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奈德‧羅倫(Ned Rorem, 1923-),美國作曲家,對二十世紀的美國音樂有著 相當大的貢獻,同時兼具鋼琴家、評論家及作家的身分。羅倫的作品涵蓋甚廣, 的父親羅倫(Clarence Rufus Rorem)在里奇蒙的厄勒學院(Earlham college)教 書,母親為基督教公誼會(the Society of Friends)2與跨種族和平活動的成員。3

引領他學習德布西(Claude-Achille Debussy, 1862-1918)和拉威爾(Maurice Ravel, 1875-1937)的作品,因此開始喜愛法國的音樂,而這些學習經驗更在他心中種

格里菲斯(Charles Tomlinson Griffes, 1884-1920)、卡彭特博(John Alden Carpenter, 1876-1951)的作品,和一些美國爵士樂等。5

1938 年至 1939 年,羅倫就讀芝加哥美國音樂學院(American Conservatory)

跟隨當時著名的教師,同時也是作曲家和管風琴家的蘇韋比(Leo

Sowerby,1895-1968)學習音樂理論與和聲學。他在蘇韋比的指導、啟發下,創作 第一首管風琴曲目《幻想與觸技曲》(Fantacy and Toccata, 1946)。羅倫在 1969 年回憶道:「他在我年少時期給予的鼓勵,成為日後我事業生涯的基礎。」6

1940 年進入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音樂系主修作曲,師事諾 托(Alfred Notle, 1833-1896)。雖然入學申請的學科成績不太理想,然而在面試 中鋼琴和作曲的表現卻令教授們印象深刻,因此被鼓勵繼續往鋼琴演奏方面發 展,並跟隨霍納(Harold Van Horne)學習鋼琴。在西北大學的兩年期間,因為 同儕之間的競爭,激發羅倫強烈的求知慾,開始練習大量的鋼琴作品,學習德布 西和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 1882-1971)的曲目,並專注於 貝多芬、巴哈與蕭邦所有的鍵盤樂作品。7

羅倫於1942 年獲獎學金進入費城之柯提斯音樂院(Curtis Institute)就讀,

跟隨史卡雷洛(Rosario Scalero, 1870-1954)學習作曲和對位法,並和梅諾第(Gian Carlo Menotti, 1911-2007)學習戲劇表演。他覺得史卡雷洛的對位法課程太過於 嚴謹保守,在該校僅就讀一年,即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前往紐約。他在紐約以 一週二十美元的酬勞擔任湯姆森(Virgil Thomson, 1896-1989)的秘書和騰譜員,

並隨他學習作曲、配器法以及詩歌韻律學。爾後進入茱莉亞音樂院(Juilliard School)隨華海納(Bernard Wagenaar, 1894-1971)學習作曲,並分別在 1946 年 以及1948 年獲取學士與碩士學位。1946 年與 1947 年夏季獲得檀格塢

(Tanglewood)柏克夏音樂中心(Berkshire Music Center)的特別獎學金,跟隨        

5 Marsh, J. “A Organ Words of Ned Rorem” Diss. Rice University, 2002, 7.

6 “his encouragement during my adolescence was the springboard of my career.”

Friedberg, Ruth C. American Art Song and American Poetry Volume III: The Century Advances.

Metuchen, N.J., & London: The Scarecrow Press, Inc, 1987, 206.

柯普蘭(Aaron Copland, 1900-1990)學習作曲。1948 年以碩士論文《C 大調管 絃序曲》(Overture in C)獲得蓋西文紀念獎(Gershwin Memorial Award)。

1949 年前往巴黎師範音樂院(École Normale de Mmusique)就讀,師事奧乃 格(Arthur Honegger, 1892-1955)。在法國幾個月後,羅倫即隨鮑爾斯(Paul Bowles, 1910-1999)至摩洛哥(Morocco)。在摩洛哥的兩年多期間,羅倫曾遊歷充滿神 秘色彩的菲茲(Fez)、瑪拉克(Marrakech)、坦吉爾(Tangier)等地。1952 年定 居法國,主要居住在巴黎(Paris)和地中海沿岸的耶荷(Hyères)。在法國這段 期間,這位年輕作曲家很幸運地結識一位極為富裕的女士,這位諾愛耶子爵夫人

(The Viscountess Marie Laure de Noailles, 1902-1970)是當時相當有名,且具有 極大影響力的藝術贊助者,也是具有藝術天份且多金的法國貴族。諾愛耶女士引 薦羅倫給當時最重要的法國藝術家、音樂家、作家、詩人等,羅倫因此踏入了她 的社交生活圈,並獲得當時藝術圈領導者普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

讚賞。除此之外,她也鼓勵羅倫保持寫日記的習慣。在羅倫的《巴黎日記》(The Paris Diary, 1966)中紀錄了當時的生活與心情,並寫出對於文化、人物、音樂等 方面的觀察,其中也坦然地描寫了他的同志生活。儘管有著活躍豐富的社交生 活,羅倫並沒有因此而停止音樂創作,他仍舊認真且專心的創作多種不同類型的 音樂作品,其中包括大量的歌曲作品。

羅倫在1958 年返回美國並定居紐約。此後的十年間,他寫了多組的聯篇歌 曲、兩齣歌劇以及許多的合唱、管絃樂和室內樂作品。除了樂曲創作之外,他也 展開了其他領域的發展。1959 年到 1961 年任教於水牛城大學(University of Buffalo)、1965 年到 1967 年於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擔任作曲教授、1980 年到1986 年在柯提斯音樂院任教。

羅倫曾說自己是一位會寫作的作曲家,而非會作曲的作家,其中的區別不在 於他所花費的時間有多少,而是以何者來維持生計。8羅倫至今仍保持寫日記的

習慣,偶爾也為一些音樂雜誌撰寫文章。直到四十一歲出版了《巴黎日記》,他 才真正成為一位專業作家,也為自己的作曲生涯展開了紀錄。9隨後其他日記也 陸續出版,有《紐約日記》(The New York Diary, 1974)、《最後的日記》(The Final Diary, 1974)、《南塔克特日記》(The Nantucket Diary, 1987)和《謊言:日記》(Lies:

A Diary, 2000)五本日記,亦於 1994 年出版一本兒時回憶錄《知曉何時該停止》

(Knowing When to Stop, 1994)。另外一些評論著作,寫出有關音樂風格、音樂 家等的談話與評論,以及探討當代作曲家到流行音樂界中的主題,充分的顯露出 羅倫對於當代的敏銳樂評與洞察。包括《由內至外論音樂》(Music from Inside Out, 1967)、《大事紀》(Critical Affairs, 1970)、《純粹的奇巧設計》(Pure Contraption, 1973)、《全然的天賦》(An Absolute Gift, 1978)、《定調》(Setting the Tone, 1983)、

《奈德羅倫文集》(A Ned Rorem Reader, 2000)等。

羅倫在音樂與文學著作方面曾獲得若干獎項與獎助學金。以古德曼(Paul Goodman, 1911-1972)的詩詞所譜寫的歌曲《尊貴的哈德遜河》(The Lordly Hudson, 1947),在 1948 年被票選為音樂圖書館協會(Music Library Association)年度最 佳出版歌曲、1951 年獲得傅爾布萊特研究獎學金(Fulbright Fellowship)、1957 年獲得古根漢藝術基金(Guggenheim Fellowship)、1968 年獲得國家藝術文學院 獎(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 and Letters)、1971 年的《大事紀》與 1975 年的《最 後的日記》獲得「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商協會」的迪恩斯‧泰勒獎(ASCAP Deems Taylor Award)、1976 年以管絃組曲《空氣音樂》(Air Music, 1974)獲得 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1998 年榮獲《美國音樂》(Musical America)雜誌年 度作曲家殊榮、2000 年一月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主席(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2003 年獲得「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商協會」的終生成就 獎(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2004 為法國政府受封為「藝術與文學騎士」

(Chevalier of the Order of Arts and Letters)。

       

羅倫有許多作品是委託受邀創作,包括為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所 作的聯篇歌曲《愛與雨的詩篇》(Poems of Love and the Rain, 1962)、林肯中心基 金會(Lincoln Center Eoundation)的聯篇歌曲《太陽》(Sun, 1965)、庫賽夫斯基 基金會作的合唱曲《來自巴黎的信》(Letters from Paris, 1966)、庫莉吉基金會

(Elizabeth Sprague Coolidge Foundation)的《南塔克特曲集》(The Nantucket Songs, 1979)、亞特蘭大交響樂團(Atlanta Symphony)的《弦樂交響曲》(String Symphony, 1985)、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的《再見了我的奇想》(Goodbye My

Fancy, 1990)

、卡內基音樂廳的鋼琴三重奏《春季音樂》(Spring Music, 1991),

以及紐約愛樂交響樂團(New York Philharmonic)的《英國管協奏曲-作給英國 管與管絃樂》(Concerto for English Horn, for English horn and orchestra, 1993)。

近期作品《未見之事的確據》(Evidence of Things Not Seen, 1997)是委託創作自 紐約歌曲季(New York Festival of Songs)與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

的聯篇歌曲,於1988 年 10 月 23 日-羅倫 75 歲生日當天首演。此部作品共計 36 首歌曲,其歌詞選自 24 位詩人的詩作,是寫給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 低音四位歌手與鋼琴所演奏,堪稱羅倫聲樂歌曲中之大作。美國著名指揮家羅伯 特‧蕭(Robert Shaw, 1916-1999)曾讚譽羅倫為「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美國 歌曲作曲家」。10

羅倫對自己器樂類的作品十分自豪,曾廣泛地表演和錄製成唱片,其中更為 不少著名指揮家所演奏。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於 1959 年指 揮紐約愛樂交響樂團首演《第三號交響曲》(Symphony No.3, 1958)、奧曼第

(Eugene Ormandy, 1899-1985)於 1959 年指揮費城交響樂團(Philadelphia Orchestra)首演管絃樂作品《老鷹》(Eagles, 1958)、史坦伯格(William Steinberg, 1899-1978)於 1970 年指揮匹茲堡交響樂團(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首 演《第三號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3, 1969),另外包括梅塔(Zubin Mehta,

1936)、萊納(Fritz Reinet, 1888-1963)、普列文(André Previn, 1929-)、馬舒(Kurt Masur, 1927-)、史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 1882-1977)、羅斯托波維契

(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等。在音樂作品方面的錄音,由亞特蘭大交 響樂團錄製的《弦樂交響曲》、《周日早晨》(Sunday Morning, 1977)和《老鷹》

專輯,榮獲1989 年葛萊美傑出樂團唱片獎(Grammy Award for Outstanding Orchestra Recording)。

羅倫現今居住在紐約,仍持續創作,近期作品《十四行詩,第一百四十四首

-我有兩個愛》(Sonnet 144, Two Loves I Have, 2010)為女高音、次女高音以及鋼 琴演奏。《時代》雜誌譽他為「世上最傑出的藝術歌曲作曲家」。11

       

11 The Official Ned Rorem Website. “About Ned Rorem”.