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非營利組織之實務理論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非營利組織之實務理論探討

臺灣非營利組織的興起,約可溯及十餘年前,由於戒嚴令的解除與政 治民主化的推動,社會環境得以多元發展,民間社會力始得綻放,在憲法 恢復人民結社權的保障下,民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漸次成立。其中特別是 非營利組織,因為社會的多元發展,民眾需求日增,在公私部門之外,非 營利組織肩負起主動提供服務、積極建設健全社會的責任,從社會福利、

文化教育、醫療保健、環境保護、乃至於公共政策,非營利組織都扮演著 重要的角色,形成所謂的「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為社會注 入一股清新的力量。本節旨在論述非營利組織的定義、組成要素、分類、

營運循環與組織認同、角色功能,茲分述如下:

一、 非營利組織定義

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一詞,源自於美國國內稅制

(Internal Revenue Code, IRC)的法條,對於那些為公共利益而工作的 團體給予免稅的鼓勵(Hodgkinson,1989)。但是要對非營利組織下一個明 確的定義或固定的類型卻相當困難,因為其包含的範圍相當廣,類似的名 稱包括: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獨立部門(the independent sector ) 、 志 願 部 門 ( the voluntary sector ) 、 慈 善 部 門 ( the philanthropic sector)與免稅部門(tax-exempt sector)等(王順民,

1999),而最為學者接受通用的名稱即是非營利組織。

Wolf(1990)曾給予非營利組織一個描述性的定義:(一)必須具備 有公眾服務的使命;(二)必須在政府立案,並接受相關法令規章的管轄;

(三)必須是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或慈善的組織;(四)經營結構必須排 除私人利益或財物之獲得;(五)其經營享有免除政府稅收的優待;(六)

捐助或贊助者的捐款得列入免(減)稅的範圍。國內學者江明修(1994)

對非營利組織提出定義,對非營利組織的重要特質的描述與Wolf的定義大 致相同:(一)具法人資格;(二)以公共服務為使命;(三)享有免稅 優待;(四)不以營利為目的;(五)組織盈餘不分配給內部成員;(六)

具有民間獨立性質之組織。

二、 非營利組織組成要素

1. 司徒達賢(1999)的研究指出,非營利組織的主要組成要素(運 作要素)有五項,以英文「C-O-R-P-S」來分別代表之。包括組織 所服務的對象、業務運作、財力與物力資源、參與非營利組織作 業的人力資源,其包括職工與志工、非營利組織所提供的服務。

圖2-1 非營利組織組成要素分析圖(司徒達賢,1999)

所謂『CORPS』分別代表非營利組織運作中的五項基本因素,茲分述 如下:

2. 服務的對象(C):每個非營利組織在使命的指引下,都有各自的服 務對象,也就是他們提供服務的目標顧客。

3. 業務運作(O):非營利組織的服務必須經過計畫才能順利執行,根 據組織使命與環境的變化,為組織的服務對象提供各種服務項 C:Client 代表服務的對象

O:Operation 代表業務運作

R:Resources 代表財力與物力資源 P:Participants 代表作業的人力資源 S:Service 代表組織所提供的服務

Decision Core

Participant Clients

Operations

Resources

Services

目,以更符合需求者的需要。

4. 財力與物力資源(R):非營利組織需要財力與物力資源才能提供服 務,非營利組織都須依賴資源的充分供應才能存在。

5. 人力資源(P):非營利組織本身的參與者包括了職工與志工兩種。

6. 服務(S):非營利組織最終的目的是提供必要的服務給需要的對 象,而服務更是組織使命的具體表現。

7. 決策核心(DC):決策核心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通常是整個組織 整體營 運權責的所在,與服務對象、業務運作、財力與物力資源、

人力資源及服務,五者之間有密切的關聯。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CORPS』分別代表非營利組織運作中的五項基 本因素,也是非營利組織努力的方向與制訂目標的原則,這五個因素表現 越好表示非營利組織運作的績效越高。組織的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先要 瞭解組織的經營環境的性質,再思考以什麼樣的績效管理方式最能提升組 織的營運能力和獲利能力,同時還要選擇適合於組織需要的評估方式,這 樣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才會有其實質上的意義。傳統性的績效評估方法雖 較為簡單,但大都僅從投入面或僅從產出面衡量,而整體性方法雖較能涵 蓋全面,但計算困難,以致難以普遍。非營利組織應視本身特性,選擇適 用的績效評估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地衡量出組織績效。

三、非營利組織分類

(一) 根據Hansmann(1980)的分類

以組織財物取得方式及組織控制方式的分類如表2-1。

表2-1 非營利組織分類表

會員控制 董事控制

捐 助 (1)如:聯合勸募協會 服務性社團

(2)如:民間博物館 公益基金會 收 費 (3)如:聯誼社 會員俱樂部 (4)如:社區醫院 安養院

(二) 根據美國獨立部門的分類

獨立部門(Independence Sector),此一組織成立於 1980 年,旨在 強化與提倡積極且健全之非營利組織。由高德諾(John W. Gardner)及歐 康乃(Brian O'Connell)等人創立。目前該組織近七百個非營利組織會員 中約可分為(1)志願服務團體;(2)基金會;及(3)企業界所屬基金會或公 益計畫等三類。會員包括婦女團體、學術機構、藝術文化、媒體通訊、社 區基金會、生態保育、企業界所屬慈善計畫、教育團體、衛生保健、社會 福利、國際組織、地區協會、慈善及志工團體、公共事務與政策、宗教等 各種團體。組織成員絕大多數為美國國內組織,僅有極少數為外國團體。

獨立部門是一個全國性的領導論壇,致力於鼓勵公益、志願、非營利 項目工作及公民行動,期使人民及社會能得到更高品質的服務。「獨立部 門」集合了基金會、非營利機構及對美國固有的捐贈、志願服務、公民參 與等傳統提供贊助的企業體,其宗旨更反映了所有非營利組織的共同價 值:達成最佳的公共利益。「獨立部門」的成員和其800個會員組織共同合 作。

四、組織營運循環與組織認同

(一)營利組織的營運循環

「任何一個企業的營運,都需要投入適當的資源,這些資源包括人 力、物力、財力等,企業運用這些資源進行各項經營活動,包括研發、生 產、製造、配送、行銷等。經營良好的企業,往往能夠藉由這些系列的經 營活動,形成良好的競爭條件,而這些條件自然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最佳 憑藉。企業掌握了良好的生存憑藉後,可以吸引更多的資源投入,使得企 業能夠朝良性的方向循環發展。在傳統的策略理論中,策略界定企業的生 存利基(niche)因此策略的功能主要在思考並尋找企業的生存憑藉。但 是從企業營運循環中,我們可以理解資源投入、經營活動、競爭條件、生 存憑藉四者息息相關,因此從各個不同的層面切入,均可以看到策略的影 子,理解策略的意義」。(吳思華,1996)以圖2-2表示如下:

圖2-2 營利組織營運循環圖(吳思華,1996)

(二)非營利組織的營運循環

1. 「非營利組織所處的經營管理情境既沒有一個明顯的『市場』存 在,也沒有一個『交易或交換』的關係模式,使得它的優勢關鍵,

在於該組織『內部的成員』和組織『外部的社會大眾』對該組織 的『認同度』,比另外的非營利組織來得高,也就建立了『認同 優勢』」(陳川正,2000),因此可將「競爭優勢」改為「認同 優勢」。

2. 同樣「非營利組織所處的經營管理情境,既沒有一個明顯的『市 場』存在,也沒有一個『消費者願意付出金錢,直接進行交易的 消費者需求』的關係模式,使得任何一個非營利組織與其他非營 利組織的『區隔』或『利基』之關鍵,在於該組織之『使命』所 傳達和落實的理念和價值觀。對該組織『內部的成員』和組織『外 部的社會大眾』來說,比另外的非營利組織更好更特別,也就界 定出其獨特的『使命利基』了。因此,可將「生存利基」改成「使 命利基」。陳川正(2000)將非營利組織的營運循環圖修改如圖 2-3。

經營活動

推動

界定

指導 建立

吸引 形成

強化 執行

競爭優勢 資源投入 策略

生存利基

圖2-3 非營利組織的營運循環圖(陳川正修改自吳思華,1996)

營利組織的經營活動中,最重要的「績效目標」就是「利潤」是「顯 性」的,而非營利組織最重要的「績效目標」是「使命」則是「隱性」的,

並不是明顯可知的。

五、非營利組織的角色功能

陳水扁總統在2002年3月22日接見國際扶輪2001-2002社長Richard King時,代表臺灣捐贈一百萬美金以支持國際扶輪為全球五億兒童「根除 小兒麻痺」計畫;除了表示臺灣積極參與國際公益事務的熱忱和行動能力 之外,陳總統也呼籲國際扶輪社要發揮影響力,協助臺灣早日加入「世界 衛生組織」(WHO),盡一份國際社會責任。使國內非營利組織與國際的 接軌更為顯明,凸顯出非營利組織在社會公共議題領域上角色扮演的重要 性。以下茲就非營利組織的角色功能整理如下:

(一) Kramer提出,大多數非營利組織的特質、目標和實際功效中,歸 納出四種角色功能(馮燕,2000):

1. 開拓與創新的角色功能:因具有組織彈性、功能自發性、民主代表 經營活動

推動

界定

指導 建立

吸引 形成

強化 執行

認同優勢 資源投入 策略

使命利基

性,非營利組織對社會大眾需求較為敏銳,常能挾多樣化之人才,

發展出應時之策略,並規劃執行,引領社會革新。

2. 改革與倡導的社會功能:非營利組織往往從社會各層面、角落的參 與和實踐中,洞察社會脈動之核心,並運用服務經驗展開輿論和遊 說,具體促成社會態度之改變,負擔整個社會體系與政府組織的監 督批評。

3. 價值維護的角色功能:非營利組織透過實際運作系統激勵民眾對社 會事務的關懷、參與、提供社會菁英和領袖的培育場所,均有助於 民主社會理念及各種正面價值觀的維護。

4. 服務提供的角色功能:當政府礙於資源與價值的優先順序規劃的限 制,而無法實踐其保衛福利功能時,非營利組織種類、多樣化的傳

4. 服務提供的角色功能:當政府礙於資源與價值的優先順序規劃的限 制,而無法實踐其保衛福利功能時,非營利組織種類、多樣化的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