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打工與健康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青少年打工與健康

1947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健康提出的官方定義為:身體(physical)、 心理(mental)、社會(social)三方面達到安適(well-being)、平衡的狀態,可稱 之為健康(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47)。

在 2017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呼籲,青少年往往是較為健康的一群 人,但許多年輕時候的健康習慣及健康行為,都是造成未來疾病發生的重要預測 因子,因此關注青少年健康可說是當務之急(世界衛生組織,2017)。

4.1 青少年打工與健康的關係

根據過去青少年與健康的相關文獻當中,在心理健康方面,Shanahan(1991)

指出高中生打工可能帶來憂鬱的情形,且不同性別之間會有不同的決定因子。在 女生方面,若是工作的內容與所學無關,則可能增加其憂鬱,在男生方面,則是 在工作壓力、對工作所獲的技能、自我方向的探索是預測憂鬱的因子(Shanahan, 1991)。

2016 年劉燕萍也針對經濟弱勢的學生進行研究,發現這些背負家庭壓力的 學生若半工半讀,會因為學習的壓力與工作的壓力雙重影響之下,帶來憂鬱的情 緒,需要社會支持來緩解這樣的壓力(劉燕萍、陳毓文,2016)。

在 1991 年 Steinberg 也指出,這些打工的學生,課業參與較少、成績低落、容 易有心理壓力和身體不適狀況,更可能帶來不良的健康行為,如藥物、酒精使用,

及犯罪率的提升,因此更應當注意每周青少年的工作時間(Steinberg & Dornbusch, 1991)。

1993 年,Steinberg 針對青少年打工做了長期的追蹤調查,探討 1800 位高中 二、三年級的學生,是否因為大量的打工,或者是打工類型的不同,而帶來負面 的健康結果。最後結果顯示,大量且長時間的打工,會使得青少年愈容易脫離學 校生活(如休退學),亦會增加犯罪、藥物使用的可能,即便青少年離開了勞動力

身分,也只能改善學校表現,無法扭轉其他負面結果(Steinberg & Dornbusch, 1993)。

4.2 青少年打工與不良健康行為

已有許多文獻將學生打工與否以及時數做為一個青少年健康行為的預測因 子。研究者發現,在諸多青少年與不良健康行為的文獻中,都會將學生是否打工 放入研究模型中,大多呈現顯著,更在勝算比當中可以明顯得知,有打工的學生 可能與不良健康習慣有相關。根據 2003 年黃素雲等人的調查當中發現,男性相較 於女性以及常常翹課的青少年,是青少年是否有抽菸行為的顯著的預測因子,分 別為女性的 10.4 倍及沒有翹課青少年的 5.6 倍,其次便是是否打工,研究指出,

有工作或打工的經驗的學生,其吸菸的機會比沒有打工或工作經驗的高出 2.4 倍的 可能。其研究的推論在於,有打工經驗的青少年若沒有將打工的薪資做妥善的運 用,便更有可能有機會將這些錢購入菸酒,因此不良健康行為的養成機率便會比 一般沒有工作或打工的青少年來的高(黃素雲、顏啟華、陳宇嘉、蔡崇煌、王雪 鳳,2003)。

芬蘭於 2000 年的青少年健康促進調查當中,訪問 47,568 位學生,透過橫斷面 資料分析,發現有打工的青少年相較於沒有打工的青少年,有更高的比例飲酒,

工作的時數與密集程度也可能與飲酒習慣相關(Paschall et al., 2002; Kouvonen, 2002)。

另外,在韓國,自殺是青少年主要死因,其中又以青年勞動與自殺之間的關 係,鮮少有人探究。2014 年韓國針對國中與高中青少年的打工經驗與自殺意圖做 研究,發現國中生若在過去一年有打工的經驗,與其自殺意圖有顯著關聯,在高 中生方面則無顯著相關。其結果解釋了社會文化的差異帶來的影響,在韓國的國 中生有較高的學業壓力,因此國中生打工較容易被視為脫離集體規範,也強化學 生的消極心態;高中生則因為是重新劃分了學習類組,經常是沒有優異學業表現 的從事打工,因此同儕間也會是較為同質的組成(Sun-Jin Jo, 2014)。或是本身就 較少參與學校活動的人,會去打工(Steinberg & Dornbusch, 1993)。

在 2002 年加拿大東岸的 Ontario 省,隨機抽取 111 間學校,一共有 4297 位 13~19 歲國中與高中生。其在 1999 年的橫斷性調查中便發現,青少年若從事打工的時間 越長,相較於沒有打工的學生,其抽菸行為的關聯越強,尤以 13~16 歲的學生關 係更強,17~19 歲則是較弱的相關。研究更進一步指出不同年紀吸菸比例高低的可 能原因,其一:較年輕的青少年若從是打工,更需要找尋緩解壓力與課業衝突的 方法,因此吸菸可能會成為某一種舒壓方式。第二個可能是年紀較輕的青少年吸 菸的態度容易受到他人影響,尤其是年紀較長的青少年同事。第三個可能是,對 年紀比較大的青少年或工作者來說,工作可能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生活事件,其打 工的因素也較為異質,然而對年紀較輕的青少年來說,往往打工的原因同質性較 高,也可能代表、預測了一種較為不成熟、風險及偏差行為的表現(Usher et al., 2014)。打工時間越長,亦與抽菸、喝酒、藥物使用的連結增強(Greenberger, 1981;

Steinberg et al., 1982;Ramchand et al., 2007)。

亦有研究針對青少年其藥物使用的現象做分析,分別探討個人背景因素、

刺激尋求的特質、危險知覺狀況來討論,其結論是青少年在個人背景因素中,性 別與有無打工皆與是否使用藥物有顯著相關,也就是男性與有打工的青少年,相 較於女性、沒有打工的青少年,藥物使用比例較高。而這些藥物濫用的習慣也可 能會延續至成年時期(Mihalic & Elliott, 1997)。除此之外,若青少年有越強的刺激 尋求特質、越低的危險知覺狀況,也會有越高的藥物使用比例,同時,有使用菸、

酒習慣的青少年,也是較高比例會有物質使用的族群(林柏君、賴香如、盧怡伶,

2006)。

物質的濫用對青少年的發展具有負面的危害,而其中最常被使用的包含 菸、酒、大麻、吸膠、搖腳丸(LSD)、搖頭丸(MSMD)、海洛因等等。正值青 少年階段,最容易取得不外乎就是菸以及酒。根據研究指出,吸菸容易造成的疾 病,包含:身體臟器的惡性腫瘤,包含肺部、心臟、胰臟、膀胱,以及唇癌、口 腔癌、食道癌與尿道癌。飲酒亦同,過量的飲酒可能引發酒精中毒、肝臟損害,

併發的危險還尚包含車禍意外、被嘔吐物噎到致死等等。若在青少年階段有物質

使用的習慣,表示其越早暴露於有害物質的環境,若錯失在青少年階段良好價值 觀的建立,未來引發成癮、酗酒、藥物濫用的機會也會大幅提升(劉玉玲,2005)。

除此之外,飲酒的習慣的勝算比亦有這樣的現象,若在學期間青少年有不 在乎課業、曾經工作或打工的情形、加入組織或幫派,都會有較高的飲酒盛行率

(劉美媛、周碧瑟,2001)。

另外,根據 2000 年周碧瑟學者針對青少年嚼檳榔的研究中發現,無論是青 少年或青少女(國中生),若是在學期間有曾經工作或打工過的情形,其嚼檳榔的 勝算比會比沒有打工的青少年多 2 倍的風險,另外,花較多時間在打工的在學生,

其飲酒嚼檳榔狀況確實會高於沒有打工的族群(劉美媛、周碧瑟,2000)。

4.3 青少年打工時數與健康的關係

根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在 2010 年 9 月進行的「2010 工 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研究當中,便以全國受雇人的工作時數作為主要 的研究變項,了解工作時數對受雇者帶來的影響。配合行政院主計處的「全國人 力資源調查」計劃,成功訪問到台灣 18,899 位受雇者(只要是受雇者皆可能成為 此研究的樣本),從這份調查中,得到一些重要的結果,具有顯著差異的基本變項 包含性別與教育程度,不同的性別在時數上有所差異,男性受雇者每周工時會比 女性高出 0.5 小時;教育程度越高的受雇者,平均每周工時也較低,研究以受雇者 學歷為國中國小作為參考組,例如大學學歷為每周少 1.7 小時,碩士學歷每周少 1.8 小時,博士班工時稍微拉長,但相較參考組仍低 0.6 小時。

其中,與健康相關的變項,並有顯著有差異的,包含自覺睡眠時間、運動 習慣與吸菸,自覺睡眠時間不足的受雇者,其工作時數相較於自覺睡眠充足者高 出 0.9 小時,也就是自覺睡眠不足者,工作時數也確實較高,而有運動習慣(每週 1~2 次、3~4 次或幾乎每天)會比每月運動低於三次的受雇者,少 0.6 小時的工作 時數,吸菸的部分,每天吸菸相較於未曾吸菸或已經戒掉半年以上的,多了 0.8 小 時的工時。也就是相對來說,有不良健康行為、睡眠時間不足的受雇者,其工作 時數也比一般受雇者為高。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受雇者與工作單位的關係是承攬關係或派遣關 係,相較於典型的受雇關係,每周將平均分別高出 1.3 與 1.2 個小時的工作時間,

因此雇傭關係越不穩定的,工作時數也可能比較長(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 研究所,201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