銷或營運有 關的系統服務,藉以提高零售業或餐飲業在營運成效,所以在探討資訊設計服務 業的發展趨勢時,零售業或餐飲業等產業的營業概況是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因 此,本研究考量透過資訊、零售、餐飲等產業的營業額資料的趨勢探討,進一步 的瞭解資訊、零售、餐飲等產業的發展,以下針對光學製品製造業在近十六年來 的營業概況,分別說明。 一、 資訊設計服務業之營業現況 由於資訊設計服務業包含了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及資料處理及資訊供應服 務業等兩類,本文分別透過趨勢圖(如圖 4-1)來進行探討。. 70,000. 62,340. 60,000. 56,003 51,110. 47,697. 50,000 43,339. 46,403. 40,000. 百 萬 30,000 25,255 元 20,000. 38,521. 32,472. 22,919 13,028 13,094. 11,228 10,000 6,198. 7,661. 8,861. 7,343. 12,765. 10,417. Mar-01 Sep-01 Mar-02 Sep-02 Mar-03 Sep-03 Mar-04 Sep-04 Mar-05 Sep-05 Mar-06 Sep-06 Mar-07 Sep-07 Mar-08 Sep-08 Mar-09 Sep-09 Mar-10 Sep-10 Mar-11 Sep-11 Mar-12 Sep-12 Mar-13 Sep-13 Mar-14 Sep-14 Mar-15 Sep-15 Mar-16 Sep-16. 0. 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 資料處理及資訊供應服務業. 圖 4-1 資訊設計服務業之營業額統計. 32.

(38) 在圖 4-1 的顯示結果,其研究發現如下: (一) 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的部分,該服務業的營業額從 2001 年第一季的 252 億 5,500 萬元,一路開始出現平緩的成長,來到 2003 第四季的 324 億 7,200 萬 元,之後便以平均在 3 億 1,500 萬元的營業額維持平穩的市場銷售,自 2007 年第一季的 433 億 3,900 萬元,開始上下起伏的成長,來到 2016 年的第四 季的 623 億 4,000 萬元的營業額,近十年(自 2007 至 2016 年間)期間的整體 成長幅度為 85.6%,表示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的營業狀況在近十年來是呈現 成長的趨勢,也說明了系統設計服務在近年來的消費市場是備受矚目的產業 之一。 (二) 資訊處理及資訊供應服務業的部分,該服務業的營業額的整體成長幅度較為 平緩,而且從 2001 年至 2016 年間的營業額走勢來看,並未出現太陡峭的成 長幅度,從 2001 年第一季的 61 億 9,800 萬元,一路開始出現上下起伏的成 長,來到 2016 年的第四季的 127 億 6,500 萬元的營業額,整體期間(自 2001 至 2016 年間)的整體成長幅度為 106.0%,雖然 2016 年的營業額是 2001 年 的營業額的一倍之多的額度,但全面來看並未有迅速成長的情況,表示資訊 處理及資訊供應服務業的營業狀況在近十六年來是呈現成長的趨勢,但增加 的幅度仍有成長的空間,甚至還有創新發展的空間,讓該服務業的銷售現況 更可以受到消費市場是青睞。 二、 零售業之營業現況 零售業包含了綜合商品零售業、食品飲料及菸草製品零售業、家庭器具及用 品零售業、藥品及化粧品零售業、文教育樂用品零售業、建材零售業及資通訊及 家電設備零售業等七類,本文分別透過趨勢圖,如圖 4-2 至圖 4-8 所顯示,進行 探討。. 33.

(39) 350,000 318,965 300,000 289,213. 267,883 262,907. 250,000. 百 萬 元 200,000. 198,256. 221,082 230,631 208,923 200,822. 178,063 150,000. 152,564. 158,881. Mar-01 Sep-01 Mar-02 Sep-02 Mar-03 Sep-03 Mar-04 Sep-04 Mar-05 Sep-05 Mar-06 Sep-06 Mar-07 Sep-07 Mar-08 Sep-08 Mar-09 Sep-09 Mar-10 Sep-10 Mar-11 Sep-11 Mar-12 Sep-12 Mar-13 Sep-13 Mar-14 Sep-14 Mar-15 Sep-15 Mar-16 Sep-16. 100,000. 圖 4-2 綜合商品零售業之營業額統計. 在圖 4-2 綜合商品零售業之營業額的統計結果,大致可以區分為三個階段的 成長,第一階段是 2001 年至 2006 間,其營業額從 2001 年第一季的 1,525 億 6,400 萬元,起成長至 2006 年第四季的 2,089 億 2,300 萬元,此階段期間的成長幅度為 36.9%;第二階段是 2007 年至 2011 間,其營業額從 2006 年第四季的 2,089 億 2,300 萬元,成長至 2011 年第四季的 2,678 億 8,300 萬元,此階段期間的成長幅度為 28.2%;第三階段是 2012 年至 2016 年間,營業額從 2011 年第四季的 2,678 億 8,300 萬元,成長至 2016 年第四季的 3,189 億 6,500 萬元,此階段期間的成長幅度為 19.1%。 綜合三階段的成長概況,發現了三階段的成長幅度是呈現逐漸下降的走勢, 表示綜合商品零售業的營業的增加情況,並未出現逐階段增加的現象,而是有趨 緩的情況,這也值得合商品零售業所關注的現象。. 34.

(40) 130,000 122,908 120,000. 114,962. 110,000. 124,608 117,886. 104,077 99,008. 百 100,000 萬 元 90,000. 98,694 87,333. 79,526. 80,000. 81,521 77,020. 70,000. Mar-01 Sep-01 Mar-02 Sep-02 Mar-03 Sep-03 Mar-04 Sep-04 Mar-05 Sep-05 Mar-06 Sep-06 Mar-07 Sep-07 Mar-08 Sep-08 Mar-09 Sep-09 Mar-10 Sep-10 Mar-11 Sep-11 Mar-12 Sep-12 Mar-13 Sep-13 Mar-14 Sep-14 Mar-15 Sep-15 Mar-16 Sep-16. 63,570 60,000. 圖 4-3 食品、飲料及菸草製品零售業之營業額統計. 從圖 4-3 食品、飲料及菸草製品零售業之營業額的統計結果,可以清楚的看 出食品、飲料及菸草製品零售業的營業額自 2001 年第一季起至 2016 年第四季為 止,則是以 45 度角的斜線,由左下一直往右上的方向成長,顯示該產業在近十 幾年來的銷售是具有潛在的市場發展性。食品、飲料及菸草製品零售業的營業額 在 2001 年第一季為 635 億 7,000 萬元,之後即是以上下起伏的波動方式成長走 勢,到了 2007 年第一季的 815 億 2,100 萬元,使得 2007 年第一季是 2001 年的 1.28 倍之多,表示這段期間的增加情況是相當可觀的成長現象,等到了 2016 年 第四季則增加到了 1,178 億 8,600 萬元,另外在近十年的期間(自 2007 年至 2016 年止)的成長,使得 2016 年第四季是 2007 年第一季的 1.45 倍之多,而且近十年 的該零售業的營業額較 2001 年的階段增加非常多,表示該產業在消費市場的重 要度及發展潛力,是值得關注的產業,同時也是資訊設計服務業可以開發的另一 個市場。. 35.

(41) 100,000 92,250 90,000 84,942 82,407. 78,348. 80,000 73,176. 百 萬 70,000 元. 73,444 70,582. 65,454. 70,798. 66,222. 60,000 56,445 50,000 47,981 49,434. Mar-01 Sep-01 Mar-02 Sep-02 Mar-03 Sep-03 Mar-04 Sep-04 Mar-05 Sep-05 Mar-06 Sep-06 Mar-07 Sep-07 Mar-08 Sep-08 Mar-09 Sep-09 Mar-10 Sep-10 Mar-11 Sep-11 Mar-12 Sep-12 Mar-13 Sep-13 Mar-14 Sep-14 Mar-15 Sep-15 Mar-16 Sep-16. 40,000. 圖 4-4 家庭器具及用品零售業之營業額統計. 從圖 4-4 家庭器具及用品零售業之營業額的統計結果,可以瞭解從 2001 年 第一季的 479 億 8,100 萬元,一路到了 2007 年第四季的 731 億 7,600 萬元,這段 期間從近 500 億的營業額在七年之間成長到了超過 700 億的營業額,成長速度非 常迅速,反觀自 2007 年第四季的 731 億 7,600 萬元起至 2016 年第四季的 824 億 700 萬元止,這段期間的成長趨勢相對就開始出現平緩的現象,在近十年的期間 之內,該零售業的營業額從超過 700 億的額度在十年之後也增加到逾 800 億的營 業額,相較於第一階段(2001 年第一季至 2007 年第四季)與第二階段(自 2008 年 第一季至 2016 年第四季)等兩階段的增加情況,顯示第二階段的成長幅度遠低於 第一階段的增加幅度,表示在近年來的家庭器具及用品零售業營業概況可能受到 經濟大環境的影響而有些成長遲緩的現象。. 36.

(42) 55,000 51,790 50,000. 48,469 45,276. 46,910. 45,000 40,846 百 40,000 萬 元 35,000. 42,256 42,283. 37,647 35,886. 31,819. 30,000 29,290 25,000. Mar-01 Sep-01 Mar-02 Sep-02 Mar-03 Sep-03 Mar-04 Sep-04 Mar-05 Sep-05 Mar-06 Sep-06 Mar-07 Sep-07 Mar-08 Sep-08 Mar-09 Sep-09 Mar-10 Sep-10 Mar-11 Sep-11 Mar-12 Sep-12 Mar-13 Sep-13 Mar-14 Sep-14 Mar-15 Sep-15 Mar-16 Sep-16. 23,433 20,000. 圖 4-5 藥品及化粧品零售業之營業額統計. 從圖 4-5 藥品及化粧品零售業之營業額的統計結果,清楚的呈現出國內對於 藥品及化粧品的需求是持續的增加之中,而且是以逐年成長的走勢呈現增加的情 況,這樣的現象也反應出國內消費者對該產品的需求程度是逐年被看重的趨勢。 其營業額從 2001 年第一季的 234 億 3,300 萬元,一路到了 2003 年第四季的 292 億 9,000 萬元,在此三年之間已經增加了近 60 億的營業額,而且在往後的十幾 年之間,亦是幾乎以每三年增加 50 億的幅度持續的成長,一直到了 2016 年第四 季的 517 億 9,000 萬元,這樣的成長速度不可謂為不快。 整體期間(自 2001 年第一季至 2016 年第四季止)的成長幅度,2016 年第四季 是 2001 年第一季的 2.21 倍,若以 2007 年第一季的 408 億 4,600 萬元的時間點來 看,2016 年第四季是 2007 年第四季的 1.27 倍。由此可知,藥品及化粧品零售業 的營業額在這段期間的成長趨勢是出現迅速成長的趨勢,意謂著該產業在未來的 消費市場上是具有發展潛力。. 37.

(43) 32,000 30,144. 29,712. 30,000. 29,395. 28,994. 28,341. 28,069. 28,599. 28,000 百 萬 26,000 元. 26,069. 26,890 26,449. 24,409. 25,513. 24,000 23,652. 22,000. 22,950 21,691 Mar-01 Sep-01 Mar-02 Sep-02 Mar-03 Sep-03 Mar-04 Sep-04 Mar-05 Sep-05 Mar-06 Sep-06 Mar-07 Sep-07 Mar-08 Sep-08 Mar-09 Sep-09 Mar-10 Sep-10 Mar-11 Sep-11 Mar-12 Sep-12 Mar-13 Sep-13 Mar-14 Sep-14 Mar-15 Sep-15 Mar-16 Sep-16. 20,000. 圖 4-6 文教、育樂用品零售業之營業額統計. 從圖 4-6 文教、育樂用品零售業之營業額的統計結果,顯示國內文教、育樂 用品零售市場的需求已經逐漸呈現平緩的趨勢,以 2007 年第四季至 2016 年第四 季的走勢來看,可以瞭解到在 2007 年第四季的營業額為 297 億 1,200 萬元,到 了 2016 年第四季的營業額為 293 億 9,500 萬元,在近十年來的並未出現有大幅 增加的走勢,甚至在這段期間還有些時間是出現下滑的走勢,表示近十年來的文 教、育樂用品零售業的整體營業額並未有成長的趨勢。 雖然在 2001 年第一季到 2007 年第四季的這段期間,是出現了成長的趨勢, 但也僅維持了在這段間的七年之間的市場成長的光陰,隨即之後開始市場的需求 便開始出現疲軟的現象,導致在後面的十年之間文教、育樂用品零售業之營業額 並未有成長的情況,可能是受到資訊設備發達的影響,致使文教內容可以透過網 路的方式進行施教,導致許多文教或育樂用品的需求受到侷限,進而影響整體的 營業成效,故文教、育樂用品零售業的發展應是該產業所必須關心的課題。. 38.

(44) 15,000 14,106 14,000 12,781. 13,000. 14,045. 13,177. 13,966 13,447 12,450. 12,000 11,833. 百 11,000 萬 元 10,000. 9,883. 9,000 8,286 8,000 7,607 7,000. 10,303. 10,640. 8,768. Mar-01 Sep-01 Mar-02 Sep-02 Mar-03 Sep-03 Mar-04 Sep-04 Mar-05 Sep-05 Mar-06 Sep-06 Mar-07 Sep-07 Mar-08 Sep-08 Mar-09 Sep-09 Mar-10 Sep-10 Mar-11 Sep-11 Mar-12 Sep-12 Mar-13 Sep-13 Mar-14 Sep-14 Mar-15 Sep-15 Mar-16 Sep-16. 6,000. 圖 4-7 建材零售業之營業額統計. 從圖 4-7 建材零售業之營業額的統計結果,從 2001 年第一季的 82 億 8,600 萬元的營業額起,之後則是開始呈現成長的情況,來到了 2008 年第一季的 127 億 8,100 萬元,這段期間的建材零售業的營業額是出現增加的走勢,但是隨即也 受到了金融風暴的影響,促使在後面的 2008 年及 2009 年的四季的營業額是出現 下跌的趨勢,直到 2010 年第一季的 131 億 7,700 萬元的營業額才有市場復甦的 現象,但也在之後的幾年之內,建材零售業之營業額的成長也開始受到市場需求 的限制,開始出現營業成效趨於緩和的情況,甚至還有些時間點是出現營業額下 跌的趨勢,例如到了 2016 年第四季的 124 億 5,000 萬元,該季的營業額較 2008 年第一季的營業額還少。所以,在近年來的建材零售業的營業成效與文教、育樂 用品零售業的營業成效是相似的情況,其走勢在最近幾年間是未出現太大幅度的 漲幅,甚至還出現跌幅,故為了建材零售業的營業成效應著重其產業的未來市場 發展,進行研發創新的因應策略,以利提高建材零售業的營業成效。. 39.

(45) 100,000 94,638. 95,000 89,302. 90,000. 94,087 92,001. 93,184 92,026. 88,458. 85,598. 87,064. 85,000. 84,316. 80,921. 80,000. 百 萬 75,000 元 70,000. 79,617 73,111. 66,421 65,000 63,433. 60,000 59,768 55,000. 57,012 Mar-01 Sep-01 Mar-02 Sep-02 Mar-03 Sep-03 Mar-04 Sep-04 Mar-05 Sep-05 Mar-06 Sep-06 Mar-07 Sep-07 Mar-08 Sep-08 Mar-09 Sep-09 Mar-10 Sep-10 Mar-11 Sep-11 Mar-12 Sep-12 Mar-13 Sep-13 Mar-14 Sep-14 Mar-15 Sep-15 Mar-16 Sep-16. 50,000. 圖 4-8 資通訊及家電設備零售業之營業額統計. 從圖 4-8 資通訊及家電設備零售業之營業額的統計結果,從 2001 年第一季 的 597 億 6,800 萬元的營業額起,之後則是開始呈現成長的情況,來到了 2007 年第四季的 946 億 3,800 萬元,這段期間的資通訊及家電設備零售業的營業額是 出現增加的走勢,但是隨即也受到了金融風暴的影響,促使在後面的 2008 年及 2009 年的四季的營業額是出現下跌的趨勢,直到 2010 年第一季開始出現消費市 場復甦的現象,其營業額來到了 920 億 100 萬元,之後的幾年之內也是在 900 億間的營業額間上下起伏,表示資通訊及家電設備零售業的營運概況已經走到平 穩的市場,如此一來,整體的資通訊及家電設備零售業的發展可能會受到限制, 對未來的發展也會有所影響,為能開發未來的市場發展,該產業應必須尋求創新 的經營方向。. 40.

(46) 三、 餐飲業之營業現況 餐飲零零售業包含了餐館業和飲料店業等兩類,本文分別透過趨勢圖,如圖 4-9 所顯示,進行探討。. 100,000. 90,503 92,219. 90,000. 92,409. 80,000. 74,740. 74,565. 70,000. 62,430. 60,000 百 50,000 52,460 萬 40,000 元 30,000. 82,035. 72,538 67,421. 65,091. 58,674 47,923. 20,000 10,000 8,445. 11,405 11,618. 9,681. 7,959. 10,746. 8,988. 8,151. 12,597. Mar-01 Sep-01 Mar-02 Sep-02 Mar-03 Sep-03 Mar-04 Sep-04 Mar-05 Sep-05 Mar-06 Sep-06 Mar-07 Sep-07 Mar-08 Sep-08 Mar-09 Sep-09 Mar-10 Sep-10 Mar-11 Sep-11 Mar-12 Sep-12 Mar-13 Sep-13 Mar-14 Sep-14 Mar-15 Sep-15 Mar-16 Sep-16. 0. 83,595. 餐館業. 飲料店業. 圖 4-9 餐飲業之營業額統計. 在圖 4-9 的顯示結果,其研究發現如下: (一) 餐館業的部分,該服務業的營業額從 2001 年第一季的 524 億 6,000 萬元, 一路開始出現緩慢的成長,來到 2007 第四季的 674 億 2,100 萬元,這段期 間餐館業的營業額從逾 500 億的額度成長到近 700 億的營業額,這是餐館業 的第一波成長的趨勢。之後,自 2008 年第一季的 745 億 6,500 萬元,開始 上下起伏的成長,來到 2016 年的第四季的 924 億 900 萬元的營業額,在這 段期間也是從逾 700 億的營業額增加到 2016 年的逾 900 億營業額,這是第 二波的成長趨勢。由此可見,餐館業的營運成效是一直都出現成長的走勢, 也是值得資訊設計服務業重視的產業。. 4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eppard, J.,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in Financial Service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 H.,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Y., (1997), “Resource recovery of sludge as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 a future trend in slud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2000)

(1996),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Grayson (1998), 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 The transfer of

The ROI of human capital: Measuring the economic value of employee performance. New York: American

(1994), “Performance Management Where Is It Going ”, Competency Base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Kogan Page, London.. (1999), “Why

and Wiley, J.W., (1991), “Service Quality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A Look at Employee Attitude,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Bottom-Lime Consequence,”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Wilson (1996),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Market Structure, Firm Structure, Strategy, and Market Orientation Culture on Dimensions of Small-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The objective i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personalities balance in a project management team on the team’s performance..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odel, 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